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选练习题(3)(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选练习题(3)(含解析)新人教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选练习题(3)(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选练习题(3)(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选练习题(3)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2018·海南海口调研]下列关于生物体基因突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B.基因突变可由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诱发
C.发生在DNA中的突变一定导致基因结构上的改变
D.发生在植物体的基因突变,可通过无性繁殖传递
答案:C 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DNA上的片段不一定都是基因,则发生在DNA中的突变不一定导致基因结构上的改变,C错误。
2、生物大分子通常都有一定的分子结构规律,即是由一定的基本结构单位,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形成的多聚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若该图为一段肽链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肽键,2表示中心碳原子,3的种类有20种
B.若该图为一段RNA的结构模式图,则l表示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3的种类有4种
C.若该图为一段单链DNA的结构模式图,则l表示磷酸基团,2表示脱氧核糖,3的种类有4种
D.若该图表示多糖的结构模式图,则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结构是相同的
解析如果该图表示一段肽链,则2表示肽键,1表示中心碳原子,3表示R基,A错误;如果该图表示一段RNA,则1表示核糖,2表示磷酸,3表示含氮碱基,
包括A、G、C、U四种,B正确;若该图为一段单链DNA,则l表示脱氧核糖,2表示磷酸,3表示含氮碱基,C错误;虽然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但三种物质的结构不同,D错误。
答案B
3、下列关于细胞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溶酶体具有消化细胞器碎片的功能
B。
酶和抗体都在核糖体上合成
C.抑制线粒体的功能会影响主动运输
D.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功能不完全相同
解析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B 项错误。
答案B
4、实验发现将叶绿体从叶肉细胞中分离出来,破坏其外膜,仍然可以在光下利用二氧化碳生产有机物、放出氧气.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光合作用所需的酶和色素主要位于叶绿体内膜和基质中
B。
叶绿体内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外膜是全透的,起保护作用
C。
光合作用必须在叶绿体中才能进行
D。
叶绿素被破坏则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解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中,色素仅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A错误;叶绿体内膜和外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B错误;蓝藻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叶绿素在光反应中吸收和转化光能,叶绿素被破坏,则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
答案D
5、根据Genes & Development上刊文的研究成果可知:一种名为miR-182的小RNA分子可以抑制患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小鼠机体中促癌基因的表达,而GBM是一类致死性难以治愈的脑瘤。
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治疗癌症的措施可以是通过药物损伤miR-182来阻断癌细胞再生
B。
文中的“促癌基因”可能包括负责调节细胞周期的原癌基因
C.miR-182一般包括5种碱基,4种核糖核苷酸
D。
“促癌基因的表达"过程中会涉及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miR-182可抑制促癌基因的表达,若通过药物损伤miR-182,则其不能起到阻断癌细胞再生的作用,A错误;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文中的“促癌基因”可能包括原癌基因,B正确;miR-182是小RNA分子,构成RNA的碱基有4种,核糖核苷酸有4种,C错误;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中不会涉及DNA聚合酶,DNA聚合酶用于DNA复制过程,D错误.
答案B
6、将细菌在含有31P的核苷酸和32S的氨基酸的培养基中培养多代后,再用DNA和蛋白质分别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则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三次后,含有31P和含有35S的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
A。
1和1 B。
1/4和0
C。
1和0 D.1/4和1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细胞外,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
制以细菌的31P核苷酸和32S氨基酸为原料进行复制,复制三次后共有23=8个噬菌体,且都含有31P和32S,不含35S。
答案C
7、如图是某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1号和4号肯定携带有该病的致病基因
C。
6号和7号所生的女儿不会患该遗传病
D.若3号不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则3号和4号再生一个男孩正常的概率为1/4
解析图示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但不能确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若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号和4号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若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和4号个体的基因型均为X A X a;6号的基因型可能为2/3Aa或1/2X A X a,7号个体的基因型未知,故不能确定6号与7号所生的女儿是否会患病;若3号不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说明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号基因型为X A Y,4号基因型为X A X a,二者婚配后代基因型为X A X A、X A X a、X A Y、X a Y,生下一个男孩正常的概率为1/2。
答案B
8、下列关于人体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饭后血糖浓度升高,是因为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B.剧烈运动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增加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C。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反,有利于维持血糖正常的浓度
D.胰岛B细胞受损引起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口服胰岛素进行治疗
解析饭后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是消化系统对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此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不增加,A错误;剧烈运动会消耗大量的葡萄糖而导致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B错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反,能共同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C正确;胰岛素属于蛋白质,胰岛素经口服进入消化系统后会被消化,进而失去作用,应通过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D错误.
答案C
9、(2017·衡水中学摸底考试)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
B.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提供生长素
C。
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保花保果但不能疏花疏果
D。
密封贮藏导致水果各种激素合成增加
解析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空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外界因素会引起包括植物激素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故A正确;杨树顶芽产生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使得顶芽生长素浓度低,快速生长,故B错误;生长素具有两重性,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故C错误;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节,某一生理活动中有的激素分泌增多,而有的减少,故D错误.
答案A
10、人工湿地是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放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微生物的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合理搭配植物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B.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湿地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分解者以加快物质循环
D.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以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
解析合理搭配植物能增加物种的数目,提高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湿地微生物能将污水、污泥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属于分解者;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能增加输入到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被弃耕的农田多年后将演替至顶极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其上物种甲、乙、丙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该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________阶段,这种演替属于________。
(2)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
物种可能是________,至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甲种群的增长会受到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的抑制,这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调节。
解析(1)弃耕农田上所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在原有土壤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属于次生演替。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群落演替将最终发展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2)从图可看出,在光照强度较弱时,丙的光合速率较强,说明丙属于在弱光下生长的阴生植物,在光照较强时,三者的光合速率甲>乙>丙,说明最先出现的是丙,后来乙、甲依次出现并且具有较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此在垂直结构上从下向上依次为丙乙甲。
(3)物种甲种群的增长会受到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的抑制,这是反馈调节的结果.
答案(1)森林次生演替
(2)丙丙乙甲(3)(负)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