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这个世界的音乐
本课话题——与动物和谐相处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我后院里的画眉低首唱着如思如慕、流水般婉转的歌曲,一遍又一遍,我强烈的感觉是,它这样做只是自得其乐。

有些时候,它似乎像一个住在公寓里的专业歌手一样练唱。

它开始唱一段急奏,唱到第二小节的中间部分戛然而止,似乎那儿应该有一组复杂的和声。

它从头再来,但还是不满意。

有时它明显地改用另一套乐谱,似乎在即兴来几组变奏。

这是一种沉思的、若询若诉的音乐。

我不能相信它只是在说“画眉在这儿”。

倾听着这些自然美妙的音乐,我们触摸到了生命的真实,感悟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珍贵。

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长”,可如果人类孤单地生活在这个巨大的星球上,是否会感到寂寞和无聊呢?对,那就要与生物在共同拥有的地球家园上和谐相处。

相反,企图破坏、消灭这种和谐,违背自然有序法则的,必将受到惩罚。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不闻天籁之日,就是它的自毁之时。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10月4日是世界动物日。

每年的这一天,在世界各地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庆祝“世界动物日”的宗旨在于宣传动物给人类所带来的乐趣,让公众意识到动物对人类社会所做的贡献,同时促使各个动物保护组织齐心协力,保护动物的权益。

世界动物日源于19世纪意大利修道士圣弗朗西斯的倡议,呼吁人们在10月4日“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

近年来,一些动物保护组织和个人,一直在为动物能得到更好的待遇而奔走,比如,各地设立的动物基金会、动物收容所、动物救助中心以及募集的大量慈善捐款等。

除了民间人士的爱心,国家也在法律层面出台一系列法律条文保护野生动物的权益。

不过,虽然有了相关的法律保证,残害动物的现象还是频频发生,真正做到善待生命、尊重动物的权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动物,这些古老居民,生存历史超过人类。

它们是人类的朋友,是地球和谐生态的一部分。

它们和我们一样,能感受快乐和痛苦,有基本的生存权利和生命尊严。

所以,善待它们,也是善待我们自己。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我对人权和动物权益一样重视,这也应是全体人类该有的共识。

——林肯
一个人如果向往正直的生活,第一步就是要禁绝伤害动物。

——托尔斯泰
我个人认为,单凭素食对人类性情的影响,就足以证明吃素对全人类有非常正面的感化作用。

——爱因斯坦
如果我们比动物高等的话,那么我们重复动物的行为就是错误的。

——甘地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嘈.
杂(cáo) 携.带(xié) 剔.除(tī) 戛.
然而止(jiá) 管弦.
(xián) 2.多音字
(1)语境辨析法
①有闲心思量.(liáng)她,没度量.(liàng)宽容她。

野外测量.(liáng)要量.
(liàng)力而行。

②他把纷至沓.(tà)来的想法及时写在一沓.(dá)纸上,从不见他有疲沓.
(tà )之色。

(2)组词辨析法
颤⎩⎪⎨⎪⎧(chàn)颤动(zhàn)颤栗 创⎩⎪⎨⎪⎧(chuànɡ)创作(chuānɡ)重创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liáo(缭)绕liáo(潦)草 ⎩
⎪⎨⎪⎧qì(迄)今起qì(讫)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流失·流逝
(1)《葫芦兄弟》、《可爱的蓝精灵》、《黑猫警长》这些都是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的动画片,都留给我深刻的回忆,有些经典,不会随着时间流逝(流失/流逝)而消失。

(2)福建长汀,曾是我国水土流失(流失/流逝)最严重的县份之一。

经过10多年的科学治理,昔日百万亩濯濯童山披上新绿;许多断流的小河重现水声潺潺,久违的白鹭也飞回来
了。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收纳工作是个长期的体力加脑力活儿。

为此,我们为大家设计了一个百宝储物空间
让“乱世佳人”告别七手八脚
....。

(×)
理由:“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常具有贬义和中性含义。

句中应用“杂乱无章”,指形容乱七八糟,没有条理。

可用于人(单个人或群体都可),也可用于事物。

2.撒切尔夫人,用她的勇敢与坚韧,塑造了英国政坛的不朽传奇,而这不平凡的一生
终于在今日戛然而止
....。

(√)
理由:“戛然而止”形容突然停止。

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识作者]
文笔优美的自然科学家——刘易斯·托马斯
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4),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

1974年出版随笔集《细胞生命的礼赞》,该书收文二十九篇,获该年度美国图书奖。

代表作《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

而其文笔又有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探背景]
1970年,托马斯在任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时,应邀在一个关于炎症的学术讨论会上作“定调演说”。

