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的语言问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Tita Beaven , A Life in the Sun : Accounts of
New Lives Abroad as Intercultural Narratives ,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7 ( 3) , 2007 , pp. 188 ~
二 、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建构
化 (switching of codes) 。这反映了他Π她的文 化身份是多样的和流动的 ,并形成于与他人
跨文化叙事必须承认的是 :一个社群的 界限是流动的 ,是能够按照个人和群体的需 要 、语境的需要 ,根据“他者”是否在场而被建 构 、重构 、解构 、想象或否认的 。英国开放大 学的比文 ( Tita Beaven) 通过分析三位在西班 牙定居的英国人有关新生活的叙事 ,探讨了 这些跨文化叙事对构成定居者新的社会文化
的协商之中 。 语言只是界定文化身份的标准之一 ,其
他如种族 、宗教 、阶级 、性别 、政治观点 、经济 地位等也从不同角度界定着一个人的文化身 份 。尽管如此 ,语言仍然是显示文化身份最 敏感的指标 ,因为它与人们的思维密不可分 , 影响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所以 ,为了维
身份所形成的三个重要要素 :物理环境 、通过 定居者适应性的表象来探询他者 ,以及跨文 化经历者所暗含的对自我的重新定义 。通过 故事的叙述 ,人们得以了解身份是如何朝异 国文化以不同的速度和结果而流变的 ,并最 终演变成为一种新身份 。跨文化叙事所表征 的种族景观 ( ethnoscape) 对接受国文化和母 国文化都有影响 ,而中介景观 (mediascape) 则 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意想和意义生产机制 , 这些能使他们接触有关跨文化交往的事件 ,
过程中有可能丢失 ,但它却能保留情感意义 ,
尽管与原叙事所承载的情感意义有所不同 。
一个单一的叙事在任何情况下永远是单一文
134
化的 ,也就是说 ,它永远只能在单一的文化语 境下行使其功能 ,获取其意义 ,因此跨文化叙 事就成为不可能 。②
乐观者则对萨丕尔 - 沃尔夫假设发出尖 锐的质疑之声 ,认为它存在着一个逻辑悖论 : 如果该假设是对的 ,那么讲不同语言的人则 无法相互理解 ;而如果跨语言的理解不可能 , 讲英语的沃尔夫又怎么能够弄懂这些印第安 人的语言 ? 他又怎么能够通过英语让人们理 解印第 安 语 以 及 在 此 基 础 上 的 整 个 理 论 假 设 ?③由此可见 ,差异只是语言形式上的 ,讲 不同语言的人能够通过翻译在各领域里进行 沟通和理解 ,说明人类的思维认知存在着共 性 ,否则各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将会是一项“不 可完成的任务”。
3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 项目“西方传媒的社会控制研究”(04JJD860002) 的研 究成果 。
13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① P. A. Joathan , A. Sell , Metaphorical Basis for
Transcultural Narrative : A Response to David Pan ,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7 (1) , 2007 , pp. 2~15.
