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高考】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考高考】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仲鸿,字子正,果之南充人。

淳熙二年进士第。

李昌图总蜀赋,辟籴买官,奇其才,曰:“吾董饷积年,惟得一士。

”昌图召入,首荐之,擢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

叙州董蛮犯犍为境,宪将合兵讨之。

仲鸿请行。

诘其衅端,以州负马直也,乃使人谕蛮曰:“归俘则还马直,不然大兵至矣。

”蛮听命,仲鸿受其降而归。

知中江县,总领杨辅檄置幕下。

时关外营田凡万四千顷,亩仅输七升。

仲鸿建议,请以兵之当汰者授之田,存赤籍,迟以数年,汰者众,耕者多,则横敛一切之赋可次第以减。

辅然之。

赵汝愚在枢密,谓仲鸿直谅多闻,访以蜀中利病。

光宗以疾久不朝重华宫,仲鸿遗汝愚书,曰:“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既不死,曷不去?”汝愚既拜右丞相,以仲鸿久游其门,辟嫌不用。

初,汝愚之定策也,知阁韩侂冑颇有劳,望节钺,汝愚不与。

侂冑方居中用事,恚甚。

汝愚迹已危。

汝愚以淮东、西总赋积弊,奏遣仲鸿核实。

仲鸿曰:“丞相之势已孤,不忧此而顾忧彼耶?”改监登闻鼓院以行。

监察御史胡纮希侂胄意,诬汝愚久蓄邪心,谓朝士中有推其宗派,指仲鸿也。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吴曦叛,宣抚司幕官薛绂访仲鸿于果山,仲鸿对之泣,指案上一编书示绂曰:“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

”谓家人曰:“曦逼吾死,即填其日。

”宣抚使程松巳大弃其师遁。

松至,仲鸿谓绂曰:“宣威[注]肯留,则吾以积奉二万缗犒兵,护宣威之成都。

”松不顾而去。

未几,曦诛。

乞休致。

卒,年七十八。

[注]宣威:指程松。

(选自《宋史•游仲鸿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B.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C.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D.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

文中指的是用檄文征召。

B.辟嫌:指官场回避。

在不同朝代内容也有所不同,有地区回避、亲属回避、科场回避等。

C.节钺:符节和斧钺。

古代将节钺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

D.登闻鼓:为畅通言路,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专供官员击鼓上闻,到朝堂陈述谏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仲鸿被人赏识,获得信任。

他考中进士,开始做官,李昌图征召他任职,认为他是个人才,并推荐给朝廷。

赵汝愚赞赏他,后来还向他咨询政事。

B.游仲鸿恪尽职守,富有才智。

董蛮进扰犍为,他请求前往,使董蛮投降;他在杨辅手下任职,就营田问题向杨辅提出合理的建议,得到杨辅认同。

C.游仲鸿担忧别人,遭到打压。

他与赵汝愚长期交往,在赵汝愚危急之时予以提醒;赵汝愚曾经得罪韩侂胄,韩侂胄仗势打击报复,说赵汝愚和游仲鸿搞宗派。

D.游仲鸿忠于朝廷,痛恨叛贼。

吴曦反叛,他对前来拜访他的薛绂以及家人表示要誓死效忠朝廷,并对薛绂说,如果程松留下抗击叛贼,他要用积蓄犒赏士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诘其衅端,以州负马直也,乃使人谕蛮曰:“归俘则还马直,不然大兵至矣。


②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既不死,曷不去?
【答案】(1)D
(2)D
(3)C
(4)①询问引起争端的缘由,是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放回俘虏就偿还买马的钱,不然大军就来了。


②大臣侍奉君主的原则(就是),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

既然不能死,为什么不辞官?
【解析】【分析】(1)“冀”是希望的意思,宾语为“官爵”,“官爵”后要断开,排除A项、B项。

“可察”的主语为“心迹”,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

句意:开始想直接写游仲鸿的名宇,同台张孝伯见了说:“写了他的名字就要贬官。

凡是阿附宰相的,本来是希望求官爵,这个人埋没六院将近两年,心迹可见。

”最终没有写他的名字。

故选D。

(2)D项,“专供官员击鼓上闻”错误。

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让官民击鼓上闻,以陈述冤屈,或者陈述谏议,称为“登闻鼓”。

故选D。

(3)C项,“韩侂胄仗势打击报复,说赵汝愚和游仲鸿搞宗派”错,结合文本内容“监察御史胡纮希侂胄意,诬汝愚久蓄邪心,谓朝士中有推其宗派,指仲鸿也”分析可知,说汝愚与游仲鸿搞宗派的是胡纮。

故选C。

(4)本题①“诘”,询问;“其”,代词,指这件事;“端”,缘由;“以”,连词,因为;“直”,通“值”,价值;“乃”,连词,于是;“归”,使动,使……回来;“至”,到。

②“事”,侍奉;“之”,助词,的;“道”,原则;“苟”,如果;“之”,代词,它;“既”,既然;“曷”,通“盍”,为什么。

故答案为:⑴D;⑵D;⑶C;
⑷①询问引起争端的缘由,是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放回俘虏就偿还买马的钱,不然大军就来了。

