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外伤患者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外伤患者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手外伤患者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方法:分别采用Zung
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80例手外伤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手外伤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且手外伤患者的面对评分明显低于国内常模,而回避和屈服等应对方式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均P<0.01)。
手外伤患者SAS评分与屈服呈显著正相关(γ=0.646,P<0.01)。
结论:手外伤患者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患者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coping style in hand injury patients. Methods: SAS, SDS and MCMQ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coping style in 80 cases of hand injury patients. Results: The scores of SAS and SDS were considerably higher in the hand injury patients than norms, and the facing score was much lower, while the avoidance and obedience scores much higher (all P<0.01). The SAS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related to obedience (γ=0.646, P<0.01). Conclusi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may be closely relate to the coping style in hand injury patients, and nursing staff should adopt effective measures to guide the patients to take positive coping style.
[Key words] Hand injury; Anxiety; Depression; Coping style
手外傷患者受伤后常需行急诊手术,手部外伤本身和手术治疗均会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使患者产生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1],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应对方式是人们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情绪困扰所采用的行为策略。
应对方式的选择对手外伤患者恢复早期的情感状态有很大的影响[2]。
笔者采用Zung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手外伤患者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进行调查,旨在探讨手外伤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特点,为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8年2月~2009年2月入住我院骨外科并经急诊手术治疗的手外伤患者80例。
除外标准:自残患者;有精神疾病和意识障碍者;有认知障碍者;不愿参加本次研究者。
80例中,男60例,女20例;年龄20~60岁,平均(41.2±11.5)岁;职业状况:工人41例(51.3%),农民25例(31.3%),商人2例(2.5%),学生2例(2.5%),干部3例(3.7%),其他7例(8.7%);婚姻状况:未婚38例(47.5%),已婚40例(50.0%),离婚2例(2.5%);文化程度:小学9例(11.3%),初中50例(62.5%),高中16例(20.0%),大专3例(3.7%),本科以上2例(2.5%);受伤性质:工伤64例(80.0%),非工伤16例(20.0%)。
1.2 方法
1.2.1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法。
所有问卷调查均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理人员采用统一指导语,于患者术后第2天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
在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解释调查的目的、意义和填写问卷的要求。
调查时不给予指导和说明。
对无法填写者,由调查者向调查对象逐条询问并记录。
问卷当场发放填写并收回,共发出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为100%。
1.2.2 调查内容心理状况评定:采用SAS和SDS评定手外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以我国常模的上限为界[3],SAS量表分>50分表示患者有焦虑症状,SDS量表分>53分表示患者有抑郁症状;医学应对方式:采用MCMQ评定手外伤患者的医学应对方式。
该量表由Feifel H编制、姜乾金等修订[4],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统计学处理
主要的统计学指标为SAS、SDS和MCMQ 3维度评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或t′检验,相关分析采有Pearson相关分析,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手外伤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国内常模的比较
手外伤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两者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均P<0.01)。
见表1。
表1 手外伤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国内常模的比较(x±s,分)
2.2 手外伤患者应对方式与国内常模的比较
手外伤患者的面对评分明显低于国内常模,而回避和屈服等应对方式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两者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5.006、3.479、4.075,均P<0.01)。
见表2。
表2 手外伤患者应对方式与国内常模的比较(x±s,分)
2.3 手外伤患者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手外伤患者SAS评分与屈服呈显著正相关(γ=0.646,P<0.01),但与面对和回避无相关性(P>0.05)。
手外伤患者SDS评分与应对方式各维度均无相关性(均P>0.05)。
3 讨论
3.1 手外伤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手外伤患者术后由于担心伤口预后不佳,医疗费用过高加重家庭负担,丧失劳动能力及影响手外形美观,考虑致伤纠纷担心事故责任和疼痛等原因易导致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的产生,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5]。
程荑等[6]研究发现,手外伤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较差,其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等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常模水平。
黄丽燕等[7]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机械性手伤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证实,机械性手伤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本研究结果显示,手外伤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表明手外伤患者心理健康整体状况仍然较差,提示护理人员应在分析与手外伤焦虑和抑郁等相关因素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协助患者消除不良应激源,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3.2 手外伤患者应对方式不成熟
应对方式是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采取的有意识、有目的和灵活的调节行为[8]。
积极的应对方式在应付逆境中有着突出的作用,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手外伤患者面临工作与生活环境改变、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继而会影响其应对方式的选择。
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反过来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有研究认为,手功能损伤较严重者、个性特征中较高情绪不稳定性、较高精神质倾向的手外伤患者在面对疾病时更趋向于回避或屈服的态度,而相对年长及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手外伤患者采取较为积极的应对方式[9]。
亦有研究表明,手外伤患者消极应对方式评分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常模和综合性医院中各类患者[10]。
本组资料显示,手外伤患者的面对评分明显低于国内常模,而回避和屈服等应对方式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表明手外伤患者较少采用面对应对方式,而多采用回避和屈服等应对方式,提示手外伤患者在面对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时,常采取不成熟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积极应对方法和策略,而更多地采用以情绪为中心的消极应对方法和手段。
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手外伤患者的情绪反应,引导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减轻自身心理压力,全面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3.3 手外伤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根据Roy适应模式理论,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维持、改变或消退,从而可以预测和控制。
本研究结果显示,手外伤患者SAS评分与屈服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存在焦虑情绪的手外伤患者在面对心理应激时产生的焦虑情绪越多,就越容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进行消极应对而较少采取积极应对,提示护理人员要重视并协助手外伤患者提高积极应对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消除或缓解心理应激源对患者机体的损害,促进身心健康。
因此,护理人员应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引导患者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尽量避免采用消极应对方式,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继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手外伤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且其应对方式不成熟,而两者间又
存在某种必然联系,护理人员对此应加以关注,对患者实施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引导患者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继而改善其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Williams AE, Newman JT, Ozer K, et al.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depression negatively impact general health status after hand injury [J]. J Hand Surg Am,2009,34(3):515-522.
[2]Gustafsson M, Ahlstrom G. Emotional distress and coping in the early stage of recovery following acute traumatic hand injury: a questionnaire survey [J]. Int J Nurs Stud,2006,43(5):557-565.
[3]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75.
[4]沈晓红,姜乾金.医学应对方式问卷中文版701例测试报告[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1):22-24.
[5]董慧珍,臧苑彤.手外伤术后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对策[J].疾病监测与控制,2009,3(7):437-438.
[6]程荑,夏泳,苏雪倩,等.手外伤患者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8,20(8):3-5.
[7]黄丽燕,麦凤莲,陈凤群,等.心理干预对机械性手伤残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6,21(16):63-64.
[8]王琴,何国平.孕妇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2006,13(11):74-76.
[9]顾天姣.手外伤患者医学应对方式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4):7-10.
[10] 程荑,夏泳,陈斌华,等.急诊手外伤行手术治疗患者的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3):3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