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高分子材料合成原理及方法-链式聚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应能否进行、按什么方向进行,取决于自由焓变化。
聚合 M P
热力学第二定律: G H TS
只有自由能变化△G小于零的过程才能自动进行。
G GP GM 0
聚合自发进行
聚合、解聚处于平衡
G 0
G 0
解聚
△S总是负值 一般聚合反应是放热反应,△H< 0。
A 链式聚合反应 B 速率控制步骤 C 链增长才使聚合度增加。体系组成 D 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聚合度与时 间的关系。 E 少量阻聚剂使自由基聚合终止。
2.3 自由基聚合反应动力学
主要研究内容
聚合反应速率 聚合产物相对分子质量 各种影响因素
3.1.1 自由基聚合动力学方程
链引发速率Ri 链增长速率Rp
A
CH2=CH Y
形成阳离子增长种后,供电取代基又使 阳离子增长种电子云分散,能量降低而 稳定。
ACH2
C Y
烷基: 一个烷基供电不足,如丙烯、丁烯 二个烷基供电,异丁烯。 烷基醚: 氧原子与双键形成 p –π共轭
—R
苯环/双键等: 形成 π –π共轭,三种聚合均可进行
2.3.2 阳离子聚合引发体系
能产生碳阳离子的物质。如 RX、RCOX、(RCO)2O等。
2.3.3 阳离子聚合机理
(链引发、增长、终止、转移等基元反应)
(一) 链引发:
主引发剂与共引发剂形成络合物离子对;
C + RH
H
(CR)
与单体双键加成形成单体碳阳离子
H
(CR)
+ M
ki
HM
(CR)
特点: 引发速率快,引发活化能为 Ei=8.4~21 kJ/mol
(60oC下,85%歧化终止,15%偶合终止,f=1)
(M(BPO) = 242 g/mol ;M(MMA)=100 g/mol)
2.6 聚合热力学
热力学讨论范围:
反应的可能性、反应进行的方向以及平衡方面的
问题。
聚合热力学的主要目的:
从单体结构来判断聚合可能性,这对探索新 聚合物的合成很重要。
聚合热力学的基础
第二章 高分子材料合成原理及方法
目录
引言 自由基聚合反应 阳离子型聚合反应 阴离子型聚合反应 逐步聚合反应 共聚合反应 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
2.1 引言
2.1.1 聚合反应及分类
1、聚合反应 a、概念 b、能够参加聚合反应的单体 2、据单体与高分子在组成结构上的变化进行分类 a、加聚反应—加聚物—单体 b、缩聚反应—缩聚物—单体 举例
高分子聚合度很大,用于引发的单体远少 于用于增长的单体,即:Ri<<Rp
R Rp k p M M
聚合速率方程
f kd R kp k t
1/ 2
[I ]
1/ 2
[M ]
例题
单体溶液浓度为0.2 mol/L,过氧类 引发剂浓度为4*10-3 mol/L,在60oC下 加热聚合,如引发剂半衰期44 h,引 发剂效率f = 0.80,kp = 145 L/(mol.s), kt = 7.0*107 L/(mol.s) ,欲达到50 %转 化率,需多长时间?
1、动力学链不终止 碳阳离子活性中心易与亲核物质(如单体、反
离子等)发生电荷转移反应,即链转移反应。
向单体转移终止——最主要的终止方式
增长活性中心向单体转移,生成含有不饱和端基 的大分子,同时再形成能引发的离子对。
ktr,m HMnM (CR) + M
Mn+1 + HM (CR)
链转移反应是控制分子量的主要因素,为保证 聚合物有足够大的分子量,阳离子聚合往往须 在很低温度下(例-100℃ )进行。
“四个基元反应”
链引发反应 链增长反应 链终止反应 链转移反应
1、链引发反应(慢引发)
初级自由基 活化能:100~170 kJ/mol 单体自由基 活化能:20~34 kJ/mol
“速率控制步骤”?
