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历城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济南历城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泪液、汗腺、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内液
B. 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外液
C. 汗液、尿液、泪液属于细胞外液,消化液属于细胞内液,四者均属于体液
D. 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等,它们来源于体液,但已不再存在于细胞内和内环境中,不属于体液(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
【答案】D
解:体液由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故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等来源于体液,但不属于体液.
故选: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2.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内环境,只有这个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血浆中的蛋白质大量减少会引起组织水肿
B. 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
C. 神经递质和甲状腺激素均是在内环境中合成的
D. 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答案】C
【解析】血浆中的蛋白质大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进而使血浆中的水过多地扩散到组织液中,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内环境)与间接的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B正确;由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都会进入内环境,但它们均是在细胞内合成的,C错误;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远远多于渗入淋巴的量,D正确。

3. 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 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成分
C.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 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答案】A
【解析】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A正确;血浆蛋白和葡萄糖均属于内环境成分,而呼吸酶则分布在细胞中,B错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也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C错误;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不完全相同,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构成与作用。

4. 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

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
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
A. ①②③①
B. ②①③②
C. ③①②③
D. ②③①①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和血浆,所以b、c表示血浆和淋巴;静脉点滴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浆,而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组织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药物,所以d是组织液,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肌肉注射时,药物进入组织液,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浆,判断图中四个字母代表的内环境成分。

5. 下列关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胰岛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
B.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C.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D. 大量口服胰岛素,可使血糖快速降低而使机体表现出休克症状
【答案】B
【解析】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故A错误。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下降,故B正确。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但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为血糖,故C错误。

口服胰岛素时,胰岛素会被分解不会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总结激素生理功能验证的一般思路
①某种方法处理实验动物→②出现相应的病理症状→③添加某激素后恢复正常→④推知相应激素的生理功能。

易错警示动物激素成分的辨析
高中阶段接触的激素中,下丘脑、垂体和胰岛分泌的激素都是肽类或蛋白质类。

肽类、蛋白质类激素易被胃肠道消化酶所分解,故一般采用注射方法,不宜口服。

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孕激素等固醇类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氨基酸衍生物都可以口服。

6. 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A.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
B. 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增多
D. 甲状腺的分泌功能旺盛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小白鼠4周,小白鼠表现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代谢加强,B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7. 在足球比赛过程中,人体最可能发生的是
A. 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B. 贮存的肝糖原减少
C. 体液pH升高
D. 尿量增加【答案】B
【解析】足球比赛过程中,精神高度兴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A错误;运动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的能量,故贮存的肝糖原减少,分解供能,B正确;由于体液中缓冲物质的缓冲作用,运动过程中体液的pH基本不变,C错误;运动过程中大量出汗,导致尿量减少,D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8. 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
B. 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
C.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
D.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
【答案】A
【解析】饮水过多使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减弱,尿量增加,A错误;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如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B正确;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通过控制内脏活动的神经(植物性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C正确;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之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从而使产热量增多,D正确。

【考点定位】下丘脑的主要作用
【名师点睛】下丘脑的功能总结:
(1) 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的功能;
(2)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可以通过传出神经直接作用于肾上腺,使之分泌肾上腺素;
(3)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4)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之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从而使产热量增多
9. 如图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增加
B. 骨骼肌受有关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
C. 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D. 该图表示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激素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②为甲状腺激素,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当人进入寒冷环境中时,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增加,故A正确;骨骼肌受神经系统直接支配,会发生不自主战栗,故B正确;激素②为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作用效果是抑制,故C错误;该图中说明体温调节的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故D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 下列对神经调节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不一定兴奋
B. 神经细胞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的逆转K+的大量内流造成的
C.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不一定是外负内正
D. 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中的的低级中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刺激强度小于阈值不能引发电位产生,只有刺激强度达到一定的阈值才能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胞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是Na+内流形成的,B错误;抑制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还是外正内负,C正确;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和形成,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

1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已知兴奋由兴奋区向邻近的未兴奋区传导
后,未兴奋区成为新的兴奋区,而原兴奋区则恢复静息状态(成为未兴奋区)且有短暂的不应期,所以兴奋不回传.下面是一个神经元的示意图,O点为PQ的中点,给予O点一个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的偏转情况是。