演说的整理稿传到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的手里。

主编是托马斯实习医生时的年史契友,他喜欢这篇东西,便命托马斯为他的杂志写一系列短文,让他照此泛泛而谈,题目不限,一文不给,一字不改。

托马斯本具文才,可惜大半生献身研究,只好去作那些刻板的学术论文。

得此机会,他自然乐于应命,一连写了六篇。

热情的读者和批评家们要他把专栏写下去。

于是,他一发而不可收,连写了四年。

这时,出版商已争相出版。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本辉煌的小册子《细胞生命的礼赞》。

本文描写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美丽的音乐,说明了通过交流和合作达到生命和谐的重要意义。

文章给人以积极的启迪和力量,引导人们对动物、对社会、对人生持乐观的态度,用爱心去感受一切生命的美好。

这个
世界的音乐⎩⎪⎪⎨⎪⎪⎧一、制造某种音乐是人与动物的基本功能(1~12段)⎩⎪⎨⎪⎧⎭⎪⎬⎪⎫总:①(1~6段)
分:动物的各种发声方式。

(7、8段)动物和人都有创作和欣赏音乐的需要层层深入(9~12段)总:②(13、14段)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二、解释这一基本生物功能的道理(15、16段)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①人和动物都能创作音乐 ②探究动物音乐意义的难度。

一、阅读第1~6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段中,为什么说“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答案】 我们人类拥挤地生活在一起,处于大量的无休止的废话噪声中,由于有了音乐,才避免了被废话毁灭的灾难。

这句写音乐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以引出下文对大自然音乐的介绍。

2.第2段中,作者是怎样凸显动物与人类声音的相似性的?
【答案】 动物与人类的声音都有噪声。

“大多数动物都要发出大量含糊不清的嘟哝声”,但其中也多是“缺乏句法和意义”的废话,作者形象地称之为“为保持聚会进行而设计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社交谈话”,凸显了动物与人类声音的相似性。

二、阅读第7~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请赏析第9段“我不能相信它只是在说‘画眉在这儿’”的表达艺术。

【答案】拟人化的描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生动形象,亲切感人,揣测性的语言描述出一幅美景,把读者引入其境,让人体会出画眉的人情味。

这段语言文学色彩极浓,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和文学性。

4.如何理解第12段关于各种动物音乐合奏的描写?
【答案】这里成群的蟋蟀或蚯蚓,结对的鲸鱼和海鸟的合奏,较之前文画眉等鸟儿婉转鸣唱的小调,显得更为气势磅礴、波澜壮阔。

令人不禁为大自然的雄浑天籁深深感染。

同时也使读者感喟作者的音乐造诣之深和对自然的感悟力之强。

三、阅读第13~16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第15段中,哪些语句是作者对动物“音乐”的产生过程做出的解释?
【答案】作者对动物“音乐”产生过程的解释是:“那有节奏的声音,也许是另外什么事的重现——是一种最最古老的记忆,是一支舞曲总谱,记载了混沌中杂乱无章的无生命的物质转化成违反几率的、有条有理的生命形式的过程。


6.如何理解第16段中,“如果需有声音来代表这一过程,对我的耳朵来说,它会像《勃兰登堡协奏曲》的排列”。

【答案】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用巴赫的作品来比喻,不仅仅是出于作者对音乐的爱好,更是借此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音乐产生过程的复杂性。

7.对课文的标题“这个世界的音乐”应该怎样理解?
【答案】“这个世界”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它是指包括各种生物在内的广义的世界。

标题中的“音乐”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人类的音乐,也包括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所发出的声音。

作者用“这个世界的音乐”为题,一反生物学家把人跟群居性动物截然分开的成见,提出了人和群居性动物的共同性,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趣味横生的信息世界。

1.写作特色
生动的语言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但它并不是一味严肃地传授科普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不忘注意使用优美、清新、幽默、富有文学气息的语言。

例如,为了说明动物发出的声音未必具有某种具体的意义,拿外星人揣测人类的高尔夫球的咔哒声作类比,“警告的叫唤(不大可能)”、“示偶的信号(没那回事)”或“领土占有的宣言(这倒可能)”,种种猜测让人忍俊不禁,真可谓“一个头脑糊涂的外层空间来客”。

2.写法指导
要增强说明文的表达能力,做到语言生动活泼,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说明方法。

