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志愿服务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志愿服务事业
1)志愿者只有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持续获得幸福感,才能够坚定而
长期地从事这个事业。
正如人们所知,因为连续举办大型活动以及接
连出现的自然灾害,中国的志愿服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借力行
政后,如何形成社会自主力量,乃是今后中国志愿服务的主要挑战。
在这个蜕变的时期,志愿者的幸福指数不但将关乎中国志愿服务的质量,也将关系公民社会的成长与成熟。
(2)行政主导是中国志愿服务产生和初步发展的基础。
这是因为,与西方国家经过几十年、上百年孕育公民精神、自发形成志愿服务精
神不同,中国在短短不到30年间就不得不面临社会转型产生的社会服务、福利需求,要使群众从国家福利的“摇篮”中离开后立刻就成为
志愿服务的实践者,具有相当难度。
换句话说,西方的志愿服务是在
漫长历史时期中,围绕公权博弈的结果。
市场的力量塑造了公私权利
的边界:政府能够做什么,哪些需要由私人和半私人机构提供。
这也
是公民社会的特征:现代公民应该获得何种权利,又应该为社会付出
何种责任。
所以,公私权利博弈的结果不但仅公民应获得何种权利,也包括
他应该承担何种义务。
正如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因为转型期的巨大冲
击以及迅即到来的多元化社会,中国人还很难适合现代公民的责任感
和道德感。
政府在此过程中、特别在早期必须承担“保姆”的角色。
(3)志愿精神是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参与推动社会进步和社区
发展的精神,当越来越多的人以很私人化的方式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
列时,就会折射出整个社会文明和人文品质的光芒。
(4)与整个社会大势一样,如何在这样一个转型期更好地处理自
己的角色是政府面对的主要问题。
应该说,政府在今天仍需要把精力
集中在建立各种制度和秩序上。
应该说,无论建立何种机制,志愿服
务的制度特征都应该是:使志愿服务在推动安排、组织实施、后续评
估等方面有章可循。
这些规章所体现出的管理和控制的目的,是为了
更有效地推动志愿服务,而不是出于利益控制。
在激励机制上,志愿服务本是一种利他、自愿的活动,不需要任
何立即回报。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志愿者不该有任何回报。
这种回报主
要不是直接的物质回报,而是以综合性、间接性和长期性的多种形式
体现出来。
(5)一直以来,我们都用精神鼓励的方式提供回报。
但实践证明,非精神鼓励不但能够为志愿者提供动力,也符合志愿服务精神。
比如
通过评价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者得到某种技能培训,反过来促动志
愿服务。
利用不同志愿服务主体提供的志愿服务来促动志愿服务事业。
像“公益银行”制度中的支持单位和志愿者就是不同的志愿服务提供主体,通过不同服务内容形成良性循环。
对志愿者的奖励不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而是体现社会对志愿服
务行为的肯定和鼓励。
这些方式能够通过规定和社区约定等方式长久
确定下来。
这些维持志愿服务整体良性运行的制度和机制,就是政府
在这项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任务,而其根本也是补充国家职能的缺憾和
不足。
(6)专家认为,社会志愿者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的思路,我国拥
有充足的热心“参与者”,但是在参与的背后,常常伴随着各种各样
的“束手无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除了公益的理念存有着巨大
的缺失之外,在专业性地志愿工作面前,我们几乎找不到一个专业性
的组织或部门对志愿者提供有效且专业的培训。
专家认为,恰恰因为“不专业”,使得很多志愿工作缺乏较大的效果,缺乏较大的效果自然就会缺乏充足的“成就感”。
而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往往并非“物质层面”的“公益回报”,而是参与公益、志愿活动之后,所获得的“公益成就感”,让他们获得心灵上的满足,而这个点,往往被众多专家、学者们所忽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