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 了解: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 熟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含义及意义
3. 掌握: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及应用范围
【教学内容】
1. 医学心理学的定义、性质与发展
2. 医学模式的发展及转变的意义
3.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殊性
【计划学时】2 学时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况
一、定义、范围、性质及目的
(一)定义
1.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掌握规律——解释行为——预见行为。
2.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以及在它们相互转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科学。
(二)研究范围
1.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心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三)学科性质
1. 交叉学科
2. 基础学科
3. 应用学科
对生物医学的挑战》, (四)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主要目的
1. 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
2. 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
3. 掌握应对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
二、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 包括健康心理学、心理生理学、心身医学、变态心理学、心理诊断学、心理 治疗学、咨询心理学、护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医 学心理咨询等。
第二节 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 medical model ): 是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 包括健康观、 疾 病观、诊断观、治疗观等。
一、西方医学与生物医学模式 建立在经典的西方医学基础之上尤其是细菌论基础之上的医学模式。
由于其 重视疾病的生物学因素, 并用该理论来解释、 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以及制定健 康保健制度,故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
(心身观、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特 点)
二、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 疾病谱顺位的变化 死亡顺位前三位: 过去:传染病、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 现在:脑血管疾病、心脏病、癌症
2. 不良的生活方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
3. 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增强
4. 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
5. 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Engle 于 1977 年发表了 《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
首次提出了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
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 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 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 护理
四、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
1. 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大脑通过神经系统将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细 胞、蛋
白质、分子、基因等部分统一起来。
2. 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 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 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第三节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有目的地直接观察和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活动,了解事实、发现问题的方法。
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
二、调查法
预先设计表格、确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来了解客观事实的一种方法。
分为问卷法和访问法。
三、晤谈法
医学心理学家跟当事人交流信息、沟通感情、建立信任和实施治疗所必备的技能,在心理咨询、治疗、临床评估等许多日常工作中经常用到。
四、实验法
在实验室内或自然环境下观察受试者,研究一定情境中某种因素和可操纵因素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五、心理测验法在标准情境下,取出个人行为样本来进行分析和描述的一种方法。
六、个案法
以某个人或某一团体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
七、抽样法
在科学抽样的基础上,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的研究。
抽样的关键是所抽取样本要有代表性。
第四节医学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
一、医学心理学简史
(一)国外医学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神灵主义时期
自然哲学时期
科学心理学时
二、我国医学心理学科发展趋势
1. 该学科队伍人数将快速增长,学历层次会进一步提高,教育结构会有相当的变化。
2. 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临床的心理测验和计算机辅助的心理测验数量大幅增加。
3. 利用我国病理心理研究对象(包括脑损伤患者)资源的巨大优势,在心理障碍和脑损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做出国际领先的成果。
4. 通过对危险人群进行多方位的、有针对性的早期干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和与人类生活方式关系密切的艾滋病、成瘾行为等发生率将大幅度降低。
5. 健康领域工作的医学心理学家将广泛参与旨在促进人们的心身健康。
【思考题】
1. 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人类生活会造成哪些影响?
2. 我国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还需要经过哪些努力?
第四章主要理论【目的要求】
1. 了解:心理生物学理论和人性主义理论、中医的医学心理学思想
2. 熟悉:认知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3. 掌握:行为学习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教学内容】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知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理
但通过自己集中
论观点
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知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的应用
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知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的评价 【计划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一、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19 世纪末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之父。
二、主要的理论内容
(一) 心理结构说
1. 意识( conscious )
是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成分, 是心理活动和现实联系的部分, 能被自 我意识所知觉。
2. 潜意识( unconscious ) 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
3. 前意识
是介于二者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的或不在意识之中,
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又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二) 人格结构 1. 本我:原始的、无意识的遵循快乐原则
2.
