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中本身就包含有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知识,作为教师,应学会吃透教材、创造教材,不断挖掘时事政策资源,将政治课教学与时事教育结合,补充新知识,新教材,弥补教材相对滞后的不足,使教材显示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把课本上枯燥的条条与现实中活生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恰当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理念呢?下面就自己的一些做法作一介绍。

1.用时政热点及社会主义和谐理念导入新课
每节课如果能运用适当的词语、故事,加以引导,则可能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一节时,运用多媒体演示材料一:2007年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科学发展观等一些新的理论成果,被写入党章。

党章确定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材料二:草原超载放牧,森林过度采伐,植被被破坏,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绿洲消失,沙尘暴肆虐等,可根据这些材料,设计导课问题,为什么要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材料二中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导入新课,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内容,加深理解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生、共荣,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人类有意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条件等相关知识。

又如在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时,运用多媒体展示材料:2006年7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完善机关人员工资制度,渗透和谐理念的相关知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重在经济利益的均衡,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因此,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制定合理经济制度,处理好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当前我国经济制度是什么呢?从而导入新课,这样使学生带着社会和谐的理念去更好的学习理解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和谐理念,恰当的导语、材料是很重要的,有句话叫“先入为主”因此在每一节课前,我都会精心准备导语材料。

2.运用时政热点、和谐理念,学习理论知识,解决难点重点
好的导语材料固然重要,但是,学习教材内容过程,解决好难点、重点才是核心。

因此,在学习新课知识的过程中,更要注意和谐理念的渗透,为此,在准备每一节课时,我都努力挖掘有关和谐理念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时事热点进行教学。

2.1 运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有关内容学习理解课本知识。

如讲国家职能一节时可运用《决定》中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

”是我国执行国家管理经济职能的具体表现。

《决定》中指出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
民健康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文化职能方面的具体表现,全会还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这些措施是国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行使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表现。

2.2 运用热点材料学习理解课本知识。

如在学习“集体主义价值观”一节时,运用多媒体展示材料:2008年5月12日发生震灾后,我国人民抗震救灾的相关图片材料,让学生通过分析材料中英雄人物的模范事迹,与教材内容相关知识结合,并说明是如何体现社会和谐理念的?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材料中英雄人物正确处理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集体主义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具体体现。

以此来帮助学生突破对“集体主义是新时期,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这一重点的理解。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评价事物时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看事物变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我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作为新事物只有在实践进程中才能逐步走向健全、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通过分析研究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地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站在事物发展的立场上,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投入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事业中去。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物质财富,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这些《决定》还蕴涵着一系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哲学原理,如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等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些原理联系上述《决定》进一步展开具体论述。

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坚持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知水平,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重点、难点,并主动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中,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用渗透和谐理念的时政热点,促进课外活动,以此为背景设计作业。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在组织课外活动,作业设计中也要注意加强“和谐理念”的渗透。

如在组织学生对本县“企业的性质、分配方式”进行调查时引导学生带着“社会和谐的理念”去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帮助学生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的理解: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也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与和谐社会目标统一性的基本要求;坚持“效率优先,兼
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中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相关内容。

以此为作业,可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时政内容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

具体内容如下: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

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高标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思想指导作用。

总之,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社会和谐理念的渗透,使学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程度不断提高,并引导学生把和谐理念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变成实际行动,努力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而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