“诱导期”
2、链增长反应(快增长)
双键π键—σ键 活化能:20~34 kJ/mol “体系组成”
3、链终止反应(速终止)
自动加速现象因体系粘度引起的,又称凝胶效应(gel effect)。
2.4 相对分子质量
一、动力学链长
概念:活性链从引发阶段到终止阶段所消耗的单体分 子数 动力学链长 = 链增长速率与链终止速率的比值
动力学链长与引发速率的关系:
k p M 2k t M
R i R t 2k t M
链增长速率为各步增长反应速率的总和;
第一个假定:等活性理论——各步增长速率 常数相等;
d[M ] R p k p [M ][M ] dt
链终止反应 双基终止,并有偶合终止和歧化终止两种形式
M m M n ktc M m n M m M n ktd M m M n Rtc 2ktc M
2.2.1 自由基聚合机理
(一)自由基的产生 自由基的概念 均裂、异裂 以BPO举例
(二)自由基的反应性
1、自由基的活性 2、影响自由基活性的因素 “共轭效应”、“极性效应”、“空间位阻” 3、自由基反应类型 a、加成反应 b、氧化-还原反应 c、偶合反应 d、歧化反应 e、转移反应
(三)自由基聚合机理
(二) 链增长
引发生成的碳阳离子活性中心与反离子形成离
子对,单体分子不断插入其中而增长。
kp HMn (CR) + M HMnM (CR)
特点:
增长是离子与分子间反应,速度快,活化能低;
中心阳离子与反离子形成离子对;对链结构有一定的
控制能力;
增长过程中伴有分子内重排反应。
(三) 链转移和链终止
增长活性中心带有相同电荷,不能双基终止。
已知过氧化二苯甲酰在60oC的半衰期为48 h,
甲基丙烯酸甲酯在60oC的 kp2/kt = 1*10-2L/(mol.s)。
如果起始投料量为100 mL溶液(溶剂为惰性)中含20 g
甲基丙烯酸甲酯和0.1 g 过氧化苯甲酰,试求
(1)10%单体转化为聚合物需多少时间?(2.14 h)
(2)反应初期生成的聚合物数均聚合度?(831)
等活性理论
链终止速率Rt
稳态假定 聚合总速率等于链增长速率
R· 、M· 分别代表初级自由基、链自由基和高聚物 、P 链引发反应
2 R I k
d
一级反应
R·+M
ki
M·
第一步是速率控制步骤,引入引发速率f
d [ M ] Ri 2 fkd [ I ] dt
kd——引发剂分解速率常数,单位:时间-1, 物理意义:单位引发剂浓度时的分解速率,常见引发剂的kd约10-4~10-6秒-1。
In fact:
自由基 聚合的 重要特 征
聚合中期,Rp非但不下降,反而加快,在C~t曲
线上表现为S型。
加速现象:外界因素(如T、[I])不变,仅由于 体系本身引起的加速现象。
自动加速现象产生原因
双基终止由扩散控制
fkd R Rp k p k t
1
2
I 2 M
此时温度为聚合上限温度TC。聚合温度必须在Tc以下。
G 0
H T S
TC H S
G 0 是进行聚合反应的必要条件, G 与 H 、 S 有关 。
H
即聚合热的大小是关键。
知识点总结
结构单元 单体 转化率 自由基 自由基的基元反应 自由基聚合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 自由基聚合反应中,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 自由基聚合反应中,分子量与时间的关系 链终止方式,与分子量的关系 自由基聚合体系的组成
活性中心与反离子碎片结合而终止;
添加链终止剂如水、醇、酸、酸酐、酯、醚等
ktr,s
HMnM
(CR)
+
XA
HMnMA + XCR
XA:终止剂
阳离子聚合机理的特点:
1
体系粘度随转化率提高后,双基终止困难, 终止速率下降 , 转化率 → 40 ~ 50%时,终止速率下降可达上百倍,而此时体系 粘度还不足以严重妨碍单体扩散,kp变动不大,使kp/kt1/2增加了 近7~8倍,活性链寿命延长十多倍,自动加速显著,分子量也迅 速增加。