自我: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之中,少部分存在无意识之中。
遵循现实原则。
3. 超我:类似良心、良
知、理性的含义。
大部分属于意识的。
遵循道德原 则。
、应用:精神分析疗法
1. 原理
通过挖掘来访者潜意识中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找到致病的症结, 并把它们带 到意识领域中来,使来访者对此有所领悟, 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得以纠正和消除, 从而建立良好、健康的心理结构,达到心理健康。
2. 咨询目标
一是使潜意识意识化、 使潜意识冲突表面化从而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或
重建人格,二是帮助来访者克服潜意识冲突。
3. 咨询方法
(1)自由联想
(2)疏导宣泄
(3)认知与领悟
(4)暗示疗法
四、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自评: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也不是一个观察家和实验家,更不是一个思想家,我只不过是一个具有征服者气质——好奇、勇敢和坚持不懈的征服者罢了。
他评:他是一个征服者,他已惊人的勇气开创了心理学的一个新领域,成为精神分析的鼻祖,始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从事的科学研究,从开始的默默无闻到理论初见成果时的遭人唾骂,再到后期的被人追随,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的理论是神秘的理论,推崇他的人视他为“心灵世界的哥伦布精神领域的达尔文”
1. 开辟了无意识的研究领域
2. 开辟了新的心理学的学科领域
3. 对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
一、行为(behavior)的概念
1. 狭义的行为: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2. 广义的行为: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
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正常或病态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和形成。
二、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一)主要理论内容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classical conditioning theory)由巴甫洛夫(Ivan Pavlov)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
巴甫洛夫进行狗的消化过程研究的意外发现,观察到学习可以来自两个联结
在一起的刺激。
创造了严格实验条件下研究高级神经活动的方法。
实验表明,条件反射不是天生的一种反应,而是后天习得的行为。
条件反射是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与环境平衡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人类天生具有非条件刺激(UCS)-非条件反应(UCR)联结;学
习的产生是因为经典条件作用创造了条件刺激(CS)-条件反应(CR)联结。
(二)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
1. 强化(reinforcement)
指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产生促进过程,即非条件刺激(UCS)的作用过程。
2. 习得(acquisition) 即条件反应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试验重复不断增强其频率的
过程。
3. 消退(extinction)
如果非条件刺激(UCS)长期不与条件刺激(CS)结合,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此现象称为消退。
4. 泛化(generalization)
(三)应用
行为治疗中系统脱敏的疗法,通过建立条件反射性的松弛反应,以帮助患者克服“习得性”的紧张行为反应症状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一)主要理论内容
操作条件反射( operant conditioning reflex )是美国心理家斯金纳发现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的学习方式。
斯金纳从桑代克、巴甫洛夫和华生的理论出发,更系统地研究了行为规律以及环境与行为的关系。
他认为,行为的产生是环境刺激的结果,行为的后果又可作为后续行为的原因。
因此,人们可以运用环境刺激和行为的后果来控制新行为。
这种由结果控制的行为称为操作性行为( operant behavie)r 。
斯金纳以“斯金纳箱”的动物实验装置进行实验(1953)。
老鼠逐渐学会了主动按压杠杆取食的行为。
按压杠杆的行为可因停止供应食物而逐渐消退。
这一过程是学会一种操作的过程,因而被称之为操作条件反射。
这里的操作条件反射是对工具操作的学习,故又称工具操作条件反射( 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
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之处在于:操作条件反射事先没有诱发刺激,其行为是自发的、随意的,动物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目的,强化出现在反应之后。
进一步研究表明,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以强化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为基本条件。
在复杂的行为中往往并有两种反射模式
(二)条件反射的类型
强化物(reinforcer ):即与行为相倚——随时间的推移能增加行为出现可能性的任何刺激。
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出现时,这一事件被称为正强化。
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讨厌刺激的解除时,这一事件被称为负强化。
惩罚物(punisher):指的是任何一种刺激------- 当它伴随着某一反应之后出现时——能降低该反应在以后发生的概率。
惩罚是在反应之后增加惩罚物。
惩罚(punishment):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反应减弱。
消退(extinction):行为的结果导致了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减弱。
(三)应用本理论应用广泛,可以解释个体吸烟、依赖性等不良行为的形成机制。
1. 咨询原理
其咨询理论的基本假定为:异常行为习惯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学习的结果;既然人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或消除。
2. 咨询目标其咨询的主要目标是消除不良行为,并代之以更有效能的行为。
3. 咨询方法系统脱敏法、自信心训练法、厌恶疗法、暴露疗法、放松法等。
第三节认知理论