若同时在O点、M点给予相同且适宜的刺激,如果电流表不偏转,则M点的条件是。

A. 不偏转,M点与P点或Q点重合
B. 偏转,M点在PQ段之间
C. 不偏转,MP略大于或等于PQ的一半
D. 不偏转,MP小于或等于PQ的一半
【答案】C
【解析】刺激O点,P、Q两点的电位变化同步且相同,所以电流表不偏转;MP大于或等于PQ的一半时,M点的兴奋向O点方向传,到达不了P(或传不过P点),等同于只给O点刺
12. 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递质,狂犬病毒侵入人体后,可以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如图所示)。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狂犬病毒入侵神经细胞能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B. 狂犬病毒侵入细胞过程与神经冲动传导方向相同
C. 狂犬病毒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会导致相应神经元Na+内流速度减慢
D. 效应T细胞可与被狂犬病毒侵染后神经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被侵染的神经细胞坏死
【答案】C
【解析】病毒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在反射弧中的兴奋传递过程中,与“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中的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所以病毒很可能沿着兴奋传递的方向进行扩散,A、B错误;狂犬病毒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会导致相应神经元Na+ 内流速度减慢,C正确;效应T 细胞可与被狂犬病毒侵染后神经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被侵染的神经细胞凋亡,D错误。

【考点定位】中心法则、神经调节、免疫调节和体温调节
【名师点睛】本类题目的解答思路是:分析材料,明确题干信息,并将所获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然后利用已有知识逐项排除.常见的逆转录病毒是致癌病毒和HIV.狂犬病病毒属于细胞内寄生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13. 如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④是效应器
B. 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既能传到A又能传到C,实现双向传导
C. 兴奋传到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 Ⅱ上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地结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③上有神经节,因此③是传入神经,④是感受器,①是效应器,②是传出神经,A错误;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导,B错误;I处为突触小体,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一化学信号,C错误;神经递质能作用于Ⅱ上突触后膜上,是因为Ⅱ上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的结合,D正确。

考点: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14. 图1和图2分别是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图2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 当感受器接受适宜刺激后,若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①释放的递质使③兴奋
B. 当感受器接受适宜刺激后,若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②释放的递质使③抑制
C. 若用药物阻断②与③之间的联系,则当感受器接受适宜刺激后,效应器不能产生兴奋
D. 突触后膜上有分解递质的酶,根据突触的功能推测,此类酶的生理功能应该是使突触后膜及时接受新递质的作用
【答案】C
【解析】①③两个神经元形成突触结构,且在同一个神经元上,所以当感受器接受适宜刺激后,若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①释放的递质使③兴奋,A正确;当感受器接受适宜刺激后,若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②释放的递质可以抑制①释放的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使③抑制,B正确;若用药物阻断②与③之间的联系,则当感受器接受适宜刺激后,效应器能够产生兴奋,C错误;突触后膜上有分解递质的酶,根据突触的功能推测,此类酶的生理功能应该是使突触后膜上与受体结合的神经递质迅速分解的作用和使突触后膜及时接受新递质的作用,D正确.
【考点定位】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的完整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突触有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5. 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吞噬细胞发挥作用时,必须有抗体的参与
B. 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抗原裂解死亡
C. 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
D. 记忆细胞可与再次入侵的病原体结合,从而直接抑制病原体的繁殖
【答案】C
【解析】吞噬细胞可以非特异性地吞噬外来异物,不需要抗体参与,A错误;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错误;病毒侵入机体,需体液免疫阻止扩散,再需细胞免疫进一步消灭,故可产生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C正确;记忆细胞被再次入侵的病原体刺激后,可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所以记忆细胞不能与病原体结合抑制它繁殖,D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16. 当机体免疫监控和清除功能过低时,容易引发
A. 恶性肿瘤
B. 过敏反应
C. 免疫排斥
D. 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免疫的监控和清除功能是指监控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以及癌细胞.因此,当机体免疫监控和清除功能过低时,容易引起恶性肿瘤,A正确;
B、过敏反应是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B错误;
C、免疫排斥是器官移植时引起的,C错误;
D、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D错误.
故选:A.
17. 如图是有关接受器官移植的人体内免疫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发生感染,HIV进入人体后,主要侵染图中的细胞
B. 移植的器官在受体体内主要通过⑩发生排斥反应
C. ⑨和⑩两种免疫方式分别为人体的第二、三道防线
D. 人体细胞C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细胞E,此过程与细胞B无关
【答案】A
【解析】图中A为吞噬细胞,B为细胞,C为B细胞,D为记忆B细胞,E为浆细胞,G为效应T细胞,F为记忆T细胞;⑨、⑩分别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HIV进入人体后,主要侵染图中的T淋巴细胞(细胞B),A正确;移植的器官在受体体内主要通过细胞免疫(⑨)发生排斥反应,B错误;⑨和⑩两种免疫方式都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C错误;绝大多数抗原需经T细胞(细胞B)的呈递后刺激B细胞(细胞C),D错误。

