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青岛市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 (2分)下列王维的诗句中,最能体现受佛家思想影响的一项是()
A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C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D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 (2分) (2015高一上·重庆期中) 在横线处填入的语句,衔接最恰当一项是()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
陶先生继承经典文化之精髓而更新两点,将大学对人民的关怀视为现代大学理念的根本。
21世纪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新使命是什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大学的领导者不约而同提出了大学的新功能:。
A . 大学不但要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些基本职能,而且应实现人类文明的交融和传承,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
B . 大学应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些基本职能和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实现人类文明的交融和传承这两方面并重。
C . 大学除了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些基本职能之外,还应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实现人类文明的交融和传承。
D . 大学除了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些基本职能之外,还应实现人类文明的交融和传承,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3分)
3. (3分) (2018高二上·大连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庄子·逍遥游》第一段中“________ ”一句,描写鹏背之广;“________”一句,描写鹏翼之大。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________ ”: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
“ ________”,所以不必羡慕江水和明月。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9分)
4. (19分) (2017高一下·滨海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座村庄的消失
杨小波
①终于,我再次回到这座村庄,回到曾无数次往返留下我第一个脚印的村庄。
但在我眼中,这座村庄只属于过去,它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种真实而无可挽回的消失。
②当踏上柔软的泥地,一股亲切的气息差一点让我跌倒在地,虽然早已对这次归来有了准备。
沿着开满野花的小路,一步一步走进那绿树掩映的村庄,走进那清清池塘也盛不下的记忆时光。
③田野的风挟裹着青青麦苗和金黄油菜花散发出的浓郁芬芳钻进鼻孔,瞬间涤净了我的五脏六腑。
原谅我的粗心,我还从没有仔细看过这片曾经无比熟悉的土地上的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碧绿被一大块一大块的金黄整齐地划割。
划割开碧绿与金黄的田埂上,缀满清脆的草和连绵的小野花,间或露出一垄黄褐色的泥土。
碧绿金黄尽头的村庄深藏在青葱森郁的树丛中。
我也第一次发现绿竞有如此丰富的层次与差别,鹅黄浅嫩,苍翠葱郁,青碧墨黛,层层叠叠,间羼杂染,过渡自然,独立鲜明,展现尽你能想像出的每一种差别的绿色。
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伏在万绿丛中的叶。
④村子里绿树依然蓬勃,可阻挡不住它的衰亡,像一个人那样的衰老死亡。
不见了小时候攀爬、粘过鸣蝉的棠梨树,新生出的刺槐树秧密密匝匝;在墙洞里掏过蜜蜂的泥墙已坍塌倾倒;环绕村庄曾让我整天都泡在清清水里的池塘正裸露出碟子样浅浅胸膛,仿佛一步就能跨过。
那枯死的皂角树,渐被荒草湮埋的塘埂,淤塞欲平的沟渠——这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村庄。