顺此思路 ,西班牙学者塞尔 (Joathan P. A. Sell) 认为 ,跨文化叙事是可能的 ,并提出 了一个隐喻模式作为解决跨文化叙事的有效 工具 。他将隐喻 (metaphor) 看成是跨文化叙 事的基础 。语篇和认知是象征性地联系在一 起的 , 其 纽 带 就 是 隐 喻 。审 美 起 源 于 惊 异 (wonder) , 而 隐 喻 是 惊 异 的 修 辞 同 源 语 (rhetorical homologue ) 。 希 腊 语 中 的 metaphor 一词 ,翻译成拉丁文是 translatio ,译 成英语就成为 transport 。因此 ,任何人际交流 都是隐喻的 ,因为传受双方都应站在对方的 立场上看问题 , 也就是说 , 交流需要移情 (empathy) 能力 。如果跨文化叙事的框架 、文 本 、情感语境或者经验格式塔与第二种文化 的框架 、文本 、情感语境或经验格式塔相耦合 的话 ,跨文化叙事就有可能实现 。第一种文 化的情感机制或许不能通过翻译而进入到第 二种文化中 ,但是它的符号系统却可以表征
出来 。
一 、语言与跨文化理解
在语言与跨文化传播研究中 ,一个经常 被提及的问题就是 :操不同语言的人们能够 互相理解吗 ? 这是个老问题 ,也是一个新问 题 。操同一种语言的人们之所以能够相对容 易地进行沟通 ,是因为他们的语言表征了大 致相同的概念图 ,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看 “, 文 化”可以定义为是“共享的意义或共享的概念 图”。那么 ,说不同语言的人在跨文化交流中 情况如何呢 ? 当他人的文化思想用不同于我 们且具有不同的心理范畴的语言表达时 ,我
语言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必备要件是文化 旅行的载体 ,在构建 、传达话语体系的同时 , 自身也成为维持 、复制和巩固跨文化传播体 系的主体 。在跨文化传播的进程中 ,语言会 造成人们新的焦虑和不确定性 ,因此 ,对语言 在跨文化传播中意义的描述 、理解和反思一 直是西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要议题 。
跨文化传播中语言问题的呈现又顺应着 西方语言观念的走向 ,即从视语言 、思维和世 界为同一的语言观走向将语言表征视为人与 世界的中介的语言观 ;从对语言进行内部的 静态考察以揭示其内部的深层规律 ,走向现 实中使用话语的动态研究 ;从语言是反映客 观世界和内心思想的透明的媒介 ,走向语言 与权力 、意识形态的相互勾联 。以此来研究 语言与跨文化理解 、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建构 、 语言与意识形态以及语言与权力的关系 ,与 此同时 ,跨文化传播的内在语言问题便突显
跨文化叙事之所以不可能 ,是因为符号系统
具有文化的特性 ,它构成了认知的结构 ,所以
不同的 符 号 系 统 就 会 导 致 对 世 界 的 不 同 认
知 。另一方面 ,跨文化叙事作为两种文化共
同的叙事的确不可能 ,但一种叙事却具有通
过翻译 ,以不同的功能在多种文化之间扩散
的能力 。换句话说 ,叙事的知识意义在翻译
们是否还能再现他者的思想 ? 词汇量 、词汇
分类和语法结构迥异的语言之间是否能相互
翻译 ? 悲观者存在 ,乐观者也有之 。
悲观者认为 ,语言是人与外在世界的一
个中间世界 ,它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而是
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态度 。这就是所谓的
“语言世界图”。维特根斯坦曾说 “: 我的语言
的边界就是我的世界的边界”。人从自身中
语言不是反映客观和主观世界透明的媒介而是充斥着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可用来指意义在特定情况下为权力服务帮助确立和维护不对称语言与权力跨文化叙事的可能性始终臵于全球化的格局中所谓多元化的叙事语境建立在语言流向不均衡或不平等的基础上语言传播的流向流量不仅是国家权力博弈的结果同时也成为全球化格局中国家权力流向流量形成的社会基础媒体等领域的强大影响力使得英语已经成为全球广泛使用的强势语言英语被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际之间的转换其流量和流向还与权力关系密切相关
跨文化传播的语言问题 3
单 波 熊 伟
提 要 | 跨文化传播的语言问题呈现多种维度 ,从语言的反映论和表达论到语言的建构论 ,从语言到话语 ,
从语言作为透明的表达工具到语言的意识形态性以及与权力的盘根错节的关系 ,都包含着语言与
跨文化理解 、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建构 、语言与意识形态以及语言与权力等值得引起批判性反思的 传
① 关世杰《: 跨 文 化 交 流 学》,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1995 年 ,第 240 页 。
② David Pan ,J . G. Herder ,The Origin of Languag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cultural Narratives ,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3 (2) ,2004 ,pp. 10~20.
