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21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 D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2021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 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0题;共60分)
1. (2分)在2005年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0:100。
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
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表述最恰当的是
A . 宗法制
B . 科举制
C . 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
D . 郡县制
2. (2分)商王每日必定要占卜,遇到事情也必定要占卜,并以人作为祭品,以敬酬鬼神。
这说明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 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B . 具有极强的残酷性
C . 王权来自于鬼神
D . 已实行宗法制
3. (2分)《全球通史》:“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
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是指()
A . 太学制度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4. (2分) (2016高一上·遵义期中) 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是:()
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清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
④清朝的军机处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5. (2分)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弟子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无尺土藩翼之卫。
”由此汉初统治者()
A . 废除郡县制
B . 设置中朝
C . 实行察举制
D . 分封诸侯王
6. (2分) (2017高一上·大连期中)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记载了贾府在除夕夜隆重祭祀祖先的活动。
这种祭祀活动要追根溯源的话,要追溯到()
A . 分封制
B . 封建社会
C . 宗法制
D . 禅让制
7. (2分) (2017高一上·江西期中)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
A .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 . 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 .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 . 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8. (2分) (2017高一上·唐山月考) 《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其中所谓的“周制”是指()
A . 宗法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礼乐制
9. (2分) (2017高二下·高青期中)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C .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 .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10. (2分)(2017·江苏会考) 有学者认为:“极端中央集权并不是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最佳模式。
最理想的中与地方权力结构应该是,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
”最为符合这一看法的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郡国并行制
D . 行省制
11. (2分) (2017高一下·库尔勒期末) 史载: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个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
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
对于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
A . 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
B . 皇帝用提升梁王子孙爵位的方法来削弱封国势力
C . 皇帝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的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
D . 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得到发展
12. (2分) (2019·长沙模拟) 宋代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比前朝扩大了很多、唐代每次进土及第的人数不过二三十人,宋朝时录取名额扩大了十余倍,一般总有ニ三自人,最多时达到五六自人。
这一变化()
A . 使考试人数逐年增加
B . 客观上加了社会矛盾
C . 表明科举制度的裣完善
D . 导致官员素质明显降低
13. (2分)(2017·临沂模拟) 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 . 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 . 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
C .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 . 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14. (2分) (2016高一上·蚌埠期中)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 .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 .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 . 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15. (2分) (2017高三上·黄陵开学考) 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年一705年在位)
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
“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
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王本立回报武则天,刘祎之即被赐死于家。
据此推断()
A . 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
B . 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
C . 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
D . 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
16. (2分)(2020·洛阳模拟) 唐代确立了严格的官吏致仕(退休)制度,官更致仕的法定年龄为七十岁,或“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五品以上的官致仕,直接奏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则由尚书省奏皇帝批准。
这一制度()
A . 有利于官员结构的调整
B . 打击了士族的垄断地位
C .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 . 强化了君主集权的制度
17. (2分)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
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 . 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 . 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 . 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 . 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18. (2分) (2017高一上·遵义月考) 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
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 . 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 .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C .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19. (2分) (2017高一上·许昌月考) 历史人物传记《乾隆皇帝》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弘瞻是乾隆帝最小的弟弟,一天到皇太后宫中请安,在皇太后座旁膝席跪坐,该处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
结果弘瞻被革去亲王,降为贝勒,解除一切官职,永远停用,32岁抑郁而终。
这则故事反映的本质是()
A . 弘瞻对封建等级的漠视
