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普通高中2015年高三语文毕业班质量检查试卷(含解析)不分版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普通高中2015年高三语文毕业班质量检查试卷(含解析)不分版本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2015年质量检查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2页。

总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综评】
这套省质检语文试卷题型设置大致与高考相同。

严格遵循考纲、考点要求,结构和题目设置标准严谨,富有科学性,能力考查全面而均衡。

能很好地检测学生对各考点知识掌握情况。

默写、名著、经典、诗歌鉴赏、阅读、语用等试题题型设置均没有怪题、偏题、难题。

作文材料仍是材料作文。

材料内容是“一年有365个日子,有的人过了365天;有的人只过1天,重复365次。

〞,这那么材料具有思辨性。

只是简单地肯定并分析某一种态度或做法,这样的议论就可能显得浅薄。

而如果能具体分析某一生活态度在具体语境下的利弊,分析其与另一种态度的关系,以及分析在这种态度下,获得正面价值所需具备的条件,那么这样那么会显得更加辩证而理性。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题文】L01.补写出以下名句名篇中的空缺局部。

〔6分〕
〔1〕不积小流,。

〔《荀子·劝学》〕
〔2〕天朗气清,。

〔王羲之《兰亭集序》〕
〔3〕,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4〕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5〕,气象万千。

〔范仲淹《岳阳楼记》〕
〔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心古》〕
【知识点】此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1〕无以成江海〔2〕惠风和畅〔3〕天街小雨润如酥〔4〕自缘身在最高层〔5〕朝晖夕阴〔6〕山河表里潼关路
解析:注意“惠〞“酥〞“缘〞“晖〞“潼〞等易错字的书写,一处1分;错、漏、添字的,该处不得分。

【思路点拨】六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

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题文】〔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芋园张君传
刘大櫆
张君,桐城人,字珊骨,别字芋园。

大学士文端之孙,工部侍郎廷瑑之子也。

中雍正乙卯乡试。

当是时,君之尊府及君之伯父相国皆在天子左右,其伯叔兄弟多系官中外,家事繁殷,惟君能以一身任之。

少司空①视学江苏,兢业自持,其所拔文章,必命君再三誊校,收弃宜当,号称得人,惟君之用力为多。

邑东溪水自龙眠两山奔流数十里,其势汹呶②。

相国创立石桥以利民涉,工程浩繁,惟君能董其役,早夜勤视,三年乃成。

其后日久,桥渐崩塌,司空捐金筑坝捍堤,惟君能督工辛勚③,堤外居民恃以无恐。

堤既成,君更勒石以记其事。

文端创立义田,司空增立公田,惟君出纳赈施,能不遗不滥。

乾隆乙亥、丙子,岁凶民饥,司空捐米数百石以倡,惟君更牵率诸弟,舟运湘湖米至;谷价既平,民食乃裕。

既又以其余米,立永惠之仓,丰那么出贷,以收薄息;歉那么出粜,以平市价。

邑有同善之会,所以济死不
能敛、敛而暴骸骨于野者,惟君能增益其费,日月滋长,恩施遍于闾阎。

君天性克勤。

司空尝训之曰:“天与一日之年,必有一日之事。

〞惟君能秉承其教,不惮烦劳,日出辄兴,夜分犹不寐。

应务之暇,即披览书史,其于古人成败得失、因革损益之宜,能罗列于胸中。

尤详礼制,邑人吉凶之仪,纷来取质,能人尽其意以去。

盖君之才足有为如此。

惜乎其仅见于乡闾,未得施之邦国也。

赞曰:当雍正之时,桐城张氏之贵显,震惊天下,而芋园独以乡举终其身。

夫岂力不能及,盖淡泊为志,不汲汲于荣利以致然也。

呜呼,岂不贤哉!
〔摘编自《刘大櫆集·卷五》〕
【注】①少司空:清时对工部侍郎的俗称,这里指张君的父亲张廷瑑,下文的“司空〞也指张廷瑑。

②呶:喧闹。

③勚:辛劳。

2.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君更勒石以记其事勒:雕刻。

B.岁凶民饥,司空捐米数百石以倡倡:率先。

C.君天性克勤克:能够。

D.其于古人成败得失、因革损益之宜因:顺着。

【知识点】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因:因袭,沿袭
【思路点拨】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这些实词,使用频率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包括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