在该语言中有与之大致相同的词汇 ,C 表示
在该语言中可以翻译 ,但翻译后的词汇有与
英文不同的内涵 ,D 表示在该语言中完全无
法翻译 。communication 在以下语言中的可译
度分别为 : 锡兰语 (B) 、汉语 (B) 、孟加拉语
(C) 、印尼语 (B) 、菲律宾语 (C) 、印地语 (A) 、 日语 (C) 。①由此可见 ,跨文化的理解是多么
情景使第二种文化的接受者通过移情来体会 并使他们能为自己创造出新的想象生活 。②
情感 。所以 ,跨文化叙事不仅能够理解他者 ,
洪堡特曾写道 “: 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
而且还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 ,使理 解发生变化 。①针对戴维·潘的说法 ,一个单
种独特的世界观 。 ……人从自身中创造出语 言 ,而在创造语言的同时 ,他也把自己束缚在
社会中可能是成立的 ,但是在现代高度流动 的和异质的社会中却不可能 。例如 ,新加坡 有很多人也说汉语 ,但是他们认同的是新加 坡文化 。英语在很多国家使用 ,但绝不意味 着这些国家都拥有同一种文化 。此外 ,一个 人还可能会多种语言或语言变体 ,并出于展
现不 同 的 文 化 身 份 而 进 行 语 码 的 转
一的叙 事 在 任 何 情 况 下 永 远 都 是 单 一 文 化 的 ,也就是说 ,它永远只能在单一的文化语境
语言之中 ;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 周围设下一道樊篱 ……”③文化可理解成为
下行使其功能 ,获取其意义 ,这样跨文化叙事 就成为不可能 ,他把这一理论作了这样的修 正 :单一文化叙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变
202. ③ 姚小 平 《: 洪 堡 特 ———人 文 研 究 和 语 言 研
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年 ,第 135~136 页。
13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对应的关系 ,即一种语言 = 一种文化身份 , 传
或一种语言 = 一种文化身份 = 一个民族国
播 学
家 。这种简单的等式也许在孤立和同质化的
差异 ,但是人类认知共性的公分母到底有多 大呢 ? 在美国电影《通天塔》所表现的文化冲 突中 ,人们直接使用各自的母语进行对白 ,加 之交流的失败所带来的种种悲剧 ,无不暗示 着某种挥之不去的心灵隔阂和跨文化交流的 无奈 。
③ 高一虹《: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年 ,第 9 页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创造了语言 ,但同时也成为了语言的囚徒 ,语
言制约着人的思维路径 。就是 communication
传 这个英文单词就很难翻译成其他的语言 。有
播 学
学者将传播学中的一些重要术语挑选出来 , 请熟谙外语的传播学研究者用 4 个标准对其
在相应的语言中的可译性进行评估 :A 表示
在该语言中有与之完全相同的词汇 ,B 表示
的困难 。根据萨丕尔 - 沃尔夫假设 ,所有较
高层次的思维都依赖于语言 ,语言的结构影
响着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或者说 ,语言的不
同导致了世界的不同 。
戴维·潘 (David Pan) 等人又进一步提出 ,
跨文化叙事是不可能的 。他们认为 ,跨文化
叙事拥有“象征”和“审美”的性质 ,前者是由
任意的符号所构成 ,后者由审美机制所构成 。
“共享的意义和共享的概念图”,而语言则是 对意义和概念图的表征 ,很显然 ,每一群体或 民族的成员所说的语言都与他们的文化身份
成多文化叙事 ,因为它能旅行到另外一种语 境 ,变成一种新的叙事 ,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
然而 ,对语言与跨文化理解问题的争论 仍然没有结束 。语言形式固然存在着很大的