B . 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C . 乾隆皇帝的冷酷无情
D . 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
20. (2分)(2016·阳高模拟) 西施和钟无艳的故事在唐宋时期广为传颂。
她们一个倾国倾城,一个奇丑无比。
西施帮助勾践复国成功;钟无艳助齐宣王勤政强国。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 春秋战国时妇女社会地位高
B . 反映当时中国对才德的推崇
C . “红颜祸水”的观念由来已久
D . 历史传说缺乏依据不足为信
21. (2分) (2016高一上·烟台月考)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 .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 .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 .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 . 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22. (2分) (2017高一上·和平期中) 西方的学者这样评价秦朝及统治者:“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甚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自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 . 从血缘政治向官镣政治转变
B .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D . 从分权政治旬专制政治转变
23. (2分) (2020高一上·宣化月考) 明初,地方设三司,布政使本应为主导,但都指挥使的官阶却高于布政使。
明中期以后,朝廷每每向各省差遣总督、巡抚,凌驾于三司之上。
明代此举()
A . 影响了三司职权的正常运作
B . 体现了地方分权制衡的思想
C . 意在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D . 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膨胀
24. (2分) (2017高一上·高明月考) 某电视剧呈现如下情节:关中地区发生旱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诏书,直接送工部和户部执行赈灾。
上述场景发生的朝代是()
A . 秦朝
B . 唐朝
C . 元朝
D . 明朝
25. (2分)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
”最符合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 .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 . 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C .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D . 创立三公九卿制
26. (2分)“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
A . 西汉中朝制度
B .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 . 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 . 明朝内阁制度
27. (2分) (2020高二下·绥德期末) 据统计,明代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有29人。
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这表明当时()
A . 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
B .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 . 注重考察监察官员素质
D . 监察机构日益膨胀
28. (2分) (2017高一上·石家庄期中) 明朝《大诰》中规定: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
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
此规定的直接作用是()
A .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 . 完善官员监察体系
C . 预防地方割据出现
D . 利于规范官员行为
29. (2分) (2017高三上·天水月考)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
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A . 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 . 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 . 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 . 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30. (2分) (2017高三上·桂林月考) 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
A . 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
B . 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
C . 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
D . 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
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40分)
31. (10分) (2017高三上·河南开学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东汉顺帝之前,选官过程中就已经存在射策、对策等考试之法。
起初,察举制在操作过程中不试笔墨,民间评议对朝廷选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达官贵族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获得官职,又令子孙修经明义,取得世代进官场的特权。
豪族势力把持乡举里选,也就控制了选官途径。
如此一来,被推荐的多为“年少能报恩者”,致使察举成为少数人扩大权力的工具。
阳嘉年间,汉顺帝下令,士人不满四十岁原则上不能应选,倘若真的才学卓异,可适当放宽;被举荐者来到中央后,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的两轮考试,其中包括笔试;“诸生(儒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章句家法是儒学经术,“笺奏”则是行政文书;考试不合格的要被“黜落”。
阳嘉新制的产生,标志着蕴含于察举制度之内的、与“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并存的另一种因素,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制度化。
这就是通过某种专门知识的程式化测验,来决定官员录用资格。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阳嘉新制出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阳嘉新制的变化之处及其影响。
32. (10分)(2020·河北模拟)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朱元璋出身贫寒,在参加农民起义之前,曾亲眼目睹了元朝官员的横征暴敛。
明初刑律,包括律、令、诰和榜文四个方面。
《大明律》多次修订,于洪武三十年正式颁行。
此外,朱元璋还法外用刑,将旨意凌驾于《大明律》之上,编成《大诰三编》及《大诰武臣》,详尽地记载了有关惩治贪污、打击豪强以及防止百姓流亡的事例和律令。
其中,列有不少酷刑,如凌迟、剥皮、枭首、抽肠、阉割、挑膝盖和族诛等,当时,法外刑讯的机构是臭名昭著的锦衣卫。
这一皇家的特务机关避开三法司,直接对皇帝负责。
它可以任意捕人,加以拷讯、杀害。
还实行廷杖,在殿廷上公开杖责因进谏而触怒皇帝或有过失的大臣。
《大明律》规定:凡是贪赃白银60两者,皆枭首示众,并处以剥皮之刑。
朱元璋还别出心裁地在府州县衙门的左面特建“皮场庙”,贪官枭首后均剥皮实草,置于官府公座两旁,作为后任官员的前车之鉴。
——摘编自安震《千秋兴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吏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初的吏治改革。
33. (20分) (2017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
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
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
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
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
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有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报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对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影响。
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30题;共60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24-1、
25-1、
26-1、
27-1、
28-1、
29-1、
30-1、
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40分)
31-1、
31-2、
32-1、
32-2、
33-1、
33-2、
33-3、
33-4、
第11 页共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