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儿童教育”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之间的背离,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在“新儿童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样态,明晰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要素:认识儿童是教师的专业能力,理解儿童是教师的专业态度,发展儿童是教师的专业执守。

学校以项目变革和团队建设为原点,从“流程推理”转向“项目发展”,从“一般研修”转向“深度研究”,从“碎片发展”转向“全息成长”,从“标准评估”转向“责任邀约”,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儿童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发展样态;结构要素;四个转向
当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业已成为学校管理的核心问题。

审视学校开展的校本研修,我们发现校本研修本身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背离现象。

因此,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以下简称“梅岭小学西区校”)在“新儿童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样态,明晰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要素,促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转向,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研修的高度契合。

一、“新儿童教育”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样态
近些年,梅岭小学西区校坚守“儿童立场、国际视野、幸福教育”的办学定位,秉持“建一所幸福的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精彩”的办学理想,高举“新儿童教育”大旗,在“新儿童教育”的办学之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何为“新儿童教育”?在我们看来,“新儿童教育”的“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新”主要是一种明确的儿童立场。

成尚荣先生认为,儿童立场的核心是发现儿童和引领儿童。

我们认为,儿童立场就是要教育者放下成人的身段,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一颗童心感受世界,这实际是一种心灵的变化、思想的变化。

第二,“新”表现为一种完整的儿童教育观。

梅岭小学西区校所倡导的“新儿童教育”既承认儿童发展的可能之处,也警惕儿童发展可能性中的危险之处。

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既尊重、激
“新儿童教育”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刘志彪智策
教师发展
智策教师发展
发、培植,同时,又在他们遭遇困难时尝试放手,让儿童体验挫折、学会坚强。

第三,“新”还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儿童教育观。

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现在和未来的界限正逐渐变得模糊。

教育者只有以变革的姿态应对,才能让儿童决胜在未来。

当下的教育可能过多地强调了儿童的现实性,以儿童现实的表现,比如具体的学科成绩来评价他们的优良好坏。

梅岭小学西区校的“新儿童教育”不急功近利,积极引导学生向着“可能”的方向努力,将“可能”转化为现实。

我们所畅想的“新儿童教育”,一定是伴随着教师全新认识而造就的“新儿童教育”。

因为,任何没有教师思想和理念变革的教育必定无法真正接近儿童。

因此,在“新儿童教育”视域下谈教师专业发展,必然要着眼于儿童的发展,应该将“涵养儿童,成就教师”作为教师发展的最高境界和群体愿景。

任何不能福泽儿童、惠及儿童,不能指向未来的教师发展都是苍白和无意义的。

所以,学校必须营造在顺应儿童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的教师发展生态。

二、“新儿童教育”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要素
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在教育学领域的行为与实践的问题。

梅岭小学西区校在近十年的“新儿童教育”实践中,聚焦新时代背景下儿童作为新“人”的特质,努力使教育的内涵和实践方式发生与之相匹配的深刻变化,使教育的一切出发点和归宿都指向儿童,真正“将儿童置于事物的中心”,并尝试以此来构建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结构要素。

(一)认识儿童是教师的专业能力
在梅岭小学西区校的“新儿童教育论坛”中,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谈凤霞就“儿童文学与电影”与教师进行分享和对话时指出:“认识儿童是大学问、真学问、难学问、深学问,因为儿童是我们‘熟悉的陌生者’。

”确实,认识儿童,不能仅仅肤浅地认识儿童的外在信息,还要在观察儿童的基础上学会辨别和发现,理解儿童的认知特征,发现儿童在哪些纬度需要且能够进行深入认识。

多年来,梅岭小学西区校以“新儿童教育年度峰会”“新儿童教育研究学院”作为研修平台和载体,聚焦“重新发现儿童”这一主题,通过主旨报告、沙龙研讨、经验分享多种形式,形成了儿童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儿童、儿童是具有个体特征的新人类、儿童是新技术环境下的儿童、儿童是“后小学时代”的儿童、儿童是新文化传承的接力者等认知观念。

