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出来的特区,杀出来的“血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争出来的特区,杀出来的“血路”
作者:李小平
来源:《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9年第2期
说到广东的改革开放,就不能不说“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
2018 年10 月11 日,第17 届“全球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在香港发布。
在最受瞩目的2018 全球城市成长竞争力排行榜TOP50 名单中,中国深圳位居第10名。
这一由多家国际性专业研究机构共同发布的榜单,主要基于《GN全球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构成包括城市经济实力指数、资源潜力指数、文化蕴力指数、科技动力指数、创新能力指数、开放张力指数、管理效力指数、民生保障指数在内的8 项一级指标、32 项二级指标。
一个38 年前凋零荒芜的边界小镇,如今能够与美国纽约、日本东京、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洛杉矶、新加坡、中国香港、美国芝加哥、美国旧金山这样的国际一流大都市同列前十,这个奇迹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为什么深圳会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当我就这个问题向广东一位已退休十几年的党刊界老前辈请教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既是现实逼出来的,也是广东争出来的。
”
改革开放前,广东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全省工农业增长速度连续14 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78 年,宝安县境内的深圳农民年收入仅有134 元人民币,而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农民年收入却高达13 000 港元。
现实的强烈反差,收入的巨大诱惑,使得越境逃港事件频频发生。
据党史资料记载,1977 年11 月,刚刚复出工作四个月的邓小平将外出调研的第一站定在广东。
当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韦国清向邓小平汇报工作时,忐忑不安地谈到了多年来屡禁不止的逃港问题。
邓小平深思良久,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此事不是部队能够管得了的。
”他强调,要恢复过去行之有效的政策,千方百计发展经济,“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
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
”
1978 年4 月,经叶剑英副主席提议,中央决定,由担任过10 年国务院秘书长、副总理的习仲勋出任广东省委第二书记,主持广东日常工作。
而此时,因所谓“反党集团”罪名而蒙冤外放、审查监禁长达16 年的习仲勋刚刚复出工作两个月。
习仲勋上任时,中央交给他两项首要任务,一是刹住偷渡风,二是解决粮食问题。
习仲勋到任广东后,因全省有将近1000 万人缺粮,不得不向湖南省委第一书记毛致用求援,紧急调拨粮食,以解燃眉之急。
他外出考察选定的第一站,就是逃港问题最为严重的宝安县。
据《习仲勋主政广东》一书的执笔者、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卢荻介绍,在宝安的考察过程中,习仲勋先后前往沙头角、罗芳、罗湖、皇岗、渔农、蛇口等区域,足迹几乎遍及后来划定的深圳特区。
在一个收容站,习仲勋问一个正待遣返的逃港人员:“社会主义那么好,我们自己当家做主人,你们为什么要跑到香港那边给人当奴仆、受人剥削?”对方凄然回答:“我们那里穷,收入很低,到香港很容易找工作。
”
在一个生产队,习仲勋与队干部探寻逃港问题的原因时,一位上了年纪的基层干部说:
“你是从牢里出来的,我才跟你说真话——如果政策不变,还是这么走下去,人都要跑光了。
”有人厉声质问这位基层干部:“你怎么这么说呢?你是不是贫下中农?”这位基层干部坚定地
回答:“是,但我还是要讲!”
《中国新闻周刊》2018 年第23 期刊发了一篇题为《习仲勋在1978》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两段描述:“在沙头角,习仲勋看到,竖在街中间的石礅把一条窄窄的中英街一分为二,两边
贫富悬殊,对比鲜明——香港一侧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宝安一侧杂草丛生,商品很少,几乎
看不到购物的顾客。
”“中英街尽头,有一个来料加工的塑料花厂。
沙头角镇党委书记张润添
向习仲勋汇报,这个加工厂办了一季度就收入加工费11 万港元。
此外,镇里还引进了几个
‘三来一补’项目,其中一个是手套厂,两个月收入加工费6 万港元,工人月均收入900元人
民币。
他还说,近期尝试上述改革开放措施以后,镇内居民不再非法迁居英界,甚至过去迁居
的还有回流之势。
”
来自基层的首创精神,立竿见影的安民之策,让习仲勋看到了破解逃港问题的希望,他鼓
励时任宝安县委书记的方苞大胆解放思想:“只要能把生产搞上去,就干,不要先去反他什么
主义。
”
在此后广东省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习仲勋感慨地说:“实践教育了我们共产党人,群众
教育了我们共产党人。
”2014 年,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后,因为剧中涉及大逃港这一历史背景,长篇纪实文学《大逃港》一书的作者陈秉安也成为媒体关
注的对象。
对于习仲勋这次赴宝安考察的重要意义,陈秉安认为:“因为看到这种情况,习仲勋才清
醒认识到,要治理逃港问题,只有搞好改革开放,才好去北京向邓小平汇报,要求给广东省划
一块地方搞特殊政策。
可以说,即便是邓小平本人,这时也只是意识到政策必须变,但是对于
改革开放怎么搞、首先从哪里搞,认识也是有限的。
其实,改革开放的萌芽是从民间发起的,
这些来自基层的智慧,丰富和升华了邓小平的认识,使他有了首先在深圳等地搞一块地方办特
区作为‘试验’,然后‘摸着石头过河’的伟大构想。
改革开放,就是这样一步步‘逼’出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可以说,大逃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催生针!”
