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3分)
1. (3分) (2019高三上·太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在草书上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当推盛唐张旭。
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________。
张旭创造了“狂草书”,其书法变化自如,表现出开阔的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力,人称“草圣”。
(),被黄山谷誉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
他的楷书如果说是继承多于创造的草书那么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
张旭草书继二王,上溯张芝,而有明显的独创性。
其书法奔放不羁,纵笔如_______,一气贯注,有“急雨骤风”之势。
杜甫在《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頂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他的《古诗四帖》通篇气势磅礴,布局大开大合,书法_______,气势奔放。
张旭能把书法艺术升华到,用抽象的点线去表现书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艺术境界。
可以说,他是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的个性,而在书法上威为有创造力的无愧于自己时代的书法家。
他的作品,博大清新,纵逸豪放,具有强烈的盛唐气象,令人_________。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他的楷书如果说是继承多于创造,那么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
B . 尽管他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但是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
C . 他的楷书尽管是继承多于创造,但是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
D . 如果说他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那么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张旭的楷书体式端庄,法度严谨
B . 其实张旭更擅长写体式端庄,法度严谨的楷书
C . 张旭的楷书虽然存世不多,但亦是精品
D . 人们也喜爱张旭体式端庄,法度严谨的楷书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一挥而就兔起鹘落高山流水击节叹赏
B . 一蹴而就兔起凫举行云流水叹为观止
C . 一挥而就兔起鹘落行云流水叹为观止
D . 一蹴而就兔起凫举高山流水击节叹赏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9分)
2. (3分) (2019高三上·南京月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人的怪兽
[法]波德莱尔
灰蒙蒙的天空无边无际,广袤的原野灰扑扑的,没有一块草坪,寸草不生。
这儿,我遇见了几个弯着背的行人。
每个人身上都驮着一个巨型怪兽,足足有一袋面粉、煤渣或者古罗马步兵的装备那么沉。
那狰狞的怪兽还极不安分:它灵活有力的肌肉把人缠住,紧紧地压迫着;两只巨大无比的爪子扣住了人的胸口;庞大的头压住了重负的前额,就像一个古代士兵为了震慑敌人而佩戴的可怕头盔。
我问其中一个人,他们如此这般是要到哪里去。
他回答说他对此一无所知,其他人也没有头绪。
然而,他们显然要去某个地方,因为他们的步伐透露了他们对行走的无法阻挡的需要。
这是件奇怪的事儿!他们不仅没有对缠绕在他们脖子上、贴在他们背上的凶猛怪兽感到生气,反而把它们看做自身的一部分。
这些面容,尽管疲惫不堪、严肃至极,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绝望。
在忧郁的苍穹之下,在似天穹般孤寂的土地上,他们的脚深深地陷到尘埃里。
他们继续前行,一副逆来顺受、要一辈子毫无所得地期待下去的神情。
这队伍从我身边经过,没入天际,与那阴郁交融,而地球圆形的表面也避开了人们好奇的目光。
有些片刻,我固执地想要弄懂这奥秘,但是很快,不可抑制的冷漠袭上心头。
于是,我比那被沉甸甸的怪物压迫的人还要疲乏。
(选自波德莱尔《世界之外的任何地方》)
(1)“行人”身上驮着的“怪兽”有什么特点?“怪兽”象征什么?
(2)背负着“怪兽”的“行人”们有哪些矛盾的表现?
(3)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节的内涵。
3. (3分) (2019高一上·黄陵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野菊花
陈创
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花朵不过一分镍币的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
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的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几番秋风秋雨秋霜。
山野早已敛去了辽阔的绿色,只把灰脊背露在人间;紫燕和鸿雁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了牛儿和羊儿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唯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与进取,举起了开放与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
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儿来就开了。
从茎顶、从肋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一齐把眼睛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
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
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
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的翼翮,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和金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挂到淮水河沿。
当霜雪卷藏这幅宏篇巨构时,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上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浩歌凝结在心,待时以串发。
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要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几丛,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龙。
星散的,要汇聚;成块的,要连片。
然后,在荒滩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
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性野情。
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哪儿开就在哪儿开。
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
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举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dào,古军队的大旗),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这是一种怎样的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的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中,于生命的运动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教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
故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二项是()
A .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连用两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惊喜的心情,表明了作者对野菊花赞美的态度。
B . 第三段写到“几番秋风秋雨秋霜”之后的燕子、鸿雁、檀竹等景物,主要用来反衬野菊花斗霜开放的特点。
C . 文章的第四段描写了野菊花花朵的形态,用“静”、“冒”、“睁”、“宣泄”、“毫无保留”等富有表现力度的词语,来表现野菊花团结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
D . 第五段描写了野菊花的枝条、叶片、宿根等形态,表现了野菊花热情奔放,热爱生活的性格。
E . 本文感情充沛,语言生动活泼,句式错落有致,读起来琅琅上口。
(2)联系全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野菊花的野性?
