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通货膨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防止通货膨胀
个人认为,尽管各种情况错综复杂,但中国经济今后几年中出现的最坏局面可能是:由于高速通货膨胀导致经济运行紊乱,最后由于国外投机资本大规模抛售资产,撤退游资,发生比亚洲金融危机更为猛烈的金融风暴。
种种迹象表明,这种可能性相当大。
我本想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但占有资料不充分,思考也不是十分缜密,这里只能就事论事,泛泛而论。
通货膨胀源于货币发行量过大。
从长期来说,多发钞票必然引发物价上涨。
当然,各类物价的上涨情况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在高速通货膨胀阶段,垄断性(稀缺性)的物品、生活基本品价格上涨较快,其余物价上涨较慢,甚至出现下跌。
必须指出,通货膨胀会导致居民相对购买力下降,人们不能不将购买对象逐渐集中于基本生活品,导致这部分物价不断上涨。
在通货膨胀启动以后,即使停止增发货币,保持货币总量不变,由于惯性作用,基本生活品的价格仍将继续上涨。
这一进程,绝非如新自由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是由于政府的控制过多,“行政垄断”或“国企垄断”造成的。
恰恰相反,自由放任的经济体制将导致缓慢通货膨胀很快进入恶性状态。
蒋介石政权之所以被逐出大陆,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恶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产生恶性膨胀的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实行自由经济体制,政府对经济控制不力。
这种现象在解体后的苏东国家以及私有化程度极高的拉美各国反复出现,表明过度放任的经济模式与高速恶性通货膨胀的确有着密切的联系。
近一两年中国出现的通货膨胀,根本导因固然是国家的货币发行量过大,而使其激化的重要原因则是十年来的私有化政策。
统计表明,当前国有经济规模已在全国经济规模的20%以下,实际上已失去了对国民经济的主导能力。
即使是国有部门,例如学校、医院,也由于失控和违法,导致教育、医疗乱收费大幅上涨,表现出猛烈的通货膨胀。
由于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已处于准失控状态。
如果进一步实施股份化、私有化政策,对仅剩的一点可怜的国有企业实行“改制”或任由外资收购、肢解,那么年率1000%的恶性通货膨胀可能在时隔六十多年后,在中国重演。
社会经济将出现难以形容的灾难性局面。
二必须指出,即将审议的《反垄断法》很可能成为恶性局面的重要推力。
但是很多人并不理解这一点。
因为太多人被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误导,把当前中国发生的通货膨胀归咎为行政垄断、权力寻租。
其实,垄断的基础是“稀缺”。
如果不是土地的稀缺,无论行政垄断多么严重,权力也无法通过甩卖土地大规模寻租。
事实上,只要存在稀缺性,垄断就必然存在。
私有化是最大、最彻底的垄断。
如果土地完全私有化,那么中国的地价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十倍。
如果发生年率1000%的通货膨胀,那么地价将翻入云端,并在经济彻底崩溃以后跌入地狱。
何新先生指出: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之一体现在城市基本建设和高速公路为代表的路桥交通设施的快速发展方面。
经常去欧美城市访问的人会发现,除少数新兴地区以外,城市基本面貌和交通设施,自六、七十年代以来,迄今很少有重大变化。
而中国则不同,城乡建设及路桥设施日新月异。
为什么中国城乡面貌的建设与变化能够如此之快?在资本投入量远远小于欧美的前提下,其发展速度为什么竟能大大快于欧美包括日本等发达国家?公认的答案是:中国国内工程造价低廉,基础设施及路桥建设的成本远远低于西方。
但是,人们却很少意识到,造成这种成本低廉的原因,除了人力资本即劳动力的价格低廉这一点以外,这里还有一个与土地所有权相关的土地使用费用即地租的低廉问题。
在稀缺性行业,根本谈不上什么强有力的竞争。
在纯粹的私有制社会中,此类产品的价格只会不断上涨,而绝不会回头。
恶性通货膨胀必然发生。
近年来,教育、医疗、住房、能源、电力、生活用水等生活基本用品及服务产品价格不断攀升,虽然已到了几乎天怒人怨的程度,但比起历史上发生的年率1000%的通货膨胀,相对仍较缓和。
这是由于中国政府对经济仍有相当的控制力。
如果私有化遍及一切领域,国有企业全部消失,土地全部私有化,那么恶性通膨胀将立即发生,中国经济将在几年内完全崩溃,重蹈前苏联的覆辙。
