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杨芳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史稿·杨芳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杨芳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清史稿·杨芳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杨芳传》原文及翻译清史稿
原文:
杨芳,字诚斋,贵州松桃人。
少有幹略,读书通大义。
应试不售,入伍,充书识。
杨遇春一见奇之,荐补把总。
从征苗疆,战辄摧锋。
嘉庆五年,杨开甲、张夭伦趋雒南,芳以千骑扼东路,绕出贼前。
贼折而西,黎明追及,见马迹中积水犹潢,急驰之。
甫转山湾,见贼拥塞平川,芳率数十骑冲突,后骑至,乘势蹂躏。
贼仓卒奔溃,擒斩无算。
赐号诚勇巴图鲁。
宁陕镇标皆选乡勇精锐充伍,凡五千人,号新兵,芳驭之素宽。
十一年,芳代杨遇春署固原提督,去镇,副将杨之震摄。
以包谷充粮,又盐米银未时给,众鼓噪,营卒陈达顺、陈先伦遂倡乱,戕之震,其党蒲大芳护芳家属出而复从贼。
芳闻变,驰赴石泉,诏德楞泰率杨过春等讨之。
秋,贼大掠洋县、留坝,胁众盈万,推大芳为魁。
攻孝义,窥子午谷,围鄠县急。
芳与遇春计,贼尚感旧恩,可劝谕,单骑入贼,晓以顺逆利害,犹倔强,与语数年共生死情,声泪俱下,众感泣原降,遂宿贼垒。
大芳缚达顺、先伦以献;复率大芳追斩不听命者朱贵等数百人,乃定。
德楞泰请降兵归伍,被谴责,大芳等二百馀人免死戍伊犁。
芳坐驭兵姑息,亦褫职遣戍。
明年,释还。
十八年,服阙,入都,至河南,会教匪李文成踞滑县,总统那彦成留之剿贼,授河北镇总兵。
偕杨遇春克道口,进薄滑县。
巡抚高杞有兵六千与总统不协战不力芳说杞尽领其众文成走踞辉县司寨偕特依顺保追击之贼死斗芳手刃退卒大捷,以火攻破碉楼,文成自焚死,予云骑尉世职。
二十一年,芳以老病乞解职,二十三年,许致仕,在籍食全俸。
二十六年,卒於家,谥勤勇。
(选自《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八列传一百五十五》)
译文:
杨芳,字诚斋,贵州松桃人。
年少时有治事的才能与谋略,读书通晓要义。
应试不中,参军,充任军识。
杨遇春一见他就觉得他与众不同,推荐他补任把总。
跟从征讨苗疆,作战总是能摧毁敌人的锐气。
嘉庆五年,杨开甲、张夭伦奔向雒南,杨芳率领一千骑兵扼守东路,绕路出现在贼军前。
贼军折而向西,杨芳等在黎明追赶上,见马迹中积水还荡漾,急驰追之。
刚转过山湾,看见贼兵,见贼兵拥堵在平坦的地方,杨芳率领几十个骑兵冲杀奔突,后面骑兵赶到,乘势践踏。
贼兵仓卒奔逃溃败,杨芳擒拿斩杀敌军无数。
赐号诚勇巴图鲁。
宁陕镇标都选乡勇精锐人充入军队,一共五千人,号称新兵,杨芳驾驭军队向来宽容。
十一年,杨芳代杨遇春代理固原提督,离开固原镇,副将杨之震代理提督。
杨之震以包谷充当军粮,又加上盐米银未按时供给,士兵们鸣鼓喧哗,营卒陈达顺、陈先伦于是带头作乱,杀害了杨之震。
他的同党蒲大芳护送杨芳家属出营而又跟从了贼军。
杨芳闻变,飞马赶赴石泉,皇帝下诏给德楞泰率杨过春等征讨他。
秋天,贼大肆抢掠洋县、留坝,胁众人过万,推举蒲大芳为首领。
攻打孝义,窥视子午谷,包围鄂县情况紧急。
杨芳与杨遇春商量,贼兵尚感念旧恩,可以劝谕,杨芳单人骑马进入贼营,晓以顺逆利害关系,贼兵还不屈服,杨芳与他们谈论几年共同出生入死的情况,声泪俱下,贼兵感动泪下愿意归降,杨芳于是留宿在贼兵营垒。
蒲大芳绑缚陈达顺、陈先伦来献;杨芳又率领蒲大芳追斩朱贵等不听从命令的几百人,才平定叛乱。
徳楞泰上疏请求让他带降兵再回到队伍中,被谴责,蒲大芳等二百多人免除死罪戍守伊犁。
杨芳因管制军队无原则宽容,也被革去官职放逐至边地戍守。
第二年,被释放回来。
十八年,服丧期满,入都,至河南,正赶上教会李文成占踞滑县,总统那彦成留他讨伐贼人,授予河北镇总兵。
杨芳偕同杨遇春攻占道口,进兵接近滑县。
巡抚高杞有兵六千,与总统不和谐,作战不得力,杨芳劝说高杞全部支配军队,李文成逃走占踞辉县司寨,杨芳偕同特依顺保追击他们,贼人拼死搏斗,杨芳亲手杀了退逃的士兵,大胜,