粘度↑→包埋程度↑→kt ↓→自由基浓度寿命↑→ Rp ↑→ 分子量↑
2.3.2 影响聚合反应速率的因素
一、聚合温度
kd k kp k t
根据Arrhenius方程
E d Et E Ep 2 2
1/ 2
升高温度,聚合反应速率增加
二、自动加速现象
Rp [ I ] [ M ]
1/ 2
[M]、[I] 随时间↓ ,Rp也应随之↓
2 2
2 代表终止时消失 两个自由基,美国 的习惯用法
Rtd 2ktd M
d M 2 Rt 2kt M dt
第二个假定:“稳态”假定,在很短一段时
间内,体系自由基浓度不变,即Ri = Rt
M
Ri 2k t
1
2
第三个假定:聚合总速率等于链增长速率。 即R ~ Rp
方成正比,与引发剂浓度的平方根成反比。
kp 2( fk d kt )1/ 2
[M ] 1/ 2 [I ]
偶合终止,聚合度 = 2*v 歧化终止,聚合度 = v
v Xn C /2 D
二、温度的影响:
Ed Et E Ep ( ) 2 2
'
E’负值,温度升高,聚合度下降
例题3:
常用的引发剂:
质子酸(Protonic acid); Lewis 酸;
亲电试剂
(1) 质子酸
如浓H2SO4、 H3PO4 、 HClO4等强质子酸。 引发机理: 在非水介质中离解成质子氢(H+),使烯烃质 子化,引发单体进行阳离子聚合。
R H A CH2=C R' R CH3=C R' A
质子酸作为引发剂的条件:
有足够强度产生H+ ;
酸根离子(反离子)的亲核性不能过强,以免
与活性中心结合成共价键,使链终止。
R CH3=C R' A
R CH3=C R' A
(2) Lewis酸
如AlCl3、BF3、SnCl4、ZnCl2、TiBr4等
单独使用活性较低,需添加少量共引发剂
共引发剂 :质子或碳阳离子供给体
能产生质子的物质,如H2O、ROH、HX、RCOOH等;
偶合终止 活化能:几乎为0 歧化终止 活化能:8~21 kJ/mol
a、聚合度的变化 b、影响偶合终止与歧化终止的因素
“为什么能够产生大分子”?
3、链转移反应
概念 特点:“聚合速率”、“聚合度” 转移反应类型 a、向单体链转移 b、向溶剂链转移 c、 向引发剂转移 d、 向大分子链转移
2.4 自由基聚合反应特征
反离子转移终止
增长碳阳离子与反离子构成的离子对进行重排,使原 来活性链终止,同时再生出引发剂-共引发剂络合物, 继续引发单体,动力学链不终止。
HMnM
kt (CR)
Mn+终止
与反离子加成
当反离子亲核性较大时,与碳阳离子结合成共 价键,导致链终止;
HMnM
(CR)
HMn M (CR)
2.1.1 聚合反应及分类
3、据聚合反应机理分类 a、链式聚合—特征 “基元反应”、“体系组成”、“转化率,单体时间” 几种类型 b、逐步聚合—特征 “逐步反应”、“体系组成”、“转化率,单体时间”
2.2 自由基聚合反应
自由基聚合机理 自由基聚合引发反应 自由基聚合反应动力学 相对分子质量 聚合热力学
链增长反应
p2 P( n RM M p1 RM2 M RM3 1) RMn k k k
d M Rp k p1M [M1] k p 2 M [M 2 ]... k p M RMi k p M M dt p
2.3 阳离子型聚合反应
自由基聚合 聚合反应
按反应机理
链式聚合 离子聚合 逐步聚合
根据活性中心 的电荷性质
离子聚合
阳离子聚合 阴离子聚合
离子聚合主要内容
聚合单体
聚合引发体系
聚合反应机理
2.3.1 单体
烯类、羰基化合物、含氧杂环的单体 原则上:取代基为供电基团的单体
δ
_
供电取代基使C=C电子云密度增加,有 利于阳离子活性种进攻;
2
[M] 1/ 2 1/ 2 (2k t ) Ri
若为引发剂引发,则 :
kp
