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精)
新时代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新时代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管理也在不断演进和创新。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进一步探讨新时代社会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二、社会管理的概念社会管理是指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对社会的各种事物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监督和服务等活动的过程。
它包括经济管理、政治管理、文化管理、环境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内容,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时代社会管理的特点1. 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对社会管理产生影响。
例如,新技术的应用让社会管理更加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化,提高了社会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2. 社会治理格局逐步转变。
在新时代,治理的重点从单一的政府管理向多元化治理转变,涉及到多个主体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格局。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制度文化基础。
它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正、尊重、理解等价值观念,已经成为新时代社会管理的基本遵循。
4. 网络思维成为新时代思维基础。
它强调精神网络、信息网络、文化网络、睿智网络等个人和集体之间的链接,由此形成了一个大网络。
四、新时代社会管理的创新1. 组建精英团队。
需要建设一支与时俱进、掌握新技术、理解新理念、能够解读和应对新时代社会管理挑战的创新型社会管理精英团队。
2. 引入新技术。
例如,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社会管理智能化、自动化和大数据化。
3. 搭建互联网平台。
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各方面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4. 建立多元化治理体系。
针对新时代的治理特点,建立多元化的治理体系,包括政府、市场、社会和网络等主要治理主体。
五、新时代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1. 更加信息化、智能化。
未来,社会管理将更加注重信息化、智能化,通过技术创新和多元化的治理方式,在智慧城市建设、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更高效、精密的管理。
2. 更加专业化、精细化。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社会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社会
稳定的重要手段。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1. 统一和多元关系
在社会管理中,要统一各方面力量,形成整体合力,实现目标的一致和效果的
最大化。
但又不能忽视多元化的需求和差异化的实际情况,要充分尊重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和特殊情况,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措施和政策,实现统一性和多元性的有机结合。
2. 依法和因法关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依法治理,加强法制建设和法治意识,确保社会管
理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但又要因法而治,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科学决策、灵活处理,使法律成为为社会管理服务的工具和手段,而非僵化的枷锁。
3.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关系
在社会管理过程中,要实现自上而下的管理和领导,形成层层责任和指导机制,确保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工作的推进。
但又要充分重视自下而上的意见和反馈,尊重基层的情况和特点,实现民意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
4. 理性和感性关系
社会管理需要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依据事实和逻辑开展工作,确保决策的合
理性和效果的可控性。
但又不能忽视感性因素和人性需求,要注重情感交流和关怀体验,赋予社会管理更多的人情味和温度,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综上所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须处理好统一和多元、依法和因法、自上而下
和自下而上、理性和感性等四个关系。
只有通过平衡好这些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管理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持续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意见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意见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把社会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制定方针政策、作出战略部署。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作了重要讲话,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专项部署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大任务。
社会管理与民政工作具有内在联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民政部门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在协调社会利益、增进社会福祉、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健全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通过社会救助和帮扶困难群众,促进不同收入阶层和谐相处;通过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实现社会福利服务均等化;通过落实拥军优抚安置政策,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通过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通过开展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覆盖。