以火攻破碉楼,李文成自焚而死,杨芳被授予云骑尉世职。
二十一年,杨芳因年老多病请求解除官职,二十三年,朝廷答应他退休回家,在籍享受所有俸禄。
二十六年,在家中逝世,谥号勤勇。
《清史稿·杨芳传》
2、《魏书·刘芳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魏书·刘芳传》原文及翻译魏书
原文:
刘芳,字伯文,彭城人也。
父邕,刘骏兖州长史。
邕同刘义宣之事,身死彭城。
芳随母逃窜青州,会赦免。
芳母子入梁邹城。
慕容白曜南讨青、齐,梁邹降,芳北徙为平齐民,时年十六。
芳虽处穷窘之中,而业尚贞固,聪敏过人,笃志坟典。
昼则佣书,以自资给,夜则读诵,终夕不寝,至有易衣并日之敝,而澹然自守,著《穷通论》以自慰焉。
会萧賾使刘缵至芳之族兄也擢芳兼主客郎与缵相接寻拜中书博士后与邢产等俱为中书侍郎俄而诏芳与产入授皇太子经迁太子庶子从驾洛阳,自在路及旋京师,恒侍坐讲读,芳才思深敏,特精经义,博闻强记,尤长音训,辨析无疑。
王肃之来奔也,高祖雅相器重,朝野属目,芳未及相见。
高祖宴群臣于华林,肃语次云“古者唯妇人有笄,男子则无”。
芳曰:“推经《礼》正文,古者男子妇人俱有笄。
”肃曰:“《丧服》称男子免而妇人髽,男子冠而妇人笄。
如此,则男子不应有笄。
”芳曰:“此专谓凶事也。
《礼》:初遭丧,男子免,时则妇人髽;男子冠,时则妇人笄。
言俱时变,而男子妇人免髽、冠笄之不同也。
又冠尊,故夺其笄称。
且互言也,非谓男子无笄。
又《礼·内则》称:‘子事父母,鸡初鸣,栉纚笄总。
’以兹而言,男子有笄明矣。
”高祖称善者久之,肃亦以芳言为然。
诏以芳经学精洽,超迁国子祭酒。
以母忧去官。
芳沉雅方正,概尚甚高,经传多通,高祖尤器敬之,动相顾访。
太子恂之在东宫,高祖欲为纳芳女,芳辞以年貌非宜。
高祖叹其谦慎。
芳撰郑玄所注《周官仪礼音》、干宝,所注《周官音》等各一卷,《辨类》三卷,《毛诗笺音义证》十卷,《礼记义证》十卷,《周官》《仪礼义证》各五卷。
延昌二年卒,年六十一。
诏赐帛四百匹,赠镇东将军、徐州刺史,谥文贞。
((选自《魏
书·刘芳传》))
译文:
刘芳,字伯文,是彭城人。
父亲刘邕,任刘骏的兖州长史。
刘邕参与刘义宣事件,死于彭城。
刘芳随母亲逃到青州,遇大赦免罪。
刘芳母子入居梁邹城。
慕容白曜南征青州、齐州,梁邹投降,刘芳北迁编为平齐民,当时十六岁。
刘芳虽处在穷困窘迫中,但学问品德坚守正道,聪敏过人,专心致志学习经典。
白天替人抄书,挣钱养活自己,夜晚则读书,通宵不睡,甚至到了极其穷困的地步,但淡泊自守,撰写《穷通论》来自我安慰。
恰逢萧賾使者刘缵到京,刘缵是刘芳的族兄,((于是))提拔刘芳兼任主客郎,与刘缵接谈往来。
不久任命为中书博士,后与邢产等同任中书侍郎。
不久诏令刘芳与邢产入宫教授皇太子经典,升太子庶子。
跟随皇上到洛阳,在路途以及回京城途中,常陪侍皇上讲读书籍。
刘芳才思深邃敏捷,特别精通经义,博闻强记,尤其擅长音韵训诂,辨析理义不留疑问。
王肃来归附,高祖向来极其器重他,朝廷和民间都关注他,刘芳还没来得及见他。
高祖在华林宴请群臣,王肃在交谈中说“古时只有妇人有笄,男子则没有”。
刘芳说:“据《礼》经的正文,古时男女都有笄。
”王肃说:“《丧服》中说男子免冠而妇人用麻束发,男子加冠而妇人笄发。
据此,男子就不应有笄。
”刘芳说:“这是专说丧事。
《礼》中‘初遭丧事,男子除冠,此时妇人用麻束发;男子加冠,此时妇人笄发’是说都要据时变更,从而有男子加冠、妇人束发,冠与笄的不同。
再者冠重要,因而略去笄不说。
况且冠笄互相阐发、互相补足,不是讲男子不用笄。
又《礼·内则》中‘儿子侍奉父母,鸡刚啼鸣,梳理发帛用笄插定。
’以此而言,男子有笄是很明白的。
”高祖赞叹了很长时间,王肃也认为刘芳的话正确。
诏令因刘芳精通经学,越级升任国子祭酒。
因为母丧离职。
刘芳稳重文雅品行正直,气节很高尚,精通经典,高祖非常器重尊敬他,常常拜访他。
太子元恂在东宫时,高祖想为他娶刘芳的女儿,刘芳因年龄容貌不适宜((以年龄容貌不适宜为借口))而推辞高祖感叹他谦恭谨慎。
刘芳撰写郑玄所注《周官仪礼音》、干宝所注《周官音》等各一卷,《辨类》三卷,,《毛诗笺音义证》十卷,《礼记义
证》十卷,《周官》《仪礼义证》各五卷。
延昌二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诏令赏赐四百匹帛,追赠镇东将军、徐州刺史,谥号文贞。
