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电解槽二次启动的生产实践与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铝电解槽二次启动的生产实践与分析
曹伯江
【摘要】@@ 铝电解槽是连续性生产的,但由于电力供应、原料供应不足或其它不可抗拒的原因,常迫使正在生产中的大批电解槽停下来.某厂就由于天旱少雨,电力紧张,将全系列的两个区及其它区的部分槽停了下来.
【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
【年(卷),期】2010(000)004
【总页数】3页(P70-72)
【作者】曹伯江
【作者单位】甘肃华鹭铝业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本文通过某厂铝电解槽二次启动的实践和分析,说明二次启动应注意的问题,为电解槽的二次启动提供借鉴意义。

铝电解槽是连续性生产的,但由于电力供应、原料供应不足或其它不可抗拒的原因,常迫使正在生产中的大批电解槽停下来。

某厂就由于天旱少雨,电力紧张,将全系列的两个区及其它区的部分槽停了下来。

在电力开始复苏,电解槽需要立即重新启动的时候,就产生了铝电解槽的二次启动问题。

通过刨炉后的情况分析,部分电解槽炉底阴极碳块仍然保持较完整,阴极表面有少量剥层或局部冲蚀坑,整个炉底阴极表面平整,无大的隆起现象,侧部块少部分被侵蚀、消耗,大部分仍被良好的炉帮覆盖。

如果进行槽大修,势必会造成浪费,增
加成本,如采取不处理或小修后进行二次启动,则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电解槽的槽寿命也得到相应延长,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突出。

对停槽后的电解槽进行初步刨炉,把槽内的电解质结壳块及残铝清理干净,露出阴极碳块,如阴极碳块表面平整无大的隆起,无太多冲蚀坑,且冲蚀坑深度不大于
15厘米,则可确定进行二次启动。

同时要调查清楚:
(1)如果是角部漏炉,可更换角部的1~2组阴极碳块;
(2)对电解槽底部较深的破损部位,可先刨开,再用阴极糊扎固;
(3)侧部块严重侵蚀,则刨开更换新的侧部块,再进行扎固;
(4)对炉底破损情况进行绘图标记,以便于以后检测判断破损部位和进行修补;(5)人工伸腿渗铝或隆起严重,则刨开进行更换扎固。

采用铝液焙烧方法进行二次启动,在挂极装炉过程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保证整个阳极底掌尽可能水平。

因此必须严格挑选阳极,保证每块极底掌水平,导杆垂直。

通过拉线测定可能的几个最高点,然后吊极逐个试,确定整个炉底的最高点后加上1
厘米,作为所有阳极挂极的基准。

由于炉底不平整,通电灌入的铝液相对较多,相对新槽的2.5吨,一般约灌入5吨,以淹没阳极10厘米为标准。

通电焙烧后,因炉底不平,铝液凝固收缩,再受热熔化后流向低凹处,会使阳极电流分布不均匀,表1是某槽通电24小时后阳极电流分布情况。

表2是新槽铝液焙烧24小时后阳极电流分布。

由表1、表2可以看出,虽然平均值相差不大,但电流分布均匀度差别较大,主要是阳极电流分布标准偏差相差较大。

焙烧过程中,因铝液发热电阻小,温度上升缓慢,一般在第六天启动时,两端温度在830℃~870℃左右,相对于正常启动温度900℃~950℃低,但因铝液电阻小,散热大的原因,再继续焙烧已无任何意义,所以必须人工抬电压进行效应启动。


时炉底不平,阴、阳极电流分布紊乱,甚至部分不导电,会使槽内铝液在抬阳极过程中剧烈波动,甚至在磁场作用下溅出槽外,阳极易发红,控制不住则易造成脱落,电压在3~20伏之间急速甩动,当动荡的铝液表面出现熔融电解质在漂浮时,电
压开始在15~20伏间波动,最后小片状熔融电解质连在一起,终于把铝液覆盖住时,电压稳定下来,电解质水平逐渐增高,灌入第二包电解质,达到要求的电解质高度,启动完毕。

