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的五种“重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学的五种“重病”
作者:暂无
来源:《决策探索·上旬刊》 2012年第1期
这十多年来,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学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
从
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更多年轻人有机会上大学,这是巨大的成就。
但是,从多数大学目前
的情况看,前进中也存在新的问题,甚至是“重病”,笔者把它概括为“五病”:
“一病”是市场化。
这种趋向日益严重,对大学教育产生致命的伤害。
原因是教育投入仍然严重不足,教育资源分配越来越不均。
国家投入不够,学校要自己去赚钱,不少大学只好不
断扩招,靠获取学费来维持运行。
还有就是“创收”,办各种班,赚了一些钱,可是风气坏了,学校的商业气氛越来越浓。
“二病”是“项目化生存”。
所谓“项目化生存”,是对现在没完没了争做各种项目的描述,特别是那些很可能只是泡沫、没有多少学术价值的项目,不断对付着做,实在浪费人生,
浪费资源。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现有学术生产管理体制有这种量化要求,特别是理科与工科的
研究,往往就是通过项目来实行的。
还有,就是追逐利益,项目都有钱,有些老师其实就是奔
着钱去申请项目的。
“三病”是平面化。
大学越来越失去个性特色,就是平面化、均质化了。
原因之一是都搞大而全,都在升格。
大学合并本来也有好处,可以打破上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分工狭窄、体制封闭、低水平重复、小而全的高校办学模式。
但许多大学合并,就是贪大求全,原有一些传
统特点就丢失了。
“四病”是官场化。
按照官场那一套给学校管理人员套行政级别,动机也未必是坏的,可
能是为了帮助学校争取资源吧。
但后果很不好,助长学校的官本位风气。
政府部门有些上不去
的官员,就去大学做校长书记,还不是促使学校越来越官本位?院系一级的党委书记有的也高
度职业化,都是外派的,不懂业务就很难进入状态。
传统宗法制度和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的
劣根滋长,腐蚀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中国大学精神。
“五病”是“多动症”。
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搞什么“战略”、“工程”之类,意图可
能是好的,可效果值得怀疑。
教育有滞后性,不能老是变动。
有些试验要跟踪多年才能下结论。
比如北大搞实验班,搞了几轮,搞不下去了,也没有总结,笔者称之为“无疾而终”。
学校应
当有自己的主心骨,尽量抑制“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