《魏书·刘芳传》
3、《清史稿·刘统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刘统勋传》原文及翻译清史稿
原文:
刘统勋,字延清,山东诸城人。
雍正二年进士。
乾隆元年,擢内阁学士。
命从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擢左都御史,疏言:“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遭逢极盛,然晚节当慎,责备恒多。
请自今三年内,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转。
”又言:“尚书公讷亲,综理吏、户两部,兼以出纳王言。
部中议覆事件,出一言而势在必行,殆非怀谦集益之道。
请加训示,俾知省改。
其所司事,或量行裁减,免旷废之虞。
”两疏入,上谕曰:“朕思张廷玉、讷亲若果擅作威福,刘统勋必不敢为此奏。
大臣任大责重,固不能免人指摘。
闻过则喜,古人所尚。
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则非大臣之度矣。
今一经察议,人知谨饬,转于廷玉有益。
讷亲为尚书,固不当模棱推诿,但治事或有未协,朕时加教诲,诫令毋自满足。
至职掌太多,如有可减,候朕裁定。
”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廷臣。
命勘海塘。
时运河盛涨,统勋请浚聊城引河,分运河水注海。
俾水有所泄。
以江南坝决,命偕署尚书策楞往按。
合疏言河员亏帑①误工,诏夺河督高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职,穷治侵帑诸吏。
上又命清察江南河工未结诸案,统勋疏言未结款一百一十一万有奇,请定限核报。
又以河道总督顾琮请于祥符、荥泽诸县建坝,并浚引河,命统勋往勘。
统勋议择地培堤坝,引河上无来源,中经沙地,易淤垫,当罢,上从之。
三十八年十一月,卒。
是日夜漏尽,入朝,至东华门外,舆微侧,启帷则已瞑。
上闻,遣尚书福隆安赍药驰视,已无及。
赠太傅,祀贤良祠,谥文正。
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
回跸②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注】①帑(tǎng):古代指钱财或收藏钱财的府库。
②跸(bì):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译文:
刘统勋,字延清,是山东省诸城县人,雍正二年中进士。
乾隆元年,提拔他为内阁学士。
命他跟从大学士嵇曾筠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后)特授刘统勋为督察院左都御史,他上书给乾隆帝说:“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他经历了很多事,然而他的晚年应当谨慎,(因为)别人对他的责备很多。
请皇上从现在开始,三年内不要特意宣旨提拔重用他,一律停止他的擢升调动。
”又上书说:“尚书讷亲统管吏部和户部,并且能够下达皇上的旨意。
部中议论并答复大事,讷亲说一句话别人必须执行,几乎没有心存谦诚、集思广益的想法。
请皇上给予他一定的教训,让他知道反省并改正错误。
他所掌管的事务,有的可根据情况给予裁减,以免有耽误、荒废的忧虑。
两个奏章呈上之后,乾隆回复他说:“朕认为张廷玉、讷亲如果擅自作威作福,刘统勋必定不敢上这样的奏章。
大臣责任重大,原本就不能避免别人的指责。
听到别人指出缺点错误就高兴,这是古人所崇尚的。
如果心存一些不快或嫌怨,那就没有大臣的气度了。
如今一经审查评议,大家都会明白要谨慎行事,反而会对张廷玉有好处。
讷亲作为尚书,遇事时固然不应不置可否、推卸责任,但是管理事务有时不得当,朕应时时对他进行教训,告诫他不要骄傲自满。
至于权职过多的问题,如果确实有可以精简的,等候朕来决定。
”不久乾隆就下令把刘统勋的奏章公开,拿给朝廷重臣看。
乾隆命令刘统勋勘查海塘。
当时运河暴涨,刘统勋请求疏浚聊城引河,分流运河水使之流入大海。
