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四中高三第一次调考(历史)缺图.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四中高三第一次调考(历史)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1、下列权限中,属于秦朝御史大夫的是()
A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 B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C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 D 主管地方监察与司法事物
2、表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的制度有()
①编户制度②两税法③一条编法④摊丁入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②③④
3、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4、读《隋唐和两宋时期文学家分布统计表》,隋唐和两宋时期文学家分布的变化表明()
隋唐和两宋时期文学家分布统计表
A宋代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导致了市民文学兴起
B政治经济重心的迁移影响文化发达地区变迁
C宋代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推动教育水平的提高
D两宋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
5、明朝后期开始,徐光启等开明士大夫与来华的欧洲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书籍介绍到欧洲。
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对这一现象评价不正确的是()
A给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
B西学东渐开启了中国工业化历程
C欧洲启蒙运动受到中国文化影响
D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6中国古代,每逢春节或重大节日,各个家族经常在家内举行仪式祭拜家族的祖先,并祈求他们的保佑,其后代孜孜不倦的寻找其有迹可寻的先祖坟墓,并在坟墓旁举行纪念他们的活动和仪式(这种活动到
今天仍在部分地区延续)。
这一做法的积极意义是()
A增强对祖先的崇拜、迷信和神秘感 B强化家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C强化传统教育和宗法制度 D悼念逝者,寄托哀思
7、战国时期,秦孝公去世,力主变法的商鞅被车裂而死,但新法并未被废除,故史书上说“商鞅虽死,秦法未忘”。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君之法”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 B新法适应时代发展趋势
C秦孝公及其继任者坚决拥护和支持新法 D变法措施得当,未给秦国带来消极影响
8、汉武帝以后的封建社会,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政治影响长盛不衰,其原因之一是()
A统治者改造了儒学并加以利用,得到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一致认可
B儒家思想是统治阶级唯一可以利用的思想工具
C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扩大了儒家思想的政治影响
D研究儒学的学者众多,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9、苏轼是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其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主要描写的是()
A古战场景色 B农村风光
C爱国志士形象 D市民的生活面貌
10.史学界认为,明清的抑商政策从内部阻碍了中国经济模式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阻滞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从这个角度看,明清抑商政策所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限制了商业经营 B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
C彻底否定了以增值利润为目的而进行的商品生产活动
D降低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劳动效率,生产规模缩小
11、“它是世界遗产,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成为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
”这段文字介绍的是()
A八达岭长城 B大运河
C四川都江堰 D河北赵州桥
12.郡县制和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
A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B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的命令和监督
C具有行政、军事和监察职能 D郡县长官由天子任免而非世袭
13.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
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14、“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下列反映唐代和谐社会生活的有()
①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②回鹘衣装回回鹘马,就中偏称腰身
③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饿殍遍野。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的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16、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群臣关系从做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C皇权不断加强 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17、1683年,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次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 B清军平定葛尔丹叛乱
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
18、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下诏“使黔首自实田”,强调“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鼓励“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这些法令()
A刺激了小农经济的产生 B奠定了秦朝统一的法律基础
C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 D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19、据《新唐书》记载:“唐兴,初未暇於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藩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
”与上述政策特点相似的是()
A行省制度 B土司制度 C卫所制度 D流官制度
代的陈亮在《送叔祖主筠州高要薄序》中写道:“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不遇。
”作者指出了()
A传统科技的影响 B儒家思想的弊端
C科举制度的局限 D八股取士的危害
21、下列战役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性质的是()
A澶州之战 B台州大捷
C澎湖之战 D雅克萨之战
22、清朝前期,佛山冶铁,每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
”其根本上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手工工场规模大
C中国出现了近代企业 D珠三角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23、制度创新与改革往往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以下曾一度发挥过这种作用的制度创新与改革是()
①西周的分封制②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③宋太祖的军制④阿骨打的猛安谋客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24、秦朝实行的下列措施中,对形成中华民族稳定的共同体所起的作用最深远的是()
A实行郡县制 B统一文字
C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D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5、明清时期的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世界历史发展的本质的是()
A玉米、烟草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方广泛种植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C统治者奖励农耕,发展生产
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26、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其中“封建”指的是()
A分封诸侯国 B中央集权
C废除分封制 D任人唯亲
27、“以法治国”是近代社会文明的象征。
古代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实质是()
A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B用法律约束每个人的行动
C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D用法治代替君主个人意志
28、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
不读书。
”这首诗()
A强调秦始皇大一统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
B嘲讽和谴责了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
C鸦片输入白银外流人民群众爆发起义
D揭示刘邦项羽等人为起自草莽的英雄
29、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为之国盛矣”的感叹。
这种现象出现的最基本前提是()
A大量北方人口的南迁 B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施行劝课农桑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0、唐朝前期,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相对开明的政策,任命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民族事务,当时设置于蒙古大漠的机构是()
A北庭都护府 B瀚海都督府
C忽汗州都督府 D黑水都督府
一、材料题:(共3小题)
31、(10分)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读《唐宋都城变迁示意图》,指出唐宋时期都城变迁的方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影响南宋定都临安的因素。
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任,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惨,此其分事也。
——《墨子》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6分)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2分)
(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处境。
(6分)
33、(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农业的传统,高度发达的农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突出特征。
明清时期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使农业发展迅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材料二、我国人口在秦朝有万,汉代约有6000万,到100后的明代初期依然是6000万,明万历中期(16世纪末)增到1.5亿,明末清初大幅度下降。
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
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康熙二十三年(1684)达到一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突破两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越过三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超过四亿。
材料三、乾隆后期,湖北江汉两岸“百姓生齿日繁,圩田(滨湖小堤)日多,凡蓄水之地,尽成田庐。
”
材料四历史上长江荆江大堤溃决次数统计
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黄河决口统计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的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中缺乏科技方面的内容,请给予补充(5分)
(2)试分析材料二中清朝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5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传统农业、人口、生态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认识。
(6分)
历史第一次调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5 ADABB 6----10 BBDCB
11---15 CDCAC 16----CDCBC
21---25 CADBD 26---30 ACBAB
二、材料题
31、变迁方向:东移南移(4分)原因: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宋朝都城南迁。
定都临安可以暂时安定;临安经济富庶,水运交通便利;经济重心南移。
(6分)
32、(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体现在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进步是出现的原因。
(5分)
(2)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或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4分)
(3)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非常脆弱,自耕农常因水旱灾害或急征暴敛而破产。
(5分)
33、(1)引进推广作物新品种,明朝推广种植棉花、玉米、甘薯传入我国,广泛种植。
总结农学理论,提高种植技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了农作物的种植。
农具的制造,水利修建方法。
(2)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大规模的战争减少。
经济上: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制度,奖励垦荒政策和农业的精耕。
民族关系上: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开发进一步加强。
科技文化上,《本草纲目》等促进了医学事业的发展,提高了防治病的能力。
(3)传统农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作为提高产量的保证,它一定刺激人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必然加大对土地的需求,因此,统治者采取鼓励开荒的政策;围湖造田,与水征地,大量开垦荒地,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过渡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使长江、黄河流域水患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