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例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例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的细菌类型和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1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52例开放性骨折并发创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经过治疗,骨折正常愈合38例,占73.08%;创口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多,占36.54%;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对万古霉素最为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对氨苄青霉素最为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最为敏感。

结论:当开放性骨折患者出现创口感染时,早期进行清创处理与治疗是增加治愈率和控制感染的有效途径。

标签:骨折;感染;细菌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6—0120—02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开发性骨折的发病率随着工程建设和交通运输中机械的广泛应用而逐渐上升。

同时开放性骨折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和创口的污染,从而导致感染的发生,不仅阻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而且延长了治疗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

本研究分析了2008年2月—2011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52例开放性骨折并发创口感染患者的感染细菌类型和原因。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11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52例开放性骨折并发创口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男34例,女18例,年龄16~55岁,平均(31.54±2.78)岁;住院10 h~21 d,平均(8.37±3.26)d;骨折处位于前臂13例,上臂5例,掌指骨1例,小腿21例,大腿9例,内外踝3例;感染创面2 cm×4 cm~9 cm×21 cm。

1.2 治疗方法
首先进行清创处理,具体为:预先准备好0.05%洗必泰、0.1%新洁尔灭、0.5%的碘伏等消毒剂,每使用一样消毒剂之前均先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创口,之后再用消毒剂冲洗和浸泡。

对组织的污染和损伤程度作出理性判断,按解剖顺序逐层修剪无生机或受污染的组织,再用预备好的冲洗液反复冲洗。

之后更换手术器械和手套,闭合伤口,清除创面。

清创之后取创缘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

2 结果
2.1 疗效
52例患者治疗时间最短30 d,最长110 d,平均(61.25±4.73)d。

治疗后0.5~4年对患者进行随访,骨折正常愈合38例,占73.08%;延迟愈合9例,占17.31%;骨坏死和骨不连3例,占5.77%;植皮坏死致使骨外露2例,占3.85%。

2.2 细菌培养结果
经过培养,创口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多,为36.54%,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为21.15%。

详见表1。

2.3 主要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检查结果
经过药敏实验检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对万古霉素最为敏感,表皮葡
萄球菌对氨苄青霉素最为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最为敏感。

敏感率=(敏感菌株/菌株数)×100%。

详见表2。

3 讨论
引发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的因素诸多,首先,骨折固定方法欠佳,未有效控制骨折移位的发生,从而导致感染;其次,渗血水肿、止血不全、无引流物等均会造成创口遗留死腔和感染;再次,当伤口肿胀出现较多积液、积血而未更换敷料或创口出现线周反应及皮肤坏死现象而未采取有效措施,这些均增加了感染的机会[2]。

开放性骨无形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需防范于未然,在临床治疗的每一个环节都应重视感染的预防,尽量避免感染。

已经发展起来的清创术是减少创面细菌数量和种类的主要措施,它能够闭合伤口,将开放性骨折变为闭合性骨折,有效防止了创口深部组织的脱水,减少了感染的发生,为骨折愈合奠定了基础。

同时,清创前进行细菌培养时其阳性率不高,不能对创口是否发生感染或何种细菌感染做出正确的判断,而清创后进行细菌培养其结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3]。

另外,相关研究表明,开放性骨折患者在医院发生的感染情况最为常见,为此,医院应该制定预防感染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增强医务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最大程度上避免医院感染[4]。

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的细菌类型和原因,结果表明,大部分患者经过治疗骨折均正常愈合;创口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多,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其后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对万古霉素最为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对氨苄青霉素最为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最为敏感,这为临床使用抗生素提供了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细菌培养确定感染的细菌类型和进行药敏实验有利于抗生素的合理、有效、正确的应用,反复清创则有利于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
[1]黄浩.62例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44(2):176—177.
[2]蒋劲松,李传杰.267例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6):775—777.
[3]王娜,刘玉珂,丁继光.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及药敏分析[J].中医正骨,2007,19(11):23—24.
[4]黃武君,裘曙文,何勇.132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回顾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4):2918—29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