(3)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结合你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谈谈你从野菊花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4. (3分) (2017高一下·孝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瑾:单纯中的高贵
吴先宁
1907年7月15日清晨,秋瑾走出仅关了她三天的山阴县署牢房,走向刑场轩亭口。
她的脚上了铁镣,两手反绑,身后是几个士兵端枪警戒,两旁还有山阴县都戎府、省派练军、山阴与会稽两县巡警弹压。
与官府戒备森严、高度紧张的状态相比,秋瑾则显得平静而从容——她身穿玄色生纱长衫,足蹬皮鞋,就像平时在街头漫步。
她没有喊激昂的口号、发临终的血誓,也没有绝望或伤感,有的只是平静和从容,以及在这种平静而从容之中透出的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
秋瑾的革命之路,与许多男性革命者不同。
最初的激发,来自于对自己婚姻的不满。
1903年的北京之行是秋瑾人生的分水岭。
那一年,她的丈夫王廷钧用钱捐了个小京官,带着秋瑾去北京赴任。
他们的邻居是一位颇有文名且思想进步的女子吴芝瑛。
秋瑾与吴芝瑛一见如故,义结金兰。
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神州大地危象丛生,秋瑾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以后,深受感动,她称陈天华是为自己“启蒙开智”的人。
她赋诗言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以后,秋瑾就穿起男装,表示永不再穿清朝女服。
秋瑾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与整天热衷于官场应酬的丈夫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
“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
深闺。
”这是秋瑾对自己婚姻的感叹。
1904年,秋瑾不顾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
秋瑾所在的学校恰好与同盟会举行筹备会议的地方在同一条街上,秋瑾就是这时结识了孙中山,她对孙中山的革命方略非常信服。
此后,秋瑾的思想受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影响颇多。
这年12月8日,陈天华投海自尽。
秋瑾受到很大震动,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
秋瑾与徐锡麟一起谋划“皖浙起义”。
徐锡麟在安庆率先起事而败露后,秋瑾本来是有充裕的时间和许多机会可以脱身的。
7月12日早晨,潜伏在杭州武备学堂的光复会员的密信就到了,告知浙江常备军两队官兵已经出发来绍。
此时,大通学堂的学生中有人提出即时起义;秋瑾的副手王金发则极力劝说秋瑾急速逃走,到嵊县山区躲避,以图改期举事。
但这些建议均为秋瑾所否决。
她以“谋为日后之应援”为由,命令大通学堂的党人学生全部撤离,又严词催促不愿离去的王金发赶快逃走。
7月12日晚上,秋瑾像往常一样回家。
这天是秋家祭祖的日子,全家人举行了祭祖仪式,又一起吃了晚饭,饭后,秋瑾还和家人聊了一会天。
然后,秋瑾将哥哥秋誉章叫到旁边的房间,告知他一切,并要他带家人逃走,接着烧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
13日下午四时左右,来抓她的士兵在大通学堂的前门胡乱鸣枪,而后门并无人包抄和把守。
在这个时候,还有不忍离去、坚决要陪伴秋瑾的学生劝她从后门乘船逃走。
但是,秋瑾平静而从容地坐在办公室里,纹丝不动。
秋瑾确实是要以她自己的方式独自承当这一切,不管是出于献身的庄严,还是要用鲜血唤醒昏睡的同胞。
秋瑾的决定绝非一时的冲动。
早在1906年10月,秋瑾、徐锡麟等光复会党人在杭州密商起义计划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必死的打算,相约埋骨西子湖畔。
1907年5月,秋瑾再赴石门向她的盟姐徐自华募集起义经费。
此前,两人同游西湖时已订下著名的“西泠埋骨之盟”。
这次临分手时,秋瑾告诉徐自华,自己“已作牺牲之准备,埋骨西泠之约千万不可失信”,徐自华慨然应允。
可见秋瑾为死后的埋骨之地也已作了托付。
早在7月10日,秋瑾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身死的消息后,不禁失声痛哭。
她长时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不见人、不吃饭、不说话,没有人知道她在做什么、想什么。
其实,在她当天写的《绝命词》中可以看出端倪:“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途穷,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注]歌。
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这首词集中表达了秋瑾关于革命的理想图景。
(摘编自2015年11月24日《作家文摘》,有改动)
【注】摆仑:即英国杰出诗人拜伦。