M
Ri 2k t
1
2
代入
kp 2( fk d kt )
1/ 2
[M ] 1/ 2 [I ]
Ri 2 fkd I
在低转化率下:动力学链长与单体浓度的一次
聚合 M P
热力学第二定律: G H TS
只有自由能变化△G小于零的过程才能自动进行。
G GP GM 0
聚合自发进行
聚合、解聚处于平衡
G 0
G 0
解聚
△S总是负值 一般聚合反应是放热反应,△H< 0。
A 链式聚合反应 B 速率控制步骤 C 链增长才使聚合度增加。体系组成 D 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聚合度与时 间的关系。 E 少量阻聚剂使自由基聚合终止。
2.3 自由基聚合反应动力学
主要研究内容
聚合反应速率 聚合产物相对分子质量 各种影响因素
3.1.1 自由基聚合动力学方程
链引发速率Ri 链增长速率Rp
A
CH2=CH Y
形成阳离子增长种后,供电取代基又使 阳离子增长种电子云分散,能量降低而 稳定。
ACH2
C Y
烷基: 一个烷基供电不足,如丙烯、丁烯 二个烷基供电,异丁烯。 烷基醚: 氧原子与双键形成 p –π共轭
—R
苯环/双键等: 形成 π –π共轭,三种聚合均可进行
2.3.2 阳离子聚合引发体系
能产生碳阳离子的物质。如 RX、RCOX、(RCO)2O等。
2.3.3 阳离子聚合机理
(链引发、增长、终止、转移等基元反应)
(一) 链引发:
主引发剂与共引发剂形成络合物离子对;
C + RH
H
(CR)
与单体双键加成形成单体碳阳离子
H
(CR)
+ M
ki
HM
(CR)
特点: 引发速率快,引发活化能为 Ei=8.4~21 kJ/mol
(60oC下,85%歧化终止,15%偶合终止,f=1)
(M(BPO) = 242 g/mol ;M(MMA)=100 g/mol)
2.6 聚合热力学
热力学讨论范围:
反应的可能性、反应进行的方向以及平衡方面的
问题。
聚合热力学的主要目的:
从单体结构来判断聚合可能性,这对探索新 聚合物的合成很重要。
聚合热力学的基础
第二章 高分子材料合成原理及方法
目录
引言 自由基聚合反应 阳离子型聚合反应 阴离子型聚合反应 逐步聚合反应 共聚合反应 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
2.1 引言
2.1.1 聚合反应及分类
1、聚合反应 a、概念 b、能够参加聚合反应的单体 2、据单体与高分子在组成结构上的变化进行分类 a、加聚反应—加聚物—单体 b、缩聚反应—缩聚物—单体 举例
高分子聚合度很大,用于引发的单体远少 于用于增长的单体,即:Ri<<Rp
R Rp k p M M
聚合速率方程
f kd R kp k t
1/ 2
[I ]
1/ 2
[M ]
例题
单体溶液浓度为0.2 mol/L,过氧类 引发剂浓度为4*10-3 mol/L,在60oC下 加热聚合,如引发剂半衰期44 h,引 发剂效率f = 0.80,kp = 145 L/(mol.s), kt = 7.0*107 L/(mol.s) ,欲达到50 %转 化率,需多长时间?
1、动力学链不终止 碳阳离子活性中心易与亲核物质(如单体、反
离子等)发生电荷转移反应,即链转移反应。
向单体转移终止——最主要的终止方式
增长活性中心向单体转移,生成含有不饱和端基 的大分子,同时再形成能引发的离子对。
ktr,m HMnM (CR) + M
Mn+1 + HM (CR)
链转移反应是控制分子量的主要因素,为保证 聚合物有足够大的分子量,阳离子聚合往往须 在很低温度下(例-100℃ )进行。
“四个基元反应”
链引发反应 链增长反应 链终止反应 链转移反应
1、链引发反应(慢引发)
初级自由基 活化能:100~170 kJ/mol 单体自由基 活化能:20~34 kJ/mol
“速率控制步骤”?
