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 浙东学术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读物浙东学术
◎走近先贤
中国“方志之祖”——章学诚
1.生平简介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清代史学家、文学
家,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

章学诚少年时酷爱文史书籍,且能举其得失。

后寓居北京,游于内阁学士
朱筠之门,得以遍览群书,并与钱大昕、邵晋涵、戴震诸名流往来甚密,讨论
学术源流及异同。

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国子监典籍。

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等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

章学诚虽长于史学,但从未得到清政府的重用。

因此他把自己的史学理论,用于编修方志的实践中。

编修方志在他一生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使他成为方志学建立的极其重要人物。

梁启超把他誉为中国“方志之祖”“方志之圣”。

2.主要成就
参与《续资治通鉴》纂修,主修《湖北通志》。

著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

3.地位影响
章学诚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提出了方志分立三书的主张。

他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其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背景呈现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经之旨”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

可是清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主张前进。

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而“乾嘉学派”又成为这一盛世在学术文化上的点缀。

“乾嘉学派”打着研究经典的旗帜,却对“当世之务”漠不关心。

清朝统治者在采取高压政策的同时,又采取怀柔政策,通过修史、编书(《古今图书集成》及《四库全书》)等手段,网罗“人才”,“净化”典籍,就更加助长了考据之风。

另一方面,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考据之学相反,一些理学的末流仍然空谈天人性命,比顾炎武描述的情状还要坏。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就是为纠正当时的这两种学风而创作的。

《浙东学术》是作者逝世的前一年写成的。

那时,他体弱病沉,眼睛失明,生活非
常艰难。

本文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凝聚了作者一生的学术思考。

◎国学链接
[文学常识]
《文史通义》
《文史通义》是一部综论文史、品评古今的学术著作,是清代著名学者章
学诚的代表作。

《文史通义》大约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嘉庆六年(1801)止,历时
20余年。

1.篇目
全书共9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

2.体例
在体例方面,章氏推崇通史,以为通史具有“六便”,对于纪事本末体,章学诚亦倍加赞许,以为“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文史通义·书教下》),兼有纪传史和编年史所不具备的优点。

3.思想内容
其一,“六经皆史”论。

关于我国史学的源流,《文史通义》开卷便宣称“《六经》皆史也”。

他提出“六经皆史”的命题,以为《六经》皆属先王的政典,记述了古代的典章制度,说明史之源起先于经,并且指明经术乃是三代之史而为后人所重视。

其二,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

章氏发展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于“才、学、识”之外,提出“史德”问题。

认为史学家治史要有尊重历史真实的基本态度,即“填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态度。

章学诚所说“史德”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尽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治史态度。

其三,把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章氏不但对方志的性质、内容、体例等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将其主张贯彻于具体的编修方志的工作中。

4.影响
章学诚以史意为宗旨,不仅继承了浙东史学注重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而且在史学领域创立了自己的尚意史学理论体系,对清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化常识]
古郡会稽
会稽,古地名,绍兴的别称,古吴越地,会稽因绍兴会稽山得名。

癸未,八岁,即公元前2198年,大禹大会诸侯于此。

绍兴的会稽山,原来叫作茅山。

因大禹在此召集全国诸侯,“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禹会后病死而葬于此,为纪念大禹的功绩,诸侯“更名茅山曰会稽。

会稽者,会计也”。

一、一词多义
1.书⎩⎪⎨⎪
⎧而为经世之书. 名词,著作上书.
谏寡人者,受中赏 名词,奏章素不闻诗书.
之训 名词,泛指经书《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 名词,《尚书》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动词,写字 2.经⎩⎪⎨⎪
⎧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动词,治理知有史而不知有经.
名词,经学此去经.
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形容词,整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动词,经过六艺经.
传皆通习之 名词,经书 3.事⎩⎪⎨⎪⎧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名词,事件未有不切于人事.
者 名词,事情而讲学者必有事.事 动词,做阳明得之为事.
功 名词,事业
4.制⎩⎪⎨⎪
⎧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动词,取得其制.
稍异于前 名词,规格,形式是故明君制.
民之产 动词,规定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动词,统率履至尊而制.六合 动词,控制 5.胜⎩⎪⎨⎪
⎧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胜利此时无声胜.
有声 超过予观夫巴陵胜.
状 美好的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禁得住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尽 6.知⎩⎪⎨⎪
⎧知.
史学之本于《春秋》 知晓,懂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知识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 管理官知.止而神欲行 感知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 二、词类活用
1.而讲学者必有事.事名词作动词,做
2.千古桎梏
..之府名词作动词,约束
3.后人贵.经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4.授受虽出于一.数词作名词,一样的(学说)
三、古今异义
1.不可以
..空言讲也
古义:两个词,可以用。