总之,由于国家货币发行量过大,无论是否存在行政垄断,发生通货膨胀均不可避免。
而取消行政垄断的结果,将使这种膨胀更为严重,更快地转向恶性。
当然,我为“行政垄断”辩解,并不是说现在的经济行政体制多么好。
事实上,现行体制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这个问题首先是自由化改革造成的,导致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直接博弈,中央政令不畅,诸侯经济各行其事,各个领域腐败十分严重。
但治理这些问题,绝不应通过解除行政垄断,恰恰相反,应该强化中央权威、依法治国,严惩贪污腐化分子,严肃纲纪,使国家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为最大多数人民群众谋利益。
这里顺便说一下行政低效率的问题。
事实上,行政低效率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非独中国特有。
这一点,看一看美国发生“卡特里娜”风灾之后的救灾活动就可以知道。
美国的救灾体系实在太糟糕,行政部门效率实在太低!国家机关的重要作用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点没有任何私人机构能够替代。
如果仅仅因为行政效率低,就提出取消(或所谓“放松”)行政管理,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经济社会陷入严重不协调的状态,即患上“拉美病”。
解决行政效率低的真正有效办法,是设法提高它;在无法提高的情况下,应持相对宽容的态度。
三中国的货币发行量过大,主要表现为:1、外汇储备激增。
外汇储备并非不费成本捡到的狗头金。
每一美元外汇,
国家都要花8元以上(按汇率计算)人民币将其购买下来,转为储备。
这8元人民币必然流入市场,成为通货膨胀的动力之一。
外汇来源很多,如产品出口,外来投资等。
由于近来金融自由化改革提速,国外投机资本大规模涌入中国,中国的通货膨胀和爆发金融危机的风险大大增加。
2、国家实施“拉动内需”政策,大搞赤字财政、大发国债,地方政府更是不遗余力地圈地,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导致货币投放量持续放大。
3、金融机构腐败严重,大量资金被投机者套取,经济投机愈演愈烈,通货膨胀不断加速。
(最显著的就是房价上涨。
)
由于上述原因,中国的通货膨胀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而将长期存在,如果存在区别,那也仅仅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控制得好,可缓和些;失去控制,将发展为奔马式膨胀。
四发达国家为何没有奔马式膨胀?因为发达国家的货币都是硬通货,可以直接通过国际市场采购所需物资。
唯有一样东西无法采购,就是土地。
而恰恰在这上面,日本栽了大跟头,房地产泡沫(实际是大规模通货膨胀)破灭使日本经济一痛十年。
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很大一部分表现为房价上涨。
而推动房价不断攀升的,包括国际投机资本这一黑手。
也就是说,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不仅有国内因素,国外黑手也在推波助澜,形势十分险恶。
既然发达国家货币都是硬通货,有人便想到,中国已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为何人民币不能成为硬通货呢?为何不让人民币融入世界金融体系,成为与美元、欧元、日元并驾齐驱的国际流通媒介呢?这是因为国际投机资本一直对中国金融虎视耽耽,企图实施大规模金融掠夺,制造第二次亚洲金融危机。
事实上,中国资本与国外投机资本已经在国际市场打了若干小仗,其中有两次典型。
一是中航油新国坡分部与美国高盛等机构斗石油期货;二是国家储备局在铜期货上与国际炒家赤膊相斗,结果均以惨败告终。
这两件事表面上虽然是由于有关工作人员违反操作,实则表明中国金融实力不强。
所谓胳膊扭不过大腿,这是必须承认的现实。
此外,中国还存在着一个相当严重而棘手的问题,这就是腐败者拥有的黑色资本十分庞大,都在想方设法出逃。
现已逃出相当部分。
但由于金融管制,还有许多未能逃出。
但是,根本原因倒不在于中国的金融实力还不够强大,而是由于中国当前经济秩序过于混乱,情况十分复杂。
中国必须花一段时间搞好国内经济秩序,治理腐败,梳理一切相关的东西,发展自主创新。
至于说中国资本迟早要融入世界,“海啸挡不住”,那也存在一个时间问题。
迟和早的效果完全不同,甚至有天壤之别。
例如88年不搞价格闯关,而是审慎渐进地推进物价改革,花十年时间逐渐理顺价格,那么就很可能不会出现一年后的重大政治风波。
时间就是力量,时间不能完全排除问题,但能够淡化问题,淡化问题本身可能就是重大胜利。