⑤随着一群又一群人如蒲公英种子般纷纷飘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
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落于另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⑥村子里很静,少见人影,尤其是年轻人,更少见十年内建成的房屋。
我静静走着,像行走在一个荒寂的古庙,偶尔听见一两声鸡呜,遥远得如同是在梦中,女儿蹦蹦跳跳,奔向前方矮墙下卧着的大黑狗。
我顿时头皮发紧、双腿软麻!那狗竟懒得睁开眼皮,只是有些无奈地掉转了一下嘴巴。
我简直怀疑它是否就是一只狗。
很难想像,若在十几年前,我们一行人的到来,村里早已是狗叫声连成一片。
⑦迎接我们的大伯热情地端出烟茶瓜子。
从他弯曲的身躯,我感受到了他像村庄一样的衰老。
或许,他正是这座村庄的缩影。
⑧站在村头,穿过层层碧绿和片片金黄,向东望去,紧依公路两侧,一片林立的黄墙红瓦,那是一个繁盛热闹的集镇,一座曾经的村庄,一座城市的童年,正与身后的村庄形成鲜明的对比。
转过身,向西望去,是一座隆起的土丘,土丘上密布着一排排黄土堆垒的坟茔,整齐森然,芳草萋萋。
⑨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
坚硬平坦的水泥路面覆盖了一个曾经的村庄,其实,消失的只是一个关于村庄的记忆。
或者说,村庄成长为一座城市。
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
(选自《散文》2007年第8期)
(1)“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伏在万绿丛中的叶。
”这段文字写村庄的树丛和原野,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其表达特色和作用。
(2)作者说:“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
”请联系全文,概括作者对村庄留存着哪些记忆。
(3)文题为“一座村庄的消失”,哪些景象能表现“村庄的消失”?并请结合全文,探究村庄消失的原因。
(4)对于“村庄的消失”作者抱有怎样的情感态度?请分析并评价。
5. (20分)(2016·郴州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书圣
孙海龙
这天,因为写大字的事厂办高主任犯了愁。
干了多年厂办主任,敢说没有多少事能难住高主任的。
要说发怵的就是要他自己动手写大字儿,一拿带毛的笔,手就直哆嗦。
但他并没有因此误过事,因为他可以找小季写,只要打个招呼,小季就会把写大字的事给他办的妥妥帖帖。
小季是会计,不属于高主任管。
但小季毕竟还是本厂职工。
更主要的是小季会写大字,且蝎子巴巴,全厂独一份,人戏称“书圣”。
有了他,高主任不会写大字儿又怕甚。
厂办主任也不是要个个会写大字儿。
说小季的大字儿是全厂独一份并不确切,确切的是厂里会写大字的还有一人。
谁?老季。
老季是业务主任。
但
老季很谦虚,任谁去求字均不写,说些写不好,拿不出手,惭愧呀惭愧之类的话。
但有人见过老季的字,在厂长家高主任也见过。
字咋样叫好?高主任不大懂,但看起似乎比小季的更顺眼。
然而别人顺眼没用,老季自己瞧不顺眼。
老季怕人见笑,死活不拿毛笔,别人终是说不出个啥。
日子久了,也就再没人去找老季提写字儿的事了。
小季则与老季大相径庭,到底人年轻,年轻有时就不大会谦虚,就有着极强的表现欲。
有人找小季写字,叫声“书圣”,小季瞅着你手中纸的双眸就会炯炯发光,会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儿两手去接那纸。
铺开,润笔,倒墨,问所写内容,开写,一气呵成。
之后,就会执着笔从头至尾仔仔细细一番过目,很陶醉,很自得的样儿。
可是,小季休假了。
小季没上班,是因为媳妇要生孩子。
你说他媳妇也真会添乱,干嘛非赶这时候生孩子!高主任正眉头紧锁,厂长见了,笑:“咋的啦,一副苦瓜相?”
高主任说:“厂长,你笑,我可笑不出。
今儿个这任务我是抓了瞎。
”随即,高主任把事儿一二三四讲了一番。
厂长不笑了,也皱起了眉:“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还真叫这点小事难住了哈。
检查组说话就到,你这该写的字还没着没落,叫人看着咱厂没人是不!这小季……他媳妇不是还没生么,你没再找找他,让他先别休假?”
“找过。
”高主任摊开两手,一脸无奈,“人家说,媳妇生孩子跟检查组要到一个样,都是说话就来的事,没个准头。
万一,要是……谁负责!所以……”
“自负有两把刷子,要架口呐!”厂长挺气,“现在的年轻人……好,不说他。
没那个鸡蛋,还真做不成蛋糕了?我就不信!你,去找老季。
”
“老季?”高主任瞪大眼,“厂长,老季你又不是不知道……”
“嗨,我说你这个当主任的,你没去,咋知……”厂长一下子打住话头。
原来,老季不知啥时已站在一边。
老季说:“厂长,你们是在商量写大字的事吧?我来试试怎么样?我的字虽然不大行,但这节骨眼上……得为领导,为咱们厂分忧不是?!”
厂长上前握住老季的手,先对高主任说:“瞧着没,关键时候,还是老同志……”又对老季道:“那就辛苦你啦!”
