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的辨证施护.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 内容 (shòukè)
• 1.辨证施护的概念 • 2.辨证施护的程序 • 3.辨证施护的原则(yuánzé) • 4、中风概念 • 5、病因病机 • 6、辨证施护 • 7、辨证施护体会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二页,共七十六页。
辨证(biànzhèng)
• 辨:辨别、判断、识别 • 证:证候(症状+体征)。是机体在疾病发 • 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性(病因、病 • 机、病性、病位)概括。 • 辨证:将望、闻、问、切四种(sì zhǒnɡ)诊断方法
• 6)中经络者,神志尚清醒,或仅发生短时间轻度昏迷,但患者 仍有紧张、恐惧心理,担心病情进一步发展,故应劝慰患者安 心治疗,并且避免一切精神因素的刺激。眩晕症状严重者,应 令患者闭眼静卧,减少下床及活动次数,以免(yǐmiǎn)摔倒而使病 情向中脏腑发展。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三十三页,共七十六页。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十七页,共七十六页。
• 缓则护治其本法:
•
在病情缓和的情况(qíngkuàng)下,从本质
上着手治疗护理。因标产生于本,本一旦
解决,标亦就自然随之而愈。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十八页,共七十六页。
• 标本同护治法:
• 当标本同时俱急时,则标本兼顾,采用 标本同护治法。
• 疾病的标本关系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 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互相转化,因此临证时还 须注意掌握标本转化规律,根据病情变化灵 活应用,以便(yǐbiàn)进行正确有效的护理。
• 1、积损正衰 年老体弱,肝肾阴虚,肝阳 偏胜;或思虑劳心太过,气血亏虚,精气耗 散,致使阴亏于下,肝阳亢于上,阳化风动 ,气血并逆,上蒙元神,突发本病。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二十五页,共七十六页。
• 2、饮食不节 嗜酒肥甘,或劳倦伤脾,或 形盛气弱,中气不足,脾失健运,聚湿生痰 ,痰郁化火,阻滞(zǔ zhì)经络,蒙蔽清窍;或肝 阳素旺,横逆犯脾,痰湿内生;或肝火内炽 ,炼液成痰,以致肝风夹痰火,横窜经络, 蒙蔽清宫,突然昏仆,半身不遂。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十九页,共七十六页。
扶正祛邪 原则 (fú zhèng qū xié)
• 扶正 • 祛邪 • 扶正祛邪(fú zhèng qū xié)
的关系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二十页,共七十六页。
同病异护与异病同护原则(yuánzé)
• 同病异护:就是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 、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fǎnyìng)性不同,或 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一样, 通过辨证,需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
• 因地制宜:即根据地理环境的特点制订相适 应的护措施。
• 因人制宜:即根据地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 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精神状态、家 庭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的不同,采取(cǎiqǔ)不同 的方法进行护理。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二十二页,共七十六页。
中风 的概念 (zhòng fēng)
•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闭阻或血 溢于脑的病证。临床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 、肢体麻木、舌强语蹇或不经昏而仆而仅呐 僻不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起病急骤,见 证多端,变化迅疾,与自然界风性善行数变 的特征相似,故类比名中风,亦称“卒中” 。根据地脑髓神机受损程度(chéngdù)的不同,有 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的 证候。要病以中老年人多见,一年四季均可 发病,尤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三十页,共七十六页。
• 施护要点
•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T、P、R、BP、瞳孔 并做好详细的记录;使用脱水降颅压药物时注意监测尿量
与水、电解质的变化。若发现患者头痛剧烈、躁动不安、喷射 性呕吐、血压升高、呼吸不规则、脉搏减慢、一侧瞳孔散大等 ,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并积极配合抢救。 • 2)烦躁不安、入睡(rùshuì)困难者,遵医嘱服用镇静安眠药。
• 异病同护:就是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 现同一性质的证候,往往采用相同的护理方 法。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二十一页,共七十六页。
三因制宜 原则 (zhìyí)
• 因时制宜: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不同 季节的气候特点来先用不同的治疗用药的护 理方法,即为因时制宜。
所 • 收集来的症状与体征、加以分析、综合、 • 判断出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势 • 等,概括为某种性质的证。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三页,共七十六页。
• 症:症状。疾病的现象,是疾病某种痛苦表 现。
• 证: 证候。疾病的本质(běnzhì),是多个症状( 包括体征)的综合。
• 病:几个证的概括。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全过 程临床反应。属综合性诊断。
• 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等情 • 况,以及各种病变间的关系,从而制定相应的 • 施护原则与方法。 • 两者联系:辨证是决定(juédìng)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 • 护是与施治结合解决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六页,共七十六页。
辨证论治 与辨证施护 (biànzhènglùnzhì)
止摔倒。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注意保暖,尤其是偏瘫侧 的肢体,以防风邪侵袭。
• 2)饮食(yǐnshí)应温热,少食多餐,忌食海虾、海蟹及糯 米甜食、过咸等生湿酿痰之品,少食生冷瓜果。
• 3)若病情稳定,应按时给予患侧肢体按摩和早期被动 运动,如手足屈伸、关节屈伸及旋转、外展、内收等, 以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刺激神经营养功能,放松肌肉 ,降低其肌张力而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 1.护病求本 • 2.标本(biāoběn)缓急 • 3.扶正祛邪的辨证施护..
