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哲学论文范文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然哲学论⽂范⽂3篇
中国⽣态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的⽣态哲学从环境伦理学研究开始,从⾃然辩证法中发展出来。
⼈与⾃然的关系延伸进⼊伦理学研究领域,⽣态哲学就从环境伦理学发展起来。
在思考⾃然界的价值以及⼈类与⾃然界的关系等问题时,引发了环境伦理中“⼈类中⼼主
义”和“⾮⼈类中⼼主义”的争论。
⾃然价值、⾃然权利问题是环境伦理学的⼀个焦点。
⽣态⾃然观是从分析科学技术所产⽣的问题以及技术异化开始的,把⾃然观和价值观联系到⼀起是⽣态哲学的整体思想决定的。
中国的⽣态哲学研究哲学历史思维中的⽣态思想进程,⼜从哲学的内在逻辑中解读⽣态哲学的必然。
中国学者明确指出,⽣态哲学就是哲学本⾝,是今天的时代哲学,它要有⽣态本体论、⽣态认识论以及⽣态伦理学。
可持续发展理论、后现代的思想、过程哲学、托马斯·柏励的“⽣态纪”思想都是中国学者所研究的。
关键词:⽣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然价值;过程哲学;⽣态纪
中国的⽣态哲学从环境伦理学研究开始。
环境伦理学概念⾸次出现在1980年《现代⽣态学中的⽅法论问题》译⽂中。
2 译者余谋昌作为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创者之⼀,于1991年6⽉出版《⽣态哲学》⼀书,提出了⽣态哲学的理念,填补了我国⽣态哲学研究的空⽩。
⽣态哲学作为⼀种新的哲学转向,让⼈类重新思考如何看待⾃然、如何⾏动。
中国的⽣态哲学历经⼏⼗年的发展正在⾛向成熟。
它从⽣态伦理学的发展阶段展开,历经⾃然观⼊⼿的⾃然哲学研究以及对技术异化的批判、在⼈类思维的历史进程中的⽣态思想研究,直⾄今天⽣态哲学正在⾛向全⾯发展。
⼀、⽣态伦理发展阶段
西⽅发起的环境保护运动和“”结束后,⼀些学者很快从“”中⾛出来,此时,中国的⽣态哲学研究也开始从环境伦理学涉及。
在研究过程中它把握了西⽅环境伦理学理论及思想,阐释了⽣态伦理内涵,也形成了富有特⾊的研究基础,产⽣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从⽽形成了中国环境伦理学重要的认识内容。
中国的⽣态哲学与⾃然辩证法有着深刻的渊源,或者说中国的⽣态哲学就是从⾃然辩证法中发展出来的,⼈与⾃然的关系、⾃然观就是它的根。
⾃然辩证法学科的奠基⼈于光远于1958年《⼈在变⾰⾃然界中的能动作⽤》(《⾃然辩证法通讯》3期),这是研究⼈与⾃然的关系。
《⾃然辩证法通讯》还在1964年第1期发表了惠伯纳·魏汉藩的⽂章《什么是⾃然哲学?⼈们为什么要研究它?》,1981年第3期发表了唐以剑的论⽂《⼈类⽣态学――环境科学研究的核⼼》。
于光远在1991年7⽉发表的《⾃然》(《⾃然辩证法研究》)⼀⽂对⾃然做了深⼊的研究。
这既是⾃然辩证法对⾃然的研究,也属于哲学上的⾃然观的研究,更是⽣态哲学的基础,是关于⾃然的哲学。
今天⼏乎绝⼤多数研究⽣态哲学的学者都出⾝于⾃然辩证法。
⽣态哲学的研究成果有相当多的在《⾃然辩证法研究》、《⾃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即原来的《科学技术辩证法》)这三⼤杂志。
⼈与⾃然的关系不仅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也是⽣态哲学贯穿始终的基本问题,中国的⽣态哲学也从⼈与⾃然的关系开始。
1980年,余谋昌把环境伦理概念介绍到国内, 1986年发表了《关于⼈地关系的讨论》,认为远古时代⼈类社会⽣产⽔平很低,对⾃然的控制能⼒弱,对⾃然只是⼀味的崇拜。