有着天然的联系 。但是 ,这种联系并不是一
文跨文化传播 语言 文化身份 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 | G206
作者信息 | 单波 ,男 ,1964 年生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 ,430072 。
熊伟 , 男 ,1969 年生 ,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 武汉大学外语 学 院 英 文 系 副 教 授 , 430072 。
New Lives Abroad as Intercultural Narratives ,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7 ( 3) , 2007 , pp. 188 ~
二 、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建构
化 (switching of codes) 。这反映了他Π她的文 化身份是多样的和流动的 ,并形成于与他人
跨文化叙事必须承认的是 :一个社群的 界限是流动的 ,是能够按照个人和群体的需 要 、语境的需要 ,根据“他者”是否在场而被建 构 、重构 、解构 、想象或否认的 。英国开放大 学的比文 ( Tita Beaven) 通过分析三位在西班 牙定居的英国人有关新生活的叙事 ,探讨了 这些跨文化叙事对构成定居者新的社会文化
的协商之中 。 语言只是界定文化身份的标准之一 ,其
他如种族 、宗教 、阶级 、性别 、政治观点 、经济 地位等也从不同角度界定着一个人的文化身 份 。尽管如此 ,语言仍然是显示文化身份最 敏感的指标 ,因为它与人们的思维密不可分 , 影响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所以 ,为了维
身份所形成的三个重要要素 :物理环境 、通过 定居者适应性的表象来探询他者 ,以及跨文 化经历者所暗含的对自我的重新定义 。通过 故事的叙述 ,人们得以了解身份是如何朝异 国文化以不同的速度和结果而流变的 ,并最 终演变成为一种新身份 。跨文化叙事所表征 的种族景观 ( ethnoscape) 对接受国文化和母 国文化都有影响 ,而中介景观 (mediascape) 则 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意想和意义生产机制 , 这些能使他们接触有关跨文化交往的事件 ,
过程中有可能丢失 ,但它却能保留情感意义 ,
尽管与原叙事所承载的情感意义有所不同 。
一个单一的叙事在任何情况下永远是单一文
134
化的 ,也就是说 ,它永远只能在单一的文化语 境下行使其功能 ,获取其意义 ,因此跨文化叙 事就成为不可能 。②
乐观者则对萨丕尔 - 沃尔夫假设发出尖 锐的质疑之声 ,认为它存在着一个逻辑悖论 : 如果该假设是对的 ,那么讲不同语言的人则 无法相互理解 ;而如果跨语言的理解不可能 , 讲英语的沃尔夫又怎么能够弄懂这些印第安 人的语言 ? 他又怎么能够通过英语让人们理 解印第 安 语 以 及 在 此 基 础 上 的 整 个 理 论 假 设 ?③由此可见 ,差异只是语言形式上的 ,讲 不同语言的人能够通过翻译在各领域里进行 沟通和理解 ,说明人类的思维认知存在着共 性 ,否则各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将会是一项“不 可完成的任务”。
3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 项目“西方传媒的社会控制研究”(04JJD860002) 的研 究成果 。
13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① P. A. Joathan , A. Sell , Metaphorical Basis for
Transcultural Narrative : A Response to David Pan ,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7 (1) , 2007 , pp. 2~15.