民政工作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维稳意识,找准民政工作与社会管理的结合点和角色定位,不断提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为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二、发挥民政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发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基础作用。
加强社会管理,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提高社会救助保障能力,不断发挥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稳定器”作用。
要抓好政策落实,不折不扣地落实城乡低保、灾民救济、五保供养、临时救助和医疗、教育、住房专项救助等惠民政策,切实兑现保障标准。
要抓好政策创新,针对城乡困难群众对民政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完善制度、创新制度,以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组合,形成丰富多样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产品供给,扩大民政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多层次、多措施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各种生活难题。
创新社会管理的六大方面
创新社会管理的六大方面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
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管理观念的创新:要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决改变那些片面地认为社会管理就是单纯“管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借鉴和吸收中国行政法研究所所长莫于川教授讲的八种新观念:1、树立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尊重人格的观念;2、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政府权力有限的观念;3、树立行政民主、公众参与、共同治理的观念;4、树立多元化、多样化、多依据的治理的观念;5、树立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公共服务的观念;6、树立政府诚信、社会诚信、官民互信的观念;7、树立接受监督、责任到位、权利救济的观念;8、树立辩证唯物、历史唯物的法治发展的观念。
二管理主体的创新:要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从传统的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
三管理方式的创新:要从偏重管制控制向更加重视服务、重视协商协调转变,更多地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教育、协商、疏导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
四管理环节的创新:要从偏重事后处置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使社会管理关口前移。
五管理手段的创新:要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更多地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
六管理制度的创新:要坚持加强源头治理体系建设、强化动态协调机制建设、推进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构建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规范、机制和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治理创新经验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治理创新经验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治理的改革与创新变得尤为重要。
社会治理涉及到社会组织、社会政策、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其目的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公平正义。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治理创新经验。
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建立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以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社会治理体系包括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等要素。
其中,党委的领导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政府则扮演着组织协调者和决策执行者的角色。
社会协同强调不同组织之间的协作合作,公众参与则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事务。
法治保障是治理的重要保证,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确保社会治理的公平公正。
二、建立多元化的社会组织多元化的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仅仅只有政府才能参与社会治理,民间力量的参与同样重要。
因此,建立并支持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如社区居民委员会、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等,可以有效地凝聚社会力量,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
同时,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共同承担社会责任。
三、强化基层治理能力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要实现社会治理创新,必须重视基层治理。
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能力提升,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要完善基层治理的组织机制,注重社会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及时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
此外,还需加强基层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社区服务,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自治能力。
四、优化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关注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如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