第⼀次技术⾰命以后,机器技术体系装备的⽣产⼒⾼速发展,⼈类凭借着这种⼒量控制⼀个⼜⼀个⾃然⼒,在征服⾃然的凯歌中开辟⼈类的新天地。
1⼈类产⽣了⾃⼰是主⼈的思想,形成了控制⾃然、战胜⾃然的观念。
1988年2⽉其发表的《⽣态学中的主体与客体》⼀⽂将⼈与⾃然的关系和社会与⾃然的关系作为⽣态哲学中的主客体来研究,这是当代重要的全球性问题。
2⼀⽅⾯⼈作⽤于环境,另⼀⽅⾯环境也作⽤与⼈,这两个⽅⾯是相互辩证的关系。
此时的学者们已经将⽬光集中在⼈与⾃然关系的讨论中,这是评判问题的依据所在。
正如余谋昌在《⽣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中所说,⽣态哲学以⼈与⾃然关系为基本问题,它区别于⼈与⾃然⼆元分离和对⽴的传统哲学,是关于⼈与⾃然和谐发展的哲学。
3
⼈与⾃然的关系延伸进⼊伦理学研究领域,⽣态哲学就从环境伦理学发展起来。
源于20世纪末西⽅的环境保护运动使得环境伦理学很快成为⼀种世界潮流,这影响着中国的⽣态哲学,其发展主要集中在对西⽅环境伦理学的学习和跟踪。
中国⽣态哲学开始研究西⽅环境伦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伦理道德的层⾯研究⼈与⾃然关系,研究⽣态伦理学问题。
1991年叶平发表了《⼈与⾃然:西⽅⽣态伦理研究评述》⼀⽂,⽂中提到西⽅的⽣态伦理学创⽴经过了孕育、创⽴和发展三个阶段。
41992年余谋昌撰⽂阐述了⽣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态伦理学把伦理学知识领域从⼈与⼈的关系扩⼤到⼈与⾃然的关系,道德对象的范围从⼈类共同体扩⼤到“⼈―⾃然”共同体。
5
在中国的⽣态哲学发展过程中,⼀直存在着“⼈类中⼼主义”和“⾃然中⼼主义”在环境伦理上的激烈争论。
孙道进认为,⼈类中⼼主义对⼈的理性崇拜本⾝恰恰是⾮理性的1,为了⼈类的利益、为了经济⽬的,⼈类掠夺⾃然从⽽产⽣环境问题,这促使环境伦理学重新思考⾃然的价值、⾃然权利等问题以及⼈与⾃然的关系的真正本质。
杨克俭在《⽣态环境危机与⼈类⾓⾊转换》⼀⽂中指出,⽇益严重的⽣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危及⼈类⽣命安全的全球性问题,要想消除危机,必须改变把⼈看成是⾃然之主⼈的观念,重新认识⼈类在⾃然界的地位和作⽤,实现⼈与⾃然共同体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2随后余谋昌于1994年发表《⾛出⼈类中⼼主义》⼀⽂,引发了“⼈类中⼼主义”和“⾮⼈类中⼼主义”的争论,提出⼈类应该⾛出⼈类中⼼主义。
这是现实对我们提出的迫切需求。
因为⼈类中⼼主义的价值观贬低⾃然,虽然获得了局部上的成功,但是危害了⾃然整体,也危及⼈类的根本利益,使得我们陷⼊困境。
3因此,⼈类所⾯临的抉择是从旧意识向新意识过渡的过程。
⼈不应该是世界的统治者,⽽应该是看护者。
对于这样的批判和反驳,⼈类中⼼主义也在不断扩展⾃⼰的理论内涵并为其寻求辩解。
在《⾛出⼈类中⼼主义》发表后的第⼆
年,《⾃然辩证法研究》发表了《天⼈和谐之道――兼评“⾛出⼈类中⼼主义”》和《⾛进⼈类中⼼主义――兼向余谋昌先⽣请教》两篇⽂章。
⽂中提出⼈的利益与⾃然的利益相统⼀,⾃然的利益体现为⼈的利益时才有意义。
要解决⽬前的环境危机问题,⼈类必须尽快超越⽬前的发展阶段,使⼈类⽂明持续不断地提⾼。
4与⾛出⼈类中⼼主义的观点相反,潘⽟君等认为⼈类中⼼主义⾮但不应该⾛出,⽽且应当⾛进和重建。
困扰⼈类的⼀系列问题并不是⼈类中⼼主义的产物,⼈类中⼼主义是⼈类主体发展到⼀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使⼈类体现或实现了价值。
