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优秀教案 馒头发霉了-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3.馒头发霉了
教材简析:
本课按照“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拓展延伸”的顺序进行编排。
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一、观察霉,认识霉有不同形态。
二、设计并进行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三、运用研究成果,探讨防霉方法。
四、扩展了解霉的作用、害处以及抗生素的发明。
学情分析:
经过前测,得到以下学情信息:1.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了操作显微镜的基本技能。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霉,但不一定认识到霉也是一种微生物,没有关注和研究过霉产生的条件。
3.大部分学生认为霉是有害的。
设计理念:
本课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霉,接着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深入观察,逐步了解霉的颜色和形态,并结合观察用图文进行描述,使学生充分认识霉的表象。
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发他们对馒头发霉原因的思考,进而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坚持观察和记录的科学态度。
同时建立食品卫生安全观念。
教学目标:
1.知道霉菌也是微生物的一种及其特点。
2.能利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馒头上的霉。
3.能够用图画或文字表示霉菌的颜色、形状等特点。
4.能够设计有变量控制的探究性实验,研究馒头容易发霉的条件。
5.合理严谨地设计实验,坚持观察,认真记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观察霉,并进行图文记录。
难点: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探究馒头容易发霉的条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馒头(干、湿;大小相同)、放大镜、镊子、培养皿、显微镜、霉菌切片、保鲜袋、橡胶手套、学生记录单
学生准备:课前老师所发的带回去保管的馒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周老师给你们每人发了半个馒头,让你们保管一周。
今天带来了吗?请大家打开装有馒头的塑料袋,看一看你们的馒头有变化吗?
2.学生观察汇报自己馒头的变化,并在实物展台上进行展示,教师相机点拨。
预计学生有如下发现:
①馒头出现了不同颜色的斑点,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形状。
②馒头变硬了些。
③馒头没有明显变化。
3.那老师调查下。
你的馒头没有明显变化的请举手。
馒头上出现了带有颜色的斑点的请举手。
(学生举手示意)
4.此时此刻,你们的脑海里是否出现了一个个小问号呢?
(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如:有色的斑点是什么?同样的馒头,为什么有的出现了斑点,而有的没有出现呢?馒头上长斑点的原因是什么?……)
5. 老师要表扬你们,因为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科学学习的重要过程。
有谁知道,馒头上的斑点是什么呀??
(学生尝试回答,大部分学生应该能知道斑点就是“霉”。
)
6.馒头上的斑点就是“霉”,也叫霉菌。
(板贴:霉)生活中呀,不但馒头会发霉,其他物品也会发霉。
大家请看……(播放图片,一些霉变的物品:面食、水果、皮革、墙壁等)
(学生观看课件)
7.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借助发霉的馒头来探究有关“霉”的知识。
(补完整课题:馒头发霉了)
二、分层观察馒头上的霉菌。
(一)安全操作
1.霉菌,是真菌的一种。
有时也会引发一些皮肤类疾病。
所以,今天我们研究霉时,要做好一些防护措施,避免皮肤接触到霉。
老师为每个同学准备了一副橡胶手套,请大家先把手套戴上。
2.全体学生戴上橡胶手套。
3.现在请大家把自己带来的馒头放进抽屉里。
(二)肉眼观察
1.虽然霉常常见到,但大家有认真观察过霉吗?(生摇头示意)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一块发霉的馒头,大家一起先来认真观察观察馒头上的霉,并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描述或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2.分发霉馒头,学生开始用肉眼观察,做好观察记录,教师适时指导。
3.交流对“霉”的发现。
(预计学生的发现侧重于霉的颜色)
4.小结:大家都发现了霉的颜色有多种:青、绿、黄、黑、橙、白等,真是颜色各异。
(板贴:颜色各异)
(三)借助放大镜观察
1.仅仅用肉眼来观察霉,有一定的局限性。
下面我们借助放大镜再次观察,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吗?(学生充满期待)请大家在抽屉里取出放大镜,再次对霉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2.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霉,及时做记录。
3.交流:在放大镜下,大家对霉有新的发现吗?谁愿意上台展示下自己的观察记录。
4.学生展示记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预计学生的发现侧重于霉的形态;教师适时点评。
)
5.小结:同学们不仅观察得仔细,而且借助工具,我们对霉又有了新的认识。
如,霉斑上呈现绒毛状、蛛网状、颗粒状等结构。
(板贴:形状多样)(四)借助显微镜观察
1.如果我们把霉放在显微镜下,又能发现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借助更精密的仪器——显微镜,来观察霉。
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老师已经将馒头上的霉事先做成了观察切片,并且装在了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小组4人站在显微镜前,共同观察显微镜下的霉,并将看到的画下来。
准备好后,组长可以打开显微镜,点亮显示屏,大家就可以观察了,观察结束回到自己的座位。
2.学生分组观察显微镜下的霉菌并做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3.大家都观察结束了吧!我想请每个组派个代表上来把你们小组的发现与其他小组分享一下。
(学生对照记录,语言描述,教师适时点评)
4.刚才小组代表用他们的画图和自己的描述,展示了显微镜下霉的另一番景象,非常生动、详实,就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
下面我们借助真实图片共同欣赏下显微镜下的霉。
(将学生显微镜下的霉切换到大屏幕上)
5.教师借助图片相机介绍:霉菌的菌体由许多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构成。
大量的菌丝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绒毛状、蛛网状、棉絮状结构。
菌丝上长有球形、卵形、椭圆形等不同形状的孢子,孢子含有不同的色素,使得霉菌呈现不同的颜色。
(板书:菌丝、孢子)
(五)讨论霉是否有生命
1.霉有生命吗?说一说你的判断依据。
2.学生轻声讨论后交流。
(霉斑是从无到有的,而且会慢慢扩大)
3.小结:霉,是有生命的物质,因为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它,因此霉属于微生物。
(板贴:微生物)
(六)观察小结
同学们,我们分别通过肉眼,借助放大镜、显微镜对霉进行了细致地观察,逐步对霉有了深刻的认识:霉是一种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棉絮状等。
三、探究馒头发霉的条件。
1.回到先前有的同学产生的疑问:为什么有的馒头发霉了,而有的馒头没有发霉呢?馒头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发表想法;如若困难,可引导学生从前一周保管馒头的地方和环境上去思考。
)
2. 你所保管的馒头发霉了,想一想你把馒头放在哪里的呢?你所保管的馒头没有发霉,你又是把馒头放在哪里的呢?
3.讨论交流馒头发霉的条件或因素:
①温度
②明暗
③湿度
……
4.大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但是要想让人信服你的设想,还得靠实验来证明。
接下来,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因素为研究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人人设计)
5.交流实验方案,重点指导控制变量,即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一致。
(温度的改变:①冰箱;②常温。
湿度的改变:①干馒头;②湿馒头。
明
暗的改变:①不透明的盒子;②透明的盒子。
)
6.学生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
(表扬和鼓励方案设计合理、严谨、可操作的学生)
7.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领取实验所需的馒头。
(老师事先把馒头装进保鲜袋,袋上贴好标签注明“干馒头”“湿馒头”。
学生按需领取。
)
四、课后探究和观察馒头霉变的过程。
1.课后,请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认真开展实验,并且把自己观
2.两周后,大家把自己馒头和《观察记录表》带到学校,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板书设计:
馒头发霉了
微生物颜色各异形状多样
温度
水分
明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