一、认知的理解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说,认知是指信息为人接受之后经历的转换、合成、储存、重建、再现和使用等加工过程。
一般认为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
1.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是在同一活动中各种重复和运用中保持共性的东西。
2. 同化:是指有机体以其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为基础去吸收新经验的过程。
3. 顺应: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建立一个新的图式以容纳一个新的刺激过程。
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1967年Neisser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三、认知的主要特点
1. 认知的多维性
2. 认知的相对性
3. 认知的联想性
4. 认知的发展性
5. 认知的先占性
四、认知理论的应用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ABC 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它是艾利斯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
在ABC 理论中,A 代表诱发事件,B 代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C 代表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第四节人本主义理论
一、思想渊源与时代背景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理论观点: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忽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
基本理论:
1. 强调人的整体性不可分割性,从整体上理解人的动机和人格。
2. 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3. 人的意识能超越传统的、现实的文化的界限,因而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三、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有机体有一种先天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它表现为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种潜能的趋向。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评价
1. 人本主义心理学错误的理解人的本质,把人看成人性的人,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总
和,因而对人内心世界的主要描述,常常是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出发的。
2.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要主张还带有纲领性的性质,对自己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因此他们的理论难以得到检验。
五、人本主义在治疗中的应用
1. 人本主义认为心理障碍的原因是个人成长受到阻抑所致,是缺乏动机或需要不能满足所致。
2.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在于鼓励患者接受自我,尝试利用个体的潜能。
【思考题】
1. 日常生活中是这些理论是如何应用的?
第九章心理干预
【目的要求】
1. 了解:心理干预的概念
2. 熟悉:心理干预的内容与形式
3. 掌握:心理治疗的定义历史、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心理治疗的范围
【教学内容】
1. 心理干预的定义,心理治疗的定义
2. 心理干预的内容与形式
3. 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和治疗范围
计划学时】2 学时
第一节心理干预概述
一、定义
心理干预(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戈9、按步骤的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二、心理干预的内容与方式
(一)健康促进与预防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指在普通人群中建立适应良好的行为、思想和生活方式,也称为一级干预。
1. 积极的心理健康
2. 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二)预防性干预的方式
预防性干预(preventive intervention)是指有针对性的采取降低危险因素和增强保护因素的措施,预防性干预可以起到拮抗危险因素的作用,并促进保护性因素的形成,从而阻断心理障碍形成和爆发的过程。
预防性干预有三种方式:普遍性干预、选择性干预和指导性干预。
第二节心理治疗
一、概述与简史
(一)概念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是以医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包括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行动或通过某些仪器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改善病人的心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简史
产生:古希腊、古埃及
停滞:中世纪
发展:18世纪末法国的皮纳尔
流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麦斯麦的催眠疗法广泛传播: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完善阶段:现在
二、心理治疗的程序
1. 资料的收集
2. 资料的分析
3. 综合评估
4. 诊断
5. 鉴别诊断
6. 咨询方案的制定
三、基本要素
1. 治疗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
2. 使用各种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
3. 治疗者按一定的程序进行
4. 治疗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精神、躯体或行为问题的人
5. 治疗的目的是通过改善病人的心理机能,最终消除或缓解其可能存在的各种心身症状,恢复健全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
四、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
1. 倾听技术
2. 提问技术
3. 鼓励技术
4. 内容反应技术
5. 情感反应技术
6. 面质技术
7. 解释技术
8. 非言语性技巧
五、心理治疗的范围
1. 综合医院临床各科的心理问题
2. 精神科及相关病人
3. 各类行为问题
4. 社会适应不良
5. 其他问题
【思考题】
1. 心理干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区别?
