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高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Word)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2次月考
高2016级高三(上)文科综合试题卷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1975 年岐山董家村裘卫诸器出土后,人们在恭王三年(公元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解释其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

这一变化
A.丰富了对井田制的研究视角B.质疑《礼记·王制》的真伪
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价值D.重估宗法分封制的内涵
25.《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

这表明大一统源于
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
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
26.《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措施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元朝时设置了中书省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宋朝增设“计相”D.明朝设内阁
27.唐代张九龄有条用人原则就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

其选官原则本质上说明
A.不再以门第选官B.重视以考试选拔官员C.重视中央官员的选拔D.科举制存在缺陷28.汉武帝时期设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D.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29.史学家钱穆说:“唐代的租庸调制,最要用意在为民制产,……自可向国家完粮”。

唐代前期“为民制产”的举措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推行轻徭薄赋C.实行均田制D.确定土地私有权
30.美国史学家麦克尼尔认为,在公元1000~1500年,中国文明的发扬光大,使中国的文化、财富和力量达到了新的水平,具有世界中心的地位。

能为此观点提供佐证的事实是,中国在这一时期
①开始出现国际性大都会②四大发明传播海外
③商业空前繁荣,外贸兴盛④白银成为流通货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31.“孔子出门必坐车”。

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他思想中的
A.有教无类B.仁C.中庸D.礼
32.某史学家在论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

”这里的“新集体”是指
A、诸侯
B、平民
C、士
D、商人
33.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其“发展”主要体现为A.由“民本”发展为“君本”B.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C.由承认现存统治秩序发展为批判暴政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34.“在技术创造性方面,古老的中国官僚社会当然比不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但它却要大大胜过欧洲封建社会或希腊奴隶社会。

”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设置了天文、农、医以及各种手工业管理机构和官员,科技发展形成官办、官营的局面。

以下科技成就的出现与这种局面直接相关的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 C..脚踏三锭纺车D.《天工开物》
35.“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A.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B.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C.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D.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注:本次地理选修部分全部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题~第4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41.(25分)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

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

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阅读材料一中的地图,概括指出古代农业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因素。

(1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

综合材料一、二,反映了明清经济的哪些特征?(11分)
4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提取两条有关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12分)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43、44、45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子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唐令,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退休)。

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申省奏闻。

……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通典》
材料二:洪武十三年(1380 年)正月,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

”弘治四年(1491 年),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

”清朝文官,六十岁令致仕。

武官则不然,副将以下,年满六十,概予罢。

低级武官,退休更早,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发展演变》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官吏“致仕”的变化。

(9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实行官吏退休制度的目的?(6分)
44.(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
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緬公路运到中国。

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
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
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

3 年中,
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
代价。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辟驼峰航线的必要性。

(10分)
(2)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

(5分)
4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鸿章大事年表
年代生平事迹
1864年率领淮军各部攻入常州,大肆杀戮太平军。

1867年授为湖广总督,仍在军营督办剿捻(指捻军,北方农民起义军)事宜。

1872年设轮船招商局。

1876年派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出洋学习。

1880年开始创设海军;设立天津水师学堂。

1882年奏报试办上海机器织布局。

1885年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

1895年被授予全权大臣赴日议和,签订了《马关条约》。

1896年赴俄参加沙皇的加冕典礼,并顺带周游欧美列国。

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

1898年分别与德国、俄国签订胶州湾租借条约和旅顺、大连租借条约。

1901年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同年病逝。

——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1)据材料,归纳李鸿章一生的主要事迹。

(6分)
(2)李鸿章晚年曾自嘲是大清这间破屋的“裱糊匠”,对此你如何理解。

结合时代背景,评价李鸿章的一生。

(9分)
高2016级高三(上)第2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
24.A 25.B 26.A 27.D 28.D 29.C 30.B 31.D 32.C 33.A 34.A 35.D
第Ⅱ卷
41、(1)变化:农业的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品种和产区增多。

(6分)因素: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农业技术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中国与世界联系增强,新农作物品种的引入;商品经济发展。

(8分)
(2)变化: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民出现了阶层分化;租佃关系普遍。

(8分)特征: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

(3分,一点2分,两点3分)
42、示例(1)信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2分)
说明:明代钟楼建筑的庄重、规范,反映了农耕文明的社会面貌;近代时钟的精确统一,反映了工业文明社会的生产成果。

(4分)
(2)信息:时间标准逐步趋向统一,近代中国逐步融入世界。

(2分)
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西方文明影响中国,引起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时间标准逐步趋向统一,说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世界联系加强。

(4分)(如果考生从计时方式的历史变化、原因、变化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做答,言之有理也可以给分。


【历史选作】
43、(1)明清时期官员退休时间提前;退休带有强制性;清朝武官官职越低退休越早。

(9分)(2)消除官吏终身制;保持政治统治活力,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强专制统治。

(6分)
44、(1)中国国防工业薄弱,军用物资匮乏;长期战争消耗,外援更显重要;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力援华;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英美援华物资通道被切断;中美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盟国希望中国牵制日军(10分)
(2)从物质上支援了中国抗战,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有利于中国对日作战并将日军主力牵制在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5分)
45、(1)事迹:镇压太平军;举办洋务运动;办理外交。

(6分)
(2)理解:“裱糊匠”是指李鸿章在内政、外交领域极力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但终究失败。

(3分)
评价:在国内社会矛盾激化,西方列强侵略日益深入,清王朝日渐衰弱的背景下,李鸿章对内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统治;举办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对外与列强周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无法改变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的命运。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