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二地理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年高二地理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1~3题。

1.图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相似性
B.差异性
C.整体性
D.复杂性
2.图中植被种类丰富是因为该地( )
①纬度较低②地势起伏大③河流短急④降水丰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3.《沁园春·雪》中的部分词句描写与其地理要素对应正确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地形
B.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水文
C.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大气
D.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生物
读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图,完成4~6题。

4.图中①地区主要分布( )
A.草原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5.图中①地区还分布着一些绿洲,该地出现绿洲的主要是( ) A.受洋流影响 B.有丰富的水源
C.受海陆分布影响 D.受人类活动破坏的影响
6.秦岭同一自然带南坡比北坡分布海拔稍高的主导因素是
( )
A.地形 B.洋流 C.热量 D.季风
右图中的虚线为日本本州岛某水平自然带在图示地区
分布的最北界线,完成7~8题。

7.图中某水平自然带是( )
A.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8.在日本该自然带分布的最北界线比我国的纬度较高,原因是( )
A. 该地受海洋和暖流影响大
B. 该地不受西北季风影响
C. 该地多山地丘陵地形
D. 该
地受寒流影响大
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略图”,完成9~11题。

9.与①处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
A.大气环流B.山脉迎风坡
C.暖流D.寒流
10.下列四地自然带名称正确的是( )
A.①地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④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③地为热带草原带 D.②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1.③地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右图中a表示0~14岁、b表示 15~64岁、c表示 65
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

完成12~13题。

12.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慢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图中②国0~14岁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20%鼓励生育B.15%采取移民政策
C.60%计划生育D.30%鼓励
人员出国
读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图,完成14~16题。

14.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一般先转变的是
( )
A.出生率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15.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
A.德国 B.中国 C.埃及 D.新加坡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
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

读美国人口潜
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完成17~18题。

17.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指数最大的是( )
A.①地区B.②地区
C.③地区D.④地区
18.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①②地区人口大量迁到④⑤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政策影响
B.宗教影响
C.战争影响
D.④⑤地区有新资源、新工业的阳光地带
陕西省北部白于山区39.2万人因干旱缺水和水质差而陷入贫困。

xx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将他们搬迁到城镇周边、中心村附近或其他城市。

完成19~20题。

19.影响白于山区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A.开放程度B.科学技术C.消费水平D.自然资源
20.促成此次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是()
A.政策扶持B.经济落后C.矿产枯竭 D.教育需求
读我国近20年来人口的变化情况图,完成21~23题。

21.甲表示人口的( )
A.出生率B.死亡率C.自然增长率
D.男性人口比例
22.有关我国现阶段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B.大量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
C.劳动力短缺D.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
23.目前,我国人口迁移最主要目的是追求( )
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优的自然环境
C.更多的休闲时间D.更高的经济待遇
读台湾1951年、1991年和2031年(预测)的人口金字塔图。

完成24~25题。

24.图中甲、乙、丙依次表示( )
A.1951年、1991年、2031年B.1991年、2031年、1951年
C.2031年、1991年、1951年 D.2031年、1951年、1991年25.从1951年到1991年的人口变化过程能够明显反映台湾省人口( ) A.出生率下降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死亡率不断上升 D. 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
二、综合题(50分)
26.读“世界部分地区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1)图示为北半球的(1或7)月。

判断依据是。

此时,北太平洋上的气压中心名称是。

(3分)
(2)B地区气候类型是,成因是,此季节的气候特征是。

(4分)
(3)B地区自然带名称是。

C地区自然带名称是。

A地区自然带名称是。

(3分)
27.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请写出下列相应内容。

(6分)
降水________;气温日较差________;地表水________;地貌多________;
土壤________;植被________。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
程。

试从植被变化角度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
壑地表形态的原因。

(2分)
(3)归纳陆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分)
28.读“我国北方地区示意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在地的自然带名称:
A (1分);
B (1分);
C (1分);
(2)沿A到B到C自然带的更替属于分异规律(1分),主要
是因为(1分)的变化引起的,就纬度位置看,它
们同属于五带中的。

(1分)
(3)说出A地气候的类型、成因及特征。

(4分)
29.根据表中数据(某年北京市和河南省人口变动)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
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自然增长率(%)总增长率
(%)
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
口(万人)
2000年-xx年十年共
增加(万人)
北京市-0.015 5.2921961.2604.3河南省0.5640.5629402.4146.6
(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 ,最可能的原因是 。

(2分)
(2)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 ,其人口数量的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 。

(2分)
(3)北京市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为 ,影响人口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2分)
(4)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是 。

(1分)原因
是 。

(3分)
30.读我国人口漫画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图1 图2
老人多了, 有两个孩子就好
(1)该人口漫画图(图1)反映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分)
近年来,我国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候鸟老人”组团“迁徙”的现象日渐普遍。

(2)结合图2说出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4分)
(3)说明该现象对“迁入地”海南省地理环境的影响。

(3分)
高xx级第二期3月学月考试地理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CCBBB ,6-10:CBADB,11-15:BACBC,16-20:AADDA,21-25:ADDBA 二、综合题(5个大题共50分)
26.(10分)(1) 1 气压带风带向南移阿留申低压(3分)(2)地中海气候(1分)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2分)
(冬季)温和多雨(1分)(3)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分)
27.(10分)(1) 少大少戈壁荒漠有机质含量少(贫瘠)稀少(6分) (2)植被遭到破坏(1分),加剧了流水侵蚀(1分)。

(3) 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
部分发展变化的(1分);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1分)。

28.(10分)(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经度地带性)水分(降水)北温带
(3)类型:温带季风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特征2分,其他每空1分)。

29.(10分) (1) 高外来人口增加(外来人口大量迁入)(2分) (2) 低人口大量迁出(2分) (3) 增长经济因素(2分) (4)主要特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1分)原因:城市有较好的就业条件;较好的就医条件;较好的教育条件;较好的生活条件等(原因任答三点得3分)。

30.(10分)(1)(3分)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原因: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较慢;(经济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进步,使)人均寿命延长,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

(2)(4分)海南省冬季气温较我国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等地区高(2分);老年人抵抗寒冷能力较差;(2分)老年人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出行的交通方便等;(后两点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超过4分)
(3)有利:带动当地旅游业、房地产业、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1分)增加了就业机会;(1分)加强区域间文化、信息等的交流。

(1分)不利:增加交通压力、住房压力,影响当地正常的社会秩序;(1分)当地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等。

(1分)
(该小问共3分,但不利影响至少答一点,否则,扣1
25732 6484 撄M35024 88D0 裐30475 770B 看.|26094 65EE 旮)28773 7065 灥31368 7A88 窈38065 94B1 钱20290 4F42 佂27518 6B7E 歾5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