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名词解释 4. 简答题
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41年12月7日,日本舰队突然偷袭在( )的美国太平洋舰队,致使在港内的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从而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A.诺曼底
B.珍珠港
C.英国
D.阿留申群岛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2.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了( ),表示了反对纳粹暴政的决心,这是反法西斯同盟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A.《联合宣言》
B.《联合国家宣言》
C.《大西洋宣言》
D.《大西洋宪章》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3.1942年1月1日,美、英、中、苏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A.《大西洋宪章》
B.《联合国家宣言》
C.《联合宣言》
D.《反法西斯同盟协定》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4.( )是苏德战争中历时最长、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
A.莫斯科之战
B.阿拉曼战役
C.库尔斯克战役
D.斯大林格勒会战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5.下列不属于二次大战中苏德战场之战役的是( )。
A.莫斯科之战
B.斯大林格勒会战
C.阿拉曼战役
D.库尔斯克战役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6.中国进行百团大战时,欧洲战场正在进行( )。
A.莫斯科之战
B.阿拉曼战役
C.不列颠之战
D.斯大林格勒会战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7.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根本原因是( )。
A.苏德战争的爆发
B.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C.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矛盾的激化
D.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8.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B.美国和西欧的石油禁运政策
C.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苏的中立自保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9.( )标志着二战中苏德战场转折的完成。
A.莫斯科之战
B.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C.库尔斯克战役
D.阿拉曼战役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10.1942年,蒙哥马利率领英军与隆美尔率领的德意联军在北非展开了一场沙漠消耗战,即( ),这是北非战局的转折战役,从此法西斯国家无力在北非发起进攻。
A.阿拉曼战役
B.北非战役
C.沙漠之狐
D.沙漠之战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11.1942年,美日在太平洋地区的( )展开一场海空大战,美国取得了胜利,日本丧失了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主动权,太平洋战场的形势发生了转变。
A.诺曼底
B.中途岛
C.珍珠岛
D.阿拉曼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12.1943年,美、苏、中首脑在共同签署的( )中明确宣告:日本要归还其窃取的中国台湾等国土。
A.《开罗宣言》
B.《波茨坦公告》
C.《大西洋宪章》
D.《联合国家宣言》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13.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之年,在此年召开的( )上确定了要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
A.雅尔塔会议
B.凡尔赛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德黑兰会议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14.1944年,反法西斯同盟军取得了( )的胜利,光复了法国首都巴黎,这次战役规模宏大,行动巧妙,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光辉的一页。
A.阿拉曼战役
B.苏德战场
C.诺曼底战役
D.中途岛战役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5.诺曼底战役
正确答案: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为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而进行的一次登陆作战。
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苏三国经过多次协商,终于在1944年5月达成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一致。
1944年6月6日,盟军3个空降师在诺曼底的德军防线后方空降。
双方争夺滩头阵地和集结后备部队,后盟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由于德军顽强抵抗,使得诺曼底登陆战役持续了近2个月,最终盟军以法国首都巴黎的光复而获得了胜利。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16.《大西洋宪章》
正确答案:《大西洋宪章》是二战中英美两国首脑为联合反对纳粹暴政而发表的宣言。
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当局认识到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是称霸世界的前奏,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北大西洋纽芬兰附近的一艘军舰上会谈后,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宣称两国不承认法西斯国家通过侵略所造成的领土变更,表示了反对纳粹暴政的决心。
宪章虽然具有欺骗性,但在当时对鼓舞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并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17.《联合国家宣言》
正确答案:《联合国家宣言》是二战中英、美、苏、中等26个国家联合发布的反法西斯宣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元旦,英、美、中、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互相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使战争的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18.德黑兰会议
正确答案:德黑兰会议是二战后期美、苏、英三大国为了协调军事行动,争取尽快打败法西斯,重新安排战后的国际事务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1943年底,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有利于反法西斯阵营的根本性转折的情况下,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在伊朗的首都德黑兰进行。
会议最大的成果是通过了关于1944年5月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决议。
会议还就彻底歼灭德国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建立国际组织、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会后通过的《德黑兰宣言》表示三国将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并在战后继续合作。
此次会议在维护和巩固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和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反映出大国主宰国际事务的意向,对以后的国际形势产生了影响。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19.雅尔塔会议
正确答案:雅尔塔会议是在德国败局已定的情形下,1945年2月由英、美、苏三国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的会议。
会议就如何处置战后德国、波兰的疆界及其政府、联合国的机构及安理会国家组成、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基本达成协议,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
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阵营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对协调盟国加快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确保早日打败法西斯,建立联合国都起到了进步作用。
不足之处是作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美苏双方背着中国政府签订了有关以中国领土主权作为交易的秘密协定,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也暴露了雅尔塔会议的人国强权色彩。
这是美苏为划分战后势力范围两分天下的产物,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20.波茨坦会议
正确答案:波茨坦会议是在德国已经投降、欧洲战争胜利结束、日本在垂死挣扎的情形下,于1945年7月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召开的二战期间的最后一次会议。
此次会议着重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欧洲各国政府组成、国际组织、战争赔款等问题,还讨论了对日作战等问题;决定了占领德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原则,处理战犯和参加联合国组织等问题。