通过制定和完善社会政策,提供公共服务,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实现社会治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五、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健全的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档案系统,可以实现对社会各界行为的监督和激励。
论深入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建议
论深入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建议作者:符登霞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9期符登霞(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党校,湖南吉首416000)摘要: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创新,是协同治理理论发展的现实需要,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要求,彰显社会组织协同社会管理作用的迫切需要。
针对目前社会组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当前尤其要在思想观念和政策法规上取得突破,在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上大胆创新,增强社会组织协同社会管理的合力和实效。
关键词:协同治理;社会管理;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管理创新中图分类号:C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2)09-0140-02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这就明确了要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有效发挥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
其中,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协同的主体,是完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主要力量,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所在。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是逐步提高社会自治水平的需要,因此深入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创新意义深远。
一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一)协同治理理论发展的现实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弥补市场和政府的失灵,克服传统垂直型、单向度的国家统治方式的不适应,“治理”与“善治”理论在西方广受推崇。
治理倡导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其特征是:“治理不是一整套固定的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相互协调的过程。
”[1]它的目标取向是“善治”,即可以使公共利益达到最大化的社会协作管理过程。
那么,多元主体间应如何行动,善治的预期如何实现,协同治理正是实现从治理到善治的必经途径。
协同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政府治理理论,是我国目前社会管理的必然选择,它强调除政府之外,市场、社会组织乃至公民个人同样可以成为公共治理的主体。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因其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愿性的特点,它在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不足、缓解社会矛盾、推进民主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社会管理的水平,有效实现了社会自治,促进了协同治理理论的发展。
推进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几点建议
的问题和 不足。
一
会 上随意招收 ,没有经过 专业培训 ,缺乏应
标准等 ,最 终形成能 支撑康复康复辅具服 务机 发展的标准体 系。其 中 ,要重点制 定康复辅
构 管理机制不 健全 。部分 康复辅具服 务机构 存 在运行机 制缺失 。管理 不规范 、服 务不到 位 等问题。 要 解决 以上 问题 ,除 了健全 法规 、完善 监管 以及培 养人才外 ,更为重要 的是要加强 康复辅具服 务机构标 准化建设 。建设康复辅 具服务机构 基层设施 、服务规范 、服务人 员 资质 、服务 对象权益等 标准 ,以适应康复辅 具服务业发展 需要。 康复辅具服 务机构标准化 建设是充分保 障老年人 和伤残人 权利 、全面 增进老年人 和 伤残人福 祉 ,提 高他们的发展 能力 、促进 平
文化 、科技 、卫生 、劳动 、民政 、体 育 、社 件 。二 是 推进 行 业协 会 商会 脱 钩 。 加快 实 会 中介服务 等诸 多领域 。截至 目前 ,洛阳市 施政社 分开 ,积 极稳 妥推进 行业协会商会 在
社会组 织总数达 2 8 7 1 家 ,其 中 社 会 团体 9 2 8
机构 、职能 、资产 、财务 、人员等 方面 与行
政机 关脱钩 ;同时引入竞 争机制 ,探 索一业 多会 ,保持 良性竞争 。三是加快推 进社 区社
家 ,民办 非企 业单 位 1 9 4 3 家 ,以每 年 1 5 % 至2 0 %左右 的速 度递增 ,全市 每万人 中拥 有
展力度 。一是建 立完善社会组 织培训工 作制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几点建议
也非常广泛 ,主要有 : 支持特定群体
和 特定 地 区 的利益 、为 民众提 供 宪法
社会也跟着发生 了巨大 的变化 ,但是
中 国 的社 会 管理 方 式却 出现 了一 系列 的不 适应 。如何 进 一步 推 进社 会 管理 的创 新 ,关 系 到 中国未 来几 十年 能否 继续 保 持稳 定快 速 的发 展 ,中 国应 如 何创 新 社会 管理 方 式 呢 ?结合 中国近 三十 年 来 的变化 ,研 究 国际经 验 ,我 们认 为 可 以在 下 面几个 方 面 多下些 工
于政 府人 力 物力 的限制 ,无 法 管理 到
位 ,甚至缺位 ,使一些黑恶势力乘虚
而入 ,破 坏 了正 常 的社 会秩 序 ,严 重 影 响 了 社会 的 和 谐 发 展 。 显然 ,“ 一
的活动、资金和领导层等情况递交给
政 府 ,并 定期将 组 织 的运作 情 况公 诸
于众。同时政府通过赠款、 合同分包 、
场 、支 持 国外 项 目、满足社 会 的 多元 化 需要 等 等 。一般 情 况下 ,美 国政府
不试图影响这些组织的使命 ,不审批
它们 的主 管人 员 ,不 指挥 它们 的 财政 管 理 。相 反 ,美 国通 过法 律对 这 些组 织 进行 管 理 ,如要 求 其定期 将 该 组织
有些本身需要政府去管理的事情 ,由
EO MA S I ELM T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问题 探 讨 G OGN OnD EPN N I D C VO E
创 新 社 会 管 理 方 式 的几 点 建 议
一 陈江生 丁俊波 / 文
改萎 擎Βιβλιοθήκη 篙 面是 政府 包 揽一 切 , 了很多 管不 了 , 管 也管 不好 的事情 。这 些 事情 很 多本 来
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JANGS P I U OLI F CER CE OF I COLL EGE
V 1 2 o 4 o . 6N .