据深圳市志记载:1979 年1 月,广东省委首次提出办经济特区的构想。
在同年4 月参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习仲勋在向中央领导汇报工作时,建议利用广东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
和海外关系资源丰富的侨乡优势,在对外开放上做点儿文章。
邓小平听后指出:“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
不过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
有媒体这样评论:“杀出一条‘血路’来,既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向特区、向全国发
出的一个动员令,也是全面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号召令。
所谓‘杀’,就
是要向不符合中国国情、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以及旧的经济体制、条条框框‘开刀’;所谓‘血路’,就是哪怕付出巨大代价,也要找到一条实事求是、能够通往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
1979 年五六月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带队到广东、福建两省考察。
在向中央工作组汇报时,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第二书记杨尚昆等人提出试办进出口特区的初步设想。
同年6 月6 日,广东省委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发挥广东优越条件,扩大对外贸易,加快经济发展的报告》。
6 月9 日,福建省委也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了类似报告。
7 月15 日,党中央、国务院对广东和福建的报告做出批复:“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
灵活措施,给地方更多主动权。
”在广东贯彻中央批复文件的全省地市委书记会议上,习仲勋
强调:
“广东要从全国的大局出发,把这件事搞好。
现在不是搞不搞的问题,也不是小搞、中搞,而是要大搞、快搞,不能小脚女人走路。
”
1980 年8 月26 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 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的建议,并审议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在逃港问题最为严重的深圳率先建立经济特区,使广大民众看到了希望,也使“逃港风”
骤然停止。
当年参与特区筹建工作的原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深圳
市委第一书记吴南生回忆说:“最令人感到高兴和意外的是,在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最困
扰着深圳——其实也是最困扰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偷渡外逃现象,突然消失了!确确实实,那成
千上万藏在梧桐山的大石后、树林中准备外逃的人群,完全消失了!”
1990 年8 月,深圳特区成立10周年之际,习仲勋应邀参加庆典。
他在接受深圳一家媒体
记者采访时说:“千言万语,说得再多都没用,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才是唯一的办法。
不然,人民只会用脚投票。
”
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为导向的改革开放,大大激发了深圳特区的内驱力和创造力。
1984年1 月,邓小平在第一次视察深圳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
2018 年12 月,由深圳市政协征集编辑的收录了深圳200 多个改革范例的《敢闯敢试》一书出版。
深圳市政协主席戴北方在序言中说:“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始终坚持解
放思想,敢闯敢试,无论是20 世纪80 年代的价格改革、劳动工资改革、要素市场建立,还是20 世纪90 年代的股份制改造、科技体制创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社会
组织改革等,深圳都‘敢为天下先’,在全国率先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之路。
”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不仅许多惊天
动地的做法与经验是从深圳产生并推广至全国的,而且许多改革与深化改革的实践,也是由深
圳率先“干了再说”的。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坚定地承担着摸索、试错、寻
找路径的使命”。
深圳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强。
数据是最具说服力的。
深圳特区成立后,1981 年GDP总量为4.96 亿元,此后一路攀升,到2018 年年底,GDP
总量为2.57 万亿元,成功超过香港、广州,排名广东第一位,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2018年,
深圳辖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9102 亿元,每平方公里产出财税收入4.6 亿元,在全国大中
城市中居于首位;在2018 福布斯中国发布的最具创新力的30 个城市排行榜中,深圳位列第一;在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18 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中,深圳“城市营商环
境”“中国城市软环境”两项排名位列第一;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2 岁的全国人口最年轻城市,人口吸引力位列全国第一……
《南风窗》《第一财经日报》的创办人秦朔认为:“深圳在改革开放各个重要历史节点上
都有推动作用,是过去40 年‘中国奇迹’的华彩乐章。
”
深圳的城市名片
深圳,简称“深”,别称“鹏城”,是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广东省省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定位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国三
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
深圳地处广东南部、珠江口东岸,与香港一水之隔,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
伶仃洋,南隔深圳河与香港相连,北部与东莞、惠州接壤。
全市下辖9 个行政区和1 个新区,总面积1997.47 平方公里。
截至2017 年年末,深圳常住人口1252.83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34.72 万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 万人,城市化率100%。
深圳是新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已发展成
为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享有“设计之
都”“时尚之城”“创客之城”“志愿者之城”等美誉。
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前沿,是连接中国香港与内地的纽带和桥梁,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金融服务、外贸出口、海洋运输、创意文化等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的制度创新、扩大
开放等方面肩负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使命。
深圳水陆空铁口岸俱全,是中国拥有口岸数量最多、出入境人员最多、车流量最大的口岸城市。
深圳的“国家中心城市指数”居中国第四位,并被GaWC(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网络)评
为世界一线城市;2018 年12 月,被评为创新力最强的30 个城市之首,位居2018 中国最佳
旅游目的地城市第5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