林、益两位兄长的最大误区,可能是对于发达国家金融政策的认识,似乎认为是由于发达国家实行了强有力的、有效的金融政策,才使发达国家保持强大的经济地位。
例如美国大肆印刷美元,向世界输出通货膨胀,坑别人、肥自己,是美国治理通货膨胀的秘诀,中国应努力学习之。
其实,金融仅仅是辅助手段。
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根本原因绝不是由于金融体系发达,而是基于强大的科技实力。
事实上,美国当前的金融财政外贸状况完全不值得羡慕,更不值得学习,因为它十分糟糕。
美国之所以没有垮掉,还能够依靠印刷美元支撑,“美元是世界硬通货”这个因素仅是表面现象,在背后起作用的,则是美国强大的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实力,以及强大的军事实力。
中国由于不具备强大的科技实力,基本上在替世界打工,因而人民币也就不具备成为世界性硬通货的真正实力。
如果强行实现金融自由化,那么克雷洛夫的那个寓言又将变为现实:鱼想进化为鸟,爬上岸努力展翅欲飞,结果被晒成鱼干,被鸟吃掉。
五由于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绝不宜实施激进的金融自由化改革。
中国当前经济情况错综复杂,任何简单的措施都不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必须实施巧妙、智慧、审慎、勇敢的“组合拳”。
有人会说,你指责别人这样不行,那样不妥,牛气烘烘的,你自己又有什么招呢?这个问题确实令人感到尴尬。
因为在当前利益博弈愈演愈烈、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无论出什么主意,一旦实施,都会损害到一定人群的利益,很难有什么万全之策。
个人最好的办法也许是少开口,多考虑个人的私事,以便明哲保身。
六当代中国无疑是历史上最为富足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两极分化最为严重的时代之一,危机四伏的时代之一。
就象一个百病丛生之人,已面临着如何治疗的严峻问题。
我认为,对于这样一个身体虚弱之人,不宜指望服一味神药,百病全愈;也不宜指望服一剂猛药,以毒攻毒,生出奇迹。
应该抓住最紧迫、最重要的问题,护住心脉要害,循序渐进,逐步治疗,以达最大程度的好转。
(也许不能完全康复,但总比放弃治疗或者被一剂猛药彻底搞垮好。
)
我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两个要害问题,一是房地产投机,二是金融领域的问题。
在本节中,主要谈谈房地产问题。
金融问题放到后面谈。
经济主要有七个要素:市场、资本、劳动力、技术、设备、原材物料、土地。
土地要素与其它要素有一个明显的不同的之处,它是完全刚性的,不可增生的。
而其它要素则具有或多或少的弹性,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调节。
由于土地的刚性性质,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土地必然成为阻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乃至成为最大的瓶颈。
由于毛泽东时代把土地全部收归国有,使中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受惠,没有受到土地要素的强大制约。
但是,自从取消福利分房政策,土地和房地产完全由市场配置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就受到土地要素越来越大的约束了。
事实上,换一个角度来说,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改革,完全是将毛泽东遗赠给子孙后代的巨大财富拱手送给一小撮房地产吸血虫。
(包括掌握土地审批权的腐败官员以及多数房地产开发商。
)这是极其不明智的政策!如
今,土地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还影响着社会稳定。
中国经济要想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断然改变实行已久的错误政策,至少也要在这一领域恢复法治秩序,让人人做到按政策、按法律办事。
近一两年来,国家不断出台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措施。
最近还出台了较为严厉的“国六条”,表明领导层是比较清醒的,看到了问题。
但是,解决问题的魄力似乎仍显不足。
如果任由一小撮吸血虫继续吮吸人民的血汗,任由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并且泡沫最终破裂,那将是对人民、对国家的犯罪!