顺此思路 ,西班牙学者塞尔 (Joathan P. A. Sell) 认为 ,跨文化叙事是可能的 ,并提出 了一个隐喻模式作为解决跨文化叙事的有效 工具 。他将隐喻 (metaphor) 看成是跨文化叙 事的基础 。语篇和认知是象征性地联系在一 起的 , 其 纽 带 就 是 隐 喻 。审 美 起 源 于 惊 异 (wonder) , 而 隐 喻 是 惊 异 的 修 辞 同 源 语 (rhetorical homologue ) 。 希 腊 语 中 的 metaphor 一词 ,翻译成拉丁文是 translatio ,译 成英语就成为 transport 。因此 ,任何人际交流 都是隐喻的 ,因为传受双方都应站在对方的 立场上看问题 , 也就是说 , 交流需要移情 (empathy) 能力 。如果跨文化叙事的框架 、文 本 、情感语境或者经验格式塔与第二种文化 的框架 、文本 、情感语境或经验格式塔相耦合 的话 ,跨文化叙事就有可能实现 。第一种文 化的情感机制或许不能通过翻译而进入到第 二种文化中 ,但是它的符号系统却可以表征
出来 。
一 、语言与跨文化理解
在语言与跨文化传播研究中 ,一个经常 被提及的问题就是 :操不同语言的人们能够 互相理解吗 ? 这是个老问题 ,也是一个新问 题 。操同一种语言的人们之所以能够相对容 易地进行沟通 ,是因为他们的语言表征了大 致相同的概念图 ,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看 “, 文 化”可以定义为是“共享的意义或共享的概念 图”。那么 ,说不同语言的人在跨文化交流中 情况如何呢 ? 当他人的文化思想用不同于我 们且具有不同的心理范畴的语言表达时 ,我
语言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必备要件是文化 旅行的载体 ,在构建 、传达话语体系的同时 , 自身也成为维持 、复制和巩固跨文化传播体 系的主体 。在跨文化传播的进程中 ,语言会 造成人们新的焦虑和不确定性 ,因此 ,对语言 在跨文化传播中意义的描述 、理解和反思一 直是西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要议题 。
跨文化传播中语言问题的呈现又顺应着 西方语言观念的走向 ,即从视语言 、思维和世 界为同一的语言观走向将语言表征视为人与 世界的中介的语言观 ;从对语言进行内部的 静态考察以揭示其内部的深层规律 ,走向现 实中使用话语的动态研究 ;从语言是反映客 观世界和内心思想的透明的媒介 ,走向语言 与权力 、意识形态的相互勾联 。以此来研究 语言与跨文化理解 、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建构 、 语言与意识形态以及语言与权力的关系 ,与 此同时 ,跨文化传播的内在语言问题便突显
跨文化叙事之所以不可能 ,是因为符号系统
具有文化的特性 ,它构成了认知的结构 ,所以
不同的 符 号 系 统 就 会 导 致 对 世 界 的 不 同 认
知 。另一方面 ,跨文化叙事作为两种文化共
同的叙事的确不可能 ,但一种叙事却具有通
过翻译 ,以不同的功能在多种文化之间扩散
的能力 。换句话说 ,叙事的知识意义在翻译
们是否还能再现他者的思想 ? 词汇量 、词汇
分类和语法结构迥异的语言之间是否能相互
翻译 ? 悲观者存在 ,乐观者也有之 。
悲观者认为 ,语言是人与外在世界的一
个中间世界 ,它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而是
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态度 。这就是所谓的
“语言世界图”。维特根斯坦曾说 “: 我的语言
的边界就是我的世界的边界”。人从自身中
语言不是反映客观和主观世界透明的媒介而是充斥着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可用来指意义在特定情况下为权力服务帮助确立和维护不对称语言与权力跨文化叙事的可能性始终臵于全球化的格局中所谓多元化的叙事语境建立在语言流向不均衡或不平等的基础上语言传播的流向流量不仅是国家权力博弈的结果同时也成为全球化格局中国家权力流向流量形成的社会基础媒体等领域的强大影响力使得英语已经成为全球广泛使用的强势语言英语被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际之间的转换其流量和流向还与权力关系密切相关
跨文化传播的语言问题 3
单 波 熊 伟
提 要 | 跨文化传播的语言问题呈现多种维度 ,从语言的反映论和表达论到语言的建构论 ,从语言到话语 ,
从语言作为透明的表达工具到语言的意识形态性以及与权力的盘根错节的关系 ,都包含着语言与
跨文化理解 、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建构 、语言与意识形态以及语言与权力等值得引起批判性反思的 传
① 关世杰《: 跨 文 化 交 流 学》,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1995 年 ,第 240 页 。
② David Pan ,J . G. Herder ,The Origin of Languag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cultural Narratives ,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3 (2) ,2004 ,pp. 10~20.