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那么问题迎刃而解。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张君“才足有为〞的一组是(3分)
①收弃宜当,号称得人
②工程浩繁,惟君能董其役
③既又以其余米,立永惠之仓
④日出辄兴,夜分犹不寐
⑤应务之暇,即披览书史
⑥邑人吉凶之仪,纷来取质,能人尽其意以去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知识点】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④是说张君勤奋;⑤是说张君惜时
【思路点拨】“筛选〞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

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根底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区分、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表达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以下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文章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记述张君的才能和作为,表达作者的表扬之意。

B.张君善于管理事务,公田和义田的钱物收支处置得当,做到不遗漏不滥用。

C.张君在乡里筹建同善会,用来救助那些亲人死后无力安葬的人家,广施恩泽。

D.作者敬佩张君家世显贵而不热衷名位利禄,中举后一直都在乡里,淡泊为志。

【知识点】此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张君在乡里筹建同善会〞缺乏文本依据。

【思路点拨】做好这类题,要注意以下三点:①巧提要素。

这类题一般考查故事的表达要素,做好这类题首先要有明确选项中叙事要素的习惯。

②细读语境。

细读原文,明确故事发生
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委等叙事要素。

③认真比对。

认真比对题目选项与原文的异同,进而做出选择。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惟君更牵率诸弟,舟运湘湖米至。

(3分)
答:
〔2〕惜乎其仅见于乡闾,未得施之邦国也。

(3分)
答:
【知识点】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只有张君又带着各位弟弟,用船运送湖南一带的大米到〔家乡〕。

〔2〕可惜他的才干仅仅在乡里显现,没能〔在〕治国安邦方面施展啊。

解析:〔1〕得分点:“更〞再,“舟〞名词作状语,用船;各1分;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

〔2〕得分点:“见〞通“现〞显现,省略句,补出“于〞各1分;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根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方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拟,辨析异同。

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张君,桐城人,字珊骨,别字芋园。

〔张君〕是大学士张文端的孙子,工部侍郎张廷瑑的儿子。

雍正乙卯年考中举人。

当时,张君的父亲任工部侍郎、伯父任相国〔大学士〕,都在天子左右,他的伯叔和兄弟也大多在京城内外做官,家族事务繁多,只有张君能够一个人担当。

少司空〔张廷瑑〕到江苏视学,谨慎负责,保持操守,他所选拔的文章,一定叫张君再三抄写校对,张君〔对文字处理〕采纳舍弃适宜得当,〔少司空张廷瑑〕以识人著称,只有张君出力最多。

桐城县东的溪水从龙眠的两座山间奔流数十里,水势汹涌喧闹。

相国兴建石桥来方便百姓过河,工程浩大繁杂,只有张君能够督察监管这一事务,早晚勤于巡视,三年后才建成。

之后时间长久,石桥渐渐崩裂塌陷,司空〔张廷瑑,下同〕捐献资金修筑水坝保护堤岸,只有张君能够辛劳地监督工程,堤岸外的居民依仗这工程而不担忧。

堤坝建成以后,张君又刻字于石记载了这件事。

张文端兴立义田,司空增立了公田,只有张君掌管钱物收支和赈济施与,能够不遗漏不滥用。

乾隆乙亥年、丙子年,庄稼歉收,百姓饥饿,司空率先捐赠大米数百石,只有张君又带着各位弟弟,用船运送湖南一带的大米到〔家乡〕;谷价平抑后,百姓的食物才充裕。

之后张君又建立永惠仓,把那些剩余的大米〔囤入其中〕,粮食丰收就借出,以收取微薄的利息;粮食歉收就〔平价〕卖出,以平抑市场粮食价格。

乡里有同善会,用来救助那些死后不能入殓或入殓后尸骨却又暴露在野外的人家,只有张君能够增加同善会的资费,〔资费〕日月增长,恩泽遍布于乡里。

张君天性能够勤奋。

司空曾经教导他说:“上天给你一天的寿命,一定就有一天〔要做〕的事情。

〞只有张君能够秉承司空的教导,不怕烦劳,太阳出来就起床,半夜还没有睡觉。

应付事务之余,就翻阅书籍,他对古人的成败得失、因袭革新和减损增益的事宜,能够罗列在心中。

张君特别详知礼制,乡里的人关于吉凶的礼仪标准,纷纷来〔向张君〕询问,张君能够让人满意而去。

张君就是这样有才干有作为。

可惜他的才干仅仅在乡里显现,没能〔在〕
治国安邦方面施展啊。

赞曰:在雍正的时候,桐城张家的显贵,震惊天下,但是张君却只凭举人的身份终其一生。

哪里是他的能力不能到达,只是因为他把淡泊当作自己的志向,不急迫地去追求名位利禄以致这样罢了。

啊,张君难道不是一个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吗!
【题文】〔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题文】K0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发阊门①
顾瑛
阊门西去是阳关②,叠叠秋风叠叠山。