第十一页,共七十六页。
治病求本
•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病因、病机、病 位、病性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差异等,证候 表现(biǎoxiàn)有所不同、症状也就有真假之分, 所以,中医治病,强调求本。
一、中经络(jīngluò)
• 2、风痰阻络 • 证候表现 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口舌歪斜,
言语不利,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红 ,苔白腻,脉弦滑。
• 护治法则 化痰(huàtán)熄风通络(代表方:化 痰(huà tán)通络汤)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三十四页,共七十六页。
• 施护要点
• 1)眩晕重者,要减少下床活动次数,嘱患者卧床休息,防
”。 (zhěngtǐ) (2)“天人相应”认为人与生存环境统一。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八页,共七十六页。
整体 护理 (zhěngtǐ)
• (1)强调人的整体性,视人为有机整体 • (2)强调人与环境(huánjìng)的统一性 • (3)强调护理的整体性 • 辨证施护和整体护理
• 是中医护理的两大特点。
1.辨证论治:根据辨证结果(jiē guǒ),确定相应治 法。
2.辨证施护:根据不同证候,实施不同护理,
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七页,共七十六页。
整体 观念与整体 护理 (zhěngtǐ)
(zhěngtǐ)
观念: 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概括印象。
整体观念: (1)看重整体(zhěngtǐ)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四页,共七十六页。
施护
•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施 护原则和方法(fāngfǎ),又从辨证所确立 的治则治法中制定相应的施护原则 和方法。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五页,共七十六页。
辨证 施护 (biànzhèng)
• 辨证施护:即从整体观出发,运用中医理论, • 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 内 容: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 • 者泻之。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十四页,共七十六页。
反治
• 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 疗(zhìliáo)原则(治法与处方用药)。
• 适应症: 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的病证 。(如高热之肢冷)
• 内 容: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 因通用。
。中经络者病位浅,病情相对较轻;中脏腑者
病位深,病情较重。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二十九页,共七十六页。
一、中经络(jīngluò)
• 1、肝阳暴亢 • 证候表现(biǎoxiàn)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
语蹇、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 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 脉弦有力。 • 护治法则 平肝熄风潜阳(代表方:天麻钩藤 饮)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十五页,共七十六页。
标本 缓急原则 (biāoběn)
• 急则护治其标法
• 缓则护治其本法(běn
fǎ)
• 标本同护治法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十六页,共七十六页。
• 急则护治其标法:
• 当标病甚急,成为疾病的主要矛盾,如不
及时解决就要危及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 时必采取紧急措施先治其标。急则治标(zhìbiāo) 是在应急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为治本创造有 利条件,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治本。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二十三页,共七十六页。
• 西医学中的急性(jíxìng) 脑血管病如脑出血、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等,属本 病范畴。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二十四页,共七十六页。
病因 病机 (bìngyīn)
• 中风起病虽突然,但其病理是积渐而成的 ,主要是患者素体气血亏虚,心脑、肝肾等 阴阳失调,加之七情、饮食、劳倦(láo juàn)不调 等诱因的所致。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二十六页,共七十六页。
• 3、情志失调 五志过极,心火暴亢;或素 体阴虚,水不涵木,复因忧思恼怒所伤,肝 阳暴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逆乱,心 神昏冒,猝倒无知。
• 4、气虚(qìxū)邪中 年老体衰,或饮食不节, 或劳役过度,或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皆 可致正气衰弱,气血不足,营卫失调,腠理 空疏,风邪乘虚而入,使气血闭阻,肌肤筋 脉失濡,而见偏枯不用。亦有形盛气衰,痰 湿内盛,外风引动痰湿流窜经络,以致出现 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 4)如患者口角流涎不严重,可给予一般饮食。饮食宜清 淡甘寒,以米面、玉米为主,可选食物:荷叶汤、绿豆汤、
莲子汤等;少食或禁食助火之品,如煎炸类、烧烤类食物。鼓 励多食新鲜的瓜果蔬菜,多饮水。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三十二页,共七十六页。
• 5)中药汤剂宜偏凉服用,便秘便干者,可用大黄粉通腑泄热 。
口眼歪斜时,可遵医嘱针刺风池、太阳、下关、颊车、地 仓、阳白、鱼腰等穴位。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三十一页,共七十六页。