在该语言中有与之大致相同的词汇 ,C 表示
在该语言中可以翻译 ,但翻译后的词汇有与
英文不同的内涵 ,D 表示在该语言中完全无
法翻译 。communication 在以下语言中的可译
度分别为 : 锡兰语 (B) 、汉语 (B) 、孟加拉语
(C) 、印尼语 (B) 、菲律宾语 (C) 、印地语 (A) 、 日语 (C) 。①由此可见 ,跨文化的理解是多么
情景使第二种文化的接受者通过移情来体会 并使他们能为自己创造出新的想象生活 。②
情感 。所以 ,跨文化叙事不仅能够理解他者 ,
洪堡特曾写道 “: 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
而且还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 ,使理 解发生变化 。①针对戴维·潘的说法 ,一个单
种独特的世界观 。 ……人从自身中创造出语 言 ,而在创造语言的同时 ,他也把自己束缚在
社会中可能是成立的 ,但是在现代高度流动 的和异质的社会中却不可能 。例如 ,新加坡 有很多人也说汉语 ,但是他们认同的是新加 坡文化 。英语在很多国家使用 ,但绝不意味 着这些国家都拥有同一种文化 。此外 ,一个 人还可能会多种语言或语言变体 ,并出于展
现不 同 的 文 化 身 份 而 进 行 语 码 的 转
一的叙 事 在 任 何 情 况 下 永 远 都 是 单 一 文 化 的 ,也就是说 ,它永远只能在单一的文化语境
语言之中 ;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 周围设下一道樊篱 ……”③文化可理解成为
下行使其功能 ,获取其意义 ,这样跨文化叙事 就成为不可能 ,他把这一理论作了这样的修 正 :单一文化叙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变
202. ③ 姚小 平 《: 洪 堡 特 ———人 文 研 究 和 语 言 研
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年 ,第 135~136 页。
13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对应的关系 ,即一种语言 = 一种文化身份 , 传
或一种语言 = 一种文化身份 = 一个民族国
播 学
家 。这种简单的等式也许在孤立和同质化的
差异 ,但是人类认知共性的公分母到底有多 大呢 ? 在美国电影《通天塔》所表现的文化冲 突中 ,人们直接使用各自的母语进行对白 ,加 之交流的失败所带来的种种悲剧 ,无不暗示 着某种挥之不去的心灵隔阂和跨文化交流的 无奈 。
③ 高一虹《: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年 ,第 9 页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创造了语言 ,但同时也成为了语言的囚徒 ,语
言制约着人的思维路径 。就是 communication
传 这个英文单词就很难翻译成其他的语言 。有
播 学
学者将传播学中的一些重要术语挑选出来 , 请熟谙外语的传播学研究者用 4 个标准对其
在相应的语言中的可译性进行评估 :A 表示
在该语言中有与之完全相同的词汇 ,B 表示
的困难 。根据萨丕尔 - 沃尔夫假设 ,所有较
高层次的思维都依赖于语言 ,语言的结构影
响着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或者说 ,语言的不
同导致了世界的不同 。
戴维·潘 (David Pan) 等人又进一步提出 ,
跨文化叙事是不可能的 。他们认为 ,跨文化
叙事拥有“象征”和“审美”的性质 ,前者是由
任意的符号所构成 ,后者由审美机制所构成 。
“共享的意义和共享的概念图”,而语言则是 对意义和概念图的表征 ,很显然 ,每一群体或 民族的成员所说的语言都与他们的文化身份
成多文化叙事 ,因为它能旅行到另外一种语 境 ,变成一种新的叙事 ,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
然而 ,对语言与跨文化理解问题的争论 仍然没有结束 。语言形式固然存在着很大的
有着天然的联系 。但是 ,这种联系并不是一
文跨文化传播 语言 文化身份 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 | G206
作者信息 | 单波 ,男 ,1964 年生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 ,430072 。
熊伟 , 男 ,1969 年生 ,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 武汉大学外语 学 院 英 文 系 副 教 授 , 430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