今义:一个词,表示许可、能够、值得等。

2.儒者欲尊德性
..
古义:儒家指人的天赋禀性。

今义:贬斥、讥刺人的话,表示看不起他的仪态、举止、言语、作风等。

3.而空言义理以为
..功
古义:两个词,用来作为。

今义:一个词,认为。

4.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
..也
古义:才德高尚的人。

今义:风雅,文雅。

5.不如见诸行事
..之深切著明也
古义:具体的历史事件。

今义:办事,行为。

6.未有不切于人事
..者
古义:社会现实、社会生活。

今义:人员的升迁、任免等。

7.此其所以
..卓也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四、文言句式
1.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

(判断句)
译文:是千百年来制约人们思想的东西,也是千百年来(阻碍学术发展)的荆棘之林。

2.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判断句)
译文:这也是《春秋》成为经国济世之书的原因。

3.言性命者必究于史。

(状语后置句)
译文:谈天人性命之学必定在史学中探究。

4.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被动句)
译文:这就是宋代程、朱和陆、王两派的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讥笑的原因。

《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

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致用的思想贯穿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

段落主要内容
第一段阐明浙东学术的第一个特点:“言性命者必究于史”“切于人事”
第二段阐明浙东学术的第二个特点:没有门户之见,主张“经世致用”,贵在创新
第三段再次阐明浙东学术强调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题。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儒者
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
..
也。

1.文段中的“大雅”指________的人。

[明确]才德高尚
2.这段话对我们有何启发?
[明确]写文章、做事不可以空言,华而不实的东西没有生命力。

写作要反映真实的、自己身边的事,发表独到的见解,使自己的文章真正打动人,引人共鸣。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3~4题。

或问:事功气节,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曰: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

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

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

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3.这段文字批判了“__________________”的风气。

[明确]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
4.这段文字采用对话问答的形式展开论述,有何好处?
[明确]运用问句,提出论点,能发人深思而不流于僵硬的说教,犹如两人对话,亲切自然,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然后采用释疑解难的方式进行剖析,阐明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

这种以问答方式来辩驳的说理方法更能让人信服。

1.“经世致用”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1)作者一开篇就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治学态度: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

(2)体现在作者反复申述的“切于人事”这一观点上,提出研究学问要与具体历史事件相结合,要关注社会现实。

(3)体现在对浙东学术的推崇上。

这肯定的背后,也就是作者“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

(4)体现在对“六经皆史”的观点的重申上。

这个观点的本质是还经学以本来面目,褪去了长期披在经学身上的神秘外衣,体现了作者治学是以“致用”为目的的观点。

(5)体现在对朱、陆理学末流的无情批评上。

这种批评虽然不免有点偏激,但却是切中时弊的。

这自然也体现了作者为学及治学的目的。

2.《浙东学术》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明确](1)课文是节选部分,但却是篇完整的论文。

作者首先从“天人性命之学”切入话题,以“不可以空言讲也”立论,由此展开全篇议论。

(2)接着作者正反论证相结合,侧重指出“空言”的危害与可笑。

既而引用孔子的话语,予以证明。

(3)作者在接下来的论证中围绕善言者,即非空言,而是“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这一观点,以史为线索,逐一展开陈述。