” ②大臣侍奉君主的原则(就是),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

既然不能死,为什么不辞官?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游仲鸿宇子正,果州南充人。

淳照二年者中进土。

李昌图总领蜀地赋税,(游仲鸿)被征召担任买粮官,(李昌图)认为他的才能杰出,说:“我负责粮饷多年,只得到一个人才。

”李昌图被召入朝廷,首先推荐游仲鸿,提拔为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

叙州董蛮侵犯犍为边境,宪司准备联兵讨伐他们,游仲鸿请求前往。

询问这件事争端的起因,是因为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放回俘虏就偿还买马的钱,不然大军就来了。

”蛮人听从命令,游仲鸿接受蛮人投降而返回。

担任中江县知县,总领杨辅发文征召安排在幕府下。

当时关外营田共有一万四千顷,每亩只收七升粮。

游仲鸿建议,请求分田给应当淘汰的士兵,保留兵籍,等几年后,淘汰的多了,耕田的多了,那么强行征收的一切赋税可以依次减少。

杨辅赞同他的建议。

赵汝愚在枢密院,认为游仲鸿正直诚实见识广,向他询问蜀地的利弊。

光宗因病很久没到重华宫上朝,游仲鸿给赵汝愚写信,说:“大臣事奉君主的原则,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

既然不能死,为什么不辞官?”赵汝愚担任右丞相后,因为游仲鸿长期往来在他的门下,避嫌不使用。

当初,赵汝患决定策略时,知阁韩侂胄很有功劳,希望掌管军事,赵汝愚不同意。

韩侂胄正在朝廷中得势,很生气。

赵汝愚已有危险的迹象。

赵汝愚因淮东、淮西总领赋税积累很多弊端,上奏派游仲鸿去核实。

游仲鸿说:“丞相的势力已经孤单,不担忧这个方面却反而担忧那个方面吗?”改为监登闻鼓院处罚。

监察御史胡纮迎合韩侂胄的意思,诬陷赵汝愚藏邪心,说朝官中有人推知他的宗派,是游仲鸿。

开始想直接写游仲鸿的名宇,同台张孝伯见了说:“写了他的名字就要贬官。

凡是阿附宰相的,本来是希望求官爵,这个人埋没六院将近两年,心迹可见。

”最终没有写他的名字。

吴曦反叛,宣抚司幕官薛绂到采山拜访游仲鸿,游仲鸿对他哭泣,指着案桌上一部书给薛绂看并说:“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去。

”对家人说:“吴曦逼我死,就填那天的日子。

”宣抚使程松已经差不多全部抛弃他的军队逃跑。

程松到了果州,游仲鸿对薛紱说:“宣威肯留下来,那么我用积蓄的二万缗钱犒赏士兵,护送宣威到成都。

”程松不理会而离去。

不久,吴曦被杀。

请求退休去世,年七十八岁。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
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于是:连词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常:不平凡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识其本名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求学的人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他们
B.其孰能讥之乎其:那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它的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其:那些
(3)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以:而,表转折关系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以:连词,可译为“来”
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以之”的省略,因此
【答案】(1)A
(2)B
(3)B
【解析】【分析】(1)A项中“于是”应译为“对此或对于这件事”,“于”是介词,“是”是代词。

句意: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故选A。

(2)B项中“其”是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

句意:难道谁还能讥笑吗?故选B。

(3)B项中“以”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而、又。

句意为: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故选B。

故答案为:⑴A;⑵B;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

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

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

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在具体环境中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⑵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主要是其的用法和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提供的句子,通过翻译句子,理解内容来确定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最后进行比较根据要求选出答案。

⑶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主要是以的用法和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提供的句子,通过翻译句子,理解内容来确定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最后进行比较根据要求选出答案。

【参考译文】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怎么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志斋说
宋·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

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

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

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1)也。

不以圣贤为准的(2)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

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

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

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

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

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

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

”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此之谓也。

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各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

尝遣济也受业于予。

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

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

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

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释】①正鹄:靶心。

②准的:标准。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挽必圆,视必审审:仔细
B. 其亦可以少警矣乎警:警惕
C. 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渝:说明
D. 援笔书所欲言援:持,执持(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 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和而有制,严而不离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D. 尝遗济也受业于予不拘于时,学于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B. 作者认为“善为学者”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才能走上正途,因此,确立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C. 最后一段拓开一笔,写自己为黄济“书‘尚志’二字赠之”和“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

D. 文章引譬喻类,正反说理,一咏三叹,节奏层次分明,语言极具韵律,将“立志”这一话题阐述得精辟有力。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各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

②尝遣济也受业于予。

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

【答案】(1)C
(2)B
(3)C
(4)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5)①有了方向以后,就追求如何达到目标的方法,只有有志向的人才能做到。

②曾经让他的儿子黄济跟从我学习,黄济请求我给他的书斋题字来勉励自己,因此我给他写了“尚志”两个字送给他。

【解析】【分析】(1)C项,“渝:说明”错误,依据“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这就是立志始终不可改变的人啊!可知,“渝”意为:改变。

