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以下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梓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
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
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
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
里外。

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以下加下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竟不可得________
②湮于沙上________
③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以下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这那么故事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臆断。

B.文章最后一句以简短的议论作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C.本文文笔简约精粹,说理明畅透辟,故事意味隽永,发人深思。

D.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分析问题,他们会出错是因为遇到的情况比
较特殊。

【答案】〔1〕终了,最后;埋没;主观地判断
2〕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3〕D
【解析】【分析】〔1〕此题中的“臆断〞是“主观地判断〞;“竟〞是古今异义词,“终了,最
后〞的意思。

〔2〕①句中的“是〔这〕、岂〔怎么,哪里〕、为〔被〕〞几个词是赋分点;
②句中的“已〔停止〕、遂〔于是,就〕、溯〔逆流而上〕〞几个词是赋分点。

〔3〕D项,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分析问题是“老河兵〞,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而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客观实际的错误。

据此,答案为D。

故答案为:⑴①终了,最后;②埋没;③主观地判断
⑵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D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
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此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标准,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到达词达句顺。

⑶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
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
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
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
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
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但凡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
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
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
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屡次冲刷,石头又会屡次向前翻转,不
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
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
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2.课外阅读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皆嘲笑之。

丞相自假设也。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
飞动。

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
识。

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索笔疾书________②丞相熟视久之________
〔2〕文中画线局部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
〔3〕以下对于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这篇短文告诉我们做错事情不能责怪别人,要检点自己。

B.这篇短文告诉我们有了错误应及时改正。

C.这篇短文告诉我们张丞相的草书写得很好是草书大王。

D.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书写应该认真,不要给自己和别人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答案】〔1〕快;仔细、认真
2〕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
3〕C
【解析】【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
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方此题中的“疾〞是“快〞;“熟〞是古今异义词,“熟〞的意思。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根底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
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
“使侄
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的意思是:〔他〕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

〔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纸问〔张丞相〕。

据此正确的句读
是: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来看,张丞相连自己写的草
书都认不出来了,可见其毫无章法可言,自然C项中所说“张丞相的草书写得很好〞的理解是错误的。

应选C.
故答案为:⑴快;仔细、认真;
⑵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
C。

【点评】⑴作答此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此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此题考查句子停顿。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根底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根底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参考译文】
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不是很擅长。

爱好草书的一批人都嘲笑(嘲讽)他,他却不以为然。

一次,(他)偶然想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龙飞凤舞写了一纸。

他让
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

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纸问
张丞相:"这是什么字呢?"张丞相仔细识别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为什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至于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了。

"
3.阅读下文,答复以下问题。

〔甲〕?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
(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
(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梵天寺木塔?
(沈括
(钱氏①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
(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那么不动矣。

〞匠师如
(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②相联如胠箧③。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
(动。

人皆伏④其精练。

(注释:①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

②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

(③胠箧:翻开的箱子。

④伏:同“服〞,佩服。

(1〕解释以下句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尝射于家圃:________
(②惟手熟尔:________
(③但逐层布板讫:________
(④人履其板:________
(〔2〕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②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那么不动矣。

(〔3〕甲文中说明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说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

(乙文中匠师认为塔晃动的原因是________,喻皓使塔不再晃动的方法为
________。

〔请用
(原文答复〕
(4〕?卖油翁?与?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答案】〔1〕曾经;同“耳〞,相当于“罢了〞;完毕;走,踩踏
(2〕①〔卖油翁〕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再用铜钱盖在葫芦的口上。

(②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3〕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无他,但手熟尔。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那么不动矣。

(4〕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正面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比照手法来反衬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尝〞:曾经。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讫〞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完毕〞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
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
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
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以下字
词的翻译,如“乃〞:于是。

“覆〞:盖住。

“但〞:只。

“布〞:铺好。

“讫〞:完毕,结束。

“钉〞:用钉子钉。

3〕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能力。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根底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甲文中说
明陈尧咨傲慢的语句可直接提取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或“尔安敢轻吾射!〞作为答案。

说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可直接提取“无他,但手熟尔〞或“我亦无他,惟
手熟尔〞作为答案。

乙文中匠师认为塔晃动的
原因可提取“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作为答案。

喻皓使塔不再
晃动的方法可提取“此易耳,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那么不动矣〞作为答案。

4〕比较阅读。

可从两文在刻画人物方法的共同之处。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
概括的前提和根底。

如可从两篇文章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语言描写
和神态描写,都通过比照手法来反衬人物形象,如甲文用康肃反衬卖油翁,乙文用工匠师傅反衬喻皓。