便是早春相别处,如今杨柳不堪攀。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

②阳关:此处指离别之地。

〔1〕请概括“叠叠秋风叠叠山〞一句中两个“叠叠〞的含义。

〔2分〕
答:
【知识点】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天凉路远;出行艰辛。

〔意思对即可。


解析:先理解“叠叠〞的意思,层层重叠的样子。

“叠叠秋风〞指天已变冷,“叠叠山〞指路途遥远。

叠音形容词在写景状物中能突出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衬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两首诗都写到了“柳〞,但表现的心情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知识点】此题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①顾诗借秋柳衰败,写出离别之时的凄清,表现了诗人的孤苦与伤感之情。

②王诗借春天雨后柳色之新,写出送别之时环境的清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轻快。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先立足全诗分别理解这个意象的具体含义,第一首诗里的“柳〞是秋柳,秋柳衰败寄托诗人离别时的伤感之情;第二首诗里的“柳〞是春天的柳,并且是雨后的柳,给人一清新之感,衬托诗人内心的轻松。

【思路点拨】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来渲染气氛,衬托情感,这时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分析时,逐句抓住景物形象进行概括,后结合意象整体感知意境即可。

作用主要从借景抒情、衬托等方面思考。

【诗词赏析】
《发阊门》顾瑛(1310~1369) 元代文学家,字仲瑛。

昆山〔今属江苏〕人。

家业豪富,筑有玉山草堂,园池亭馆36处,声伎之盛,当时远近闻名。

轻财好客,广集名士诗人,玉山草堂遂成诗人游宴聚会场所。

于其祖茔处为身后修造生圹,名曰金粟冢。

他不愿做官,常与杨维桢等诗酒唱和,风流豪爽。

元朝末年,天下纷乱,他尽散家财,削发为在家僧,自称金粟道人。

他死时已经是明初了。

顾瑛生平与朋友游山玩水,饮酒赋诗,过着优腴闲适的生活。

他的诗歌也多是抒写这种闲情逸致之作。

不过他有时也还能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子,对社会现实有所关心。

如在《张仲举待制以京口海上口号见寄,瑛以吴下时事答之》诗中,他说:“和籴粮船去假设飞,兼春带夏未曾归。

用钱赠米该加七,纳户身悬百结衣。

〞对人民生活的困苦,也表露了一点轻淡的同情。

《发阊门》是一首送别诗,送于外史归越上。

天气逐渐变凉,路途遥远;出行的路上特别艰辛。

如果是早春再此相别,杨柳青青,别有一番意味,可现在已是秋季,柳树已衰败。

这里表达离别之时的凄清,表现了诗人的孤苦与伤感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

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

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

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辞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屡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

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

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

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参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

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

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

“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

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

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
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

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

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题文】P2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
7. 以下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正确的两项是〔6分〕
A.鲁肃向刘备讨荆州,孔明借口刘表尚在,荆襄九郡都是刘表地盘;刘备以刘琦尚幼、刘表托付辅佐侄儿为由,哄骗鲁肃回去。

〔《三国演义》〕
B.贾雨村逢遇大赦,出牢后被削职为民。

路上遇见甄士隐,甄士隐道出宝玉的来历,并说宝玉的尘缘已满,还归了太虚幻境。

〔《红楼梦》〕
C.觉新成绩优良,打算继续深造,中学毕业后父亲给他定了一门亲事,他非常痛苦,竭力对抗,但很快又陶醉于新婚的幸福。

〔《家》〕
D.冯云卿放高利贷盘剥农民,挣到不少家产。

因土匪蜂起、农民骚动,便依顺姨太太心愿,举家搬到上海,做起“海上寓公〞。

〔《子夜》〕
E.欧也妮收到夏尔的来信,得知他急需一笔钱,就把自己全部的积蓄送给他。

夏尔流着泪下跪接受了,并回赠欧也妮首饰盒。

〔《欧也妮·葛朗台》〕
【知识点】此题考查考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B D
解析:A项,此时刘表已死,刘琦也已成年;刘表并未托付刘备,而是孔明借口刘备应该辅佐侄儿;C项,觉新并未“竭力对抗〞,而是默默忍受;E项,欧也妮并未收到夏尔的信,而是偷看夏尔写给朋友的信;夏尔并未“下跪〞,而是欧也妮下跪求夏尔收下钱,夏尔流泪接受。