“哎,那里那里。
”老季脑袋摇的拨郎鼓儿似的。
检查组走后,恰逢年底评先,厂长很自然的讲起了老季“应急”这件事,老季成了先进。
也有人提到小季,却被厂长一句关键时刻方能看出英雄本色所驳回。
这一切,小季当然并不知晓。
小季一如既往地工作,为找他写字的人写字。
又有人去找老季,说老季才是真正的书圣,那字实实在在胜似小季。
老季笑道:“言过其实,言过其实。
咱那字只是能应个急,跟猪急了能上树,狗急了会跳墙差不多。
小季后生可畏,不能比。
”
说这话时,老季两只手一齐在胸前轻轻摇动,一脸的真诚。
(选自《天池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小季的字不如老季的字好,却贪图“书圣”的虚名,爱表现,关键时刻又摆架子,最终在评先时被否决。
B . 小说采用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多种描写塑造小季形象,突出了他的字写得好、热心助人的特点。
C . 小说情节围绕“真假书圣”展开,在真与假之间展现了不同人对名利的态度,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
D . 小说对老季似褒实贬,对小季又似贬实褒,用正文反作手法,寄寓褒贬,揭示了世故钻营的现象。
E . 小说在语言上通俗易懂,采用了大量的方言和歇后语,贴近百姓生活,极具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浓郁。
(2)小说中的老季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划线句子有何作用?结合全文试作分析
(4)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全文试作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9分)
6. (9分) (2020高三上·榆林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冬
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人表示,虽然已经是冬天,但毕竟是早冬,天气和自然景物,给人春天般的感觉。
B . 诗人看到早冬柘树、寒樱的样子,妙用比喻,表现出树叶和花显现出的勃勃生机。
C .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闲散生活的态度,不知不觉自己也走人酒家喝酒,轻松闲逸。
D . 这首诗写早冬景物及生活,平易通俗,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于通俗中见巧妙。
(2)诗中的“萋萋”“漠漠”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6分)
7. (22分) (2019高二上·天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玄字幼度。
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
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
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安悦。
及长,有经国才略,屡辟不起。
后与王珣俱被桓温辟为掾,并礼重之。
于时苻坚强盛,边境数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安乃以玄应举。
中书郎郗超虽素与玄不善,闻而叹之,曰:“安违众举亲,明也。
玄必不负举,才也。
”时咸以为不然。
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亦得其任,所以知之。
”于是征还,拜建武将军,监江北诸军事。
时苻坚遣军围襄阳,车骑将军桓冲御之。
诏玄发三州人丁,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以为形援。
襄阳既没,坚将彭超攻龙骧将军戴逯于彭城。
玄率东莞太守高衡、后军将军何谦次于泗口,欲遣间使报逯,令知救至,其道无由。
小将田泓请行,乃没水潜行,将趣城,为贼所获。
贼厚赂泓,使云“南军已败”。
泓伪许之。
既而告城中曰:“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勉之!”遂遇害。
及苻坚自率兵次于项城,众号百万。
诏以玄为前锋,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晋陵、幽州之燕国诸军事,与叔父征虏将军石等距之,众凡八万。
玄先遣广陵相刘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涧,即斩梁成及成弟云,步骑崩溃,争赴淮水。
牢之纵兵追之,生擒坚伪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收其军实。
坚进屯寿阳,列阵临肥水,玄军不得渡。
玄使谓苻融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
诸君稍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肥水,莫令得上。
我众彼寡,势必万全。
”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
”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
于是玄与琰、伊等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
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
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诏遣殿中将军慰劳。
进号前将军、假节,固让不受。
赐钱百万,彩千匹。
(节选自《晋书•谢玄传》)
(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及长,有经国才略经:治理
B . 自率兵次于项城次:次序
C . 与叔父征虏将军石等距之距:同“拒”,抵抗
D . 遂麾使却阵麾:指挥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表现谢玄“不负举”的一组是()
①虽履屐间亦得其任
②玄先遣广陵相刘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涧
③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
④诸君稍却,令将士得周旋
⑤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
⑥进号前将军、假节,固让不受
A . ②④⑤
B . ④⑤⑥
C . ①③⑥