51996年张理海《⼈类中⼼主义:⼀种哲学观念还是⼀种传统⽂化精神?》并明确提出,现代⼈类中⼼主义应该能够缓解⼈类与⾃然的冲突,可以建⽴起⼈与⾃然和谐共处的关系,除了⾛进现代⼈类中⼼主义,别⽆选择。
6
⼈类中⼼主义与⾮⼈类中⼼主义基于价值观的不同所导致的争论,使得⾃然价值问题成为环境伦理学的⼀个焦点。
⾃然价值不仅关系到⼈如何看⾃然,更涉及⾃然的权利,与⼈的⾏动相关。
⾃然价值、⾃然权利是⽣态哲学在环境伦理上不或可缺的内容。
⾸先讨论的焦点集中在⾃然是否存在内在价值。
环境伦理揭⽰,⾃然不仅能满⾜⼈类的需要,⾃然对⼈有价值,更能满⾜每⼀⽣命个体的需要,这是⾃然的⽣态价值。
1995年叶平的《⼈与⾃然:⽣态伦理学的价值观》⼀⽂⾸次将⾃然的价值问题做了⽐较详细的说明。
他认为⾃然界的价值具有多样性,除了有⼯具价值以外还包含着内在价值、固有价值和⽣态系统的价值。
⼈类应该针对⾃然事物本⾝去评价其价值,⽽不仅仅是从它的⽤途、功⽤来评价,⾃然事物有不依赖于⼈类评价和存在的价值。
11996年佘正荣发表了论⽂《⾃然的⾃⾝价值及其对⼈类价值的承载》,他认为⾃然不仅有内在价值还具有创造性和维持性,不断建造和优化⾃⼰⽣存及发展的条件,并维持着稳定的⽣态系统。
2⾃然的内在价值不是⼈类赋予的,是其本⾝具有的,内在于⾃然之中,是⾃然千百万年发⽣、发展、进化的产物,⼈类的价值也只是⾃然所产⽣的千百万种价值之⼀,服从于⾃然⽣态系统的整体价值。
⾃然是内在价值、⼯具价值、系统价值的统⼀。
3
其次,⾃然的内在价值是不依赖于⼈的评价⽽存在的,在亿万年前没有⼈类的⾃然界就已经存在其⾃⾝的价值。
《⾃然的价值与⾃然的本质》⼀⽂提出,将⾃然的价值成⽴条件归于⼈的评价是有偏见的。
在千百万年的⾃然史中都有价值的产⽣,这并⾮什么⼈类⼼智中的、主观的过程。
4但是《论⾃然的价值及其主体》⼀⽂却认为,所谓“价值”,实质上是指⾃然事物能满⾜⼈类的所需,即对⼈是有⽤的。
这⾥的⾃然价值是对⼈类需要的满⾜,对⼈类的⽣存和发展的意义。
5这与⾃然主义不同的是明确否定了⾃然的内在价值,认为⾃然主义对于⾃然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解释是⽭盾的。
⽽《⾃然价值的伦理精神》⼀⽂认为,⾃然不仅具有外在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
这种价值不必以⼈类作参考,是⾃然所固有的。
⾃然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都共处于地球⽣态系统之中,体现了它们的统⼀性。
6⾃然拥有内在价值是⽏庸置疑的,没有评价者就没有价值的问题也迎刃⽽解。
就如同⼀幅美丽画卷,即使没有欣赏他的⼈,也不影响它的客观存在。
就是说,没有评价者当然也能有价值。
承认⾃然的内在价值并不否认⼈的内在价值,在⽣态系统共同体内,⼈与⾃然既有相互依存的⼯具价值,⼜具有各⾃独⽴的内在价值。
7
然后,就是对于⾃然权利的研究,研究者在肯定⾃然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然权利。
1999年纳什的《⼤⾃然的权利》由青岛出版社出版。
其核⼼观点认为⾃然是有权利的,并且作为⽣物链最顶端的⼈类有必要尊重⾃然的权利,并且对它赋予道德关怀。
⼤⾃然也必须拥有其⾃⾝的天赋权利。
12001年《⾃然权利论――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发表,⽂章阐明⾃然的权利是将权利扩展到⼈以外的存在物,不仅包括动物、所有的有⽣命体还包括⽆⽣命的⾃然在内的整个⾃然界。
⼈所具有的内在价值赋予⼈权利,同理,⾃然庞⼤内在价值也赋予⾃然相应的权利。