“诱导期”
2、链增长反应(快增长)
双键π键—σ键 活化能:20~34 kJ/mol “体系组成”
3、链终止反应(速终止)
自动加速现象因体系粘度引起的,又称凝胶效应(gel effect)。
2.4 相对分子质量
一、动力学链长
概念:活性链从引发阶段到终止阶段所消耗的单体分 子数 动力学链长 = 链增长速率与链终止速率的比值
动力学链长与引发速率的关系:
k p M 2k t M
R i R t 2k t M
链增长速率为各步增长反应速率的总和;
第一个假定:等活性理论——各步增长速率 常数相等;
d[M ] R p k p [M ][M ] dt
链终止反应 双基终止,并有偶合终止和歧化终止两种形式
M m M n ktc M m n M m M n ktd M m M n Rtc 2ktc M
2.2.1 自由基聚合机理
(一)自由基的产生 自由基的概念 均裂、异裂 以BPO举例
(二)自由基的反应性
1、自由基的活性 2、影响自由基活性的因素 “共轭效应”、“极性效应”、“空间位阻” 3、自由基反应类型 a、加成反应 b、氧化-还原反应 c、偶合反应 d、歧化反应 e、转移反应
(三)自由基聚合机理
(二) 链增长
引发生成的碳阳离子活性中心与反离子形成离
子对,单体分子不断插入其中而增长。
kp HMn (CR) + M HMnM (CR)
特点:
增长是离子与分子间反应,速度快,活化能低;
中心阳离子与反离子形成离子对;对链结构有一定的
控制能力;
增长过程中伴有分子内重排反应。
(三) 链转移和链终止
增长活性中心带有相同电荷,不能双基终止。
已知过氧化二苯甲酰在60oC的半衰期为48 h,
甲基丙烯酸甲酯在60oC的 kp2/kt = 1*10-2L/(mol.s)。
如果起始投料量为100 mL溶液(溶剂为惰性)中含20 g
甲基丙烯酸甲酯和0.1 g 过氧化苯甲酰,试求
(1)10%单体转化为聚合物需多少时间?(2.14 h)
(2)反应初期生成的聚合物数均聚合度?(831)
等活性理论
链终止速率Rt
稳态假定 聚合总速率等于链增长速率
R· 、M· 分别代表初级自由基、链自由基和高聚物 、P 链引发反应
2 R I k
d
一级反应
R·+M
ki
M·
第一步是速率控制步骤,引入引发速率f
d [ M ] Ri 2 fkd [ I ] dt
kd——引发剂分解速率常数,单位:时间-1, 物理意义:单位引发剂浓度时的分解速率,常见引发剂的kd约10-4~10-6秒-1。
In fact:
自由基 聚合的 重要特 征
聚合中期,Rp非但不下降,反而加快,在C~t曲
线上表现为S型。
加速现象:外界因素(如T、[I])不变,仅由于 体系本身引起的加速现象。
自动加速现象产生原因
双基终止由扩散控制
fkd R Rp k p k t
1
2
I 2 M
此时温度为聚合上限温度TC。聚合温度必须在Tc以下。
G 0
H T S
TC H S
G 0 是进行聚合反应的必要条件, G 与 H 、 S 有关 。
H
即聚合热的大小是关键。
知识点总结
结构单元 单体 转化率 自由基 自由基的基元反应 自由基聚合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 自由基聚合反应中,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 自由基聚合反应中,分子量与时间的关系 链终止方式,与分子量的关系 自由基聚合体系的组成
活性中心与反离子碎片结合而终止;
添加链终止剂如水、醇、酸、酸酐、酯、醚等
ktr,s
HMnM
(CR)
+
XA
HMnMA + XCR
XA:终止剂
阳离子聚合机理的特点:
1
体系粘度随转化率提高后,双基终止困难, 终止速率下降 , 转化率 → 40 ~ 50%时,终止速率下降可达上百倍,而此时体系 粘度还不足以严重妨碍单体扩散,kp变动不大,使kp/kt1/2增加了 近7~8倍,活性链寿命延长十多倍,自动加速显著,分子量也迅 速增加。