(二)理解儿童是教师的专业态度
认识儿童的特征仅仅是一个通道,我们还需要寻找到发展儿童的窗口——理解儿童。

理解儿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态度之一。

在理解儿童的过程中,教师能获得专业力量和教育幸福感。

教师在洞察儿童的举止后产生结构性的解答模式,从而让儿童获得解放,让自我获得自由。

梅岭小学西区校在理解儿童的行动上有实践性尝试。

比如,如何让学生童年的思辨智慧成为儿童人生的美好基因?学校在组织教师对“儿童有没有哲学思维?如何让儿童成为哲思者?”相关问题研讨的基础上,成立了“儿童哲学”课程研发小组。

团队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结合生活中的若干事件进行提炼和抽象,引导儿童形成善于思辨、勇于表述、勤于探索的智者思维。

此项目成功立项为江苏省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并顺利结题。

这一项目的成功开展,为全校教师从活动中找到了理解儿童意义和价值的出发点。

(三)发展儿童是教师的专业执守
“新儿童教育”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向着儿童出发”的教育主张,其核心要义是发展儿童。

发展儿童就是要遵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尊重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

反思儿童教育中的成人逻辑、自由缺席、情感淡漠、童年流落等“不适合”现象,梅岭小学西区校形成了聚焦儿童发展的校本教研价值指向。

第一,适合“新儿童”素养培育的校本建构。

我们形成对“新儿童”素养的校本化理解,着力提升教师的课程研发力和领导力,整体建构出健
康艺术、人文精神、情绪智慧、科学素质、社会交往五大学习领域,以“雅(身体健美、心灵静美)、洁(品德高尚、行事明快)、韧(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先(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和(和谐共生、合作共赢)”作为“新儿童”的素养培育目标。

[1]
第二,适合“新儿童”素养培育的守则重构。

“新儿童教育”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就是用儿童的方式打开儿童,让“儿童立场”成为专业发展的第一视角。

我们从适合“新儿童”素养培育的需求出发,引领广大教师按照“新儿童”的特点去设计教育的环境,开发教育的资源,选择教育的方式,追求教育的质态。

《新儿童守则》就是这一理念支撑下的重要实践成果,它是我们对学校德育、学校生活儿童化的提炼和呈现,是接地气、显洋气、有生气的教育规约,用属于儿童的方式让儿童乐于接受教育。

第三,适合“新儿童”素养培育的评价变革。

聚焦“新儿童”素养维度,提升教师教育评价变革力,是“新儿童教育”实践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

依托团队力量开发的《小梅花成长手册》对“新儿童”素养进行模块化评价,贯穿了小学六年的学习活动、校园生活、仪式参与、公益劳动、习惯养成等多个纬度,过程与结果并重、定量与定性结合,轻甄别、促成长,实现评价方式的变革与升级。

三、“新儿童教育”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转向
在明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结构要素后,梅岭小学西区校以项目变革和团队建设为原点,通过四个转向,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从“流程推理”转向“项目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在很多时候被认为只要有培训、有参与,就一定能够培养出高品质的教师。

这一推理基于虚幻主义思想,是形式主义的表现。

为此,我们将这种推理式的发展转化为项目式的跟进。

2020年,梅岭小学西区校承担了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重大项目“幸福教育育人模式的区域实践探索”的子课题“立德树人导向的幸福教育内涵目标研究”。

面对这一有理论高度、有实践难度的教科研项目,学校打破常规,采用会员招募、项目认领的形式加以推进,形成了文献综述、教育叙事、校园生活设计等若干个项目攻坚团队。

在项目达成目标的引领下,教师且思且行,理论素养显著提升、实践成果不断彰显。

这种社团式、菜单式的研修方式,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主体性、参与度、研究力,不断壮大了教科研团队的力量。

(二)从“一般研修”转向“深度研究”
“新儿童教育”是基于对当下儿童认知特征和发展进行深度研究而提出的教育理念。

梅岭小学西区校以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依托,以扬州市特色教育研究所——新儿童研究所为平台,以一年一度的教育峰会为载体,成立了全国新儿童教育联盟,围绕“新儿童”的发现与定义,着力“新儿童教育”的思考、讨论与实践,分主题、有步骤地开展沙龙研讨活动。