使水能够顺利排泄。
因江南坝决口,命令刘统勋同尚书策楞前往视察。
两人共同上书说河道官员亏空府库钱屠延误工期,乾隆下诏撤销了河道总督高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的职务,追究并严厉惩治每个侵吞府库钱财的官吏。
乾隆又命令刘统勋彻底查办江南河工没有结款的各个案件,刘统勋上书说未结款案件有111万多起,请求规定时间进行核查上报。
后又因河道总督顾琮请求在祥符、荥泽诸县建筑坝堤,并开挖引河,命令刘统勋前往勘察。
刘统勋议政时认为应该另选地点建筑堤坝,引河上方没有下水源流,中途又经过沙地,容易沉积,应该搁置顾琮的请求,乾隆皇帝听从了刘统勋的建议。
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刘统勋)死了。
这一天天刚亮,刘统勋就入朝觐见,当他乘车行至东华门外,(当)车子稍微倾斜,掀开车帷探视时,刘统勋已经双目紧闭。
乾隆听说此事,(急速)差遣尚书福隆安带着药品快速前往看望救治,(但)已经来不及了。
追赠刘统勋为太傅,将其牌位放入贤良祠(并赐祭葬),赐谥号“文正”。
乾隆亲临他的丧礼,看到刘统勋家里俭省朴素的情况,为之感动。
回宫尚未进乾清门,乾隆就忍不住涕泣,对群臣说:“我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刘统勋不愧是真宰相”。
《清史稿·刘统勋传》
4、《清史稿·施琅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施琅传》原文及翻译清史稿
原文: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
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
顺治三年,师定福建,琅从芝龙降。
从征广东,戡定顺德、东莞......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
成功执琅,并絷其家属。
琅以计得脱,父大宣、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
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
时成功已死,其子锦率众欲犯海澄。
琅遣守备汪明等率舟师御之海门,斩其将林维,获战船军械。
三年,加靖海将军。
七年,琅密陈锦负隅海上,宜急攻之。
召诣京师,上询方略,琅言台湾计日可平。
事下部议,寝其奏。
因裁水师提督,授琅内大臣。
二十年,锦死,子克爽幼,诸将郑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大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
上复拜琅福建水师提督,谕相机进取。
二十二年六月,琅自桐山攻克花屿、猫屿、苹屿,乘南风进泊八罩。
琅遣游击蓝理以乌船进攻,敌舟乘潮四合。
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督战不少却,遂取澎湖。
克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
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克爽率属剃发,迎于水次,缴延平王金印。
台湾平。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
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
并绘图以进,上命允行。
琅又疏请克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俱诣京师。
诏捷克爽公衔。
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
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