• 3)病室宜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凉爽。严格限制探视,避免 (bìmiǎn)噪音、强光等一切不良刺激。缓解患者因突然发病而产生 的恐惧、急燥、忧虑等情绪,使患者情绪稳定,尤其不要让患 者生气愤怒。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三十五页,共七十六页。
一、中经络(jīngluò)
• 3、痰热腑实 • 证候表现 半身不遂,肢体强痉,言语不利,
口舌歪斜,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口黏痰多 ,午后面红烦热(fán rè),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 ,脉弦滑大。
• 护治法则 通腑泄热化痰(代表方:星蒌承气 汤)。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九页,共七十六页。
辨证 施护的程序 (biànzhèng)
• 1.运用四诊方法收集(shōují)辨证资料 • 2.运用辨证方法分析判断病情 • 3.提出护理问题 • 4.制定施护措施 • 5.及时评价记录 • 6.进行宣教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十页,共七十六页。
辨证 施护的原则 (biànzhèng)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十二页,共七十六页。
治病求本
• 指治疗(zhìliáo)疾病,必须寻求疾病 的本质,并针对本质进行治疗(zhìliáo) 。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十三页,共七十六页。
正治
• 又称逆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 治疗原则(治法与处方用药)。
• 适应症:疾病(jíbìng)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病证。 • (如外感风热证……)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二十七页,共七十六页。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二十八页,共七十六页。
辨证 施护 (biànzhèng)
•
中风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而神志障
碍的有无是其划分的标准,无昏仆而仅见半
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者为中经络;
突然头昏焦虑(jiāolǜ),不省人事,或神志恍惚
,迷蒙而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者为中脏腑
• 1.辨证施护的概念 • 2.辨证施护的程序 • 3.辨证施护的原则(yuánzé) • 4、中风概念 • 5、病因病机 • 6、辨证施护 • 7、辨证施护体会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二页,共七十六页。
辨证(biànzhèng)
• 辨:辨别、判断、识别 • 证:证候(症状+体征)。是机体在疾病发 • 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性(病因、病 • 机、病性、病位)概括。 • 辨证:将望、闻、问、切四种(sì zhǒnɡ)诊断方法
• 6)中经络者,神志尚清醒,或仅发生短时间轻度昏迷,但患者 仍有紧张、恐惧心理,担心病情进一步发展,故应劝慰患者安 心治疗,并且避免一切精神因素的刺激。眩晕症状严重者,应 令患者闭眼静卧,减少下床及活动次数,以免(yǐmiǎn)摔倒而使病 情向中脏腑发展。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三十三页,共七十六页。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十七页,共七十六页。
• 缓则护治其本法:
•
在病情缓和的情况(qíngkuàng)下,从本质
上着手治疗护理。因标产生于本,本一旦
解决,标亦就自然随之而愈。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十八页,共七十六页。
• 标本同护治法:
• 当标本同时俱急时,则标本兼顾,采用 标本同护治法。
• 疾病的标本关系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 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互相转化,因此临证时还 须注意掌握标本转化规律,根据病情变化灵 活应用,以便(yǐbiàn)进行正确有效的护理。
• 1、积损正衰 年老体弱,肝肾阴虚,肝阳 偏胜;或思虑劳心太过,气血亏虚,精气耗 散,致使阴亏于下,肝阳亢于上,阳化风动 ,气血并逆,上蒙元神,突发本病。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二十五页,共七十六页。
• 2、饮食不节 嗜酒肥甘,或劳倦伤脾,或 形盛气弱,中气不足,脾失健运,聚湿生痰 ,痰郁化火,阻滞(zǔ zhì)经络,蒙蔽清窍;或肝 阳素旺,横逆犯脾,痰湿内生;或肝火内炽 ,炼液成痰,以致肝风夹痰火,横窜经络, 蒙蔽清宫,突然昏仆,半身不遂。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十九页,共七十六页。
扶正祛邪 原则 (fú zhèng qū xié)
• 扶正 • 祛邪 • 扶正祛邪(fú zhèng qū xié)
的关系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二十页,共七十六页。
同病异护与异病同护原则(yuánzé)
• 同病异护:就是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 、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fǎnyìng)性不同,或 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一样, 通过辨证,需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
• 因地制宜:即根据地理环境的特点制订相适 应的护措施。
• 因人制宜:即根据地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 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精神状态、家 庭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的不同,采取(cǎiqǔ)不同 的方法进行护理。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二十二页,共七十六页。