既列举了“六经皆史”关乎社会现实;也谈到浙东之学考之于史,用之于世,所以卓然自立;还批评了朱熹、陆九渊的学术之争的深远危害等。

(4)结尾一段,以一问一答的设问方式,通过对质疑的辩驳,进一步批判了“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风气,再次申明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

3.明清之际的浙东学术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1)浙东学术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观念形态。

黄宗羲明确提出了“工商皆本”的
思想,认为凡“不切于民用”的皆为“末”,批评“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这显然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思想。

(2)浙东学术在客观上起到了破除传统观念的思想解放作用。

如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以明白的语言,肯定“良知”“吾心”是判别是非、善恶的标准。

这在当时可说是对儒家传统和经典的权威性的大胆挑战,对于冲破长期被程朱理学控制的局面,活跃学术空气,解放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渐东学术的主体道德意识学说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积极作用。

(4)浙东学术为我国的教育思想史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浙东学派的各代表人物不仅是深刻的思想家,而且也是热心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5)浙东学术特别是阳明心学促进了明清之际及以后的启蒙思想的发展。

天人性命之学,
研究天与人的关系、万物的天赋和禀受等哲学范畴的学问,
不可以空言讲也。

故司马迁本董氏
不可用抽象的理论说教来讲啊。

所以司马迁探究董仲舒的
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儒者欲尊
天人性命的学说,而创作出流传千古的著作(《史记》)。

儒者想尊崇
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
人的天赋禀性,却把抽象地谈论义理作为(治学的)功绩,这就是
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夫子曰:“我欲
宋学被才德高尚的人讥讽的原因啊。

孔子说:“我想
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
把(我的思想)寄托付于抽象的理论上,倒不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
深切著明也。

”此《春秋》之所以
表现得深刻、真切、显著、明白。

”这就是《春秋》为什么可以
经世也。

圣如孔子,言为天铎,
成为经国济世之书的缘故啊。

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为上天宣布教化,
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
尚且不能凭抽象的理论取胜,何况别人呢?所以善于谈论天
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三代
与人性命之说的人,没有不切近社会现实的。

夏、商、周三代
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
学术,只知道有史学而不知道有经学,这是因为史学切近社会现实啊;
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
后人以经术为贵,(也)因为它就是三代的历史罢了;近代儒者
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

浙东之学,
谈论经学,好像在社会生活之外,另有所谓的义理啊。

浙东学术,
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谈论天人性命之学的必考究于历史,这是它卓越不凡的原因啊。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
朱熹和陆九渊持议不同,为门户之见大加攻伐,(他们的争论)是千百
桎梏之府,亦千古
年来束缚人们思想的所在,也是千百年以来(阻碍学术发展)
荆棘之林也。

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
的荆棘林啊。

探究它纷乱的缘故,就是(因为他们)只是传递
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知史学之本于《春秋》,
抽象的理论而不切合社会现实罢了。

明了史学的本原在《春秋》,
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
明了《春秋》将用来经国治世,就懂得了天人的学问不能靠
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
抽象理论说教,而谈论学问的人一定要治事,不只是没有门户之见可持,
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
也是没有办法持门户之见啊。

浙东学术,虽然源流是一样的,
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
但因为他们的境遇不同,所以它在现实中的表现(也不同),
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
王阳明得到它而建立了功绩,刘宗周得到它而成就了气节,
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

黄宗羲得到它而隐居不仕,万氏兄弟得到它而治经著史。

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
(虽然)接受的是一样的(学说),而表现出来的形态却有很大差别,
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彼不事所事,
这是因为他们各自有治事(的原则)的缘故啊。

那些不做应该做的事,
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
而只空论天赋禀性,空谈学问的人,(他们的学说)不过像黄茅与白苇罢了,
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
面目非常相像,不得不创立不同的门户,来表示自家的见解而已,
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

所以只有浅陋的儒者才有门户之争啊。

或问:事功气节,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
有人问:事业功绩气节,真的可以和著述相提并论吗?
曰: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
回答说:史学之所以可以经国济世,(因为它)本来就不是空洞的
著述也。

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
著述啊。

例如六经,同出自孔子之手,(但是)儒家先辈认为成就没
大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


