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院士任继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相逢在金秋
21
3天在兰州教学,后4天到试验站工作。

从火车站到马营沟,山路蜿蜒崎岖,河水冰冷刺骨。

为了不耽搁上课,他凌晨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

任继周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草地改良研究。

通过实地观察,他发现青藏高原的草场是草根絮结密实的草毡土,不透水、不通气,牧草也长得不好;而在一些老鼠洞旁边,草却很茂盛。

于是,他开始了划破草皮试验。

在当时搞农机研发的部门帮助下,燕尾犁被成功研制出来。

不翻土,仅划破草皮且不破坏
草原。

燕尾犁可增加通气、透水效果,原来仅有两三寸高的草能长到半米左右,产量成倍增长。

现在,划破草皮已成为我国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等省份大规模改良草1973年,任继周带领的学术集体还提出了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畜产品单位。

这一指标体系的提出,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后来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

任继周又创立了草原的气候土地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于我国主要的牧业省(区),现已发展成为适用于全世界的唯一草地分类系坚持草业科研和教学有机1951年,兰州兽医学院更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学校从兰州迁到武威黄羊镇,与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自1950年执教以来,任继周始终没有脱离草业科学教学工作,他几乎参与了中国草业科学教育发展的每个阶段,培养了我国早期草业科学界的大部分人才。

任继周以深厚的科研积累,融入草业专业教学,又通过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使科研成果系统化,提出新的理论体系,指导传统课程创新和新课程创建。

在扎实的草原学调查基础之上,任继周编写的《草原学》教材,成为我国高校第一部草原学教材。

“1972年,我到甘肃农
业大学读书,任先生上的第一堂课,不是讲授具体的专业知识,而是讲草原学是干什么的、学了有什么用,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专业导论。

他的课讲得生动有趣,能使人强烈感受到草原学的深厚文化底蕴。

”任继周的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教授回忆。

毕业时,任继周给南志标提了三点要求:学哲学、学英语、利用好时间。

这3点要求一直激励着南志标,他最终成为我国草业科学领域的第二位院士。

1964年,在任继周倡导下,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创办了草原专业,以后又独立发展成为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1977年,他主持制订了以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培育学等专业课为重点的我国第一个全国草原本科专业统一教学计划;1983年与1991年,任继周牵头制订或修订了“攻读草原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攻读草原科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对规范我国草原科学研究生培养工作、提高整体培养质量起到了
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任继周盼来了科学的春天。

他申请创
办了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
研究起农业结构改革。

在做草
原调查的过程中,任继周经常
接触农牧民,他的思考领域
也逐渐延伸到“三农”问题。

“改变农业结构、实施草田轮
作,土地肥力会增加。

种粮又
种草,增加动物生产层,既可
以增加粮食产量,又可以丰富
食物(肉类)来源,提高农牧
民收入。

”任老时刻关心着群22
白质比谷物多4到8倍,既能使口粮和饲料供应有余,还能保证民众膳食结构,“牛羊吃得好了,民众从中摄取的营养价值也高了,膳食结构肯定会改变。


99载的生命跨度,对任继周而言,像草原一般深沉、辽阔,乖谬苦涩与辉煌至荣,他都多次经历。

著名哲学家任继愈是任继周的二哥。

他说,哥
哥教会了他如何在无常之中,
得成绩的巨大
与贡献突出,任继周先后荣获
全国优秀农业科学工作者、国
家教学成果特等奖、新中国成
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
“友成扶贫科研成果奖”“全
国最美奋斗者”“全国道德模
范”(敬业奉献类)称号等。

2021年,任继周又被授予了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如今,关注草原一辈子的任继
周,正思考人、地、自然的关
系,探索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
的精微伦理,为我国未来生态
健康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打造一把“草业钥匙”……德镇市建国瓷厂继续从事颜色
釉研究工作,由于她出众的创
新努力和领导才能,1984年被
任命为建国瓷厂副厂长、总工
程师,开始执掌建国瓷厂和新
产品开发工作,邓希平创建了
颜色釉科研开发部,凭借过人
才能和不懈努力,带领瓷厂创
造了一个又一个高温颜色釉神
话。

1991年,邓希平因贡献突
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5年,建国瓷厂改制,
车间都被承包出去了,无人承
研开发部面临
被解散的命运。

那一年,邓希
平已经53岁了。

她对于自己奋
斗一生的颜色釉非常热爱,更
不想自己呕心沥血创办的科研
开发部就此消失,就有了承包
下来的想法。

颜色釉的研究需
要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光靠
自己单打独斗肯定不行。

家人
们劝她年龄大了,就不要折腾
了。

邓希平却说:“颜色釉就
是我的事业,在艺术年龄上,
我还很年轻!”
靠着人格魅力,邓希平把
建国瓷厂的老同事聚拢起来,
※文/晨光——记国家级瓷器大师邓希平
品都要付出
巨大心血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