2郑慧⼦在1999年发表的《⼈对⾃然有必然的伦理关系》⼀⽂中认为,⼈⾸先是存在于地球表⾯系统内的,⼈是⽣活在由⾃然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两者构成的区域当中,⼈类应该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去维护共同体的秩序与和谐。
3因此⼈对⾃然有必然的伦理关系是个不争的事实。
⼆、从⾃然观⼊⼿的⾃然哲学研究以及对技术异化的批判
2000年之前,中国的⽣态哲学主要从⼈⼯⾃然的⾓度研究⼈与⾃然的关系、研究⾃然观,2000年之后转向从技术异化的批判⾓度研究⼈与⾃然的关系以及⾃然观。
⼈与⾃然的关系贯穿于⽣态哲学研究始终,⼈通过技术与⾃然建⽴联系,技术的不断发展引起学者对⼈⼯⾃然的哲学研究。
1993年发表的《由⾃然哲学到⼈⼯⾃然哲学》认为,⾃然哲学的研究需要从⾃然扩展到⼈,⼈的活动所产⽣的产品及其过程、⼈对⾃然的能动作⽤、⼈的活动及其产品对⼈类的反作⽤等等都应该扩展为研究内容,也就是说⼈⼯⾃然必须⾛⼊研究视野,⾃然哲学要⾛向⼈⼯⾃然。
4林德宏在1993年《⾃然观研究的新阶段》,提出系统地开展⼈⼯⾃然观的研究是⾃然观研究的新阶段。
⼈⼯⾃然是⼈类⾏动产⽣的,⼈的⾏动沟通⼈类和社会并以⼈⼯⾃然呈现。
对于⼈⼯⾃然的研究有助于进⼀步揭⽰⾃然与社会的本质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产模式的转轨。
51999年陈洪良《⼈⼯⾃然观与现代社会发展》指出,⼈类社会在⾃然之中发展,⾃然的发展是其前提,⼈⼯⾃然观⾸先必须体现⽣态⽂明,这是⼈类的精神对⾃然的⽣态把握,把⼈类意识融⼊宏⼤的⾃然⽣态系统中。
6
从⾃然哲学维度⼊⼿研究⽣态哲学,是从⽣态⾃然观研究开始的。
⽣态⾃然观更是中国⽣态哲学研究不可缺少的。
肖玲在1997年发表的《从⼈⼯⾃然观到⽣态⾃然观》⼀⽂中指出,⾃然观既是⼈与⾃然关系的基本考量,也是⼈类⾃⾝成熟状态的重要标志。
⾃然发展过程与⾃然观演变进程(天然⾃然观――⼈⼯⾃然观――⽣态⾃然观)相吻合,⽣态⾃然观产⽣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
7⾃然观就是如何看待⾃然。
《现代⾃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提出,⾃然界本⾝⽆所谓善恶,⼈不能等待⾃然“善待”⾃⼰,也不应该⾃认为是⼤⾃然的统治者。
作为⾃然⽣态系统中的⼀员,为了⽣存⼈类需要利⽤⾃然。
⼈类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利⽤、控制、改造⾃然。
不应该因为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对发展科学技术没有信⼼,也不应该弱化甚⾄放弃科学技术,只靠伦理信念规范⼈的⾏为,利⽤⾃然、改变⾃然依靠科学技术,⼈与⾃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也需要科学技术。
1
科学技术是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针对科学技术所产⽣的问题,分析⼈类利⽤技术对⾃然产⽣的影响,是从技术哲学维度⼊⼿研究⽣态哲学中的⾃然观问题。
2001年发表的论⽂《⾃然中的技术异化》是从批判的⾓度分析技术对⾃然产⽣的危害。
这篇论⽂是⼈⼯⾃然与天然⾃然研究的继续。
⾃然中的技术异化将⼈⼯⾃然和天然⾃然相互抽离,可是,⾃然界作为整体的⽣态系统,由于技术进步的控制和⼲预,其整体平衡受到⼲扰,阻断了天然⾃然的⾃然进程。
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地削弱⾃⼰和⼈类的存在基础。
技术越发展越显现出技术异化现象。