中风 的概念 (zhòng fēng)
•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闭阻或血 溢于脑的病证。临床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 、肢体麻木、舌强语蹇或不经昏而仆而仅呐 僻不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起病急骤,见 证多端,变化迅疾,与自然界风性善行数变 的特征相似,故类比名中风,亦称“卒中” 。根据地脑髓神机受损程度(chéngdù)的不同,有 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的 证候。要病以中老年人多见,一年四季均可 发病,尤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三十页,共七十六页。
• 施护要点
•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T、P、R、BP、瞳孔 并做好详细的记录;使用脱水降颅压药物时注意监测尿量
与水、电解质的变化。若发现患者头痛剧烈、躁动不安、喷射 性呕吐、血压升高、呼吸不规则、脉搏减慢、一侧瞳孔散大等 ,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并积极配合抢救。 • 2)烦躁不安、入睡(rùshuì)困难者,遵医嘱服用镇静安眠药。
• 异病同护:就是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 现同一性质的证候,往往采用相同的护理方 法。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二十一页,共七十六页。
三因制宜 原则 (zhìyí)
• 因时制宜: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不同 季节的气候特点来先用不同的治疗用药的护 理方法,即为因时制宜。
所 • 收集来的症状与体征、加以分析、综合、 • 判断出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势 • 等,概括为某种性质的证。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三页,共七十六页。
• 症:症状。疾病的现象,是疾病某种痛苦表 现。
• 证: 证候。疾病的本质(běnzhì),是多个症状( 包括体征)的综合。
• 病:几个证的概括。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全过 程临床反应。属综合性诊断。
• 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等情 • 况,以及各种病变间的关系,从而制定相应的 • 施护原则与方法。 • 两者联系:辨证是决定(juédìng)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 • 护是与施治结合解决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六页,共七十六页。
辨证论治 与辨证施护 (biànzhènglùnzhì)
止摔倒。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注意保暖,尤其是偏瘫侧 的肢体,以防风邪侵袭。
• 2)饮食(yǐnshí)应温热,少食多餐,忌食海虾、海蟹及糯 米甜食、过咸等生湿酿痰之品,少食生冷瓜果。
• 3)若病情稳定,应按时给予患侧肢体按摩和早期被动 运动,如手足屈伸、关节屈伸及旋转、外展、内收等, 以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刺激神经营养功能,放松肌肉 ,降低其肌张力而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 1.护病求本 • 2.标本(biāoběn)缓急 • 3.扶正祛邪的辨证施护..
第十一页,共七十六页。
治病求本
•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病因、病机、病 位、病性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差异等,证候 表现(biǎoxiàn)有所不同、症状也就有真假之分, 所以,中医治病,强调求本。
一、中经络(jīngluò)
• 2、风痰阻络 • 证候表现 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口舌歪斜,
言语不利,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红 ,苔白腻,脉弦滑。
• 护治法则 化痰(huàtán)熄风通络(代表方:化 痰(huà tán)通络汤)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三十四页,共七十六页。
• 施护要点
• 1)眩晕重者,要减少下床活动次数,嘱患者卧床休息,防
”。 (zhěngtǐ) (2)“天人相应”认为人与生存环境统一。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八页,共七十六页。
整体 护理 (zhěngtǐ)
• (1)强调人的整体性,视人为有机整体 • (2)强调人与环境(huánjìng)的统一性 • (3)强调护理的整体性 • 辨证施护和整体护理
• 是中医护理的两大特点。
1.辨证论治:根据辨证结果(jiē guǒ),确定相应治 法。
2.辨证施护:根据不同证候,实施不同护理,
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七页,共七十六页。
整体 观念与整体 护理 (zhěngtǐ)
(zhěngtǐ)
观念: 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概括印象。
整体观念: (1)看重整体(zhěngtǐ)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四页,共七十六页。
施护
•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施 护原则和方法(fāngfǎ),又从辨证所确立 的治则治法中制定相应的施护原则 和方法。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五页,共七十六页。
辨证 施护 (biànzhèng)
• 辨证施护:即从整体观出发,运用中医理论, • 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 内 容: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 • 者泻之。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十四页,共七十六页。
反治
• 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 疗(zhìliáo)原则(治法与处方用药)。