(1)铺焦粉、挂极
二次启动槽阴极表面与大修后电解槽阴极表面相比,不够平整,有冲蚀坑,焦粉使用量比新槽多0.3~0.6倍,挂极难度也增加不少。

铺焦粉时,要尽量减少焦粉使用量,阳极底掌能与焦粉压实即可。

较深的坑可少铺焦粉,保证阳极底掌面三分之二压在焦粉上,确保通电时电流顺利通过。

但为了启动后找平阳极底掌调极方便,挂极时同样找最高点,并以此为基准,用兜尺取下阳极的安装高度,每块极上槽时以此为标准划好线,为以后测全炉调平阳极作准备。

软连接的安装与大修后电解槽相同。

分流片的安装片数可适当减少。

(2)通电焙烧
完成以上工作后,进行系列停电短路口绝缘操作,送电时,要密切注意分流片是否发红(因为阴极表面的不平整,造成阳极压实的程度有差异,相对大修后电解槽分流片更不均匀,更容易出现分流片发红现象)。

有则风吹冷却,避免分流片被熔断失去分流作用。

6~8小时后,槽电压降到3.5伏可以拆分流片,拆后电压升幅不
超过100毫伏可继续拆,拆完为止。

槽电压、温度、全电流分布的测量,记录按大修后电解槽操作。

对一些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二次启动槽更容易出现阳极偏流,通电后要勤测全电流分布,电流分布过大的要松软连接进行处理,避免局部电流过大导致局部过热或阳极脱落。

阳极钢爪发红尽快拔开极上浮料并用风吹冷却,避免阳极浇注铁化掉,
阳极脱落。

局部化空,过热要进行推料,将极上副原料推入化空、过热处。

(3)启动
大修后电解槽一般焙烧72小时,二次启动槽大部分阴极已经经过一次焙烧,因此二次启动槽焙烧时间44~48小时,当槽内已有熔化的液体电解质,可以准备启动。

由于二次启动槽往往容易出现阳极偏流,因此保证足够的液体电解质尤为重要,一般灌入至少16吨电解质液,采用无效应启动。

灌完电解质后电压保持7~8伏。

启动时应注意:抬阳极后要重新复紧阳极夹具,避免阳极下滑;灌电解质量要充足,避免烟道端阳极下无电解质;勤测全电流分布,密切关注阳极电流分布情况。

副原料开始熔化后碳渣开始排出,此时可在四个角部和碳渣较多的地方捞碳渣,二次启动槽通电焙烧时铺焦粉使用量过多,启动时难以顺利排出,待副原料全部熔化后,有时必须根据情况依次拔出阳极捞碳渣。

需要打捞大量碳渣,工作量较大,若打捞不及时,碳渣高温氧化变成颗粒极细的碳粉无从打捞,引起高电压无法消除,出现难灭AE,电解质性质变坏,易引起电压摆,甚至出现长包,电解质部分含碳
等更为严重的结果,造成槽况恶化。

启动后电压保持可以与大修后电解槽相同,24小时后灌铝,由于阴极不平整,灌
入的铝量比大修后电解槽要多约20%。

两种焙烧方法比较见表3。

由表3可知,铝液焙烧方法的控制点较多,难度相对大,而焦粉焙烧过程的控制
点集中在启动时碳渣的打捞工作上,以及为配合打捞碳渣进行的电压控制、物料添加等。

因此,总体上焦粉焙烧相对较优。

同时,从焙烧后的槽寿命来看,焦粉焙烧的平均槽寿命是812天,铝液焙烧的平
均槽寿命是189天。

大修后电解槽非正常期一般约3个月,保持较高的温度、分子比,以便于阴极吸钠,二次启动槽非正常期可以控制在1个月内,主要技术条件参数如表4。

现将某厂某年二次启动的情况进行统计,见表5。

二次启动前槽龄分布见图2、图3。

二次启动后槽龄分布如图4、图5。

利用minitab分析得出结果。

回归方程为:
二次启动槽寿命 = 1741 - 1.25×二次启动前槽龄
不管从操作的角度以及槽寿命的角度,都应采用焦粉焙烧;焦粉焙烧二次启动应把打捞碳渣作为工作的重点;二次启动应结合刨炉后的炉底状况和槽龄确定,对炉底状况较差及槽龄较长的电解槽应考虑大修,不进行二次启动,对局部较差的应进行小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