2《从哲学视⾓审视⼈⼯⾃然》⼀⽂指出,技术的进步促进⼈⼯⾃然的产
⽣和发展,对⼈类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然⽽,⼈⼯⾃然作为⼈劳动的产物,从天然⾃然中分离出来,在与天然⾃然的对⽴中成为导致异化的因素。
3
对技术异化的克服就是要把技术放置于⽣态之中,并以⽣态的形式展现出来,那么技术就可以是天使。
论⽂《⽣态技术――技术可以是天使》(2005年)认为,⽣态纪的技术就意味着那些增强“⽣命之家”的创新。
技术是天使,使⼈类的故事演绎出辉煌。
技术也带来危机,它产⽣了环境污染、⽣态灾难、物种灭绝,以⾄于我们现在的新⽣代正在⾛向终结。
然⽽,终结也是新⽣的契机,新⽣代的终结意味着⽣态纪元的开始。
4也就是说先进技术必须与⽣态的技术相⼀致,这也是技术的天使本性决定的,技术可以是天使。
把技术放到⽣态之中克服技术异化,是建⽴在⽣态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上的现实⾏动,随着⽣态哲学的发展,中国学者把世界观和价值观联系在⼀起。
世界观决定价值观,决定我们的⾏为。
郁乐和孙道进在《试论⾃然观与⾃然的价值问题》中提出了⼀种新的观点,他们认为回答⾃然价值问题的理论根据是⾃然观。
关于⾃然价值和⾃然权利的道德争论的背后隐藏着⼈类中⼼主义与⾮⼈类中⼼主义的不同⾃然观。
⽆论是何种对⾃然权利的理解都取决于他们偏向于何种⾃然观。
要么将⼈融化于⾃然,要么从⾃然的利益出发批判⼈的所作所为。
5薛勇民和路强在《⾃然价值论与⽣态整体主义》⼀⽂中提出了只有将⾃然价值论放置在⽣态整体主义的视野中,⾃然价值论的确⽴才能成⽴,才能以丰富多彩的⾃然价值批判只有⼈类才有价值的错误观念,⾃然价值论本⾝蕴于⽣态整体思想之中。
1可见,中国学者们不再纠结于⼈与⾃然的抽象对⽴,⽽是将视野扩⼤到更全⾯更⼴泛的⽣态整体主义的视野下去理解⾃然的价值问题。
三、⼈类历史思维进程中的⽣态思想研究
2010年以后,中国学者开始研究西⽅哲学历史中的⽣态哲学思想,再加上对中国传统哲学⽣态思想所做的挖掘,中国的⽣态哲学在哲学的历史思维中研究⽣态思想的历程,从思维的层⾯丰富了⽣态哲学的研究。
在⼈类的思维历史中,⽣态思想的发展是持续的,期间有过反复、曲折。
⽣态哲学有价值观维度的研究,也就是⽣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有本体论维度的研究,也就是⽣态⾃然观;在哲学思维历史进程中研究⽣态思想,就是思维层⾯的⽣态哲学研究,这相当于认识论维度的⽣态哲学研究。
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蕴含的⽣态思想⼀直都是中国学者的研究内容。
《⾃然辩证法通讯》在1989年第4期发表了李志超的《抱朴⼦的⾃然观》⼀⽂,1993年第6期发表了周昌忠的论⽂《中国传统哲学天⼈关系理论的环境哲学意义》,1997年第4期发表了胡化凯的论⽂《感应论──中国古代朴素的⾃然观》。
这些研究都阐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然观以及⼈与⾃然关系的思想。
1998年第5期的《⾃然辩证法通讯》发表了徐刚的《莱布尼茨与朱熹⾃然哲学》,把东西⽅思想家的观点做了⽐较研究。
⽣态思想在西⽅哲学思维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曲折的道路。
2010年发表的论⽂《哲学历程中的⽣态思想轨迹――从古希腊到科学⾰命》,这是⽣态哲学研究深⼊⼈类思维领域,在哲学的历史进程中研究⽣态思想。
论⽂聚焦于每⼀时代哲学所关注的主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题,这体现为哲学的外在转向。