J l 01 u y2 1
・
社会治安研 究 ・
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的几点思考
俞
勇
摘 要:公安部 门必须深刻认识 当前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 紧迫性,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实现 公安工作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应突出宣传引导 ,狠抓 矛盾化解;突出 “ 、地、事、物、网”五大 人 要素,“ 五管齐下”创新管理理念和管控手段 , 实增强公安部 门社会面管理控制水平。同时,坚持政 切 府牵头、多方参与、综合治理 ,着力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实现 更大 发展 。
一
、
突出宣传引导,狠抓矛盾化解 ,营造健康和谐社会氛围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心态更加复杂 ,诱发社会矛盾 的因素 增 多 ,一 些社 会成 员心 态失 衡 、怨气 较大 ,矛 盾纠 纷爆 发 的 “ 点 ”降低 ,而 与此 同时 ,基 层 燃
“ 问题 ”,甚至 成为 了随时可 能 引爆 的 “ 药桶 ”,严重 危及 正 常 的社会运 行秩 序 ,其主 要原 因就 大 火 在 于精 神 文 明建设和 普 法宣传 深 入不够 。导致 少 数 民众 社会 公德 缺 失 、法律 意识 淡薄 、价 值取 向扭 曲, 对 一 些 问题 的认识 和处 理往 往采 取过激 的手段 ,不 懂得 运用 法律 武器 捍 卫 自己的权 利 。 同时 ,也 反映 了我 们在对 特 殊群 体 的管控 上存 在着 盲 区 ,因此 ,要 结合 “ 安海 门 ”创 建和 社会 管理 创新 工作 的有 长 关要 求 ,采取 针对 性管 理 防控 措 施 。 1 .加强 宣传 引导 ,营造健 康和 谐 的社会 氛 围 。一 要强 化宣 传教 育 。要加 强社 会主 义核 心价 值体 系建 设 ,深入 推进 社会 公德 、职 业道 德 、家庭 美德 、个 人 品德建 设 ,倡 导正确 的价值 观 、生活 观和 世 界观 ,大 力 弘扬 谦忍礼 让 、敬老 爱 老的传 统 美德 ,全 力营造 奋 发进取 、理 性平 和 、开放 包容 、健康 文
阜新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几点思考
成绩硕果累累 ,“ 民丰”的愿望却不尽人意。随着 切实做到 “ 以证管人 ” 以房管人 ”和 “ 、“ 以业 管 经济 的飞速发展 ,一系列不协调 、不科学、不可 人 ” ;在调解组织建设方面 ,司法部门一方面创新 持续 的负面效应 和社会断裂也摆 在阜新市面前 , 行政调解和人 民调解 、司法调解和人 民调解 、行
上而下的推动。农 民工问题得 以关注 ,得 益于温
创 新 的知 晓率 ,形 成全社会 人人参与社会 管理创 新 、人人共享社会 管理创新成果的 良好氛 围。尽
管如此 ,但细究 之会发现 ,这些举措大多只是停 留于 “ 头痛 医头 ,脚痛医脚”的孤立层面 ,缺乏
稳 定性 、系统性 和连贯性 ,离真正 的体制创新 仍 有距离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 ( )理念屏障:社会管理理念陈旧 一
1 控理 念多 于 服务 理念 . 管
家宝总理的重视 ;反腐倡廉 的开展 ,得益于 中央 高层 的决心等等。可以说 ,行政式推动对促进 我 国各项事业 的发展 、问题 的解决有着不可磨灭 的 功劳 。但是 ,任何事物都是把双刃剑 ,行 政式推 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 于行政领导个人的能力 、素 质 、执政品格 的高低 ,以及推动意愿的强弱 、推
一
存 在着 “ 政府独 大”的优越感 。运用在社会 管理 中 ,依然把 民众 当做管理和控制对象 ,殊不知社
景 ,我们必须要做 出资源转型和社会 管理转型 的 双重选 择。“ 资源转型 ”实现 “ 物阜 ” ,而 “ 社会
管理转型”则是实现 “ 民丰” 。二者 的同步推进 ,
训 、就业 岗位和劳 动保 障 ;在特殊 人群救 助上 , 民政部i ̄新社会救助机制 ,着力解决好精神病 ' - J
人 、残疾人 、孤残儿童 、三无老人和流浪乞讨人 员等特殊人群 困难 ,保障他们 的生活等等 。为确 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真正惠及于 民 ,各级政府对
110727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征
110727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征中共杭州市江干区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在新时期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推动江干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区委围绕“打造杭州中心区、构建和谐新江干”总目标,以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主线,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基层基础为重点,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积极探索实践,进一步理顺了基层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有效防范化解了一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为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加快转型阶段,社会结构发生较大变动,发展中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将集中显现,各类社会矛盾呈现新老交织、多发易发的特点,化解征地拆迁、回迁安置、市场搬迁、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矛盾问题任务繁重,加强重点群体服务管理、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等方面面临新挑战,这些都对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部署,结合江干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现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方法创新,着力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以“枢纽、创新、低碳、人文”为导向的“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提供坚强保障。
关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几点思考
三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矛盾凸显期和多发期, 网络问政、 公共问题媒体曝光、 干群矛盾、 有效衔接和 良性互动的社会管理格局。
群体 事件 等不 时上演 , 对 社会 管理 提 出了更 多更 高的要 求 。 在这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优化政府组织职能设置, 特别是完善流动人
一
整合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 构建综合 形 势下 , 以民生 为突破 口, 加 强和 改进 社会 管理工 作, 促进 社会 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
