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 9 古诗三首 3课时 分层作业 有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古诗三首》分层作业
第一课时从军行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黄沙百战穿金甲,。

5.把诗句补充完整。

这首诗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6.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边塞景色,可以感受到()
A.轻松、愉悦的环境B.壮丽、雄伟的场面C.紧张的战争气氛,苍凉悲壮的情感
7.解释诗的后两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哪幅图更符合你补充的诗句的意境?()
A.B.C.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反映了戍边战士不畏艰难、保家卫国的昂扬斗志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B.表达了诗人对从军战士的赞美之情。

C.全诗的基调是由低沉而转向高昂的。

【参考答案】
1.mó jì yuèyí zǐ rèn juǎn wū huán tì xiāng cháng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摩天:mó tiān,意思是跟天接触,形容很高。

蓟北:jì běi,意思是在唐代泛指幽州、蓟州一带,当时是安史叛军的主要根据地,是今天河北的北部地区。

五千仞岳:wǔ qiān rèn yuè,意思是指西岳华山。

遗民:yí mín,意思是指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妻子:qī zǐ,意思是妻子和儿女。

万仞山:wàn rèn shān,意思是极高的山。

漫卷:màn juǎn,意思是随手卷起。

巫峡:wū xiá,意思是长江三峡之一。

终不还:zhōng bù huán,意思是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涕泪:tì lèi,意思是鼻涕和眼泪。

亦专指眼泪。

涕泪俱下;哭泣。

襄阳:xiāng yáng,意思是湖北省地级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平原腹地。

满衣裳:mǎn yī cháng,意思是涕泪沾满了衣裳。

2. 岳父遗产楼梯凉风摩托士兵谴责搂着掠夺磨损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

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

形近字的特点:①笔画相同,位置不同。

①字形相近,笔形不同。

①字形相近,偏旁不同。

①字形相近,笔画不同。

①字形相近,读音相同。

①字形相近,读音不同。

①部首相同,位置不同。

3.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

本题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出自王昌龄的《从军行》,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

所以“百战”的意思是很多次的战役。

4.D
【详解】此题考查字词解释。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从军行》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原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诗中的“破”也作“斩”,意思是:打下、攻打。

故选D。

5.孤城遥望玉门关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6.C7.身经百战的战士连身上的战甲都磨破了,他们不打败进犯的敌人,誓不返回家乡8.A9.D
【解析】5.本题考查古诗词默写与作者。

《从军行七首·其四》系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原文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本题考查古诗词理解。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意思是青海湖哪边的上空,浮云连绵,它使雪山显得暗淡无光。

这是站在孤城玉门关的城楼上,英勇善战的士气还很高涨。

不干净彻底,将敌人消灭。

是决不收兵回家的!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7.本题考查诗词的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虽然在莽莽沙漠里已经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若不彻底打垮敌人,决不返回。

8.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

前两句以“青海”“长云”“雪山”“玉门关”等塞外相距遥远的地名和壮阔意象,勾画出气势恢宏的边塞场景。

9.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

通过对塞外辽阔的战场景象和激烈征战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

前两句以“青海”“长云”“雪山”“玉门关”等塞外相距遥远的地名和壮阔意象,勾画出气势恢宏的边塞场景。

其中再以“暗”“孤城”“遥望”等词语,点出苍茫荒寒的塞外地理特征,使人不难体会到一股悲慨之气已扑面而来。

第三句以“黄沙百战穿金甲”写征战,语言极为精练、刚健。

大漠风沙的恶劣环境,身经“百战”的惨烈经历,“金甲”磨穿的艰苦卓绝,不仅未使主人公斗志颓丧,而是历练得更为坚强,斗志更加高昂,故第四句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誓言作结,就显得水到渠成,满篇生辉。

此诗以战场的苦寒、征战的艰险反衬豪壮的英雄本色,对比鲜明,形象生动;以塞外博大壮阔之景驱昂扬豪迈之情,珠联壁合,情景照人。

结合选项可知A、B、C三项正确,
D.诗的后两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无家可归的同情,说法有误,这句诗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及其赤诚的爱国热情。

因此选择D
【答案】10.CD E
【解析】10.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从边塞诗的定义和所给诗歌的标题即可选出第一空的答案。

A项和B项写的都是南方地区,不是边疆地区。

F项中的苏轼是宋代诗人,而马腾同学想研究的是唐代边塞诗。

G项偏离研究主题。

所以空一选CD,空二他的研究报告的名字可能叫E.《金戈铁马−−唐代经典边塞诗赏析》。

第9课《古诗三首》分层作业第二课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五千仞岳(yuē)——yuè;B.妻子(zi)——zǐ;D.涕(dì)泪——tì;故选C。

2.C
【详解】此题考查字词解释。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出自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原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意思是: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故选C。

3.B C C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字词理解。

(1)“五千仞岳上摩天”出自宋代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摩天”意思是碰到天,形容极高。

故选B。

(2)“遗民泪尽胡尘里”出自宋代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

“尽”意思是流尽。

故选C。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陆游的诗歌,题目意思是秋天夜里,天快要亮了,走出篱笆门不禁感到迎面吹来的凉风十分伤感。

“晓”意思是天刚亮的时候。

故选C。

4.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字词的解释。

“遗民泪尽胡尘”意思: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

“泪尽”的意思是: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5.C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诗字词的理解。

A.相同。

“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意思是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故人西辞黄鹤楼”出自唐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思是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

这里的故人意思都是指老朋友。

B.相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出自宋代陆游《示儿》,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

“南望王师又一年”出自宋代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意思是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里的王师都是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C.不同。

“遗民泪尽胡尘里”出自宋代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意思是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