⽂章指出,哲学史是⼈类思维的代表,⾃古希腊以来就有了⼈和⾃然的⽣态性思想,但是对思维的抽象强调切断⼈和⾃然的有机联系,将哲学引向了中世纪的宗教。
哲学背离⾃然、背离⼈,以神的唯⼀创造性代替⾃然的内在创造⼒,以上帝扼杀⼈性,割断⼈与⾃然的⽣态关系。
科学⾰命之后,伴随着⽜顿⼒学⽽强⼤起来的科学,以机械⾃然观解构了⾃然⽣态,终结了⽣态思想。
⽂艺复兴对⼈的理性与思维的张扬⽚⾯强调意识、思维、理性,彻底终结了哲学中⽣态思想发展之路。
2
被机械⾃然观终结的⽣态思想如何回归⼈类思维历程,中国学者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2011年《哲学历程中的⽣态思想轨迹――从笛卡⼉到怀特海》⼀⽂就是对⽣态思想重回⼈类思维的历史过程的探索。
⽂章指出,笛卡⼉提出的⼼物两分的⼆元论把⽣态性只给了⼈,⼈类思维从此空前提升,忽视了⾃然和世界;休谟和洛克对⼆元论的质疑和反思,使⽣态思想得以呈现,但⼜因社会与⽂化局限性⽽不能彰显;到了康德的⼼灵体验和⿊格尔的绝对精神,再也看不到对⾃然的⽣态阐述,⾃然只有精神上的客观存在,⽣态性的思想只属于那个客观的精神,⼀个完全没有物质基础的存在。
12012年罗久发表了论⽂《⾃然中的精神――谢林早期思想中的‘⾃然’观念探析》,他指出,为了克服康德留下的精神与物质的⼆元论,谢林发展了⼀种有机⾃然的理论,认为⾃然并不是完全受制于因果规律的客观对象,其本质上并不是完全外在于⾃我意识的纯粹客观对象的总和,⾃然是⼀个有机的整体。
2
哲学所关注的主题体现为哲学的外在展现,哲学的发展还有其内在的逻辑,从哲学的内在逻辑⼊⼿研究⽣态哲学是纯粹的思维向度的研究。
2012年发表的《从达尔⽂到怀特海的本体论逻辑进程》⼀⽂,详尽阐释了⽣态思想如何从达尔⽂开始⼀直到怀特海,更彻底的⽣态哲学思想如何从达尔⽂的进化论经过创造进化论、突创进化论,最终到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这⼀发⽣、发展并形成的过程。
32012年发表的论⽂《关系性―过程性原则的逻辑必然性》则阐述了在⼈类哲学思维的历史中,从哲学的内在逻辑发展中揭⽰⽣态哲学的出现是哲学发展的历史必然。
探讨哲学内在逻辑的演变历程也是⽣态哲学的研究任务。
古希腊哲学是哲学的逻辑起点,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同时肯定了“世界是真实存在的”的本体论原则以及“认识必然可能”认识论原则。
从这两个可以推出“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关系原则和“世界是过程的”过程原则。
本体论原则、认识论原则、理性原则可以推出关系性、过程性、有机性逻辑必然性。
⽣态哲学提倡关系、过程,强调整体和有机。
这是从哲学的内在逻辑来解析哲学的发展历程,分析思维整体中的⽣态哲学思想,更是⽣态哲学得以完善的标志。
4
四、⽣态共同体:⽣态哲学对⾛向⽣态纪元的追求
从中国学者对⽣态哲学在不同时代不同看法可以体会出⽣态哲学本⾝的发展。
《⾃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6期发表了《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进展》⼀⽂,从论⽂的题⽬可以看出,当时的⽣态哲学就被看作是环境伦理学。
作者李寿德肯定了中国学者在环境伦理学领域所做出的成就。
⽽佘正荣2006年认为,在⽣态伦理学这门重⼤新兴学科的开创过程中,存在着多元竞争的理论是⾮常合理的5,这肯定了⽣态哲学发展的多元性。
2007年张岂之《关于环境哲学的⼏点思考》,他指出,环境哲学的⽬的
是要探讨伴随环境危机⽽产⽣的哲学问题,它们主要涉及⼈和⾃然之间关系的各类问题。
