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 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0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它们在艺术创作中_______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______,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它们并没有因为当今高科技手段的出现而_______,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 淋漓尽致白驹过隙湮没无闻
B. 栩栩如生斗转星移湮没无闻
C. 淋漓尽致斗转星移销声匿迹
D. 栩栩如生白驹过隙销声匿迹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宇宙的浩渺和心灵的深邃,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者探索和审美的世界,正如德国
哲学家康德所说:“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执着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B. 通过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增与减的设计,可以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
工作情景,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更戏剧化地讲述场地的故事。

C. 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怎样担当起生命难以承受之重?鲁迅的回答是:直面人
生。

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格的健康通达快乐。

D. 对斑纹和斑点的收集乐趣使蓑鲉同其他鱼种显著地区别开来,加之它傲慢得极
其懒散的泳姿,让我乍一看把它误认为植物。

3.下列诗句采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C.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应该把握时间,好好学习.
B. 凡事不可能总不成功,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C. 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就像古诗中说的那样“长风
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为什么写作高手总有写不完的有趣事儿呢?奥秘就在朱熹的诗句里“问渠哪得
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高手往往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德行如同宝石一般,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更加美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但也不尽然,诸如罗马大帝奥古斯都、英王爱德华四世等,他们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①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
②所以有许多人,他们容貌俊秀却一无所为
③美貌的人并不是完人
④因为他们追求外型美而放弃了内在美
⑤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高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⑥不会把所有优点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

A. ①⑥③④②⑤
B. ⑤③①⑥②④
C. ①③②④⑥⑤
D. ⑤①⑥④②③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6.名句名篇默写
(1)茕茕孑立,______。

(《陈情表》)
(2)本图宦达,______。

(《陈情表》)
(3)______,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
(4)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

(《长亭送别》)
(5)不在沉默中爆发,______。

(《记念刘和珍君》)
(6)是鸟也,______。

(《逍遥游》)
(7)______,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逍遥游》)
(8)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序》)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京口月夕书怀
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注】诗人家在温州平阳,本诗是他旅居镇江之作。

(1)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赏析尾联“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3)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书怀”的内容。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8.0分)
8.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两个孤独的人
【奥地利】茨威格
像一股广阔的深色的激流,熙熙攘攘的工人穿过大门。

在这密密匝匝的人群后面相当远的地方有一个工人孤孤零零地走着。

他还不老,很强壮,但是他不能与那些人保持同样的步子,因为他那条瘸腿无法使他快速地行走。

远处欢快的声音还在发出回响。

他听到了,对这人群发出的嬉闹的声音并不感到痛苦。

他的残疾早就使他习惯了孤独,在孤独中他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哲学家,以弃世者的冷漠面对生活。