会议期间了发表了敦促日本立即投降的《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这次会议是二战期间开得时间最长的一次会议,使三国的战时联盟得以继续维持,对于加速反法西斯胜利具有积极意义。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21.《开罗宣言》
正确答案:《开罗宣言》是二战中为确定对日作战计划由美、苏、中三国发表的宣言。
1943年11月22日~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举行会议,商讨联合对日作战计划。
12月1日德黑兰会议结束时,三国首脑发表了《开罗宣言》。
宣言庄严宣告: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将坚持长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使朝鲜自由独立等。
《开罗宣言》表示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力得到了国际上的公认,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的结果。
《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22.《雅尔塔协定》
正确答案:在德国败局已定的情形下,1945年2月由英、美、苏三国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的会议,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
在《雅尔塔协定》中苏联承诺在欧战结束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三国将和其他盟国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由中、英、美、法、英、苏五国担任常任理事国,并确定于1945年4月召开联合国成立大会。
还有一项未征得中国同意而牺牲中国主权的“秘密协定”:苏联承诺对日作战,条件是:①外蒙古现状“须予维持”;②日俄
战争中,俄国失去的权益要收回,即: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继续租用旅顺;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由中苏共同经营;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协议》对促使反法西斯胜利早日到来,建立联合国等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秘密协议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23.《波茨坦公告》
正确答案:1945年7月~8月,苏、美、英三大国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召开了二战期间的最后一次会议,会议期间发表了《美、中、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
《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同时宣布盟国占领日本后,将实施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等基本原则。
苏联随后也签署并承认了《波茨坦公告》。
《波茨坦公告》具有极大的进步的历史意义,它吹响了盟国向日本进攻的号角。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24.墨索里尼
正确答案:意大利法西斯头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犯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纠集资产阶级右翼分子和反动军人组成法西斯党。
1922年发动所谓“进军罗马”的政变,在意大利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法两斯独裁统治政权。
1937年他控制下的法西斯意人利加入了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成为三个法西斯轴心国之一。
1940年追随德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二战的罪魁之一。
1943年7月,由于意大利战败和国内人民反法西斯运动高涨,墨索里尼政权垮台。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25.丘吉尔
正确答案:英国保守党著名领袖、资产阶级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主要领导人之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反对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推行的绥靖政策。
丘吉尔于德国进攻西欧的当天取代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领导英国人民对法西斯德国进行了顽强的战争,为反法西斯二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6年,已不担任首相的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富尔顿演说,发出战后的美苏之间“冷战”的信号。
1951年再任首相。
1955年因国内经济严重困难,被迫辞职。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26.戴高乐
正确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对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战士,法国著名总统。
戴高乐积极抵抗德国法西斯侵略者。
法国政府投降后他流亡英国,在伦敦成立“自由法国”(后称“战斗法国”)。
在异国,戴高乐继续进行卓有成效的抵抗运动,赢得了法国内外人们的尊重。
1944年6月,出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首脑。
1945年11月,在巴黎组织政府。
戴高乐为法国在二战中的胜利和战后大国地位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12月,再次当选法国总
统,1965年连任,在任期间制定一系列经济措施,努力发展国民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并推行了坚持独立自主、争取和维护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的外交政策。
1970年病逝。
戴高乐总统以其一生的努力赢得了法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尊重。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27.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正确答案: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胜利在望。
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被称为“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
在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简答题31-34小题,每小题30分,共120分。
28.简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过程。
正确答案: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国家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1)早在德意发动侵略欧洲的战争初期,西欧诸国迅速沦亡后,波兰、挪威、荷兰、比利时等国就相继在英国建立了流亡政府,在国外继续反法西斯的斗争。
这可以看做西方反法西斯同盟的最初模型。
(2)法国的迅速败降对尚未卷入战争的美国震动很大。
1941年春天,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美国政府以借贷的形式向英国提供战争物资的援助。
随后,英美共同制订了ABC-1计划,确定两国“先欧后亚”战略,标志着英美结成了事实上的反法西斯同盟。
(3)1941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关键时期。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立即宣布支持苏联,8月,美英两国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宣称两国不承认法西斯国家通过侵略所造成的领土变更,表示了反对纳粹暴政的决心。
10月,美、英、苏在莫斯科签订关于美英以武器装备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
这是三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首次采取联合行动。
(4)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参战,反法西斯阵线迅速扩大。
1942年1月1日,美、英、中、苏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此后,又有21个国家陆续在宣言上签字。
签字国保证运用自己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互相合作。
这一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反法西斯联盟在人口、资源、生产能力、人心向背和团结互助方面,与德、意、日集团相比占有明显的优势,为以后战胜法西斯集团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29.简述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背景、内容、意义。
正确答案:二战后期,美、苏、英三大国为了协调军事行动,争取尽快打败法西斯,重新安排战后的国际事务而先后召开了三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
(1)1943年底,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有利于反法西斯阵营的根本性转折的情况下,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在伊朗的首都德黑兰进行。
德黑兰会议商讨了开辟第二战场问题。
会议还就彻底歼灭德国法西斯、
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波兰疆界的变迁、建立国际组织、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会后通过的《德黑兰宣言》表示三国将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并在战后继续合作。
(2)第二次大国首脑雅尔塔会议是在德国败局已定、二战胜利指日可待的情形下召开的。