环境哲学必定需要研究环境伦理问题。
当前最紧迫的是要解决⼈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
6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已经意识到⽣态哲学⾯对的问题就是哲学本⾝⾯对的问题,哲学的主题要转向关注“如何做”。
2012年刘福森发表的论⽂《⽣态哲学研究必须超越的⼏个基本哲学观念》指出,任何哲学都只属于⾃⼰时代的“特殊哲学”,⽣态哲学就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态⽂明,是按照⽣态⽂明的价值与逻辑所构思起来的新时代的哲学。
12015年发表了论⽂《⽣态哲学之解读》,作者直接阐明⽣态哲学就是哲学本⾝,是今天的时代哲学。
如何⾏动成为哲学关注的主题。
⽣态哲学就是哲学转向⾏动,是⾏动的哲学。
⽣态哲学就是哲学本⾝的发展,那么⽣态哲学的构成就要有⽣态本体论、⽣态认识论以及⽣态伦理学。
2
由于全球⽣态危机的现实,⽣态哲学揭⽰其深层根源并批判现代性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中国学者所研究的内容。
2008年发表的论⽂《⽣态学批评中的理想⼈格――“⽣态⼈”之分析》指出,⽣态学的批评使⼈类中⼼主义思维破产,以具有关系性思维和博爱情怀的“⽣态⼈”批判独断的理性⼈。
3卢风在《整体主义环境哲学对现代性的挑战》⼀⽂中,以⽣态哲学的关系及整体理论分析批判了现代性哲学所存在的问题。
他的研究解构了现代性的物理主义,消解了主客体的绝对⼆分,挑战独断的理性主义。
他提出,唯当彻底摈弃了独断理性主义的完全可知论和知识统⼀论时,我们才会敬畏⾃然、保护地球。
4解决当前严重的环境危机要求的不只是改⾰个⼈和社会的⾏为,更要挑战现代性哲学所存在的问题,研究⼈类如何⽣存,如何发展,如何做,研究公平、正义伦理,研究⽣态⽂化,研究关爱⽣命、保护环境,研究⽣态智慧。
针对全球⽣态危机,寻求后现代的思想去解决,运⽤具有更彻底⽣态性的过程哲学去分析也是中国学者所做出的努⼒。
2002年发表的《过程哲学与⽣态危机》⼀⽂明确指出,过程哲学被誉为当代新思想的来源,并⽤以解决⼈类所⾯临的全球危机。
过程哲学的空间不受限制,它涉及现实中的所有层次。
不同层次的相互依赖,不同个体的相互依赖,特别是⼈与⾃然的相互依赖。
5《过程析学与时代的急难》⼀⽂中作者指出,过程哲学的精髓就在于使⼈们意识到“我们在世界中,世界在我们中”6。
这是过程哲学有关现实的研究。
过程哲学的产⽣与发展也伴随着现代西⽅哲学的终结过程。
7过程哲学由于对相互联系的推崇,怀特海称其为“有机体哲学”,以表明他对世界组成的理解。
它是⽣态的,以⽣态学为基础。
《⽣态学:过程哲学的科学基础》⼀⽂这样阐述:⽣态学揭⽰了每⼀个体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流动,⽀持了过程哲学所倡导的创造性、个体以⽣物多样性、⽣态位创造构成了⽣态系统的有序结构,肯定了⾃然的内在价值由此⽀持了过程哲学的多元价值观。
1这是关于过程哲学本体论的研究。
把握国外⽣态哲学的理论发展⼀直都是中国学者的研究任务,“⽣态纪”思想的研究就是其中之⼀。
⾯对全球危机,西⽅著名⽣态思想家托马斯·柏励提出,要使⼈类获得⼀种可持续的⽣存⽅式和发展⽅式,唯有实现“⽣态纪”的转变。
2002年赫尔曼·P.格林发表的《托马斯·柏励和他的“⽣态纪”》(《求是学刊》第5期)⼀⽂的发表把“⽣态纪”这⼀新词介绍给中国学者,从此这⼗⼏年的时间⾥有关《⽣态纪》的研究在中国取得了⼀系列成果。
2003年⽣态思想家托马斯·柏励的⽂章《⽣态纪元》发表于《⾃然辩证法研究》第11期。
托马斯·柏励认为,由于⼯业技术⽂明所产⽣的毁灭性冲击,地球的新⽣代正在结束,⽣态纪元时代即将开始。