他一瘸一拐地慢步向前。

从远处昏暗的田野里涌来不久就要成熟的庄稼的暖洋洋的芳香,冷爽的晚雾也无法遏止它的飘散。

远方的笑声消逝了。

不时还有一只孤零零的蟋蟀发出唧唧声,除此到处一片寂静,是那种深深悲哀的寂静。

在这样的寂静中沉默的思想开始言语了。

突然他谛听起来。

他觉得他听到了有人在呜咽。

他凝神静听。

一切都在沉默,像在无梦的睡眠中。

但在随后的瞬间他又听到哭声,更为低沉更充满了痛苦。

透过模糊的苍茫的暮色他看到在公路上有一个身影,坐在堆摞起来的铁轨上哭泣。

他先是想静悄悄地走过了事。

但当他走近时,他认出了这个不停呜咽的少女。

她是和他在同一工厂的一个女工。

他是在每个人都称她是“丑八怪尤拉”时认识她的。

她的丑陋是那样惹人注目,他们给她登记上这个她早在孩提时代就有的名字。

她的脸粗糙,不成规矩,皮肤的颜色是一种脏兮兮的黄色,那样污浊不堪,令人厌恶。

再加上体型是那样显眼的不协调,孩子般孱弱和消瘦的上身,长着一个宽大和有些弯曲的臀部。

唯一漂亮的是她那双安详和熠熠闪光的眼睛,它们把所有的轻蔑和憎恶的目光当作是温柔的顺从再次映射出来。

不受怜悯地继续生活下去,他本人业已承受了过多的秘密痛苦。

他走近她,把手善意地放到她的肩膀上。

她吃了一惊,像是从梦中醒来。

“放开我!”
她不知道是在同谁说话,只是由她的狂暴的痛苦而嘶叫起来。

现在她认出了这个陌生人,变得安静下来。

她注意过他,因为他是厂里从没有嘲笑她的少数人中的一个。

她喃喃地推开他。

“放开我!这是我自个的事。


他小心地问道:
“他们又欺负了你?”
这个问题又触到她的痛处。

血一下子涌到面颊,她的话急促忙乱,充满了怒气:“他们要到乡下,到村里去。

有一个人建议,这立刻得到大家赞同。

在有人数一数有多少人去时,我蠢极了,也报了名。

所有人都笑了起来,他们恶言恶语,他们挖苦嘲笑,还从没有这样狠毒,直到我发起火来。

我不知道我是怎么了,我失去耐性,就对他们说了些他们认为是下流人说的话。

于是他们--就--把我--打了一顿……”
她又剧烈地啜泣起来。

他陷入极度的激动,感到有必要对这个可怜的姑娘说几句话,于是他开始讲起他本人的苦恼。

但她不想减缓她的痛苦,她不愿放弃每个受侮辱人感受到的那种殉难者的快乐。

“不是他们,那些伤害我的人。

是所有的一切,是整个生活。

有时,当我想起自己时,我就厌恶自己。

我为什么这么丑陋?这太不公平了。

可我整个一生都在承受。

早在是个孩子时我就感到他们在嘲笑我。

我从不想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因为我怕他们,因为我嫉妒他们!”
他震颤地听她讲,她对他袒露了如此多的痛苦,他完全能够理解。

因为这由成千上万小时积贮起来的痛苦,他原认为早已死寂了,现在又都从他的睡眠中苏醒起来,他早就忘记了,他是来这里安慰她的。

完全不由自主地他也讲起了他的遭际,因为他找到了能理解他的人。

他轻声对她说:
“也有一个人,他想与其他人一起玩耍,但是他不能。

每当他们狂跑乱跳,他总是吃力地一瘸一拐地跟在后面,老是落在后面。

其他人嘲笑他。

他总是听之任之,傻里傻气的。

比起你来,他也许更糟,你毕竟有健康的腿啊,整个世界属于这样的人哪!”
她内心激动得越来越厉害。

她感觉到她生活中的痛苦从深处在碎成破片。

“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命苦。

我从没有看到母亲,没有人对我说过一句好话。

当每个姑娘同她们的情人在一起时,我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这同时我还感到,事情会永远如此。

也必然是永远如此,若是人们像所有其他人一样都这样想的话。

我的上帝,我真想知道。

为什么会是这样!”
他俩从没有对人讲述过的,也几乎自己都没有供认过的,这两个还几乎是陌生的人彼此都袒露了出来。

每一声呐喊都在他们的灵魂中得到了回响,因为两个人在痛苦上是相亲共感的。

他立起身来,简单而乞求地对她说:“走吧!”
她同他一起上路。

天色已完全变得昏暗了。

他无法再看清她的面孔,而她根本没有察觉到,在她的痛苦缓缓消失之中她在迎合着他的脚步。

两个人就这样慢慢地一起走着。

一种模糊不清的相互理解的情感像一种天国的快乐飘临到两个孤独者的天空。

他们的交谈变得越来越亲切和细声,必须完全靠在一起才能听得清楚。

(1)文章第二段划线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①她感觉到她生活中的痛苦从深处在碎成破片。