D . ①②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谢玄从小聪慧过人,被谢安器重,长大后有经国才略,朝廷几次任用它都被拒绝,后来与王珣同被桓温重用。
B . 中书郎郗超素来与谢玄不和,但得知谢玄被推举后,由谢玄平时处理细小事务的做法推知谢玄一定不会辜负举荐。
C . 彭城被围,谢玄欲派人向彭城守军报信,让其坚守,田泓自告奋勇,不幸被俘,田泓巧妙施计,最后不辱使命。
D . 谢玄利用苻坚轻敌思想,先带领八千精兵南渡肥水,趁敌军还未扎稳阵脚,即与之决战,前秦军队溃败逃
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违众举亲,明也。
玄必不负举,才也。
②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
8. (14分) (2017高二下·山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也。
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
身长八尺二寸,姿望秀伟,饮酒石余,而迟钝质朴,不为乡亲所重。
性好骑射,著韦衣①。
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年四十余,郡上计掾察孝廉。
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
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于是自课。
百日习一经,因而对策升第。
除渑池长,迁浚仪令,入为尚书郎。
时欲沙汰郎官。
非其才者罢之。
舒曰:“吾即其人也。
”襆被而出。
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
累迁后将军钟毓长史,毓每与参佐射,舒常为画筹②而已。
后遇朋人不足,以舒满数。
毓初不知其善射。
舒容范闲雅,发无不中,举坐愕然,莫有敌者。
毓叹而谢曰:“吾之不足以尽卿才,有如此射矣,岂一事哉!”转相国参军,封剧阳子。
府朝碎务,未尝见是非;至于废兴大事,众人莫能断者,舒徐为筹之,多出众议之表。
文帝深器重之,每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
”迁宜阳、荥阳二郡太守,甚有声称。
征拜散骑常侍。
出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简惠称。
入为侍中。
武帝以舒清素,特赐绢百匹。
迁尚书。
太康初,拜右仆射。
舒与卫瓘、山涛、张华等以六合③混一,宜用古典封禅东岳,前后累陈其事,帝谦让不许。
以舒为左仆射,领吏部。
舒有威重德望,禄赐散之九族,家无余财。
以年老,每称疾逊位。
时论以为晋兴以来,三公能辞荣善终者,未之有也。
太熙元年薨,时年八十二,谥曰康。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一》)
【注】①韦衣:用皮革做成的衣服,为卑贱之服。
②画筹:指用筹码计算射箭的成绩。
③六合: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B . 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C . 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D . 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 . 台辅,三公或宰相之位。
三公,指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
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为三公。
B . 孝廉,“孝”是孝顺父母,“廉”是敬爱兄长,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
通过选举孝廉,在社会上造成“孝顺父母,兄弟和睦”的舆论和风尚,起到了一定的社会教育作用。
C . 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封”多指在泰山顶上筑坛祭天;“禅”多指在泰山南梁父山上辟场祭地。
D . 九族,泛指亲属。
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
(3)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魏舒不愿要虚名。
40多岁时,郡中上计掾访察孝廉,魏舒家族中人认为他没有学识,所以劝他不要去参加考试,这样就能留下高洁的名声,而魏舒却坚持学习并最终通过了考试。
B . 魏舒为人坦诚。
朝中要淘汰不称职的郎官,魏舒自认为当属被淘汰的人员,便自行整理行装而离职。
此举也令平素没有高论的同僚们深感羞愧。
C . 魏舒才华出众。
他的射箭本领得到后将军钟毓的高度评价;转任相国参军后能够筹划决断那些众人不能决断的关于废除或是兴建的大事,也深得晋文帝的器重。
D . 魏舒为官清廉。
无论是在宜阳、荥阳、冀州做官,还是在朝中担任侍中,均因清廉而被人称道;他还把自己的俸禄赏赐赠给了九族中人,家中也没有多余的钱财。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毓初不知其善射。
舒容范闲雅,发无不中,举坐愕然,莫有敌者。
②时论以为晋兴以来,三公能辞荣善终者,未之有也。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9. (5分) (2016高二上·银川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爱因斯坦说:“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
”
用心体会这句话,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3分)
答案:3-1、
答案:3-2、
答案:3-3、
考点:
解析: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9分)答案:4-1、
答案:4-2、
答案:4-3、
答案:4-4、
考点:
解析:
答案:5-1、答案:5-2、
答案:5-3、
答案:5-4、
考点:
解析: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9分)答案:6-1、
答案:6-2、
考点:
解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6分)答案:7-1、
答案:7-2、
答案:7-3、
答案:7-4、
考点:
解析:
答案:8-1、答案:8-2、答案:8-3、答案:8-4、
考点:
解析: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答案:9-1、
考点: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