吾所以衔恤茹痛③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
”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葬惠安黄塘,赠太子太保。
子世纶、世骠,自有传;世范,袭爵。
(节选自《清史稿·施琅传》,有改动)
[注]①郑成功(1624—1662)南明抗清、收复台湾的名将。
父郑芝龙降清,他坚决反对,率兵入海。
②施琅(1621—1696)清代将领,曾为明总兵郑芝龙部将。
③衔恤茹痛:恤,哀伤;茹痛,忍受苦痛。
译文: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
早先任明朝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
顺治三年,清军平定了福建,施琅随郑芝龙降清。
跟从郑芝龙征战广东,平定了顺德、东莞等地。
郑成功占据了海岛台湾,要招纳施琅,施琅不听从。
郑成功捉拿了施琅,并拘禁了他的家属。
施琅用计得以逃脱,他的父亲太宣、弟弟施显以及他的子侄都被郑成功杀害。
康熙元年,施琅被提升为水师提督。
当时,郑成功已死,他的儿子郑锦带领部下打算进攻海澄。
施琅派遣守备汪明等人带领水军在海门抵挡,杀死了郑锦的将领林维,缴获了战船武器。
康熙七年,施琅秘密向皇上陈奏郑锦在海上据险顽抗,应抓紧时间攻打郑锦。
皇上召施琅到京,向他询问平定台湾的方法策略。
施琅说,台湾很快就可以收复。
皇上将收复台湾之事下到部里商议,部里止息了施琅的奏议,康熙二十年,郑锦病死,他的儿子克爽尚年幼,将领郑国轩、冯锡范负责军务。
内阁太学士李光地呈上能够平定台湾的奏本,据此又推荐了施琅(以前他的水师提督之职被裁掉)。
皇上再次任命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并命令他见机进军攻取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从桐山发兵攻占了花屿、猫屿、草屿,顺着南风进军并停泊在八罩。
施琅派遣游击将军蓝理用快船进攻,郑军军船乘着潮水从四面汇合。
施琅坐着主帅太船;中进对手水阵中,眼睛被飞箭射中,鲜血从头巾上流下
来,但他继续督战,没一点儿退却,终于攻取了澎湖列岛。
郑克爽非常惊恐,于是派遣使者到施琅军中求降。
施琅向皇上送了陈述受降的奏本,皇上同意他的意见。
八月,施琅带着清军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
郑克爽率领部属剃了头发,在水次迎接施琅,并上缴了“延平王”金印。
台湾平定。
皇上派遣侍郎苏拜到福建,与督抚和施琅商议妥善地料理台湾平定后遗留的问题。
有人提出将在台湾居住的人迁移、将台湾放弃的意见;施琅在奏疏中说,台湾虽然是一个远离太陆的海岛,但它是一个关系着苏、浙、闽、广四省安危的形势险要之地,绝对不能放弃。
并且绘了台湾地图呈给皇上,皇上下旨同意实施他的意见。
施琅又陈述了请求皇上允许郑克爽交回台湾本土,回归朝廷,并让他带领家眷和部下一起到京城的意见。
皇上下诏授给郑克爽爵位。
有人认为施琅一定要替父报仇了,会对郑氏家族下毒手。
施琅说:“孤岛台湾刚刚回归,一旦发生杀戮的事情,担心人心不会顺从。
我忍受哀伤和苦痛的原因,是以国事为重,不敢顾及私怨啊。
”
《清史稿·施琅传》
5、《清史稿·姚启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姚启圣传》原文及翻译清史稿
原文:
姚启圣,字熙止,浙江会稽人。
少任侠自喜。
明季为诸生。
顺治初,师定江南,游通州,为土豪所侮,乃诣军前乞自效。
檄署通州知州,执土豪杖杀之,弃官归。
郊行,遇二卒掠女子,故与好语,夺其刀杀之,还女子其家。
举康熙二年八旗乡试第一,授广东香山知县。
前政负课数万,系狱,启圣牒大府,悉为代偿。
寻以擅开海禁,被劾夺官。
十三年,耿精忠反,兵入浙江境,陷温州傍近及台、处诸属县。
圣祖命康亲王杰书统师进讨,启圣与子仪①募健儿数百诣军,以策干王。
十四年,以王荐,超擢温处道佥事。
先是,精忠以书招郑锦②,锦至复拒之,将士多为内应,锦遂取泉、漳二府,据厦门。
启圣又使仪破精忠将曾养性于温州。
十月,师
入仙霞关,趋福建,精忠降。
擢启圣福建布政使,率兵讨锦。
吴三桂将韩大任骁勇善战,自赣入汀,谋与锦合。
