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答案(Pdf)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C。

张冠李戴,“后者”错误。

原句为“周作人一直看好王充的价值,把他视为中国文化史的三盏明灯之一”。

2.B。

A项曲解原意,原文有“浙东文化几千年有很大变化,但神秘主义的气息不绝,也算一种传统”这样的表述。

C项强加因果。

D项后面不是牟宗三的观点。

3.A。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在王充阮籍时期就有。

4.①浙东的文化(“浙江文化”“绍兴文化”也可得分)②迷信之风(关键词是“迷信”)③精神的存在④思想功能(若有与“思想”类似的表达也可以)(每空1分)
5. ①继承了王充等人对神秘主义的抵制,在对抗里找到了自己的审美方式(2分)。

②鲁迅从王充、嵇康身上继承了峻急、深邃的思想盘诘的传统(2分)。

③现代以来,故土先贤思想传统的失落,让他的笔触总是沉重。

(2分)
6.C。

A选项,小说中都红并不是因为演出失败而放弃音乐梦想,而是她认识到自己的演奏是为了还债,和音乐无关。

B选项,都红努力想要完成演出,并不能说明其对钢琴演奏的热爱,原文有提到“太丢人了”“太失败了”,但是这是公开演出,必须要完成。

D选项,“口吻里头包含了与她的年纪极不相称的刻毒”一句有反讽的意味,借此批判“滥用同情”的人们,忽视了“盲人”所渴求的平等的尊严,而非批判都红的“刻毒”。

7.B。

“情节跌宕起伏”说法不合理,小说更侧重通过人物心理描写揭示主旨。

“性格的变化”表述不准确。

都红一直都是一个富有自尊心的女孩,她拒绝成为别人同情与施舍的对象。

只是在这件事情中凸显出来了。

8. ①都红对自己演出的意义、自我生命的价值认知产生了落差;②都红从同情的掌声和赞美中意识到“她到底是一个盲人”,人格上失去了平等和尊严。

(评分标准:一点2分,两点4分)
9.①叙述人称: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比较自由灵活。

②叙述视角:以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并用盲人视角来引领读者体验盲人世界。

③叙述方式:以倒叙的形式续写人物先前的经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④叙述语言:朴素且诗性,轻盈而凝重,能品味出深刻的哲理性、反讽性,如“小提琴动人的旋律就帮着她说情。

人们会哭的,别人一哭她的债就抵消了。

”(如果提到“多用短句”或者其他语言特色,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
⑤叙述技巧:小说采用“心灵叙事”的模式,侧重细致描写人物隐秘的心理,利用人物的内心冲突来彰显人物性格,展现盲人这一特殊群体敏感而自尊的心灵,并以此来推动小说进程。

突出对健全人格和尊严的高度礼赞。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2分,三点得满分。

考生如果提到“叙议结合”并分析到位也可得分)10.D。

“狩猎而诛之”的“之”为代词,代的应为前文的“……者”,“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并列结构,“典”是刑罚之意。

故选D
11.D。

例句为连词,表目的。

A项,连词,表因果。

B项,与“谓”连用,相当于认为。

C项,介
词,拿、用。

12.C,例句为名词作状语,预先。

A项,膏泽,名词做动词,施加恩惠。

B项,事,名词作动词,办。

C项,世,名词作状语,根据当世的情况。

“世轻世重”,意思是刑罚要根据当时社会情况确定轻重严宽。

D项,言,名词,话语。

13.A。

盘庚为商代国君。

14.①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而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协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众多的反对者怎会对我不气势汹汹呢?
(“某”,我;“量”,考虑;“何为”,为什么;“汹汹然”,声势盛大或凶猛。

每点1分)
②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

忠诚有信的士人,在您当权时,虽然与你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

(“士之忠信者”,定语后置;“当路”,当权,当政;“龃龉”,不合,意见相左;“徐”,慢慢地。

每点1分)
15.C,无中生有,诗句并无迁谪之意。

16.①调动多种感官,从视觉和嗅觉描写了茶叶碾碎的香气和热水中茶叶,层次丰富。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茶比作春风,将茶香比作浪,生动形象。

③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茶汤的香气久久不散,连帐子上都似乎凝聚了浓浓茶香。

④末尾一句虚实结合,写饮茶后的感受,想象今夜醒后无法入睡,看见摩围山的影子倒映在秋江上。

⑤用典,化用了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别出机杼。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17.每空1分,共6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