(2)采用生动的描写。

①词汇丰富,精选动词。

丰富的词语,能使文章的语言在叙述的过程中有变化。

有变化了,文章的语言也就自然生动、活泼起来了。

精选准确而恰当的动词,能有效地增强说明文语言的动态感。

②合理想象。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合理的想象能使文章插上动人的翅膀。

③变换句式。

句式富于变化,或对偶,或排比,或整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反问,或设问。

这样,使读者在阅读时就有起伏,有抑扬顿挫,从而使语言显得既严谨,又活泼;既参差,又工整;使文章富有文采。

3.迁移应用
大自然中的很多昆虫因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和生活魅力让人们肃然起敬,比如勤勤恳恳的蚂蚁、辛勤的蜜蜂、抓住机会尽享美好生活的蝉,它们都给人留下了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

请你选取你所熟悉的一种昆虫,以“我是一只××”为题,运用生动的语言,写一段400字左右的文字。

【答案】我是一只小蜜蜂。

我们是一只只工蜂。

我们是蜂群的主要成员,工作也最繁重:采集花粉、花蜜,酿制我们的“口粮”、哺育我们的弟弟们、伺候我们的母亲、修建我们的房子、保护家园、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别看这样,我们的身体是非常弱小的,我们的寿命也只有六个月,就像天空的流星一样——一闪即逝,仅有一点儿时间去闪耀自己的光辉。

1.课内素材
刘易斯·托马斯通过描述、说明动物创造和欣赏音乐的本能,指出动物和人在本质上的同一性;作者的目的不只是为我们展示一个由声音组成的生机勃勃、趣味横生的音乐世界,不只是为我们提供生物生活方面的有趣知识,更重要的是批判和嘲讽人类的傲慢或人类沙文主义,同时告诫人们要关注、珍惜动物,和它们和谐相处,更要尊重和善待所有的生命。

【应用角度】“走向自然”、“人与动物是平等的”、“和谐自然”等。

2.精彩应用
走进山林,那里的空气沁人心脾。

环顾四周,一片绿色,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里。

来到这美妙的大自然中,我一一向这些朋友们问好。

我摸摸嫩绿的小草,它也弯腰向我致谢。

我碰碰小花艳丽的花瓣,它也摇摇身子随风舞动起来。

我摇摇大树那粗壮的树干,它在上面挥挥手向我示意。

鸟儿停在枝桠上,高歌一曲向我送来祝福。

蝴蝶围绕着我飞舞,向我展示它那优美的舞姿。

还有那蓝天上的白云……我踩着“沙沙”作响的枯黄的落叶,继续向前走去。

两旁的那些竹子高大挺拔,让我想起了一千古名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正当我吟诵这时,忽刮起一阵微风,带来了竹子的清香。

风呼啸着从我身边跑过,我便继续欣赏着。

不远处,立着一块灰黑色的石头,这块石头静静地立在那儿,仿佛是在欢迎我的到来。

信息
刘易斯·托马斯
根据目前最权威的语言学流派的看法,人类一生下来就有认识和形成语言的遗传天赋。

这一定意味着,我们有接受一切信息的基因,有着一条条特殊的、人类所特有的DNA,能够认知语句的意义。

如果真是这样,这就意味着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讲,人脑能产生词类以外的东西也是预先编码的。

这种观点跟一个非常古老的观念相符合,那就是,对于意义的理解力似乎在我们一生下
来就植入了我们的大脑。

我们一生下来就带着一些模板,随着生命的继续,把所有适合的东西都嵌入这些模板。

我们积累信息,就像细胞积累能量一样,当我们碰巧找到一个与感受器直接匹配的事实,那么,我们的大脑深处就发生一次爆炸,那一观念突然扩大,收拢,充满新的能量,并开始复制。

有时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爆炸,摇撼了一切,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想象受到了震动。

我们的生活靠的是把能量转换成话语,加以贮存,再以受控爆破的方式释放出来。

没有语言的动物做不来这样的事。

它们办事局限于一锤子买卖。

它们也像我们一样,东游西荡地寻找与假设相符的事实,但当感受器碰着对号的事实时,只有嗒的一声响。

如果没有语言,像弹簧一样卷曲在信息里的能量就只能使用一次。

用言语从一处向另一处传播重要信息时,模糊性似乎是至关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成分。