〔答对一项3分,答对两项6分。

【思路点拨】掌握这局部内容,虽然要靠记忆,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中国古代作家作品最好按时代去记,现代作家作品最好按作品性质分类记忆,外国作家作品最好按国籍识记。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①〔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注】诸?〞
〔《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注】病:难,不易。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关于修身的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
答:
〔2〕孟子是从什么角度谈论修身的?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知识点】此题考查概括、分析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1〕都强调修身的目的是使百姓安乐。

〔意思对即可。

〕〔2分〕〔2〕个人际遇。

〔2分〕得志时,以修为造福百姓;不得志时,修身完善自我。

〔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两道题都是概括归纳文段的中心需要将它们翻译为现代文,分别把握中心。

【思路点拨】文化经典阅读考查的是文化思想,因此,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试题所提供的
文化经典阅读材料的根底上,从阅读材料中筛选作者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说要把阅读的重点放在对孔孟思想的把握上。

在引导学生复习迎考中,要指导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文本,概括出孔孟选段的思想的共同点;同时,还要结合文本,分析二者的不同点。

无论是概括还是分析,都要紧扣文本,要有针对性,不要漏掉要点,也不要随意发挥,采用大包抄在形式来答题,分析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在综合分析孔孟思想时,还必须紧扣所提供的全部文本,以免以偏概全。

德行修养是孔孟文化思想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复习文化经典时,必须对孔孟有关德行修养的思想进行认真梳理。

当然,其他的思想也不能忽略,特别是教育、仁政等也要认真复习【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

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以做到呢?〞
②孟子说:“古代的人,得志时,惠泽普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个人品德立身在世。

穷困时,单独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题文】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知识与文化的别离与融通
张吉刚
“文化知识〞是人们非常熟悉也惯于连用的一个词。

现代以来,随着知识在经济社会开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识事实上正以它鲜明的特质从文化的羽翼下脱颖而出,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和速度冲击乃至颠覆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当前,我们既要辨析知识与文化的区别,又要使两者在实践中相辅相成、实现融通。

一般来说,知识是以物为本的求真,以物为本的知识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而文化却是以人为本的求善求美,以人为本的文化具有主观性、经验性、历史性、社会性。

知识以物为本,物以类同,这决定了知识无国界,具有通用性;文化以人为本,人以群分,这决定了文化有异同,具有民族性。

从“知识就是力量〞,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今天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知识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

当今时代,人们对知识也越来越崇拜,似乎唯有知识才是推动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而文化只是用来消遣的。

而当人们不知疲倦地在现代知识的丛林里艰难跋涉时,又经常会迷失方向。

因此,在不断追求知识的同时,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求知是为了什么、知识应该怎么运用?
如果说知识是术与器,那么,文化就是道与德。

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决定着知识的使用方向。

举个简单例子,运用知识可以制造原子弹,也可以开展原子能,这一知识既可以伤害人类也可以造福人类。

如何运用这一知识,那就是一个价值取向与道德取向问题,说到底是文化问题。

知识作为术与器,只是工具和手段,它的运用需要文化来统领、来导航。

文化是知识运用的方向盘、是知识资源配置的设计师。

在知识为人们插上科技翅膀的同时,还需要文化为人们插上思想的翅膀。

只有张开双翼,人类才能平稳地自由飞翔。

老子曰:“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胜人之力可以用知识、用科技来提高,而自胜那么更多需要精神意志来支撑。

文化决不仅仅是消遣之事,而是人自我完善、自我调整、自我平衡、自我修炼的力量源泉,它对知识有着统领意义。

人类在蒙昧时代就形成了自己的各种文化观念,但由于缺乏知识,无力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神奇奥秘,因此许多文化观念在今天看来无疑都是荒谬的。

随着科技的开展,人类知识不断增加,对“物〞的认识越来越符合客观实际,从而推动“人〞的文化观念的转变,推动文化开展。

推动人类文明开展是知识与文化的共同使命,把知识与文化融通起来,是我们应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