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开展我市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思考
云阳县农业委员会杨传祥
我市要实现“五个重庆”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统筹谐调发展,大力助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要建立农民增收增效的长效机制,以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基础。
我市农民培训主要有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科技示范户培训、移民技能培训等。
劳动力大量外出,致使农业生产者年龄大、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同时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高温伏旱灾害频繁,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经营转变。
农产品竟争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问题突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业科技和农村教育。
我们应把农村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并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
其根本的办法有两条: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建设、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全社会人口素质的高低。
使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二是
努力搞好农村成人教育和在家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
特别是短期的农民培训,它是第三世界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
为农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和劳动能力,这是实现农村小康的力量源泉。
1.把对农民生产的直补变为政府设立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资金。
当前,我市农民发展种、养业的各种直补政策零零碎碎的项目太多又太小,直补下来的资金还不够农民打两斤酒,实际上农民不可能拿来搞扩大再生产,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意义不大,是否考虑把给农户的生产直接补贴变为狠抓农民技术教育的投入上来,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绿色食品、农产品安全标准,怎样生产安全可靠的绿色食品,如何参与市场竟争。
建立和完善对农民培训的激励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发达地区对西部贫困地区的资金、技术的扶持,积极引进外资,合理利用民间资本。
各级政府要把农民培训当着一项公益性事业来抓,要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真正发挥资金投入主渠道的作用。
农业是基础产业、弱势产业,农民多为单干户,与国际上的大公司、大农场主不在同一生产水平上,生产出的产品无法参与国际竟争。
2.建立农科教相结合的实验实习基地。
农科教结合是实现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迅速推广应用新成果,以获取
最大的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基地建设是改善农民培训网络,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的基础性工程,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完善制度,明确指导思想,努力提高基地的质量和效益。
培训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农村扶贫整村推进。
重点应以保水、保土、保肥为中心的农田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在大面积上普及农业生产上的新品种、新技术,各类培训班均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农业农村经济政策、农村经营管理、市场经济知识及农民自我维权知识的培训。
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参与市场竞争,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典型引路,全面推广是农民掌握先进技术的成功经验,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先进技术的适应性改进与技术组装配套,可为区域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和经验。
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
要求农民生产什么,我们就建什么样的典型基地,让农民进行直观学习和观摩,增强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和直观感,变抽象的理论学习为面对面的实践操作,要求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
3.建立和完善农民技能培训体系。
我国在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妥善解决城市务工农民的子女就近入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有文化、有能力、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基础上。
着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努力构建较完善的农民培训体系,整合和优化各级各类培训资源,给农民一个课堂,
让他们有一个终身受教育的机会。
在今后一段时期,政府要特别优先发展乡镇成教中心和完善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网络,加大对两大体系的扶持力度,使它们上规模、上档次,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农民技术培训班办到村组,让农民就近就地培训学习。
政府要进一步统筹规划,组织协调,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大力扶持农村远程教育网络,让农民坐在家中看电视、听广播就能学到现代实用技术。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培训与推广体系的有机协调发展,使它们真正地成为农民培训的主力军。
有关职能部门的技能培训都要以它们为依托和载体,形成部门配合和参与,整合教育培训资源,走农科教结合之路,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
使农村、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完善。
4.努力提高农民培训教师素质。
教师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授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使命。
政府要加大对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力度,选送一批骨干教师到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去深造,更新知识,提高教学能力。
让他们既懂技术理论,更能实践操作。
积极探索、学习和引进具有农业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改革和实践,并积极推广成功经验。
同时选聘那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业科技企业家)、种养加专业大户承担教学工作,支持和鼓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担任专兼
职教师或技术顾问,开展有偿服务。
农业技术部门要结合技物配套搞培训,把技术培训同销售、农资结合起来,树立推广与科技教育同步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农民培训理论的研究工作,让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5.坚持正确的培训方向,更新培训模式。
近一段时期,政府对农民培训要坚持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要以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为主,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注重微观和常用技术相结合,要特别对那些先进的、高效的、中长期相对稳定的实用技术开展培训。
各培训机构要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现场示范、科技宣传栏、技术咨询、科技大集、电波入户等活动,把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增大农业技术普及和宣传力度。
政府要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农民培训实用教材,内容要体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市场经济等观念,体现当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趋势,注重本地实际,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简单易学,操作方便。
并将培训内容同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化进程、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
农民培训要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农民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完成学业的需要。
通过培训,使其掌握市场经济的知识,掌握新的农业科技知识,提高生产经营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6.全力提高留守在家的务农人员科技素质。
开展农民
科技培训重点抓好务农农民技能培训和后备劳动力素质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鼓励农民改变自己身份,积极引导他们从事二、三产业,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留守在家的务农人员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他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也是各级农业部门培训的核心。
培训时结合“十百千科技人才下农村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鼓励科技人员采取技术承包、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真正做到人员到户,成果到田,技术到人。
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的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的农业科技意识差,注意力、记忆力十分有限,要他们在较长时间坐在教室听理论课,极不现实,而且效果不佳。
培训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培训时根据各地产业结构的实际,以一个村或一个组为一个培训单位,一次培训一个骨干支柱产业或一个主推技术,培训时,最好在田间地头实地培训,当前推广的农民田间学校应是一种非常好的农民培训模式,人数要求不宜过多,最好象大学教授带研究生那样。
培训后,我们的教师要进行跟踪服务,比如电话热线服务。
特色产业培训还可录制成光盘在乡镇广播电视台结合农时反复播放。
“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增收难,农民增收主要依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又受制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等因素。
在我市农村,因病致贫,因文化素质不高和技能缺乏而被挡在就业门外的不是少数,因先进的农业技术掌握不好而遭受损失的情况也随处可见。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村的社会保障能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只有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加大投入,更新观念,把在家务农的培训工作做好做实,农业生产才有一个大的飞越。
二 0一一年九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