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弃医从文谈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鲁迅弃医从文谈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人文学院071240123 吴俊莹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在社会大动荡之时、在新旧文化剧烈碰撞之中,视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在他的有生之年,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深刻而独特的思想、身体力行的献身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
在新世纪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思想上的日新月异,一方面开拓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但另一方面加剧了青年期的狂躁不安,需要文化环境的优化和精神上的引导。
我们渴望追求自我,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人生的真谛,而鲁迅思想的精髓正在于此。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振兴民族的救世情怀, 是鲁迅文化精神的根本, 也是其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深层动力。
鲁迅从二十二岁留学日本弃医从文起, 就把探求救国之道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 他像自己少时演出过的《目连救母》一样, 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唤醒民众、拯救祖国的重任, 因此他不能容忍轻薄为文、无视国计民生、伪学无节的知识分子道路。
无论是剖析国民性, 还是批判当下的黑暗腐败现象, 都是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精神的体现。
应当说, 鲁迅的“当代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存在于我们反复地认识和阐释之中。
怎样走近鲁迅, 学习鲁迅, 用新的观念和思维发现鲁迅, 将鲁迅的济世情怀以怎样的姿态融入民族和社会之中, 这是一个永远未能终结的历史过程。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社会上个人价值倾向的扩张、大学生就
业形势的严峻, 有些学生难免产生“压抑”、“烦躁”的情绪, 进而目光短浅、消极悲观, 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人生目标变得空虚和淡漠。
面对大学生出现的这种精神危机, 回到虚假、呆板的说教是没有救治效果的。
鲁迅的伟大就在于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爱民的赤子情怀; 在于他能忍受清醒的痛苦, 于深深的怀疑与自省中, 坚持自己的追求和抗争。
怎样坚定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高层次精神需求, 平衡调节其内心的波动; 怎么使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志愿、工作选择与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以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 从而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鲁迅精神无疑有着特殊的借鉴意义。
“致人性于全”的科学物质观
鲁迅从青年时代起,便十分关注中国社会出现的物质发展与民族精神素质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他早期写的《文化偏至论》、《科学史教篇》等文章, 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超越的审视:既肯定了科学与物质文明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又提醒人们,引进西方的物质文明时,切不能忘记以人为本不能忽视人的思想解放和民族精神的重建。
或者说,他担心片面地追求科学和物质会导致人自身的异化,物质文明无节制的发展可能造成对人生的潜在威胁。
对此,他提出发展科学与物质应“致人性于全”的观点。
诚然鲁迅否定“物质”的真实目的,不在于“物质”本身,而是对于“精神”的价值取向或者说“人性”的发展做出的别样的选择,因此他不惜以“掊物质而张灵明”的偏激形式呼唤“精神”的回归。
从今天科技的发展带来一些人类所不能控
制的灾难来看,鲁迅当年的思考决非杞人忧天,而是很前卫很深刻的预见。
当今我们正处于在物质与精神新旧交替的时代,种种迹象表明,怎么克服过分崇奉物质而导致道德滑坡,怎样两个文明一起抓,仍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课题。
随着重商业行为的市场经济空前活跃,以及校园周边营业性质的歌舞厅、酒吧等娱乐场所的增加,大学生休闲、娱乐或赚钱的渠道也多了。
大学生正处在个人思想最活跃的时段,上述社会环境极易刺激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追求享乐的意识,甚至使我们产生消极宿命、及时行乐和以物欲满足为人生目标的价值观。
部分大学生沉迷于上网或打游戏而不能集中学习,或上课不专心而看休闲杂志、戴耳机听音乐;斗殴、酗酒、多角恋爱之类行为在校园也时有发生。
大学生整体处于一种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状态,对于他们上述唯我、功利和享乐的人生价值取向,一味指责或放任自流都于事无补,,我们唯一的选择是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并建立起一种符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并将其纳入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系之中。
在这方面,“鲁迅遗产”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源,它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是学术,更是精神。
“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实践精神
韩国学者刘世钟曾撰文指出:鲁迅作为现代的精神战士最基本的特征是他的实践性,即“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为我们树立了立足于中国本土现实变革、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实践家的形象。
过去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并不充分。
鲁迅不仅以杂文为武器,直接参与
政治、思想、文化战线的斗争,而且直接投身于群众的抗议活动,热情扶助青年爱国者,使之成为和他一样的战士。
鲁迅的杂文区别于林语堂、梁实秋小品散文的最大处,即是干预社会、直面人生;鲁迅之所以弃医学文,即看重文学作为改造思想和普及文明的效用价值;鲁迅从不轻信别人对社会得出的现成的结论,他总要亲身去直观、体验社会生活,并以此为出发点试图改造社会,把拯救民族的理想落实到实践斗争中。
鲁迅谢世前的遗嘱,即要儿子“万不可去做空头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这话当然可作多方面的理解,但其中希望其子从点滴做起、多做些有益于社会的实际工作的意图却是很明显的。
鲁迅的友人许寿裳在《我所认识的鲁迅》中说,鲁迅“真真是一个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也可说明这一点。
大学生思想境界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习、思考和实践,其中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而实践是根本,大学生的高素质、高境界、强能力只有在实践斗争中才能真正形成。
我们弘扬鲁迅精神,主要是把鲁迅的进步思想和伟大人格带入现实生活引青年学生的成。
因此,要鼓励大学生关注鲁迅,阅读鲁迅,特别是深入理解鲁迅实践育人的宗旨,引导青年学子们接触社会、深入民间,通过社会实践去体现自我价值、增强创业的心理准备,锻炼自己参与实践的能力和生存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学习观的较好途径。
通过学习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来深刻地反省自己,提高对多种文化价值的筛选功能,让大学生在价值实践过程中实现自我救赎和正确、健康的人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