故答案为:⑴曾经;同“耳〞,相当于“罢了〞;完毕;走,踩踏
⑵①〔卖油翁〕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再用铜钱盖在葫芦的口上。

②只要逐层铺
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⑶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无他,但手熟尔;未布瓦,上轻,故如此;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那么不
动矣。

⑷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正面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比
照手法来反衬人物形象。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
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
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此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那么,掌
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
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
解文意,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答案,考生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
的根底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⑷此题考查考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全文,扫清
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进行概括和归纳。

【附参考译文】
〔一〕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
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
“没有别
的〔微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
〔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
湿。

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微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二〕译文:
钱氏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塔晃
动,工匠师傅说:“还没有铺好瓦片,上面轻,所以像这样。

〞于是就用瓦片铺盖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实在没有方法,工匠师傅就暗中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
赠送给她金钗,向喻皓请教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简单,只要逐层铺好木
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做,塔于是就稳定了。

原来是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像只翻开的箱
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自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技艺精熟。

(4.阅读文段,答复以下问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
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
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
(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
(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

(①吾射不亦精乎________
(②但微颔之________
(③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
(④以钱覆其口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尔安敢轻吾射!
(〔3〕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是〔〕
( A.有本领不应自矜自傲。

( B.教育他人应以身示范。

( C.凡事只要熟,就能巧,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 D.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答案】〔1〕射箭的技艺;点头;斜着眼看;

2〕①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
是微微地点点头。

②“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3〕C
(【解析】【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
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
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
(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方
此题中的“射〞是指“射箭的技艺〞;“颔〞是名词用如动词,“点头〞
的意思。

2〕此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
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翻译时要做到“信、
达、雅〞。


句中的“发矢〔射箭〕、但〔只〕、颔〔点头〕〞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
中的“尔〔你〕、
安〔怎么〕、轻〔轻视〕〞几个词是赋分点。

〔3〕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本文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
"
地说明了
熟能生巧"的道理,据此,最符合题意的是C。

故答案为:⑴射箭的技艺;点头;斜着眼看;盖
⑵①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②“你怎
么敢轻视我射
箭〔的本领〕!〞
⑶C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此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那么,掌握翻译的方法,
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抓关键
语句进行理解和辨析。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

〔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
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
“你怎么敢轻视
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就拿出一个葫
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 (葫芦),〔油〕从钱
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

〔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领〕,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
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那么十五而得其道。

生不识水,那么虽壮,见舟而畏
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

故凡不学而
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
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
的人。

〔1〕解释以下加下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尝射于家圃
〔_______
_〕
②尔安敢轻
吾射〔________〕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
〔_____
___〕
④必将有得于水之
道者
〔_____
___〕
〔2〕以下对文中划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
项为哪一项〔〕
A.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B.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C.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D.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3〕翻译下面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
微颔之。

②生不识水,那么虽壮,
见舟而畏之。

〔4〕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分别获
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1〕曾经;怎么;难道;方法、技

(2〕A
(3〕①卖油翁看见陈尧咨射箭,十只能射中八九只,卖油翁只是微微的点头。

(②有些人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船就害怕它。


(4〕从陈康肃和卖油翁的故事中,我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从北方勇者学没“不学而务求其道〞而“未有不溺者〞的故事中,我领悟到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操练。

〔虚心向他人学习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
(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尝〞:曾经。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岂〞在现代汉语中也有“难道〞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
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A。

即: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
(能没矣。

译为: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
岁就能潜入水里了。

注意标志性的数词和结构的对称。

(〔3〕此题注意以下字词的翻译,如“发矢〞:射箭。

“但〞:只是。

“颔〞:点头。

“虽〞:即使。

“壮〞:到了壮年。

4〕甲文可从熟能生巧的角度作答。

乙文可从学习要坚持不懈才能熟能生巧或学习没有捷径,学习并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熟练地掌握技能等角
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曾经;怎么;难道;方法、技巧
⑵A
⑶①卖油翁看见陈尧咨射箭,十只能射中八九只,卖油翁只是微
微的点头。

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船就害怕它。

②有些人生
⑷从陈康肃和卖油翁的故事中,我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从北方勇者学没“不学而务求其道〞而“未有不溺者〞的故事中,我领悟到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操练。

〔虚心向他人学习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
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
【点评】⑴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根底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⑵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领先诵读这个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主谓之间要停顿,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⑶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

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⑷答复启示类题目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谈。

【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
“没有别
的〔微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
〔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
湿。

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微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

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
动规律所领悟的。

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

所以但凡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6.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

陋室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