有大过《春秋》的,正是因为它切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罢了。


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
来的人说到著述,舍弃今世而寻求古代,舍弃社会现实而
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

学者不知
谈论天人性命,则是我不能够知道的了。

治学的人(如果)不懂得
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这个道理,就不值得谈论史学了。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儒者欲尊.德性
尊:尊崇,推崇
B.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
..也
大雅:诗经中的一种文体
C.究.其所以纷纶
究:探究
D.阳明得之为事功
..
事功:事业和功绩
解析:选B 。

B 项,“大雅”,才德高尚的人。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而为.经世之书②言为.
天铎 B.⎩⎪⎨⎪⎧①未有不切于.人事者②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 C.⎩⎪⎨⎪⎧①知有史而.不知有经②而.所遇不同 D.⎩⎪⎨⎪⎧①以.其即三代之史耳②犹且不以.
空言制胜 解析:选C 。

C 项,都是连词,表转折。

A 项,①动词,写作;②介词,替。

B 项,①介词,引出动作对象;②介词,表比较。

D 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凭。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彼不事.所事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后人贵.经术 C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 .晋灵公不君.
解析:选D 。

例句中的“事”是名词作动词,D 项,“君”的用法与之相同。

A 项,“日”是名词作状语;B 项,“贵”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C 项,“箕畚”是名词作状语。

4.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 A .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B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 C .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 D .学者..
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解析:选C 。

C 项,“源流”的古今意义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

A 项,“行事”在文中指具体的历史事件。

B 项,“干戈”在文中是名词用作动词,动干戈。

D 项,“学者”文中指求学的人。

5.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B .我欲托之空言
C .戍卒叫,函谷举
D .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解析:选B 。

B 项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其他为被动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10题。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

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

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句是( )
A .水陆..
草木之花 B .备他盗之出入..
与非常也 C .朱陆异同..
,干戈门户 D .授受..
虽出于一 解析:选A 。

B 、C 、D 三项中的加点词语均为偏义复词。

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究其.
所以纷纶 B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
还也 C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如土石何 D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 解析:选A 。

A 项为代词,B 、C 、D 三项均为语气词。

8.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知史学之本于《春秋》 ③知《春秋》之将以经世 ④悍吏之来吾乡 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⑥吾欲之南海 ⑦蚓无爪牙之利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③④/②/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⑤/③④/⑥/⑦
解析:选D 。

①为代词。

②⑤为结构助词“的”。

③④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⑥为动词“往、到”。

⑦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符合作者意图的一项是( )
A .浙东之学,因为源流不同,所以在世上的表现也不同。

B .朱陆之学,虽稍有不同,但并未引起门户之争。

C .史学之本于《春秋》的原因是《春秋》为圣人所著。

D .本段文字体现了作者的“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的观点。

解析:选D 。

A 项中源流应相同。

B 项中引起了激烈的门户之争。

C 项中原因应是创作者切于人事。

10.翻译下列句子。

(1)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

译文:
(2)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译文:
答案:(1)朱陆学说不同,引起门户之争,是千百年来制约人们的东西,也是千百年来(阻碍学术发展)的荆棘之林。

(2)虽然接受的学说是一样的,但表现出来的形态却极不相同,这是每个人都有做事原则的缘故。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与薛寿鱼书①
[清]袁枚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

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

羿.
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③。

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

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

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④,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

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
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


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

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

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

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

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⑥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⑦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

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

岂不悖哉!岂不惜哉!
(选自《小仓山房
....文集》,有删节)
【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

②若:和,同。

③不禄:死的委婉说法。

④夭札:因病而早死。

⑤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艺,技艺。

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

⑦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B.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C.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D.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解析:选B。

原文为: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

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羿:帝尧时期的射师,嫦娥的丈夫,被帝尧封于商丘。

他善于射箭,曾经帮助尧帝射下九日,只留一日,给大地带来复苏的生机,人们尊称他为“大羿”。

B.布衣: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

本处指平民百姓。

C.相公: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也是君子、生员(秀才、相公)、宰相等的另外一种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