作者 简 介 : 孙 贵林 , 广 东科技 学院思 想政 治理论课 教 学部教 师 。 中图分 类号 : D 9 2 0 . 4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9 - 0 5 9 2 ( 2 0 1 3 ) 1 1 - 1 9 9 . 0 2
社会管理 问题关系人心 向背、 执政之基、 大局安稳。加强社 负担 沉 重 , 社会 管理 效率低 下 , 地 方政府 习惯 性把 自己定 位于 社 会管理, 是我党的执政之本,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推进 会的管理者而非服务者, 从而形成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 越
足等 问题 , 社 会管 理工作 还是存 在薄 弱环节 , 具体 有 : 社会 管理落 明显 的滞后 和 弱化 , 形成社 会管 理职 能 的“ 缺位 ” 。
后于 经济发 展 , 管 理方式 比较 单一 ; 公共服 务还不够 完善 , 公共 医
当前, 社会管理需要偏重于三个方面: 一是以民生为突破口。
社 会管 理大 致可 区分 为对 “ 人” 的 管理 和对 “ 事” 的管 理 。首
作为组织领导机构, 具体负责社会管理各项 日常工作开 先, 社会 管理 是对“ 人” 的管 理, 包括 各种具 有能动 性 的主 体 , 如社 办公室, 完善具体实施方案 , 研判有 会 组织 、 各类 民间组 织 以及公 民个人 。其 次 , 社会 管理 是对 “ 事” 展。此类机构要强化综合协调职能,
浅谈对创新和改革社会管理的几点看法【精品范文】
浅谈对创新和改革社会管理的几点看法浅谈对创新和改革社会管理的几点看法通过近期对综治工作的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发现综治是一个“大综治”,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都和综治密切相关,大到对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小到家庭、邻里的矛盾等。
我们必须提高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科学水平、改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进一步健全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等,只有不断创新和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才能更好的保障社会的稳定,社会治安的良好。
我认为创新和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是一项综合而庞大工程,需要经过坚持不懈而富有智慧的探索。
一、重民生、强基础是创新和改革社会管理的源泉社会管理归根结底是做群众工作,群众工作又是一项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把改善和服务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价值取向和目标导向,让群众共享社会管理创新成果。
基层是社会管理的第一线,社会管理创新的源泉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基层安则全局稳。
从源头上减少冲突、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切实把基层基础做实做好,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
二、多方参与是创新和改革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社会管理是对全社会的管理,也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必须坚持多方参与、社会协同,在充分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主导作用、群众主体作用的基础上,激发整个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只有把社会管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评体系,严格落实目标管理、单项问责、动态管理、责任追究等责任措施,完善责任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责任追究,积极发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导主体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凝聚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合力。
三、健全机制是创新和改革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单靠传统手段难以有效运用和优化管理,必须坚持体制立基、依法管理,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理念更新、方法改进、机制创新结合起来,用系统的思维整体谋划、用整合的理念凝聚合力、用综合的手段解决问题。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吉 林 农 业
J LI I N AGRI CULTURE
NO . 2 1 1. 01 1
( u lt ey C muai t NO.6 ) v 2 1
深入推进社会 管理创新 的几点思考
陈庆 余
( 吉林 省 四平 市铁 西 区环 卫处 ,吉林 四平 1 6 0 ) 30 0 摘 要 : 胡锦 涛 总 书记 在 党 的十 七 大报 告 中提 出 “ 全 党 的领 导 、政 府 负责 、社 会 协 同、 公众 参 与的 社 会 管理 格 局 , 健 全基 层 社 健 会 管 理体 制 。 ” 因此 ,全 面加 强和 创 新 社会 管理 是 当今 我 国 经 济社 会 快 速 发展 中一 个 非 常 紧迫 的重 要 课题 。 围 绕这 个课 题 ,就 要 求 全 民提 高 认识 、开 阔视 野 、增 强 能 力、 改 进 工作 , 营造和 谐稳 定 又 充满 活 力 的平 安 环 境 ,确 保 社 会 管 理 创新 取 得 实 实 在 在 的 效果 。 关键 词 :社 会 管理 ;创新 ;稳 定 中图 分类 号 :C 1 96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 17— 42 ( 0 1 1—2 22 6 4 03 2 1 )一 10 5—
的新 的 历 史时 期 ,解 决 发 展和 稳 定 问题 同等 重要 ,全 面加 强 和 创 新 社 会管 理 尤 为 重要 。党 的十 七 大 报 告提 出的 “ 全 党 的领 导 、 健
建 设 的党 向领 导 人 民进 行 市 场 经济 建 设 的党 转 变 ,成 为一 项重 大 政 府 负 责 、社 会 协 同 、公 众 参与 的 社会 管 理 格局 ,健 全基 层 社 会 课 题 。而 要 实现 好 这 种 转变 ,就 必须 加 强 学 习 ,开 阔视 野 、提 高 管 理 体 制 。 ”从 报 告 内容 来 看 ,党 和 中 央更 加注 重 改 善 民 生 、保 能 力 。 持 社 会和 谐 稳 定 。 可 以说 ,加 强 和 创 新社 会 管理 ,是 我 国 当前 经
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层社会治理逐渐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问题。