1945年2月,三大国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就如何处置战后德国、波兰的疆界及其政府、联合国的机构及安理会国家组成、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基本达成协议。
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阵营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对协调盟国加快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确保早日打败法西斯,建立联合国都起到了进步作用。
不足之处是作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美苏双方背着中国政府签订了有关以中国领土主权作为交易的秘密协定,暴露了雅尔塔会议的强权色彩。
(3)第三次大国首脑波茨坦会议是在德国已经投降、欧洲战争胜利结束、日本在垂死挣扎的情形下,于1945年7月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召开的。
此次会议着重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欧洲各国政府组成、国际组织、战争赔款等问题,还讨论了对日作战等问题。
会议期间了发表了敦促日本立即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这是二战期间召开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会议。
综观这三次会议,尽管大国首脑会议均有大国主宰国际事务、划分势力范围、争利争霸的倾向,但二战期间大国首脑会议在主流上都是为了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从而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的溃败,积极推动了二战的早日全面胜利结束,并为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新的世界秩序的建立做了必要的准备,因而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30.如何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正确答案:人类历史上至今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不同是性质的差异。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两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为了瓜分殖民地、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市场而进行的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法西斯德国、意大利以及日本对反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一场规模更大的侵略战争。
(2)对于遍布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反法西斯国家来说,它们所进行的战争,就是为了维持世界和平与进步,是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从法西斯发动局部战争、英法美苏参战前,世界人民就展开了反对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人民的反意斗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二战全面爆发后,苏联所代表的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人民所进行的保家卫国的战争,理所当然地属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范畴。
参战的英、法、美等国为了维护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它们同法西斯进行的战争具有反对侵略、反对法西斯、保卫本国领土主权的正义性。
从这个角度上讲,第二次世界大战自始至终都是一场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3)二战不仅打败了法西斯主义,更教育了世界人民,使争取和平进步的民主思想深入人心,战争期间所确立的新秩序也较多地倡导了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二战性质的进步性。
(4)也有些学者对二战的性质有不同的认识。
他们认为二战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二战初期,当战争局限于欧洲部分地区时,德意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进行的战争,属于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当苏美参战、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才演变成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当然在这期间,被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波兰人民、北欧人民、西欧人民所进行的保卫祖国的战争,毋庸置疑地具备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
涉及知识点:第二
次世界大战
31.试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规模最大、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法西斯主义的罪恶本性,二战的胜利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不可一世的德、意、日法西斯被彻底打败,主宰世界格局几百年的传统资本主义强国英、法等国也遭到了很大的削弱。
(2)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社会主义政治和民族民主政治得到了新的发展。
社会主义越出了苏联一国的范畴,欧亚社会主义国家连成了一片。
中国人民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极大地壮大了世界革命的力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规模空前的二战使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参加了这场正义战争,从而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
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解体,亚非拉一系列独立国家相继出现,加快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首先,战争显示了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其次,战争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催化剂;再次,战争期间,各国政府均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刻地调整了战前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时期广泛地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并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科学管理经济,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32.如何认识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国地位?
正确答案:中国军民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早在1931年,日本就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又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战争。
中国人民在世界上首先举起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义旗,在欧战爆发和欧洲抵抗运动开展之前,就进行了反法西斯侵略的武装斗争。
(2)中国第一个建立了广泛的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在欧洲国家展开全面的抗德战争之前,就进行了多年的全民族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第一个以自己的斗争挫败了法西斯国家的速战速决战略,在纳粹德国以闪击战横扫欧洲大陆之前,已使日本法西斯陷入了长期战争的泥潭。
(3)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牵制了日军主力,阻碍了日德法西斯的进一步勾结。
法西斯轴心国德日曾企图会师印度洋,控制中东石油产地及亚非拉交界之地,把欧亚法西斯势力连成一片。
中国人民的顽强抗战使日本无暇西顾,从而将德日两个法西斯主力国力量分割孤立,打乱了法西斯的战略安排。
(4)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还使反法西斯盟国“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得以实现。
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战争中用巨大的牺牲,在中国战场上拖住了日本的侵略主力,从而减轻了法西斯势力在东方对英、法、美的压力,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局面,从而对整个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发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大国之一,是亚洲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力,是亚洲太平洋战场的主要承担者,抗击和牵制了日本海外军事力量的主力。
中国人民在抗战中创造的被压迫民族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经验,对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被压迫的国家和人民具有普遍的意义。
战争后期大国会议对未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安排上把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之一,是由于中国人民对反法西斯二战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中国赢得了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