这里的“尽”意思是流尽,没有了。

“孤帆远影碧空尽”出自唐代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思是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

这里的“尽”意思是尽头。

D.相同。

“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意思是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唐代王昌龄《出塞》,意思是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这里的“还”意思都是回家乡。

故选C。

6.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别。

设问:指自己提出问题,在文章后面自己给了回答,起到了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的作用,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自问自答)。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借用这种形式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增强节奏感。

拟人:让物体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情态动作、身体部位等,直接把物当作人来写。

使得事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诗为: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五千仞”都是夸大了实际数据,属于夸张的修辞手法。

作者极力赞美祖国的山河,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字里行间流露出悲痛之情。

7.A
【详解】本题考查了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出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后两句的意思是中原人民在胡人的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抒发诗人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以及期盼收复失地,实现统一的强烈愿望。

后两句是在写景的基础上抒情,写沦陷区人民的痛苦、失望。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多年来,在金兵的铁蹄下,沦陷区百姓不知遭受了多少苦难,眼泪都流干了。

“泪尽”二字,包含着无限的辛酸,他们眼巴巴地望着南方,盼望朝廷军队前来收复失地,可是一年又一年,他们所等来的只有失望和痛苦。

一个“尽”字,表现了沦陷区人民苦难的深重。

一个“又”字,表现了沦陷区人民对南宋朝廷的彻底失望。

故BCD叙述正确,A“视死如归”“高昂有力”叙述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A。

8.南望王师又一年宋代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渴望祖国统一示儿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诗词识记和理解。

(2)此诗出自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诗是: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全诗意思是: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通过阅读理解,这两句写北地遗民的苦望,更是表达诗人心头的失望,渴望统治者们能收复失地。

而《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同样表达了这种心情。

【答案】9.天将要亮。

形容很长,三是虚词。

远眺南方。

10.“入”字表现出黄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11.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痛惜祖国大海河山流失,也怨恨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表达出作者希望早日统一疆土,结束战争的深切愿望。

【解析】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将晓:天将要亮。

三万里河东入海: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

三万里:形容很长,三是虚词。

南望王师又一年: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南望:远眺南方。

10.本题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意思是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其中“入”是流入的意思,表现出黄河的生气,“摩”是高的意思,突出了山的高峻。

11.本题考查文章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第9课《古诗三首》分层作业第三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参考答案】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A.相同。

涕泪:tì lèi;警惕:jǐng tì;剃头:tì tóu;替换:tì huàn。

B.不相同。

尽兴:jìn xìng;尽管:jǐn guǎn;尽心:jìn xīn;尽快:jǐn kuài。

C.不相同。

归还:guī huán;还是:hái shi;还有:hái yǒu;还乡:huán xiāng。

D.不相同。

传递:chuán dì;传奇:chuán qí;自传:zì zhuàn;传说:chuán shuō。

故选A。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断句。

B.有误。

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光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结合诗歌译文可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应断句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故选B。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理解和成语。

A项:喜极而泣:指人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非常好的事情,而激动得流泪。

B项:乐极生悲:快乐到顶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情。

C项:喜笑颜开:形容心里高兴、满面笑容的样子。

D项:破涕为笑:停止哭泣而笑了起来。

指转悲为喜。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字词理解。

“却看妻子愁何在”出自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意思是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

“妻子”意思是妻子和孩子。

故选C。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选自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的内容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A选项是青春的另一个字义,此时青春常用来形容青年人。

B选项是不是青春的字义,对青春的解释有误。

C选项是正确的,“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是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所以青春在诗中的意思是春天。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理解。

A.《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不是描写边塞的诗,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因此理解错误。

B.“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理解正确。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

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理解正确。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

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理解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选A。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赏析。

A.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赏析正确。

B.“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赏析正确。

C.“白日放歌须纵酒”中作者“纵酒”是在听到好消息后“喜狂”的具体表现,突出了作者的激动、喜悦之情,并不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因此错误。

D.“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赏析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选C。

【答案】D
【详解】此题考查课内古诗的理解与掌握。

学生平时不仅要注意所学文章的内容主旨,还要了解其作者、相关作品、生平,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答题时才能快速得出答案。

教师应加强对文章作者等文学常识的考查。

结合课文古诗内容,可知D不准确,这里是喜极而泣。

“初闻涕泪满衣裳”。

出自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

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答案】宋爱国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杜甫却
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关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词的掌握。

【答案】10.眼泪还看随便1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12.表达了作者在四川听到平叛官军打了胜仗收复北地的喜悦13.喜14.消息来得突然听到胜利的消息喜极而泣,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15.疾速飞驰迫不及待归心似箭16.D
【分析】译文: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光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10.本题考查古诗字词解释。

①“初闻涕泪满衣裳”意思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涕泪”,指眼泪。

①“却看妻子愁何在”意思是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

“却看”,还看。

①“漫卷诗书喜欲狂”意思是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漫”,随便。

11.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意思是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表现出诗人一家的欣喜欲狂。

1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歌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作者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十分喜悦,喜极而涕。

抒发了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13.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

故此诗中表现的诗人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喜”。

14.本题考查对古诗关键字词的理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意思是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结合诗歌意思可知,“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15.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意思是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词句中,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穿”字表现了作者及家人乘船从“巴峡”到“巫峡”,疾速飞驰的画面,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16.本题考查对古诗诗句的理解。

D.有误。

尾句中,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因此,“下”说明从“巫峡”到“襄阳”不是逆流而上,是顺流急驶。

故选D。

【答案】
【详解】这道题考查学生古诗文的积累。

迎燕
宋朝·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归嵩山作
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