粘度↑→包埋程度↑→kt ↓→自由基浓度寿命↑→ Rp ↑→ 分子量↑
2.3.2 影响聚合反应速率的因素
一、聚合温度
kd k kp k t
根据Arrhenius方程
E d Et E Ep 2 2
1/ 2
升高温度,聚合反应速率增加
二、自动加速现象
Rp [ I ] [ M ]
1/ 2
[M]、[I] 随时间↓ ,Rp也应随之↓
2 2
2 代表终止时消失 两个自由基,美国 的习惯用法
Rtd 2ktd M
d M 2 Rt 2kt M dt
第二个假定:“稳态”假定,在很短一段时
间内,体系自由基浓度不变,即Ri = Rt
M
Ri 2k t
1
2
第三个假定:聚合总速率等于链增长速率。 即R ~ Rp
方成正比,与引发剂浓度的平方根成反比。
kp 2( fk d kt )1/ 2
[M ] 1/ 2 [I ]
偶合终止,聚合度 = 2*v 歧化终止,聚合度 = v
v Xn C /2 D
二、温度的影响:
Ed Et E Ep ( ) 2 2
'
E’负值,温度升高,聚合度下降
例题3:
常用的引发剂:
质子酸(Protonic acid); Lewis 酸;
亲电试剂
(1) 质子酸
如浓H2SO4、 H3PO4 、 HClO4等强质子酸。 引发机理: 在非水介质中离解成质子氢(H+),使烯烃质 子化,引发单体进行阳离子聚合。
R H A CH2=C R' R CH3=C R' A
质子酸作为引发剂的条件:
有足够强度产生H+ ;
酸根离子(反离子)的亲核性不能过强,以免
与活性中心结合成共价键,使链终止。
R CH3=C R' A
R CH3=C R' A
(2) Lewis酸
如AlCl3、BF3、SnCl4、ZnCl2、TiBr4等
单独使用活性较低,需添加少量共引发剂
共引发剂 :质子或碳阳离子供给体
能产生质子的物质,如H2O、ROH、HX、RCOOH等;
偶合终止 活化能:几乎为0 歧化终止 活化能:8~21 kJ/mol
a、聚合度的变化 b、影响偶合终止与歧化终止的因素
“为什么能够产生大分子”?
3、链转移反应
概念 特点:“聚合速率”、“聚合度” 转移反应类型 a、向单体链转移 b、向溶剂链转移 c、 向引发剂转移 d、 向大分子链转移
2.4 自由基聚合反应特征
反离子转移终止
增长碳阳离子与反离子构成的离子对进行重排,使原 来活性链终止,同时再生出引发剂-共引发剂络合物, 继续引发单体,动力学链不终止。
HMnM
kt (CR)
Mn+终止
与反离子加成
当反离子亲核性较大时,与碳阳离子结合成共 价键,导致链终止;
HMnM
(CR)
HMn M (CR)
2.1.1 聚合反应及分类
3、据聚合反应机理分类 a、链式聚合—特征 “基元反应”、“体系组成”、“转化率,单体时间” 几种类型 b、逐步聚合—特征 “逐步反应”、“体系组成”、“转化率,单体时间”
2.2 自由基聚合反应
自由基聚合机理 自由基聚合引发反应 自由基聚合反应动力学 相对分子质量 聚合热力学
链增长反应
p2 P( n RM M p1 RM2 M RM3 1) RMn k k k
d M Rp k p1M [M1] k p 2 M [M 2 ]... k p M RMi k p M M dt p
2.3 阳离子型聚合反应
自由基聚合 聚合反应
按反应机理
链式聚合 离子聚合 逐步聚合
根据活性中心 的电荷性质
离子聚合
阳离子聚合 阴离子聚合
离子聚合主要内容
聚合单体
聚合引发体系
聚合反应机理
2.3.1 单体
烯类、羰基化合物、含氧杂环的单体 原则上:取代基为供电基团的单体
δ
_
供电取代基使C=C电子云密度增加,有 利于阳离子活性种进攻;
2
[M] 1/ 2 1/ 2 (2k t ) Ri
若为引发剂引发,则 :
kp
M
Ri 2k t
1
2
代入
kp 2( fk d kt )
1/ 2
[M ] 1/ 2 [I ]
Ri 2 fkd I
在低转化率下:动力学链长与单体浓度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