为传达意义,经常需要有一种微弱的奇异感和扭曲感,没有语言的动物和细胞做不到这一点。

淋巴细胞表面被按种别跟踪抗原,不能派该细胞去寻找完全不同的抗原;当蜜蜂使用偏振光追踪蜜源,像我们看手表一样观察太阳时,它不能分心四顾,去发现一朵花的动人魅力。

只有人的大脑能这样做,面对被跟踪住的信息,也还能骋目他顾,不断寻求新的、不同的旨趣。

假如我们没有感知所有语言的字词所具有的这种模糊性和奇异性的本领,我们就无法识别意义中多种声部的层次,我们就会整年整月坐在石墙上抬眼望着太阳出神。

的确,那样我们就会永世使用那二十六个字母讲讲柴米油盐,大概还会达到能够闲聊的程度,却不大可能从简单的词语进化到巴赫式的复调。

人类语言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能防止我们停留在手边的事情上。

(节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
1.悟开头。

本文开篇简洁,开门见山,直接点出文章的观点——人类一生下来就有认识和形成语言的遗传天赋。

2.悟语言。

本文使用“如果”、“假如”、“大概”、“不大可能”等词语,这正体现了作者在语言运用的严谨态度。

同时,这些词语的使用也反映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悟手法。

本文是一篇社科性说明文,主要说明了人类处理信息的特殊方式。

对于这样艰涩的文章,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如第三段“我们积累信息,就像细胞积累能量一样”和第五段“蜜蜂使用偏振光追踪蜜源,像我们看手表一样观察太阳时”,这样就使文章内容变得生动、形象。

更容易理解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财经》杂志2016年经济预测与战略年会上,与会的经济专家和金融专家就如何
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各抒己见
....,一时间难以达成共识。

②6月2日,四大电信运营商的云南分公司被处以罚款,共计1 318万元,千万的罚款,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天文数字,但是对于四大通讯运营商来说是九牛一毛
....。

③为了挖掘和发扬平谷民乐演奏技艺,平谷区文联通过层层选拔,从数千人里选出了
36名高水平民乐爱好者,真可谓凤毛麟角
....。

④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愿景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图的实施不约而同
....,中国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精诚合作。

⑤中国一直要求越南停止对中国主权、管辖权的侵犯,但越南对中方的要求熟视无睹
....。

⑥在国务院扶贫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语重心长
....地对与会者说:“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
家庭之痛社会之殇!”
A.①②⑥B.②③⑤
C.①③④D.④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各抒己见: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使用正确。

②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使用正确。

③凤毛麟角: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

此处语境强调“从数千人里选出了36名”,应该使用“百里挑一”。

④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只能作状语。

此处应为“不谋而合”。

⑤熟视无睹: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

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

此处语境强调越南对中方的要求是不重视,应该用“置若罔闻”。

⑥语重心长: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

使用正确。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导学号:20130041】A.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珍·普萨基16日在记者会上称桥下彻“言论荒唐透顶,带有侮辱性”。

这是奥巴马政府正式对桥下彻的言论予以强烈谴责。

B.奥斯卡金像奖设立以来,不仅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一直享有盛誉。

C.针对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于2月28日开幕的世界经济论坛第三十九届年会确定了“重塑危机后的世界”,寻找稳定金融市场与促使经济增长。

D.行业新标准的出台将加快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真正落实,煤电行业、钢铁行业、水
泥行业以及工业生产都将成为减排重点监管对象。

【解析】B项,语序不当,“不仅……而且……”领起的分句前后换位。

C项,成分残缺,“确定了……增长”后加宾语“的良策”。

D项,不合逻辑,“煤电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与“工业生产”存在包含关系。

【答案】 A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

以美国为例,__①__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__②__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__③__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__④__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

__⑤__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__⑥__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关系相对清楚明确的几项。

④前后句之间应为并列关系,排除B、C两项。

⑤⑥所在句子句间为转折关系,A项“即使”与“然而”搭配不当,应排除。

故应选D项。

【答案】 D
阅读“某些白蚁有时用上颚的颤动来发出……孤凄的、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一部分文字,按要求完成4~6题。

4.选文第二段“企图赋予这种特别的声音以某种具体的意义”中的“特别的声音”指什么?
【答案】指上段文字中的“某些白蚁有时用上颚的颤动来发出一种很响的、高音的咔哒声”。

5.选文第三段文字中作者列举蝙蝠的例子说明的是什么?
【导学号:20130042】
【答案】作者列举蝙蝠的例子说明动物能够发出乐音。

6.选文第三段“蝙蝠必须几乎连续不停地发出声音……”和“然而,它们也彼此交流,
也发出咔哒声和高调的问候”两个句子中的“几乎”和“然而”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不能删去。

“几乎”表明“蝙蝠并不是连续不停地发出声音”,这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然而”,表达转折之义,引出本段的中心内容,表达更加严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