• 适应症: 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的病证 。(如高热之肢冷)
• 内 容: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 因通用。
。中经络者病位浅,病情相对较轻;中脏腑者
病位深,病情较重。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二十九页,共七十六页。
一、中经络(jīngluò)
• 1、肝阳暴亢 • 证候表现(biǎoxiàn)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
语蹇、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 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 脉弦有力。 • 护治法则 平肝熄风潜阳(代表方:天麻钩藤 饮)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十五页,共七十六页。
标本 缓急原则 (biāoběn)
• 急则护治其标法
• 缓则护治其本法(běn
fǎ)
• 标本同护治法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十六页,共七十六页。
• 急则护治其标法:
• 当标病甚急,成为疾病的主要矛盾,如不
及时解决就要危及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 时必采取紧急措施先治其标。急则治标(zhìbiāo) 是在应急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为治本创造有 利条件,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治本。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二十三页,共七十六页。
• 西医学中的急性(jíxìng) 脑血管病如脑出血、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等,属本 病范畴。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二十四页,共七十六页。
病因 病机 (bìngyīn)
• 中风起病虽突然,但其病理是积渐而成的 ,主要是患者素体气血亏虚,心脑、肝肾等 阴阳失调,加之七情、饮食、劳倦(láo juàn)不调 等诱因的所致。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二十六页,共七十六页。
• 3、情志失调 五志过极,心火暴亢;或素 体阴虚,水不涵木,复因忧思恼怒所伤,肝 阳暴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逆乱,心 神昏冒,猝倒无知。
• 4、气虚(qìxū)邪中 年老体衰,或饮食不节, 或劳役过度,或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皆 可致正气衰弱,气血不足,营卫失调,腠理 空疏,风邪乘虚而入,使气血闭阻,肌肤筋 脉失濡,而见偏枯不用。亦有形盛气衰,痰 湿内盛,外风引动痰湿流窜经络,以致出现 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 4)如患者口角流涎不严重,可给予一般饮食。饮食宜清 淡甘寒,以米面、玉米为主,可选食物:荷叶汤、绿豆汤、
莲子汤等;少食或禁食助火之品,如煎炸类、烧烤类食物。鼓 励多食新鲜的瓜果蔬菜,多饮水。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三十二页,共七十六页。
• 5)中药汤剂宜偏凉服用,便秘便干者,可用大黄粉通腑泄热 。
口眼歪斜时,可遵医嘱针刺风池、太阳、下关、颊车、地 仓、阳白、鱼腰等穴位。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三十一页,共七十六页。
• 3)病室宜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凉爽。严格限制探视,避免 (bìmiǎn)噪音、强光等一切不良刺激。缓解患者因突然发病而产生 的恐惧、急燥、忧虑等情绪,使患者情绪稳定,尤其不要让患 者生气愤怒。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三十五页,共七十六页。
一、中经络(jīngluò)
• 3、痰热腑实 • 证候表现 半身不遂,肢体强痉,言语不利,
口舌歪斜,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口黏痰多 ,午后面红烦热(fán rè),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 ,脉弦滑大。
• 护治法则 通腑泄热化痰(代表方:星蒌承气 汤)。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九页,共七十六页。
辨证 施护的程序 (biànzhèng)
• 1.运用四诊方法收集(shōují)辨证资料 • 2.运用辨证方法分析判断病情 • 3.提出护理问题 • 4.制定施护措施 • 5.及时评价记录 • 6.进行宣教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十页,共七十六页。
辨证 施护的原则 (biànzhèng)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十二页,共七十六页。
治病求本
• 指治疗(zhìliáo)疾病,必须寻求疾病 的本质,并针对本质进行治疗(zhìliáo) 。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十三页,共七十六页。
正治
• 又称逆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 治疗原则(治法与处方用药)。
• 适应症:疾病(jíbìng)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病证。 • (如外感风热证……)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二十七页,共七十六页。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第二十八页,共七十六页。
辨证 施护 (biànzhèng)
•
中风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而神志障
碍的有无是其划分的标准,无昏仆而仅见半
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者为中经络;
突然头昏焦虑(jiāolǜ),不省人事,或神志恍惚
,迷蒙而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者为中脏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