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地理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威六中高一第一学段考试地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漏选均不得分。


读下图(天体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①为()
A. 地月系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总星系
2. 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三者的关系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天体系统的层次和图示信息可知,③图中有月球,故为地月系,②为太阳系,①为银河系,所以图中①为银河系,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
天体系统可分为四个等级,最高级是总星系,总星系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包括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据图可知,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三者的关系的是a 图,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故选A。

3.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体现在()
A. 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B. 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C. 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大的行星
D. 是太阳系中体积和质量最小的行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目前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这就是地球特殊性,B正确。

自转运动,公转运动是八大行星的共性,A错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大的木星,C错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和质量最小的行星是水星,D错误。

故选B。

【点睛】
4.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 重力势能
B. 生物能
C. 太阳辐射能
D. 风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太阳能通过源源不断的为地球提供热量,从而为地球上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活动等提供了动力,C正确。

重力能、风能、生物能不是主要动力,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5. 关于太阳辐射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太阳辐射能源来于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B. 太阳辐射能绝大部分可以直接到达地表
C. 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比较均匀
D. 太阳辐射不能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太阳辐射能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由4个氢原子合成1个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A正确;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仅为太阳辐射总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B错误;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一般低纬度多、高纬度少,C错误;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水体运动提供能量,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D错误。

故选A。

读“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6. 太阳能热水器利用条件最优和最差的城市分别是()
A. 成都、乌鲁木齐
B. 拉萨、重庆
C. 石家庄、西安
D. 包头、杭州
7. 图中甲乙两地都是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区,其共同的原因是()
A. 气候湿润
B. 大气透明度差
C. 海拔很高,空气稀薄
D. 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答案】6. B 7. D
【解析】
【6题详解】
太阳能热水器利用条件最优的地区应为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最差的地区应为太阳辐射总量较贫乏的地区。

据图可知,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因此拉萨太阳能热水器利用条件最优;四川盆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因此重庆太阳能热水器利用条件最差。

故选B。

【7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地处青藏高原,乙地处内蒙古高原。

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且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内蒙古高原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水汽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因此两地的共同原因是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故选D。

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黑子的磁场在过去20年内呈稳步下降趋势,2026年太阳黑子或对人类说“再见”。

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关于黑子或耀斑发生圈层及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 黑子——①层——能量急剧释放
B. 耀斑——②层——能量急剧释放
C. 黑子——③层——温度相对较低
D. 耀斑——④层——温度相对较高
9.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可能包括()
A. 全球各地普降暴雨
B. 扰乱大气层造成有线通信中断
C. 轮船航行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
D. 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绚丽多彩的极光
【答案】8. B 9. C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①是光球层,太阳活动表现为黑子,是因为其温度较周围低,而不是能量的急剧释放,故A选项错误。

②是色球层,太阳活动的表现是耀斑,耀斑是能量的急剧释放,故B选项正确。

③层为日冕层,太阳活动表现为太阳风而不是黑子或者耀斑,故C选项错误。

③层为日冕层,太阳活动表现为太阳风,不是黑子或者耀斑,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9题详解】
太阳活动不会造成全球各地普降暴雨,故A错误。

会扰乱地球电离层,但不会影响有线通讯,故B 错误。

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故C 正确。

两极地区高空大气层受其影响会产生极光现象,我国位于中纬度,不会出现极光,故D 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太阳活动的熟悉和掌握。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

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主要有黑子、耀斑、太阳风,其中黑子分布在光球层,耀斑分布在色球层,太阳风分布在日冕层。

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是11年。

地球表面的某一点位置,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经纬网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表示东西半球分界线的是()
A. 0°经线
B. 0°纬线
C. 20°W经线
D. 40°E经线
11. 图中M点的经纬度是()
A. 40°N,20°E
B. 23.5°N,0°
C. 40°S,20°W
D. 0°,20°N
12. 关于经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任何一条经线都可平分地球
B. 所有经线连接南北两极且都与纬线垂直
C. 任意两条经线之间的间隔赤道上最大
D. 所有经线等长
【答案】10. C 11. A 12. A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1) 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 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 60°E以东为西半球。

读图分析可知,图中表示东西半球分界线的是20°W经线,C正确,故选C。

【11题详解】
(2) 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
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读图分析可知,图中M点的经纬度是40°N、20°E。

A正确,故选A。

【12题详解】
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平分地球,A错误。

所有经线连接南北两极且都与纬线垂直,任意两条经线之间的间隔赤道上最大,所有经线等长,BC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经纬网的相关知识,根据经线和纬线的特征进行判断。

13. 关于武威市(102°E,37°N)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位于西半球,低纬度
B. 位于东半球,中纬度
C. 位于西半球,高纬度
D. 位于东半球,高纬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题意表明,武威市的经度为102°E,位于20°W以东,160°E以西,属东半球,排除A、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题意表明,武威市的纬度为37°,应处于中纬度,排除D,B正确。