故选C。

(2)A项,“以”,介词,因为/ 介词,因为;B项,“也”,助词,表示判断/助词,句中停顿。

C 项,“而”,连词,表示转折,但是/连词,表示转折,但是。

D项,“于”,介词,向/介词,向。

故选B。

(3)C项,“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错误,最后一段依据“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济也,尚思立志乎哉”可知,尾段强调“尚志”的重要性。

故选C。

(4)本题“志”的谓语是“不立”,且“虽”“犹”“况”作为连词往往用于句首,“况……乎”是固定搭配句式,故可断句“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况为学之大乎”;再抓时间词“昔”“识”、句首连词“犹”和“夫子”的特点行为,可断句为“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最后,抓固定搭配“况……乎”,并注意主语“夫子”与“小子”的对比关系、以及句末助词语气
词“也”“矣”的提示作用,故可断句“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5)本题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①:已经……以后;所以:用来……的方法;尤:尤其、特别。

②尝:曾经;“受业于予”,状语后置句,跟从我学习;题:题写、写;自勉:宾语前置句,勉励自己;因为:因此写。

故答案为:⑴C;⑵B;⑶C;
⑷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⑸①有了方向以后,就追求如何达到目标的方法,只有有志向的人才能做到。

②曾经让他的儿子黄济跟从我学习,黄济请求我给他的书斋题字来勉励自己,因此我给他写了“尚志”两个字送给他。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以前曾经看过射箭吗?靶心是射箭者所追求的目标。

于是挑选一只好弓,修直你的箭,蓄养你的体气,积蓄你的力量,站正了身子,遵照射箭的方法,来好好准备射箭。

拉弓一定拉圆,瞄准一定仔细,发射一定干脆,一直到箭正中靶心为止。

如果靶心没有确立,一个人就没有专一的努力方向,那么虽然他有好弓、强力,也会茫然无措,箭往哪里发射呢?更何况那种松弛地拉开弓来游戏,慢慢地发射,起初也没有确定的目标,更不期望一定要射中靶心,这种人,君子是要和他绝交,不和他做朋友的,就是因为这个人没有追求。

善于学习的人,如果知道这种理念,也可以有些警惕吧!学习的人想要成为圣贤,就好像射箭者想要射中靶心。

不以圣贤作为目标而学习的人,就是不确立靶心来射箭的人。

志向如果失去明确的方向,就会泛滥盲目,没有标准,想要不成为妄人,大概很少见吧。


就是为什么立志是最首要因素的道理。

已有了明确的方向,就要考虑实现的途径了,这尤其是没有追求的人所不能做到的。

所以跟随老师,寻找朋友,好好读书,弄清道理,这都是实现目标所应做的事情。

于是,平时家居无事的时候,这份志向未曾怠慢过;处理事情、待人接物的时候,这份志向未曾混乱过;生活安逸、处境顺利的时候,志向不因之而丧失;身处患难、心情忧郁的时候,志向不因之而减损,一定要达到自己的愿望才行。

这就是立志始终不可改变的人啊!
所以,志向一旦确立,哪怕是成为圣人,也可以实现的。

前人有话说:“有志向的人,终究能成大业。

”又有前人说:“志向不变,聚精会神。

”说的就是这啊。

如果志向不能成立,即使是细微的小事,也是没有成功的道理的,何况学习这样的大事啊!以前孔夫子具有天生智慧的资质,开始学习时,还一定要谈到志向,何况我们这样的极蠢极笨的后辈小人呢?实在是不能不以看重立志为紧要最急迫的事,想清楚啊!
现在有职掌刑部的大官浚仪黄君之先生,善于教育子弟,平和而有限度,严格却又不过分。

他曾让子弟济也来向我学习。

济也请我为他题写书斋名,以自我激励,我因此为他写了“尚志”二字送给他。

过几天他要暂回老家,又来求我就斋名写一篇“说”。

我提笔把自己想说的写了出来,倒不觉得他烦人。

济也啊,好好想想立志的事吧。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

公曰:“从筮。

”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

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

一薰一莸(yóu),十年尚犹有臭。

’必不可!”弗听,立之。

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

姬渭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

公田,姬置诸宫六日。

公至,毒而献之。

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

姬泣曰:“贼由大子。

”大子奔新城。

公杀其傅杜原款。

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

”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

我辞,姬必有罪。

君老矣,吾又不乐。

”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

——以上僖公四年
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

”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初,晋侯使士蔿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

夷吾诉之。

公使让之。

士蔿(wěi)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仇焉;无戎而城,仇必保焉。

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

’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尨茸②,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及难,公使寺人披③伐蒲。

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

”乃徇曰:“校者,吾仇也。

”逾垣而走。

披斩其祛,遂出奔狄。

——以上僖公五年
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

夷吾不能守,盟而行。

将奔狄,卻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

梁近秦而幸焉。

”乃之梁。

【注释】①齐姜:太子申生的母亲。

②尨茸:méng róng,蓬乱的样子。

③寺人披:叫披的寺人,寺人为内官,即后来的宦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