拜伦曾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写下许多充满革命理想的诗篇。
相关链接:①秋瑾(______)~ 1907),浙江绍兴人,别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
自幼随兄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
15岁时跟表兄学会骑马击剑,有豪侠之气,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等巾帼英雄自
励。
(《秋瑾史料》)②行至轩亭口,秋瑾不作一声,惟注视两旁诸人一周,即俯首就刑。
观者如堵。
(《秋瑾史料》)③秋瑾被害之后,各地民间媒体开始连续不断地追踪报道,将秋瑾死事的每一细节公诸报端,全国各地掀起声讨凶手的浪潮。
更为重要的是,秋瑾的遇害激起了革命者更加高昂的反清斗志。
从这个意义上说,秋瑾以她孤独的革命先驱者的失败,成功地进行了革命的启蒙。
(张晨怡《秋瑾:夜夜龙泉壁上鸣》)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秋瑾自幼跟随兄长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材料中引用多篇诗作,除了用来说明秋瑾的革命思想外,还表现了她过人的文学才华。
B . 官府抓捕秋瑾后就匆忙将她杀害,行刑时面对秋瑾这样一个手无寸铁的女性,官府高度紧张,戒备森严,这些均表现了当局者内心的虚弱和对革命的恐惧。
C . 徐锡麟起事失败的消息传来,秋瑾痛哭失声,不语不食。
她命令王金发和党人学生全部撤离,而自己留下来“谋为日后之应援”。
D . 秋瑾就义时从容镇定,她没有呼喊口号,也没有留下遗言,只是默默地看了看两边围观的群众,然后慷慨赴死,这表明她的愿望已实现,心中没有遗憾。
E . 秋瑾在被捕之前做了周密安排,她不动声色地与家人告别,并交待哥哥带家人逃走,还及时销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早年的成长经历奠定了她反对封建礼法、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基础;时代风云的激荡和对婚姻的失望,催生了她个性中豪侠刚烈的一面。
B . 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陈天华投海自尽使秋瑾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
C . 秋瑾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信服孙中山的革命方略和同盟会政治纲领,最后义无反顾地走上排满反清的革命之路。
D . 秋瑾在《绝命词》中表达了她希望同胞以流血牺牲为己任,前仆后继,用革命的风暴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理想图景”。
(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秋瑾的“单纯”和“高贵”。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4分)
5. (4分) (2019高二下·北京期中) 文言文阅读。
吴与弼,字子传,崇仁人。
与弼年十九,见《伊洛渊源图》,慨然响慕,遂罢举子业,尽读四书、五经、洛闽①诸录,不下楼者数年。
中岁家益贫,躬亲耕稼,非其义,一介不取。
四方来学者,约己分少饮食,教诲不倦。
正统十一年,山西佥事何自学荐于朝,请授以文学高职。
后御史涂谦复荐之,俱不出。
尝叹曰:“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治平,难矣。
”天顺元年,石亨欲引贤者为己重,谋于大学士李贤,属草疏荐之。
帝乃命贤草敕加束帛,遣行人曹隆,赐玺书,赍礼币,征与弼赴阙。
比至,帝问贤曰:“与弼宜何官?”对曰:“宜以宫僚② ,侍太子讲学。
”遂授左春坊左谕德,与弼疏辞。
贤请赐召问,且与馆次供具。
于是召见文华殿,顾语曰:“闻处士义高,特行征聘,奚辞职为?”对曰:“臣草茅贱士,本无高行,陛下垂听虚声,又不幸有狗马疾。
束帛造门,臣惭被异数③ ,匍匐京师,今年且六十八矣,实不能官也。
”帝曰:“宫僚优闲,不必辞。
”赐文绮酒牢,遣中使送馆次。
顾谓贤曰:“此老非迂阔者,务令就职。
”时帝眷遇良厚,而与弼辞益力。
又疏称:“学术荒陋,苟冒昧徇禄,必且旷官。
”诏不许。
乃请以白衣就邸舍,假读秘阁书。
帝曰:“欲观秘书,勉受职耳。
”命贤为谕意。
与弼留京师二月,以疾笃请。
贤请曲从放还,始终恩礼,以光旷举。
帝然之,赐敕慰劳,赍银币,复遣行人送还,命有司月给米二石。
与弼归,上表谢,陈崇圣志、广圣学等十事。
成化五年卒,年七十九。
所著《日录》,悉自言生平所得。
[注]①洛闽:洛学和闽学,代表人物分别为程颢兄弟和朱熹。
②宫僚:太子属官。
③异数:这里指皇帝给予的特殊优待。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帝乃命贤草敕加束帛草敕:起草诏书。
B . 征与弼赴阙赴阙:到朝廷来。
C . 束帛造门造门:装点门面。
D . 乃请以白衣就邸舍白衣:无官职的士人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 中岁家益贫而与弼辞益力
B . 请授以文学高职以光旷举
C . 山西佥事何自学荐于朝谋于大学士李贤
D . 贤请赐召问,且与馆次供具今年且六十八矣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非其义,一介不取。