故选B。

【点睛】
14. 下图中能正确地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地球正侧面(北极点指向上)观测,地球从左自右自转,从北极上空观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从南极上空观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

图A为北极指向上的正侧面示意图,地球应从左至右自转,与图中箭头表示的自转方向一致,本图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A正确;图B标明为中心极点为北极点的俯视图,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但图中箭头表示为顺时针自转,因此不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B错误;图C为北极指向上的正侧面示意图,地球应从左至右自转,与图中箭头表示的自转方向相反,本图不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C错误;图D中标明中心极点为南极点的俯视图,地球应呈顺时针方向自转,但图中箭头表示为逆时针自转,不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D错误。

故选A。

【点睛】
15.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1米远的桌边放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如图)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①昼夜的更替②四季的更替③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④地方时差异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1米远的桌边放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被灯照亮的部分表示白昼,未被照亮的部分表示黑夜,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被灯照亮的部分与未被灯照亮部分可能互换更替,因此该实验能够演示昼夜更替现象,①符合题意;该实验固定了地球和灯的位置,即表示地球与太阳位置固定,季节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不能够演示四季的更替,直射点并没有变化,因此不能演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②、③不符合题意;该实验表明,同一瞬间,有些地点处于白天,有些地方处于黑夜,有些地方正对灯表示正午,有些地方反对着灯,表示午夜,因此该实验能够演示地方时差异,④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选B。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6. C点的人们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是( )
A.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B. 比地球自转真正周期多3分56秒
C. 比地球自转真正周期少3分56秒
D. 为23小时56分4秒
17. 在A、B、C、D四点中,地球自转速度是( )
A. 各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自大到小依次是ABCD
B. 各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自大到小依次是CDBA
C. A无角速度和线速度,B、C、D三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B最大,C最小
D. B、C、D三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B最小,C最大,A无角速度和线速度
【答案】16. B 17. D
【解析】
该题考查地球自转的特征,自转周期和速度。

【16题详解】
读图,C点位于赤道上,C点的人们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是一个太阳日,时间是24小时,比地球自转真正周期多3分56秒,B对,C错。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A、D 错。

【17题详解】
在A、B、C、D四点中,地球自转速度除极点外,各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由大到小依次是CDBA,A、B错。

A无角速度和线速度,B、C、D三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B最小,C最大,C错,D对。

18. 我国统一采用的北京时间指的是
①北京所在经线的地方时②东经120°经线的地方时
③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地方时④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我国统一采用的北京时间指东经120°经线的地方时和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故D正确,ABC错。

19. 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公转轨道是正圆
B. 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1月初
C. 地球过B点时运动角速度略大于A点
D. 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大于B点【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均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地球公转轨道也不例外,A错误;读图可知,图中的A点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远日点,地球运行至此的时间为7月初,不是1月初,B错误;读图可知,图中AB两点分别是地球公转轨道上的远日点和近日点,地球在远日点上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最慢,在近日点上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最快,由此判断,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睛】
20. 下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的是(虚线为初始运动方向,实线为偏转后的方向)(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故图示A 、C 、D 项中面对初始方向,运动方向向左偏,故判断位于南半球,而B 图示面对初始方向,运动方向向右偏,故判断位于北半球,B 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2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代表与地球相邻的两颗行星的字母:____、____。

(2)八颗行星绕日公转的
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而且轨道具有____和____特点,使地球处在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3)除了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以外,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自身条件有____,____。

【答案】 (1). b (2). d (3). 共面性 (4). 近圆性 (5). 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 (6). 地球上有液态水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的位置特征等。

难度较小。

【详解】(1)从图可知,与地球相邻的两颗行星是金星和火星,分别是b 和d 。

(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因此具有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绕日运行;共面性:八大行星运行轨道基本上处于同一平面上;近圆性: 运行轨道都是偏心率较小的椭圆形;故八颗行星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点。

(3)地球具有生命的自身条件是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有液态水和适宜的温度三个条件。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

如果地球距离太阳太近,地表温度太高,由于热扰动太强,原子根本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无法形成分子,更别说复杂的生命物质了。

相反,如果地球距离太阳太远,地表温度太低,生命物质也无法形成。

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原始地球大气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不适合生物生存的需要。

经过漫长
的演化过程,地球大气转化为以氮和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上有液态水。

原本地球上没有水。

由于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地球内部温度逐渐升高,不断产生水汽。

这些水汽通过火山活动等形式逸出地表,逐渐冷却、凝结形成降水,汇聚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原始海洋。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最初的单细胞生物,就出现在海洋中。

【点睛】
11
知识改变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