第十章心理干预各论
【目的要求】
1. 了解:各种心理治疗的发展史
2. 熟悉:常用心理治疗方法和适应症
3. 掌握:各种心理治疗的定义、方法、适应症和评价
【教学内容】
1. 各种心理治疗的发展历史
2. 精神分析疗法、行为治疗、患者中心疗法、森田疗法、暗示和催眠疗法、松
弛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支持疗法、家庭治疗、集体心理治疗的基本内容、方法和适应症
【计划学时】2 学时
第一节精神分析疗法
一、概况
精神分析法(psychoanalytic therapy又称心理分析,是建立在弗洛伊德所创立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基础上的治疗方法。
该理论认为,很多疾病都与人的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有关,如果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早年的心理创伤和焦虑体验用内省的方法挖掘出来,使之成为意识的东西加以认识和疏导,就达到了治疗目的。
精神分析疗法的适应症主要是神经症,如: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分离性障碍等,也可用于一些身心疾病,即由心理因素或参与引起的躯体疾病。
二、具体方法
1. 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
是精神分析的基本手段,要求病人毫无保留的诉说他想要说的一切。
2. 抗拒(resistance)
又称阻抗,谈到某些关键问题时表现出的自由联想困难。
3. 移情(transference)
被认为精神分析治疗的很重要内容
4. 宣泄(abreaction) 又称发泄,是让病人自由的表达被压抑的情绪。
5. 释梦(dream an alysis)
要求病人把梦中的内容进行自由联想,以便揭示梦的真正含义。
6. 阐释(in terpretatio n)
第二节行为治疗
一、概况
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 也称为学习疗法或行为矫正疗法。
行为学习理论认为,
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而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消除,行为疗法还注意发展有效的、适应性的新行为。
它所依据的学习理论主要是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
二、基本原则
首先:通过行为分析确立病人的靶症状或靶行为,以便能够有的放矢地帮助病人解决其主要问题。
其次: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逐步给与一系列的作业在处理简单的问题中获得信心后在处理较严重的问题。
最后:强调实践或练习,通过自我练习,达到治疗目的。
三、基本方法
1. 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亦称交互抑制法或暴露疗法
2. 厌恶疗法,亦称厌恶制约法或惩罚法
3. 满灌疗法
第三节认知疗法
一、概况
1. 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是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2. 它的基本观点是,人在生活中总是以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来感受、理解、
评价和预测周围事物和自身,同时作出相对固定的行为反应方式。
如果个人的认知评价中存在不合理因素,就可以产生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进而造成或加重心身症状。
因此,认知治疗就是帮助患者改变认知曲解成分,调整其不合理的思维、想象、信念,摆脱消极观念,接受新的、正确的思想,消除不适应情绪反应。
二、咨询方法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
2. 合理情绪想像技术
3. 三栏目技术
第四节患者中心疗法
一、概况
患者中心治疗( client- centered psychotherapy) 又称为“非指示性治疗”,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创建的一种心理疗法,是人本主义疗法的代表。
治疗者不是以专家、权威自居,而是一位有专业知识的朋友,与病人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给病人带来温暖与信任感。
治疗时不下指令,也不进行调查分析,主要集中于病人的思维与情感,给求询者提供一个有利的、特定的心理氛围,耐心倾听诉说,表示同情与理解,让病人在充分表达与暴露自己时,体验到自身情感与自我概念的不协调,从而改变自己,取得进步。
二、治疗特点
1.以病人为中心
2. 心理治疗是一个转变过程
3. 非指令性治疗的技巧
三、治疗技术
1.认识病人表达的感情与态度;
2.提出交谈的话题,但是让病人展开;
3. 确认病人谈话的中心;
4. 提出封闭式问题(限于回答“是”或“否”或提供具体情况);
5. 解释、讨论或提供与问题或治疗有关的情况;
6. 以病人对治疗的反应来解释交谈的情况。
【思考题】
1.精神分析疗法、行为主义疗法、认知疗法、患者中心疗法各有哪些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