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20:第6课 逍遥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逍遥游
一、文言知识梳理。
1.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A.兄弟之亲 B.莫之夭阏 C.彼且奚适也 D.重为乡党所笑
2.下列特殊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B.彼且恶乎待哉
C.童子何知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之.二虫又何知 B.去以.六月息者也
识盈虚之.有数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访风景于.崇阿
4.下列句子朗读,不正确的一项()
A.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B.屈/贾谊/于长沙声断/衡阳/之浦
C.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D.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5.下列选项中两个句子均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三餐而反有酒盈樽 B.而御六气之辩汤之问棘也是已
C.夙遭闵凶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D.常在床蓐命途多舛
6.对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②但以刘日薄西山③谨拜表以闻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⑤以八千岁为春⑥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⑦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⑧耕植不足以自给⑨诸侯以惠爱为德⑩倚南窗以寄傲
A.①②/③⑥/④⑦⑩/⑤⑨/⑧ B.①④/②③/⑤⑦⑩/⑥⑧/⑨
C.①④/②⑥/③⑦⑩/⑤⑨/⑧ D.①⑥/②④/③⑦⑩/⑤⑧/⑨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谐》者,志怪
..者也记载怪异的事物
B.抟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形容迅速往上升
C.野马
..也,尘埃也游动的雾气
D.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很饱的样子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鹏之.徙于南冥也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B.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选择,是……还是……
C.而后乃.今培风然后才开始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后乃今将图南.
A.襟.三江而带五湖 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10.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莫之夭阏者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访风景于崇阿
C.南冥者,天池也。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
..的一句是()
A.俨骖騑于上路
..,犹有未树也。
.. B.虽然
C.奚惆怅
..不许。
..而独悲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回旋而上。
B.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抢:集,着落。
C.适.莽苍者,三餐而反适:刚才,刚刚。
D.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
..善也泠然:轻妙飘然的样子。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B.置杯焉.则胶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D.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可怪也欤
14.下列文言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A.安能以身之察察 B.《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C.洎牧以谗诛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15.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像、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
大鹏要向南飞行,须依靠海风的力量。
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B.选文最后一段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运用对比的手法否定了宋荣子,肯定了列子才真正达到了逍遥的境界,最后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C.“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是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各种桎梏之后一种精神上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但这种绝对自由状态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实地和完全地存在的。
D.庄子的文章不是词意相接、逻辑严谨的论述性的语言,而是语意变化、跌宕跳跃的诗性的语言。
在这些变化多端的文字背后,又蕴涵着深刻的含义。
二、翻译
16.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17. 之二虫又何知!
18.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1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20.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参考答案】
1.D【解析】这道题目是考查文言句式。
特殊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每一种句式都有自己的特点。
依据特点和规律来做即可。
例句是被动句,标志是“于”,意思是“被义理”。
A项是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名词(兄弟)+之+形容词(亲),相似的句子有:无筋骨之强,爪牙之利B项是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否定词(莫)+代词(之)+动词(夭阏),相似的句子有:时不我待C项是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动词(适),相似的句子有:大王来何操?。
D项是被动句,标志是“为……所”。
故选择D项。
2.D【解析】设问句,其它三句为特殊句式的宾语前置句。
3.B【解析】B项中两个“以”都是“凭借”的意思。
4.C【解析】应为: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5.B【解析】辩——变,已——矣。
A反——返。
C闵——悯。
D蓐——褥。
6.C【解析】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
“以”的用法主要与它后面的词词性有关。
“以”后是名词,以是介词;“以”后是动词,以是连词。
1和4“以”是介词,凭借,用;2和6“以”是连词,因为;3、7和10“以”是连词,表目的,来;5和9是固定短语“以……为”,把……当作;8“足以”固定短语,完全可以,够得上。
故选C。
7.B【解析】扶摇:旋风。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8.A【解析】A主谓之间。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
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
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9.C【解析】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
C棹:名词活作动词,划船。
A带,意动,以……为带,把……当作带子。
B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
D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的重要考查内容,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和复习中应对有活用现象的实词加以分类整理,掌握其基本义、活用义及相关用法。
10.A【解析】例句与A项都是宾语前置。
B项状语后置句。
C项判断句。
D项被动句。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11.B【解析】可根据对古今异义知识的积累,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A.上路:(古义)高高的道路。
(今义)指走上路程,动身。
B.虽然:(古义)两个词,即便这样。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C.举世:古今皆指失意、伤感。
D.告诉:(古义)申诉(苦衷)。
(今义)①说给人,使人知道;②被害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故选C。
12.B【解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分析可知,抢:突过,撞上。
13.A【解析】本题考查了“所”“之”“为”“以”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
“之”字的用法有: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4.宾语前置标志。
5.定语后置标志。
二、作代词用: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
三、作动词用。
“到”“前往”。
分析可知,A.之:到、往。
14.D【解析】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五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分析可知,D.例句及选项D均为状语后置。
15.B【解析】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
分析可知,B.作者认为列子也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的境界。
16.振翅奋飞(或“鼓起翅膀飞翔”),它的翅膀好像悬挂在天边的云。
17.这两种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18.背负青天,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打算飞到南方去。
翻译
19.如果能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有什么要依赖呢?
20.世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责难他,他也不会因此更加沮丧。
他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