启圣说之降,简其部卒,得死士三千人,以为亲军。
十六年,从康亲王尽取漳、泉地。
锦遁归厦门。
总督郎廷佐奏启圣与子仪屡著战功,赡军购马,具甲胄弓矢,糜③白金五万,皆出私财,诏嘉奖。
方郑锦屡入寇,徙滨海居民入内地,民多荡析。
复捐赀赎归难民二万余人,并请开海界、复民业,听降卒垦荒,民困渐苏。
及锦死,子克爽仍其爵,称延平王,凡事皆决之于国轩等。
启圣令知府卞永誉、张仲举专理海疆,多以金帛间其党与。
克爽乃遣使书,愿称臣入贡,不薙发④登岸。
启圣以闻,上不许,趣水师提督施琅进征。
二十二年六月,琅进攻台湾,取澎湖。
启圣驻厦门督馈运,以大舟载金、缯、货、米至军,大赉降卒,遣之归,台民果携贰。
复设间使克爽与国轩互相猜,众莫为用。
琅遂定台湾克爽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
(选自《清史稿·列传四十七》,有删改) 译文:
姚启圣,字熙止,是浙江会稽人。
他年少时喜欢见义勇为,自我欣赏。
明代末年为诸生。
顺治初年,朝廷的军队平定江南后,他游历到通州,被当地土豪欺侮,于是到军前请求参军,为国效力。
朝廷下发文书让他担任通州知州,他就抓捕那位土豪并用杖打死了他,然后弃官回乡。
在野外行走时,遇到两个士兵抢掠女子,他故意装作和他们好好说话,(乘其不备)夺下他们的刀把两个士兵都杀了,并把女子送回她家。
康熙二年,在八旗乡试中名列第一,被任命为广东香山知县。
前任官员因拖欠几万税款,被抓捕关押在监狱,姚启圣向上级官府呈上文书,替他全部偿还了。
不久因为擅自开放海禁,被弹劾削去官职。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造反,部队进入浙江境内,攻陷了温州附近及台州、处州两地的众多下属县城。
康熙皇帝命令康亲王杰书统领部队进军讨伐,姚启圣和儿子姚仪招募数百名健壮青年到军中,用谋略求见康亲王。
康熙十四年,因为康亲王的推荐,姚启圣被破格提拔为温处道佥事。
在此之前,耿精忠用书信招徕郑经(共同反清),(但等)郑经到达后,
郑经又拒绝了他,耿精忠手下的将士多是郑经的内应,郑经于是占领了泉州、漳州二府,占据了厦门。
姚启圣又让姚仪出征,姚仪在温州打败耿精忠的将领曾养性。
这一年的十月,军队进入仙霞关,奔向福建,耿精忠投降。
朝廷提拔姚启圣担任福建布政使,让他率领部队讨伐郑经。
吴三桂手下的将领韩大任骁勇善战,从江西赣州进入福建长汀,谋划和郑经会合。
姚启圣说服韩大任投降,选拔他手下的士兵,获得了三千人的敢死队,并让他们充当自己的亲军。
康熙十六年,姚启圣跟从康亲王完全占领了漳州、泉州。
郑经逃回厦门。
总督郎廷佐向朝廷上奏,说姚启圣和他的儿子姚仪多次立下战功,供应部队,购买军马,准备盔甲弓箭,花费了五万白金,都是出自个人财产,朝廷下诏嘉奖姚启圣。
当时郑经多次入侵,迫使滨海居民迁徙到内地,很多百姓家人离散。
姚启圣又捐资赎回难民两万多人,并请求开放海界,恢复百姓的常业,让投降的士兵垦荒,百姓的困苦生活渐渐缓解。
等到郑经死后,郑经的儿子郑克爽沿袭他的爵位,称为延平王,凡事都由刘国轩等人决定。
姚启圣命令知府卞永誉、张仲举专门治理海疆,用很多钱财离间他的同党。
郑克爽于是派遣使者送来书信,说愿意称臣入贡,但不剃发留辫,登上大陆。
姚启圣把这件事上报朝廷,皇帝不同意,催促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征讨。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进攻台湾,夺取了澎湖。
姚启圣驻守厦门监督运送粮食,用大船装载钱币、丝绸、货物、稻米送到部队,大大赏赐投降的士兵,送他们回台湾,台湾百姓果然怀有二心。
又设反间计让郑克爽和刘国轩互相猜疑,很多(优秀将领)都没有被任用。
施琅于是平定了台湾,郑克爽、刘国轩等人都被迫投降。
姚启圣回到福州,不久,(因为)背上的毒疮发作,去世了。
《清史稿·姚启圣传》
6、《清史稿·杨芳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杨芳传》原文及翻译清史稿
原文:
杨芳,字诚斋,贵州松桃人。
少有幹略,读书通大义。
应试不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