本文通过对基层社会治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并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导语: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首要环节,也是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速,基层社会治理面临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挑战。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完善。
一、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1.1缺乏综合协调机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由于各部门、各组织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职责分工不清、协调机制不完善,导致问题处置效率低下,群众反映强烈,甚至出现“推诿责任”的现象。
1.2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由于公共服务能力有限,公共设施不够完善,对群众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无法满足,增加了群众对基层社会治理的不满意度。
1.3社会矛盾纠纷处理不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社会矛盾纠纷的处理方式单一,缺乏多元化解决机制,导致部分矛盾纠纷得不到妥善解决,甚至出现较大的社会安全事件。
1.4法治意识不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一些地区和单位对法治意识的重视不够,工作中出现“人治”和“官本位”现象,不完全依法行政,群众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2.1构建综合协调机制为了解决缺乏综合协调机制的问题,我们应当建立多层级、多部门、多层面的基层社会治理综合协调机制。
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协调,落实责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工作衔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体效能。
2.2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为了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我们应当加大投入,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创新社会管理简论
( 24期 ) 总 9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EDUCATI ONAL NS TUTE I 1 PROVI I TI OF J L N NCE
No 0 2 2 . 6, 01
V0 . 8 I2 Toa . 9 l lNo 2 4
二是社会管理主体比较单一 。政府面临各式各 样 的社会 问题 , 繁杂乱 的社会 事务 , 纷 千差 万别 的社
会需求 , 不可能把所有的社会管理事项都 自己承担。 很多地方 , 现实中社会管理 的唯一主体仍然是政府, 这样做 的后果 不仅 给 政 府造 成 沉 重 的 负担 , 而且 由 于交叉管理 不到位 , 社会管 理领 域 常常还会 出现
和幸福 感还 不高 。 二、 创新 社会 管理 的几点 建议
( ) 持一个 宗 旨—— 全心 全意为人 民服务 一 坚 要 坚持 在思想 上 尊重群 众 、 情上 贴近群众 、 感 工
作上依靠群众 , 把群众 的满意程度作为加强和创新 社会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管理的实质 就是做好群众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 、 执政为民, 切实
空 白。
题以及其他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简单地用传统的 户籍制来管理 E益庞大的流动人 口当然勉为其难 , l
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已严重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 需要 , 需要 立 即采取切 实 措施 , 步破 除两种不 平等 逐
的身份制度 。另外 , 要 改 革户 籍 制 度 背后 附着 的 还
三是 社会 管理 方式不 灵 活 。主要表 现为 重行政 手段 、 法 律道 德 , 会 管 理 手段 单 一 化 现 象 十 分 轻 社
明显 。
创新社会管理 改善人民生活
创新社会管理改善人民生活摘要:社会管理是推动人类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门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社会科学。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建议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力在社会管理的创新发展、突出特色、突破难点、强化机制、改善管理、服务人民、整体推进上下功夫,力求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正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形势,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充满风险和挑战。
民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思维方式更加活跃,利益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在接触新事物、新观念过程中更容易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一)、创新社会管理,是适应我国发展的时代课题今天的中国,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阶层分化,流动加速,利益多元,社会转型犹未完成,社会活力蓬勃迸发,新老矛盾叠加交织。
(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这些既给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使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流动人口增多,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大量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一些重点地区存在的治安乱点,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人员的帮教安置以及网络虚拟社会等等,给社会管理创新带来的困难与压力、挑战与考验,都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面对,开展有效的工作。
(三)、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创新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服务是核心,人民利益是根本。
邓小平讲社会主义本质的时候讲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的思想核心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