由于土地领域牵连着太多方面的利益因素,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实行顽抗,致使中央实施宏观调控、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部署近于落空。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主持工作以后,设法抑制房地产投机以来,迄今也已有二年多时间了,但是必须承认,收效甚微。
实践证明,如果不对房地产领域采取最(注意这个“最”字)强有力的措施,无论多么巧的规划、多么好的政策,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房地产领域现已成为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双重焦点,其泡沫危险程度已日益接近破裂边缘,可供挽救的时间已经不多。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就是在几年内迅速升温并破裂的。
)在房地产领域开展声势浩大、深入持久的反腐败运动,具有极其重大的多种意义:1、抓住我国当前经济问题中的关键,防止经济进一步泡沫化,绝不容许其发展到破裂程度。
2、在土地审批环节上堵住投资过热,避免产生重大的产业危机。
3、以房地产领域的反腐败为切入点,构建法治国家。
实现依法治国,人民生活安定有序。
在这个危急时刻,有关领导应当以最强的决心、最大的勇气、最深的智慧,在全国人民的拥护支持下,集中精力与房地产血吸虫展开一场殊死博斗。
(必要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稍微收缩反腐战线。
)是的,现在已经抓了若干市厅级官员,表明已经在下手了。
但这远远不够。
我认为,至少要双规一百名以上的市厅级官员,抓捕一千名以上的各类相关人员,收缴一万处以上的非法用地、圈而不开发的用地,狠狠打击吸血虫们的嚣张气焰,使之闻风丧胆。
治理房地产问题应分为三个层次。
开展声势浩大的反腐败运动、查处违规违法行为,是第一个层次,是一场必要的应急性的重大措施。
第二个层次应该是对目前房地产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反思,废除无效的部分,增加有效措施。
第三个层次是彻底反思房地产业运行模式,在房地产业实施计划经济。
下面谈第二个层次的问题。
(如果不能实现第三个层次,应努力做到第二个层次。
)房地产新政出台很多,很多条文是相当好的,如果能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房地产问题至少可以有很大改善。
但也以下几点看法:1、经济适用房政策基本上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
应立即废止。
2、按现行政策,房价上涨是大势所趋,难以阻挡。
中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的情况只会越来越严重。
必须采取釜底抽薪之策,着力限制乃至杜绝一个家庭拥有两套以上住房。
现在国家政策已在考虑这一思路。
我认为,重要的是采取最大的保障力度,保证这一措施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要象抓计划生育一样抓这件事。
)3、严禁外资炒作房地产。
第三个层面是对现行房地产政策体系进行根本性的反思。
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只有按照何新先生提出的“重新考虑计划经济”,对房地产实行计划分配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除此以外,其它任何办法都只能是修修补补,患得患失。
实行房地产的计划分配,意味着:1、彻底改变“经营城市”的观念。
不应将土地视为地方政策的经营项目。
2、实行高度的国家垄断,土地管理的高度集权,对土地管理权的最严密监督。
3、实行国家垄断经营。
建筑企业仅是工程承包者,而非经营者。
国家垄断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收益的最大化,而是为了惠及最大多数人民群众。
因此,必须最严格地限制家庭购买二套以上住房。
(若一定要买,则大幅提价。
)4、最近国家欲试行出台的“限房价”,对售价也进行招标的办法已经有实施计划分配的某种意味。
我认为,这一措施应更进一步,不应再让开发商自己销售住房,而应当由政府来主导经营。
先由政府和开发商进行不完全结算(先结算一部分,卖完房子后再结算全部),然后由政府主导销售。
(这里只是提供一种思路,实际操作未必是最好的办法。
)
七金融问题现已成为悬在中国头上的利剑。
2004年和2005年连续2年,我国新增外汇储备均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除几百亿外贸顺差外,其余基本是各类外来资本。
这些外来资本在中国不断寻找各种“投资”机会,疯狂收购我骨干产业(如徐工股份等重要装备企业),以及其它各类资产(包括房地产、股票等)。
在这些资本的拉动下,中国国内资产价格以及基本生活资料价格呈全面膨胀态势。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不得不实行宏观调控,压缩货币信贷,卡住资金流。
国内产业资金日益紧张,加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少企业资金链纷纷断裂,最终陷于破产。
必须指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也是外资的大规模流入,导致产能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日益相对萎缩。
因此就产生了你卖6元,我卖5元,他卖4元的恶性循环。
在这种恶性竞争中,企业拼资本、拼消耗,谁先流干血谁先倒下。
由于外资实力雄厚,特别耐消耗,民族产业在这种消耗战中纷纷破产。
于是外资趁机实施疯狂并购。
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外来投资越汹涌,民族产业越困难,外来资本收购力度便越猛…… 外资疯狂并购的实质是,某些国家日夜不停地开动印钞机,以毫无价值的纸钞在中国换取各类有价物。
这是一种不动刀枪的新型侵略战争,企图以金融手段将中国重新变为殖民地。
中国内部面对外资大规模入侵,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声音。
第一种是“接轨派”,认为中国应适应“国际规则”,积极“融入国际金融体系”。
甚至在公开的报道中有这样的语句:“通过金融