通过“重新发现儿童”“儿童首先是当下的”“向着儿童出发”等一个个鲜活闪亮的论坛主题,进行理念的碰撞、案例的解读、观念的分享,展示论点,呈现论据,旁征博引,从而对“新儿童”形成更加明晰的认识和更加高位的定义,点燃教师自主研修的热情与火种。

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新儿童文学、思维、哲学、生活、家长五个研究学院,围绕各自的研修主题与定位,招募研修成员,组建导师团队,多维度参与论坛研修活动。

或开展示范观摩研讨,或进行文化主题论述,或进行跨界的前沿思想推荐,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阐述“新儿童”的特质与要义,给教师以思想的启迪和前行的力量。

[2]这种跨学科研修的方式,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形态的转型与升级、专业能力结构的更迭与重建,不断提升了校本研修的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深刻性。

(三)从“碎片发展”转向“全息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的碎片化,使得教师对专业发展产生一定的距离感。

其实,教师专业发展与日
智策教师发展
常教育生活本来就是浑然一体的。

所以,梅岭小学西区校尽量杜绝控制与支配式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让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全息式的历程。

比如,一年一度的“新儿童教育峰会”是学校在“新儿童教育”理念背景下打造的高端研修平台,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组织从松散走向紧密。

常态的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是学校的基层教师组织,一般管理权限较小,行政力和执行力不强。

从计划看,存在活动目的要求不明,活动安排随意性大的问题;从过程看,活动开展缺乏有效监管,活动质量缺乏有效评估,部分学科因执教教师人数太少成为校本研修的薄弱环节和真空地带。

“新儿童教育峰会”以整体规划、集中呈现、全员研讨的形式,使研修从松散走向紧密,保障了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和整合度。

二是内容从粗浅走向深刻。

传统校本教研活动受制于时空的局限,往往主题不够明确,内容较为单薄,研讨不够深入,匆匆展示,草草收尾,最终使校本教研活动成为学校教学活动中的“鸡肋”,影响对话的深度,收不到应有的成效。

而“新儿童教育峰会”的专题式、主题式教研,聚焦应然的教育命题、热点的教育话题,从不同维度掘进,向纵深处推进,能使研究充分展开、走向深入。

三是学科从单一走向整合。

提升学科融合度和整合度是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和价值取向。

传统校本教研分科过细,缺乏联系,呈现割裂化、碎片化的趋向,这种“体系性”的缺失,难以发挥学校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会窄化教师的眼光,忽视“多元”,造成“短视”。

“新儿童教育峰会”打破了学科的界限,重组各种课程要素,使分化的学科教研系统之间形成有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3]可以这样说,以“新儿童教育年度峰会”为载体和抓手的研修体系,是一个全方位统领学校校本教研的机制,是一个定制化支持学校应对教师素养提升的平台,是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研讨学习的空间。

这一研修体系的建构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师培训方式的变革与升级,更是学校整体校本教研方式的转型与突破。

(四)从“标准评估”转向“责任邀约”
教师专业发展不是用框框条条的标准性评价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将教师专业化发展从本身引向人的目的性和价值性满足。

为此,我们倡导责任邀约,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主体责任的激活。

我们成立了所有学科的校级名师工作室,让骨干教师成为工作室的领衔人和指导教师,赋予他们一定的权限,给予他们一定的目标,实现骨干教师职业生命的怒放。

第二,道德责任的激发。

凡走上专业发展的教师,必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特别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和教育科学的敬畏。

当教师这一内在的动因被成功激活,就会因为职业道德伦理的升级而带动专业发展。

为此,学校进行教师个体的教学主张和教学思想研讨,树立学科教学思想的标杆,让标杆成为更多教师的榜样,从而用内在的道德内涵的激活带动学科教师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请你把每位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

”同样,要想教师远离职业倦怠,走上有尊严的教育之路,就要让他们坚守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实践中获得教育的旨趣,实现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辜伟节.向着儿童:学校变革与发展的终极取向[J].江苏教育,2018(2):65.
[2]刘志彪.向着儿童出发——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新儿童教育”侧记[J].江苏教育,2018(2):62.
[3]刘志彪.重新发现儿童——基于“新儿童教育论坛”的校本教研实践与思考[J].华人时刊(校长),2016(7/8):94.
(刘志彪,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邮编:225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