这个“本”,就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对于社区治理工作几点意见建议例文稿
对于社区治理工作几点意见建议例文稿关于社区治理工作的几点意见建议范文稿一、我县社区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不足2、社区多元主体关系有待理顺行政部门、街道、社区各层级之间职责界定不够明确,关系也未完全理顺。
行政部门代表政府行使职权,更多的是体现在任务下达、政策制定和监督指导上;街道作为派出机构,权责错位矛盾比较突出,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还不强,各类执法、协管员队伍缺乏统筹协调、各自为战的情况一直存在。
社区居委会行政负担较重,自治空间较小,影响为民服务的质量。
目前社区工作更多的体现为搞活动、下命令、定指标,没有持续影响力。
过于注重事后管理、过于注重硬性手段,导致许多现实问题在现有体制下难以有效预防解决。
3、社区工作队伍不稳定近几年来,社区工作领域逐步拓宽,工作对象不断扩大,随着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对社区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当前社区工作人员职业定位不明确,专业人员少,志愿者队伍建设更是严重滞后。
加之收入待遇偏低,没有建立稳定的薪酬保障体系和工资增长机制,导致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
工作队伍的不稳定及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居委会的工作效能。
4、社区共治网络发展不均衡目前,纵向式的行政组织结构,和上头大、下头小的组织设置及人员配备,导致社区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封闭性、机关化、行政化的特点,这和开展社区工作要求的开放性、基础性特点不相适应。
表现在社区层面设置的各类站、室、中心等服务和活动载体,有不少资源没有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各类人员由不同部门管理,政出多门,各自为战,难以收到良好的整体效果。
更为主要的是社区党的组织建设严重滞后,即便有大多也是形同虚设,并没有有效地开展工作。
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在服务居民和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作用不足。
目前,我县城区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社区只有9个,参与社会治理的工作模式尚未形成;物业企业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强管弱服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双报到”单位虽然已经到社区报到,但志愿服务内容与社区契合度不高、形式较为单一,尚未形成工作合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 XX 自成为广东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XX 全力支持配合我市的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新措施,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推进政府转型,不断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向前迈进。
本人在这里提几点建议:一、强化综治服务的责任,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在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综治维稳信访中心的效能作用,全面推进平安 XX 建设。
(一)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预警制度建设。
认真落实定期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预警制度建设排查、领导包案、责任追究制度,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加大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尤其要不断加强对外来务工流动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
(二)建立情报信息网络。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联系,建立健全建立情报信息网络。
覆盖与周边地区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情报信息网络,努力获取深层次、预警性、苗头性信息,在调解工作中掌握主动权。
(三)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定期召开分析会,对重大事项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基层事务要做到事前把关定向、事中跟踪督导、事后检查评估,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了农村矛盾纠纷,促进基层维稳工作由被动应付向超前预防的转变,为维稳工作被动变主动争取时机。
二、科学定位政府职能,加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各种机遇与矛盾并存,然后在农村工作方面, 尽管频频创新突破,收到显著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突出的社会问题,如: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基层组织有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农村社会矛盾纠 1 纷突出,法制理念没有树立,弱势群体管理工作不到位;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没有完全建立。
我们认识到,社会对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要求已到了新的高度,这迫切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保障。
一是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一)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保障。
一是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巩固提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成果。
二是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与文化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各项基础设二是大力推进农村
基础设施与文化设施建设。
二是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与文化设施建设施的建设,如交通道路、自来水、供电、康体设施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