“⽣态纪”是⼈类即将⾯对的伟⼤⼯作。
2005发表的论⽂《在从过程哲学的视⾓解读⽣态纪产⽣的必然性》阐述,过程哲学与“⽣态纪”思想是⼀致的,过程哲学指出了科学产⽣掠夺⾃然的原因,同时从过程的视⾓也可以看到科学本⾝对⾃然的真实解读。
以过程哲学为基础的⽣态纪思想,提出⾛向⽣态纪元是⼈类和地球共同体的未来。
2
⾛向⽣态纪是地球地质⽣命过程的必然,更是⽣命过程的未来⾛向,决定了中国⽣态哲学所⾯临的研究任务。
2005年发表的《地球的地质――⽣命过程之中的技术――社会过程》(《⾃然辩证法研究》)⼀⽂就是中国⽣态哲学把过程哲学和“⽣态纪”思想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
地球的地质⽣命过程创造了不同的⽂化体系,从⼈类学会使⽤⽕开始地球的地质⽣命得到了丰富,随后⼈类帝国的技术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形成了多⽅⽂化、⽂明的交流和冲突,并产⽣了宗教,现代技术迅猛发展,也产⽣危机,被紧密编制在地球的地质―⽣命过程之中,这是⾛向⽣态纪元的必经过程。
3在中外⽣态思想史上,地理环境决定论由来已久,地理环境的特殊属性促使⼈逐渐从⾃然中分离出来。
4远古代、中⽣代、新⽣代是地球的过去和现在,⽣态纪是地球的未来,⾛向⽣态纪元就是⼈类和地球共同体的共同追求,共同体的观念也存在于时间的整体中。
这种观念肯定了每⼀个体及其创造性,也就肯定了每⼀学者对于⽣态哲学所做出的贡献,肯定了⽣态哲学的多元性、开放性,这种整体的观念也进⼀步⽀持⽣态哲学就是哲学本⾝发展的必然。
因此,⽣态哲学不仅是关于环境伦理及实践的研究,还要有⽣态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要研究中国传统的⽣态智慧,也要把国外环境哲学理论吸纳进来,也涉及环境政治、⽣态⽂明。
中西⽂化中天与⼈关系思想对当代
论⽂关键词:传统⽂化;天⼈合⼀;主客⼆分
论⽂摘要:分析了中国传统⽂化中天⼈合⼀思想和西⽅传统哲学中主客⼆分思想的利弊,以及这些思想对当代的影响;提出⾯对严峻的⽣态危机挑战,重温中西传统⽂化有关天⼈关系的思想,对正确处理⼈与⾃然关系具有重⼤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宇宙中,地球是我们⾄今所知道的惟⼀有⽣命存在的星球,⼈类是地球⽣命系统的⼀部分,是⼤⾃然长期进化的产物,也是地球上惟⼀有完整的知识系统、价值系统和道德系统的⾼级⽣物。
⼈类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不是万物的主宰,不能脱离⾃然⽽存在,应当和⾃然和谐相处,否则就会⾃毁家园。
对⼈与⾃然关系的这种认识,经历了⼀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对⾃然的恐惧、取媚、亲和,到⼈与⾃然的分化、对⾃然的探索和征服。
当⼈类终于可以⾼昂着头颅蔑视⾃然的时候,也受到了⼤⾃然⽆情的惩罚,⼈类最终不得不重新审视⾃⼰在⾃然中的位置。
在⼈类对⾃然的认识过程中,⼈性的发现、⼈类崇⾼地位的确⽴,是⼈类摆脱⾃然和社会奴役的精神⼒量。
⽽当⼈类把⾃⼰视为⾃然的主宰,任意破坏和掠夺的时候,猛然醒悟已经⾛到了绝路。
今天,当我们⾯对全球性的⽣态危机、环境恶化的势态,不得不考虑⾛⼀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实现这⼀长远⽬标,就必须确⽴⼀种⼈与⾃然关系的现念。
当然,要纠正⼈们长期形成的错误认识,决⾮⼀朝⼀⼣的事情,我们在讨论⼈与⾃然关系的现念之前,有必要对⼈类对⾃然的认识历程进⾏认真地反思和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