②而她根本没有察觉到,在她的痛苦缓缓消失之中她在迎合着他的脚步。

(3)两个孤独的人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4)本文讲述了两个孤独的人的故事,请探究作者讲述这个故事的深刻意蕴。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文化瑰宝与文化泡沫
王蒙
①在全社会关心并期待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的情况下,文化事业有可能出现很
好的态势,产生无愧于伟大时代与悠久传统的文化瑰宝,也有可能稀里糊涂地、或抱着侥幸心理装模作样地打造文化的泡沫。

②什么是文化瑰宝?要看为我们的受众提供了什么样的路径、启迪、精神享受与
人生智慧。

例如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并使之与现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对接;例如出现有可能彪炳史册的有真正的价值的著作与艺术成果;例如,从理论、科技、体制创新上解放整个民族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解放中华民族的生产力。

③什么是文化泡沫?愈是缺少对于文化的想象力的人,愈是容易把文化财务化、
基建化、利益化。

到处修建文化生态园、文化纪念园、文化名人园、文化基地、文化广场……其中有做得不错了的,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但也确有以文化的名义占地盖楼贷款。

我主张,各地应该对于已有的文化设施作一次检查清理,对于以文化之名行非文化之实的园馆基地广场公司,采取措施。

④再如,一方面对于已有的文化遗产不加爱惜,时有破坏,一方面任意捏造制造
虚假古迹。

这里有一种说法,将文化标识为一些符号,对于商标设计、旅游广告与简明普及某种在世界上不占主流地位的文化可能管用,如弄点长城、天坛、熊猫、旗袍……就代表中国了,也不是坏事。

但这毕竟是浅薄的认知,有时会成为对于中华文化的廉价化、简易化与装饰化的糊弄。

⑤更大的泡沫是走文化的过场,求活动的规模,却忽视了文化的灵魂。

晚会举行
了,歌舞演出了,著名艺人来了,“卖点”多了;然而没有思考,没有热情,没有爱憎,没有深度,没有教益,没有精神的营养,也没有感情的充盈与升华。

这样的文化是空心文化,是无灵魂的苍白的文化,是文化的悲哀。

⑥有时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泡沫,只有一步之遥。

作为政府管理与文化政策,凡没
有触犯法律的文化活动都是可以允许的,我们呼唤着的期待着的是文化瑰宝而不是文化泡沫,但我们绝对不能跟着泡沫闹轰。

这一点,丝毫不能含糊。

文化是智慧,是历程,是生活,也是精神的梁柱。

文化不是花言巧语与抒情朗诵。

越是把常识范围内的道理说得无人能懂的,我们都不要相信。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作者为什么说“有时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泡沫,只有一步之遥”?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文化泡沫。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8.0分)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家谱记
归有光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

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

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

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

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

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

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

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

俎豆壶觞,鲜或静嘉。

诸子诸妇,班行少缀。

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
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

祖宗,父母之本也。

族人,兄弟之分也。

不可以不思也。

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

长而
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

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

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

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

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

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居常不自释释:宽解
B.贫穷而不知恤恤:救济
C.以仁孝之道责之也责:责备
D.不录于有司于:表被动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的两种礼器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B.长老:文中指年德俱高的僧人。

如白居易《闲意》诗“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中的“长老”即为此意。

C.世家:《史记》中把用来记述王侯的传记称为世家。

文中指世代显贵的家族或大家。

D.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②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
(4)将课本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②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70.0分)
1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
歌除外。

幸福无处不在。

读书是幸福,思考是幸福;牵挂是幸福,欢聚是幸福;收获是幸福,付出是幸福……幸福是一把无形的尺,丈量着我们生命的丰富和尊严。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

所谓近义成语,是指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感
情色彩、词义轻重、适用对象等有所不同的成语。

辨析时,要抓住其细微的不同之处加以辨析。

解答本题,要结合成语义和语境义进行辨析,可以使用排
除法。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栩栩如生: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根据语境的描述对象中国古代书画艺
术的神韵,所以用“淋漓尽致”恰当。

白驹过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斗转星移: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