三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着重促进学三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
三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前教育,提升义务教育水平,优化农村地区幼中小衔接和资源配置,规范建设师资队伍,加强对管理干部、教师的培训。
一是加强村社区)(二)强化农村基层基础建设。
强化农村基层基础建设。
一
是加强村(社区)自治组织建设。
加强村(自治组织建设。
加大基层组织设施投入,逐步提高基层工作者待遇,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社会优秀人才担任基层工作人员。
二是建立健全村级民二是建立健全村级民二是主管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党群民主议事会等主管理机制。
议事制度。
(三)努力培育农村社会管理主体,提高村民自治水平。
一是把培努力培育农村社会管理主体,提高村民自治水平。
一是努力培育农村社会管理主体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加大投入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等。
二是二是大力宣传,唤醒二是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三是三是增强农民民主法制意识,通过广泛的宣传,促使广大三是农民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参与社会各项工作的积极性。
三、加大培育社会组织的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培育社会组织的力度,社会组织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经济体制、加强社会管理、促 2 进社会公平、反映公众诉求、整合社会力量、化解社会矛盾等多个方面,均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我镇鼓励支持各类社会团体的发展壮大。
(一)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在基层工作中的影响作用。
充分发挥工、妇等社会团体在基层工作中的影响作用。
拓展社会组织团体的活动空间,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如:通过工会,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权益;共青团组织活动,团结广大青年,激发其贡献投身社会建设;通过妇联活动,发掘种养殖女能手,鼓励农村妇女自主自强;通过商会,团结本镇企业,发展壮大企业的发展。
(二)鼓励社会组织强化自身建设。
拓宽筹资渠道,增加公
益鼓励社会组织强化自身建设。
积累,壮大自身实力;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从业队伍素质,推进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
(三)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
建立全过程动态监管机制,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
规范社会组织的服务和收费行为,不得利用权力强制入会、摊派会费、搭车收费、指定服务,不得擅自制定应由政府定价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不得违规收费和设立“小金库”,不得乱收滥支、坐收坐支。
四、创新人口计生工作体制,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社会环境形势以及自身工作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给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我镇将人口计生工作作为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未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我镇将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对计划生育工作亲自抓、负总责,落实“一票否决”权,强调对责任制落实的动态管理,做到过程和结果并重,改变过去偏重年底考核结果而忽视管理过程的做法。
(一)试点探索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体系。
XX 成试点探索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
养老保险体系。
为我市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体系的试点,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
我镇将结合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解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保险问题,从制度上根本解除农村计生家庭养老的 3 后顾之忧。
发挥流动人口管理中心的职能,制定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二)发挥流动人口管理中心的职能,制定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机制,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加强服务机制,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与村(居)委会、企业的联系,及时掌握外来流动人口的动态情况,定期对流动人口情况进行核查,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二是二是加强与流出地的联系,共同构建以流入地管理二是为主的服务与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率。
三是三是将外三是来人口计生服务纳入本地经常性服务之中,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的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咨询、计生用品发放、查环查孕等服务。
完善和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
(三)完善和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
为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落实,进一步明确层级责任,加强动态管理,强化责任追究,从过去“以数为本”的工作模式转向“以人为本”的工作模式。
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四)完善计划
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和方式,以完善各种奖励制度和优惠政策为主体,在城镇,重点做好城镇独生子女父母计划生育奖的发放工作,在农村,继续推行节育奖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
通过由罚款多生向奖励少生优生的转变,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