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结构成因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版整理ppt
12
(一)人格结构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 和超我。犯罪人犯罪是由于人格结构发展的不平衡, 特别是自我和超我发展的缺陷,不能对人原始的本 我加以限制和调节而导致的。
(二)“挫折一攻击”说
达莱德(J.Dollard)和米勒(N.E.Miller)修订 了弗洛伊德的观点,结合他们的实践结果,提出 “挫折一攻击”理论。
最新版整理ppt
3
(二)遗传说 这种学说又称为犯罪遗传决定论,其
中又有不同的区别。
(三)物质代谢说 这种学说认为,一个人犯罪与体内物
质的高低和平衡有密切关系。
(四)内分泌说 这种学说认为,内分泌失调,诸如甲
状腺亢进、肾上腺皮质素欠缺和荷尔蒙失 调等,是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原因。
最新版整理ppt
4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最新版整理ppt
7
(三)条件反射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 (H.J.Eysenck)根据巴甫洛夫的 条件反射学说认为,人的“社会 化”就是“朝向正确方向”的条 件反射的形成,乃是学习社会规 范的结果,没有完成这个过程的 人就容易犯罪。美国学者伯吉斯 (R.LBurgess)对萨瑟兰的理论提 出修改意见,主张犯罪行为是通 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而习得的,并 且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 的强化。他们强调犯罪人的直接 经验和其他罪犯的影响,强调犯 罪行为决定于外部刺激环境。
最新版整理ppt
6
(二)不同接触论
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
(E.H.Suthefiand,1883年~1950 年)认为,犯罪行为并非遗传得来,而 是由于与他人的交往及相互影响、学
习而形成。一方面,学习犯罪的方法;
另一方面,将动机、欲望、态度和理
由引向特定的方向。当违反法律的想
法战胜遵守法律的想法时,人就会犯 罪。
最新版整理ppt
10
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只强
调社会环境、外部因素对犯罪行 为发生的决定作用,忽视了犯罪 者犯罪的主观心理原因,不能解 释在同样的社会因素作用下,为 什么有些人犯罪,有些人不犯罪。
最新版整理ppt
11
三、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这种学说以奥地利精神病 学家弗洛伊德(S.Freud, 1856年—1939年)精神分析理 论为基础,直接从人的心理动 力、人格结构方面寻找犯罪的 原因,认为犯罪人之所以犯罪, 或是因为心理原动力(侵犯性、 利欲性、性冲动)的方向没有 得到正确的引导,或是人格结 构不完善。
种特殊类型。它从社会结构中寻找越轨以及犯罪 的原因,其重要特征是强调社会越轨的相对性。 该理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并不存在本质上就是 越轨的社会行为。社会中之所以会有越轨行为, 是由于社会中的某些权力集团对某些社会成员及 其行为贴上越轨的标签。因此,所谓越轨行为, 只是某些权力集团的主观认定,而不是它的本质 属性,社会往往通过创造新的行为准则而创造越 轨行为。
这种学说是从人的自身生理素质寻找犯罪的 原因,主张犯罪是由个体体型、体质和遗传素质等 生物学因素决定的。龙勃罗梭是该学说最早的代表。 由于生理素质是多方面的,对不同方面的侧重又使 它们之间产生分歧,形成各自的学术流派。
(一)体型说
这种学说又称体格类型犯罪学派,其代表人 物是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E.Kretschemer, 1882年~1962年),他根据人的体型把人划分为肥 胖型、瘦长型、斗士型和虚弱型四种,并认为瘦长 型和斗士型的人犯罪的倾向性大。
最新版整理ppt
8
(四)社会学习论
美国学者班杜拉 (Alben Bandura)认为, 攻击行为不是与生俱 来的,是后天习得的。 最重要的学习机制是 客观学习,受以下几 种因素的影响:一是 家庭影响,二是文化 影响,三是符号示范。
最新版整理ppt
9
(五)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越轨行为中的一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
第一节 西方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 第二节 我国学者的个体犯罪原因论 第三节 犯罪综合动因论
最新版整理ppt
1
第一节 西方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
一、 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三、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四、多元性犯罪原因论
最新版整理ppt
2
一、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最新版整理ppt
5
(一)模仿论
法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塔尔德 (J.C.TaMe,1843年—1904年)认为,社会即 模仿,所有社会生活的重要行为与现象,均由模 仿而来,犯罪行为也不例外。1890年他提出了三 条模仿法则:一是距离法则,人与人的距离越近, 模仿性越强,接触密切的人相互模仿;二是自上 至下法则,低劣者模仿优越者;三是插入法则, 两种对立的东西同时流行,则其中一个将被另一 个所取代。塔尔德认为,犯罪的原因在于模仿他 人的犯罪活动,犯罪过程就是模仿过程。
这种理论是从社会因
素方面来探讨犯罪原因的。 他们认为,不良的社会影响 是形成犯罪动机,产生犯罪 的根源。德国犯罪学家李斯 特(F.V.Liszt,1851年1919年)是这个学派的创始 人,他虽未完全忽视犯罪人 的素质,但认为犯罪的主要 原因是犯罪人受外部的、社 会环境的影响,大众的贫穷 是培养犯罪的最大基础。
“挫折一攻击”理论认为,当个人动机、行为 受到挫折时,攻击与侵犯就成为一种原始而普遍的 反应。攻击的强度与人的性格、欲求的强度及障碍 的性质是相关的。
最新版整理ppt
13

(三)心理原动力说
这种学说主张,犯罪心理来源于人的心 理本能,即所谓本原性的心理原动力。人的 犯罪心理活动的发生,是这种心理原动力的 继续和发展,要抑制和矫正犯罪心理,就要 正确引导这种心理原动力。
1.侵犯性说
这种学说认为,侵犯性是人的一种本能, 如果人能消除自己的侵犯性这个犯罪心理原 动力,就不会犯罪。
最新版整理ppt
14
2.利欲性说
美国犯罪学家希利(W.Healy)认为,正常的欲求并 不构成犯罪心理,只有在正常欲求受到阻碍从而谋求不 正当的补偿性满足时,其行为就成为犯罪行为。当谋求 优越(名誉、地位、财产)而构成对他人的侵害时,也会成 为犯罪。
3.性冲动说
这种学说认为,性冲动不仅是性犯罪心理的惟一根 源,而且还可能导致其他犯罪心理,如杀人、抢劫、欺 诈、盗窃等犯罪心理。性冲动还可以作为犯罪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