/凡是他认为不正当的利益,丝毫不取。
B . 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治平,难矣。
/宦官、佛教不除掉,却想要天下安定,难啊。
C . 闻处士义高,特行征聘,奚辞职为?/听说您正直清高,特地征召聘请,辞职有什么作为?
D . 帝曰:“欲观秘书,勉受职耳。
”/皇帝说:“(吴与弼)想要看宫廷珍藏的图书,就劝他就职吧。
”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吴与弼19岁时,受《伊洛渊源图》的影响,曾苦数年不下书楼。
B . 皇帝应何自学、涂谦的推荐,召吴与弼入京为官并对其礼遇甚厚。
C . 吴与弼不止一次以自己身体有病为由向皇帝提出辞官不做的请求。
D . 在吴与弼的来去问题上,李贤曾经多次向皇帝提出建议并被采纳。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2分)
6. (2分)(2020·济南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古风·昔我游齐都
李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①峰。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②。
借予一白鹿。
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③ ,欣然愿相从。
【注释】①华不注:山名,在山东省济南市东北。
②赤松:仙人名。
③倒景:景,日光,在日月之上向下看,
故曰倒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首诗回忆以前在齐地登山的经历,整首诗语言通俗自然,清新明了。
B . 作者把山比作芙蓉花,极写山的美丽俊秀,为后面神仙出场做了铺垫。
C . 诗人希望骑着白鹿畅游仙界,这个场景在李白其它作品中也多次出现。
D . 诗人希望远离世俗,和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
(2)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7高一下·黑龙江月考)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李白在《蜀道难》中表现蜀道经过巨大牺牲才开辟成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描绘山中白天空寂阴森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描写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②杜甫的《登高》中由落叶、长江引发自己身世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④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2分)
8. (1分) (2019高一上·江门月考) 模仿下面例句的格式,另写两个句子。
例句:如果说祖国是一只远航的征船,我们就是那扬起的风帆。
9. (1分) (2018高一上·黑龙江期中) 下面是雅安XX中学学生张晓写给《语文报》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六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语文报》编辑部:
我是雅安XX中学学生张晓,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
久闻你刊大名,决定投稿。
现奉上大作《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
还望务必拨冗回示为谢!
此致
敬礼
2018年2月11日
张晓
七、命题作文 (共1题;共1分)
10. (1分) (2017高一上·杭锦后旗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淡忘了,而某个细节,如: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却记得很清楚;读过的一些文学作品,记不清了,而作品中的某个细节,或语言、或动作、或某个人物的肖像却记得很清楚。
请以“难忘的细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题;共3分)
1-1、
1-2、
1-3、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9分)
2-1、
2-2、
2-3、
3-1、
3-2、
3-3、
3-4、
4-1、
4-2、
4-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4分)
5-1、
5-2、
5-3、
5-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2分)
6-1、
6-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1、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2分)
8-1、
9-1、
七、命题作文 (共1题;共1分)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