(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18.B。

A项,按捺(nà)不住,B项,席卷天下,扣人心弦(xián),C项,严丝合缝,骠(piào)勇无畏。

19.D。

“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专业的解说内容”并列,需要相同的结构。

“导致”意为引起,造成,常用于不好的结果。

20.C。

其余几项均为“比喻”,C项中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泼皮破落户儿”指的是家道中落、缺少教养而泼辣的人。

21.①礼也可以杀人(关键词,礼,杀人)
②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关键词,合式,行为规范)
③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关键词,规范,传统)
22. ①礼治社会以传统维持社会(2分),礼的内容依现代标准可能是残酷的(2分)。

以德治国强调了道德的重要,与其相对的是依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法治社会(1分)。

23.作文审题参考
本作文题主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传统浙江省高考作文题中较少涉及。

材料中涉及了三位文人与山水的关系,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文本。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古人历来喜看山水,爱写山水,心驰神往处,情不自禁时,不能不以文章记之。

学生学过的课文中不乏此类例子,可以联系到范仲淹观景洞庭湖,浩浩汤汤,写下《岳阳楼记》,欧阳修
在琅琊山上看到林壑尤美,作《醉翁亭记》。

学生审题的深度可以看他如何理解、解释“所看所写是山水,所思所想未必在山水”一句。

学生要在心中有自己的回答:“那他们所思所想在何处?”文人所乐所怀是超越自然山水的。

自然为诗人提供的是可观可感的真实山水,而诗人的遭遇、阅历、学问让自然山水成为了人文山水,文人所思所想其实在其人自身,思考的是如果在困境中寻找超脱的力量,在人生中寻找存在的价值,在逆旅中书写当下的感兴。

文人与山水是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美,要从“心”出发。

温州作为山水诗的发祥地,长于斯学于斯的学生们对“山水”有着朦胧而亲切的认识。

写作任务中,主语是“你”,学生可以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出发,谈要用情、用爱、用心发现美、发现山水,但任务要求书写自己对山水的看法,不宜写成记叙文章。

作文基准分42分,一类54-60分,二类48-54分,三类42-48分,离题不超过23分,每少50字扣1分,根据字数可适当降级;少标题2分,错别字根据情况酌情扣分。

参考翻译
王安石开始主持政事,在天下推行他的新法。

司马光在迩英阁为皇上讲读,讲到萧何、曹参的事情。

司马光说:“曹参没有改变萧何时的做法,得到安守天下的方法。

所以孝惠帝和高后时期,天下太平,百姓衣食丰足。

”过了几天之后,吕惠卿侍讲。

他就趁机说:“先王的治国方法,有五年一变的,是巡查考核等制度。

有三十年一变的,是(《尚书》所说的)‘根据时代的不同调整刑罚轻重’。

也有百年不变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礼仪。

前日司马光说的话不对,他意在讽刺朝廷变法,而且讥讽我只是个草拟条例的人。

”皇上问司马光:“惠卿说得怎么样?”司马光说:“改变礼乐制度的诸侯,君主在巡查的时候就会惩罚他,因为君主自己没有改变。

治理新兴的国家用轻的刑罚,动乱的国家用重的刑罚,和平的国家用中等刑罚,这是刑罚根据社会情况确定轻重严宽,不是变化。

况且治理天下,就像居住的房子,破旧了就修理,不是严重毁坏的就不重新建造。

严重毁坏重新建造,没有好的工匠和上等的材料无法完成。

现在二者都没有,我恐怕连风雨也无法遮蔽了。

”惠卿不能回答。

司马光就给王安石写信阐明这个道理,多次书信往返,尽力劝导,好在安石听从他作了修改。

司马光又说:“巧言令色的人缺少仁义。

忠诚有信的士人,在您当权时,虽然与你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

谄媚之人,在当下确实让人顺心痛快,一旦您失了权势,一定会出卖您来显扬自己。

”就对宾客常常指点着说:“让王安石失败的,一定是吕惠卿。

”这之后六年,吕惠卿背叛王安石,上书告发他的罪状。

只要可以用来挫败王安石的,他没有不做的。

因此天下人佩服司马温公有先见之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