【考点定位】特异性免疫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及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8.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

正确的治疗措施是
A. 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
B. 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
C. 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
D. 注射药物抑制抗体产生
【答案】D
【解析】因为受体被抗体破坏,再多神经递质也不能和受体结合,A错误;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会使自身抗体数量增加,破坏更多的受体,B错误;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也
会被抗体破坏,C错误;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导致神经递质无法和受体结合,无法将兴奋传递给突触后膜,肌肉无法收缩.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注射药物抑制抗体产生,以便受体能和递质结合,传递兴奋给突触后膜,使肌肉收缩,D正确。

19. 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a细胞表示的是浆细胞
②红细胞膜上有抗原物质
③这种病属于过敏反应
④吞噬细胞也是免疫细胞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能分泌抗体的是浆细胞,故①正确;红细胞能与抗红细胞的抗体结合,说明红细胞膜上有针对该抗体的抗原物质,故②正确;分析题图,根据免疫失调症的分类可知,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故③错误;吞噬细胞既可参与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属于免疫细胞,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0. 如图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过程。

据图分析,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 吞噬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和暴露抗原的作用
B. 吞噬细胞中的酶能将抗原分解成碎片
C. T细胞抗原受体能识别抗原碎片,并与之结合
D. T细胞抗原受体识别抗原碎片后,直接分泌抗体等淋巴因子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吞噬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和暴露抗原的作用,A正确;由图可知,吞噬细胞中的酶能将抗原分解成碎片,B正确;由图可知,T细胞抗原受体能识别抗原碎片,并与之结合,C正确;只有浆细胞能分泌抗体,且抗体不是淋巴因子,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免疫
21. 赤霉素促进植物生长的原理可能是:①只促进细胞数目增加;②只促进细胞长度增加;
③既促进细胞数目增加也促进细胞长度增加。

当用药物完全抑制DNA复制后,赤霉素诱导的茎芽的生长被抑制了54%,这说明赤霉素促进茎芽生长的原理是
A. ①
B. ②
C. ③
D. 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赤霉素能促进植物生长,说明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体积增大;当用药物完全抑制DNA 复制后,赤霉素诱导的茎芽的生长被抑制了54%,这说明赤霉素还能促进细胞分裂,因此赤霉素促进茎芽生长是通过既促进细胞数目增加也促进细胞长度增加来实现的,C正确,ABD 错误。

【考点定位】赤霉素的作用及其应用
22.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不合理的是
A. 用脱落酸处理休眠的种子,促进种子萌发
B. 施用2,4-D除去麦田中的双子叶植物杂草
C. 用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雌蕊,获得无子番茄
D. 用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使纤维长度增加
【答案】A
【解析】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A错误。

利用2,4—D的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性,抑制双子叶植物杂草的生长, B正确。

生长素可获得无子果实,C正确。

赤霉素能够引起植株增高,D正确。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理解及运用。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熟知课本中各种激素的特点及作用。

五种植物激素对应的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23.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其应用对应正确的是
A. 脱落酸——麦田除草
B. 赤霉素——促进a-淀粉酶的产生
C. 乙烯——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成熟
D. 细胞分裂素——获得无子番茄
【答案】B
【解析】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或其类似物可用于麦田除草,脱落酸能促进果实脱落,A错误;赤霉素能促进a-淀粉酶的产生,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B正确;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C错误;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衰老,生长素能促进未授粉的子房发育为无子番茄,D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及其应用
【名师点睛】1.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果实发育,能促进未授粉的子房发育为无子番茄;其作用具有两重性,由于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单子叶植物,故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或其类似物可用于麦田除草。

2.植物激素中,生长素、赤霉素、乙烯和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但脱落酸对植物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24. 如图表示的是甲、乙、丙三种植物激素及NAA的作用模式(“+” 表示促进,“-” 表示抑制),他们之间有的具有协同作用、有的具有拮抗作用等。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NAA与丙是同种化学物质
B. 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
C. 乙丙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D. 甲、乙和丙均不能代表乙烯
【答案】A
【解析】NAA是一种生长素类似物,生长素是吲哚乙酸,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甲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生长,乙抑制种子休眠促进生长,二者作用相互拮抗,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乙、丙都促进植物生长,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分析题图可知,甲是脱落酸,乙是赤霉素,丙生长素,D正确。

25. 下列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
B. 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C. 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