改革,努力拓宽境外参与者在国内金融市场的投资范围和融资渠道”。
就是说应积极帮助国外金融入侵者肆意吞并我民族产业,甚至还应积极向对方贷款!第二种是“升值派”。
认为人民币迟早要升值,与其等外资大规模侵入后升值,不如先行升值。
然后再利用升值的货币向全世界采购原材物料,缓解国内原材料危机。
这种意见由于将导致出口受阻,又有日本的前车之鉴,所以一直未能成为主流意见。
到现在外资大规模侵入已成为事实的情况下,这一意见已有为侵略者抬轿之嫌。
第三种是“稀释派”。
认为“来而不往非礼也”,你印钞票,我也印!来一次最彻底的稀释,让外资无功而返!但稀释的结果必然会在最短时间内引发猛烈的通货膨胀。
第四种是“治热派”。
认为首要的任务是治理经济过热,实施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同时应设法阻止外资恶意并购。
但实际上,由于并购个案的复杂性,设限效果甚微。
如果第一道关卡没有卡住,外资能够顺利流入,就必然会设法规避法律限制,钻其漏洞,寻找各种机会。
外资大规模流入,必然引发通货膨胀,逼使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紧缩货币信贷,这势必导致民族产业资金的枯竭。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金融机构信贷受到抑制,存贷差越来越大,要么使其铤而走险,大规模参与投机(如上海某银行直接参与炒房);或者恪守中央政策,而使效益大幅下降,乃至出现亏损,最终也不得不让“外资参与”,实际是转让金融主权。
如此外资长内资消的长期拉锯战的最终结果仍必然是中国沦为经济殖民地,实际不能成为长久之计。
对于经济政策的实际操作者而言,由于要信守入世承诺,直接限制外资流入已几乎不可能,如此便只有实施宏观调控,紧缩信贷;但紧缩到一定程度,国内企业纷纷渴死,余者呻吟不绝,政策操作者终于顶不住压力,只有放开闸门,于是通货膨胀汹涌澎湃,各类资产账面价值飞涨,外资投机者便趁机抛售早已购置好的各类资产,换取外汇出逃,中国爆发大规模金融风暴,秋风肃杀,人民币汇率暴跌,经济泡沫完全破裂,严冬逼人。
将人民币打出去的好处是:1、解决银行存贷差越来越大的问题。
把银行业从经营困境中解救出来。
绝不让国外资本控制我金融命脉。
2、解决民族产业生存、发展困难的问题。
通过资源性补贴,使民族产业能够长久与国外资本周旋,甚至战而胜之。
3、人民币流向各资源出产国后,可增加与其开展贸易的机会,中国的机电产品及其它产品可以寻找到极为广阔的市场,为产能过剩提供一条非常大的出路。
中国同时可以通过工业品的销售,回笼流出去的人民币,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4、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广泛流动,可以为人民币成为国际硬通货打好基础。
同时,可以对国际投机集团大幅拉升人民币汇率形成反压。
经济学家献策:如何防止通胀洗劫
2010年11月08日13:41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8)【字体:↑大↓小】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1月3日宣布了旨在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将在未来8个月里购买6000亿美元的国债,大大超出此前各界普遍预期的5000亿美元的水平。
同时,美联储还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0~0.25%的水平不变。
这意味着美联储将继续向货币市场“注水”,上述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国际社会对通胀的强烈担忧。
有舆论甚至认为,美联储此举无疑播下了恶性通胀的种子。
北京市民吴大妈并不清楚,万里之外美国政策的变动与她的家庭有什么关系。
吴大妈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是辗转于家附近的各大菜市场和超市,比较价格,为家庭采购生活必需品。
米、油、猪肉、蔬菜这几年价格年年涨,她开始感觉到,孩子们每月交的生活费有点入不敷出了。
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是不是还会继续涨,会涨到多高?攥在手里的钞票越来越“毛”,如何才能保值增值?手里的钱该怎么投资才能避免通胀的洗劫?这是吴大妈这样的普通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
11月5~6日的“财新峰会”上,这一话题同样为经济学家、政府经济部门官员高度关注,成为讨论的焦点议题之一。
通胀离我们还有多远
参加“财新峰会”的经济学家多数认为,美联储继续施行量化宽松政策将进一步推高包括石油在内的资源品价格上涨,从而为中国带来输入型通胀,加上2009年推出经济刺激计划放出的巨额信贷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我们已经迎来通胀。
只是对未来通胀会达到什么程度,经济学家们的判断略有差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表示,中国目前的通胀态势已经十分明显。
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表示,当前我国的通胀趋势十分严峻,难以扭转。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许小年表示,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超发了大量货币,如持续释放流动性,资产泡沫会此起彼伏。
除了资产价格,还有可能殃及消费市场,比如近期被热炒的农产品。
花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表示,通胀已开始起步,受到长期结构性因素和短期货币因素的影响,2011年通胀可能达4%。
“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家庭收入的增长,至少不低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他分析称,这意味着消费需求的增加将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低端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和农产品、食品价格的上涨,将推高居民消费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