语境是说时间的变化,并没有强调时间过得快,因而
应选“斗转星移”。

湮没无闻:名声被埋没,没人知道。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现在也指事物消失。

语境强调的是笔、墨、纸、砚仍然用在当下,并没有因社会发
展而消失,所以用“销声匿迹”符合语境。

答案:C。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E.
近义成语辨析5看
1、看词义
抓住近义成语中不同的语素或整个成语的含义,分析各自的侧重点、范围的
大小、词义的轻重。

2、看对象
近义成语适用对象不同,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

3、看褒贬
近义成语感情色彩有不同,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

4、看语体
有的成语用于书面,有的用于口语。

5、看功能
近义成语语法功能不同,不可互用
2.【答案】D
【解析】
A.搭配不当,“宇宙的浩渺和心灵的深邃,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者探索和审美的世界”主宾不搭配,首句改为“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心灵”;
B.语序不当,最后两句位置错误,应先说实,再说虚,改为“更戏剧化地讲述场地的故事,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
C.语序不当,最后一句中“人格的健康通达快乐”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语序不对称,应该是“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快乐的健康人
格”;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搭配不当常见的类型:
(1)主谓搭配不当
例如: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

(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纪念三八节的到来。

(“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而不是“到来”。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如: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
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这一类搭配不当常和语序不当有交叉的地方。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如: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5)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例如: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

3.【答案】C
【解析】
A《后庭花》为引用或用典;
B拟人,“溅泪”“恨别”“惊心”赋予物以人的情怀;
C 借代,“绿”、“红”代指“绿叶”、“红花”;
D比喻,将“雪”比作“梨花”;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

增强了感染力。

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互文:使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节奏明快。

4.【答案】B
【解析】
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谓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
悲伤也没用了,用在此处指要好好学习,把握时间符合语境;
B.“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是两句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性格,勉励人克服困难、立志成就事业,用在此处用来指凡事不可能总不
成功,语意不符;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是实现我理想的那一天会来到的,我将大显身手,大展宏图,用在此处指显现理想的过程符合语境;
D.“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池塘的水之所以清澈是因为有新的水注入。

启发我们要不断接受新的事物,才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和进步,
符合语境;
故选:B。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所给的句子,根据语境判断索
引用诗句的正误,理解诗句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然后根据
题目要求选出答案.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就是把一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提取出来,广泛的说还有
其他很多形式,诸如用语言用图形等,把文章内容或文段内容简要概括出来.也是现代文阅读重点考查的内容,其内容包括:分析结构,把握思路;归
纳要点,概括中心;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阅读能力.
5.【答案】B
【解析】
这段文字主要是说人非完人,拥有美德之人令人起敬。

⑤句中“同样”一词紧承“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更加美丽”这句话,故放在第一位;①②④⑥四句主要是解释第③句“美貌的人并不是完人”,①⑥是原因,②是结果,④进一步解说②,且④句的“他们”紧承②的“他们”,指代②的
“许多人”。

故正确排序为:⑤③①⑥②④
故选:B。

本题考查排列句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答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语境,判断空格处内容与前后文的衔接.然后分析选项所给句子,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解答过程中还要抓住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判断语句的衔接.
句间的关系必须吻合其内在的逻辑.根据上下文,确定句子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是解答此类题目的突破口.
6.【答案】形影相吊;不矜名节;晓来谁染霜林醉;禾黍秋风听马嘶;就在沉默中灭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朝菌不知晦朔;落霞与孤鹜齐飞
【解析】
(1)形影相吊(重点字:吊)
(2)不矜名节(重点字:矜)
(3)晓来谁染霜林醉(重点字:醉)
(4)禾黍秋风听马嘶(重点字:黍)
(5)就在沉默中灭亡(重点字:默)
(6)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重点字:徙)
(7)朝菌不知晦朔(重点字:晦朔)
(8)落霞与孤鹜齐飞(重点字:鹜)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

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
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逍遥游》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

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

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6.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9.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