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普通班)-人教版高二全册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某省某某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普通
班)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右图甲骨文所示的四个字分别为春、夏、秋、冬。
其中“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寓意春种;“夏”字
像草木繁茂之状,寓意夏长;“秋”字像果实累累,谷
物成熟,寓意秋收;“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
中,寓意冬藏。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C.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2.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
中国最早将丝绸这X“名片”送往西方是在
A.战国 B.汉朝 C.宋朝 D.明朝
3.历史学者王家X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
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
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这里的
“它”指的是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D.田庄手工业
4.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
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导致这种社会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封建制度的衰落
C.受西方文明的影响D.某某思想影响
5.据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说“织造尚松江,浆染尚某某”;《某某县志》记载明嘉靖(公元1522 —1566年)年间,徽州巨商阮弼经商于某某,设“染局”,雇工达千人。
这些记载说明16世纪的某某①浆染行业处全国领先地位②沿长江最发达的工商市镇
1493年 1570年 ③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已经很高 ④局部区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③④
6.一位中国古代的妇女,她已经能够在分散于宅屋之间和城郊乡村等地的“市”里购物,还能在大街小巷看到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
这位妇女最有可能是生活在
A .汉代 B. 六朝 C. 唐代 D.宋代
7.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取得的地理大发现的成果有
①发现绕过非洲南端的航路 ②到达美洲的沿海地区
③开通绕过美洲南端的航路 ④完成通往印度的航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③ 传染疾病的肆虐
④ 工业生产污染严重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③④ 9.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
A.资源因素
B.劳动力因素
C.市场因素
D.资金因素
10.观察右图,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A .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绝
B .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新发明
C .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能源
D .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
11.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表明 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 ②资本主义制度优于封建制度
③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④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2.观察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其中发展最快时期的主要原因是
近代前期新进民族工矿企业(投资万元以上)
A.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B.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推动,倡导使用国货
C.某某临时政府倡导发展实业,
D.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13.《某某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
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
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
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
”从这段材料不
能得出的信息是
A.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B.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
D.近代某某女性追求时尚
14.列宁指出:“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
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列宁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
B.材料中的“错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战时共产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5.“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X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
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是因为费里德曼的货币理论
A.促使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
B.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主X完全一致
C.指导了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干预政策的实施
D.是基于美国总统里根推出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后提出的
16.有人指出:“赫鲁晓夫不受教条束缚,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个务实主义者;但奇怪的是,他是个不切实际的务实主义者……往往只凭心血来潮而不是深思熟虑。
”与这种观点最为贴切的事例是
A.鼓励农民发展副业
B. 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C.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D. 部分承认企业的物质利益
17.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18.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19.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指出: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大学的科研项
目有100项,1956年至1957年有400项。
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
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就达到了3 406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有119
项,属于国内首创的有981项。
这表明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双百”方针推动了科技发展
C.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
D.科技工作者具有非凡创造力
20.某某惠阳地委组织机关干部学习中共“十二大”文件,特别介绍了乌石公
社景联大队党支部书记写的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
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
”横额:“社会主义好!”。
“三十年后又‘分’
地,耕者有其责。
”指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农业合作化运动
21.欧元(EURO)被誉为“口袋里的欧洲”,对此的准确理解是
A.欧元的诞生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已经实现
B.2001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
C.欧元的使用使欧洲一体化成为欧洲公众参与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进程
D.说明欧元已经成为“欧洲单一货币”,所有成员国都放弃本国货币
22. 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伦敦,一位来自纽约的旅客说:“这里的银行、旅馆、商店都一样,他们看到我们手里的美元时,流露出的神情,好象这些美元成了病菌携带物一样。
”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欧洲人强烈抵制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B.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使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削弱
C.欧元的流通动摇了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D.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彻底瓦解
23.进入21世纪以来,金融危机经常威胁着世界经济。
下列各项中,具有向相关国家提供短期贷款
以稳定汇率的职能的国际组织是A B C D
24.右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示意图,该示意图表明
A.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发展方向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话语权逐渐增强
C.发达国家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
D.该组织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最主要支柱
25.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
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
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
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
”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
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 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二、材料题(3大题,共50分)
26.(16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农民劳动生活及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谚语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
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材料一的诗歌反映什么样的经济形态?据材料一,概括其特点。
(5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
(3分)
材料三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3)材料三中的“变异”指的是什么?这种变异是否演进为工业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分)
27.(17分)十月革命后,苏俄为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曲折的探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列宁本人就承认:“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
”……起初几乎没有试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1)依据材料一指出俄国当时实行何种政策?俄共(布)在实施该政策过程中抱有何种幻想?结果如何?(6分)
材料二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2)指出材料二中“后退一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呈现了怎样的特点?(4分)
材料三斯大林清楚地看到,共产党是这个国家唯一真正的力量,他利用党总书记的身份使自己成为党和国家的主人。
在经过相当大的动摇之后,斯大林决定放弃新经济政策,支持工业和农业都由莫斯科控制和管理中央集权经济。
这不仅意味着政府对工厂的继续经营管理——像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一样,而且意味着政府通过农民土地集体化对农业的控制。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斯大林采取哪些举措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对该体制进行简要评价。
(7分)
28.(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这一秩序的基础就是能够带来世界经济繁荣的
所谓“全球自由经济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输出或接受跨国投资,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体系,这种经济体系又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
——岳建勇《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为构建“全球自由经济体制”采取的措施及积极作用。
(6分)
材料二美国芭比娃娃玩具生产情况简表
(2)材料二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开启这一趋势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
材料三自近代中国人被西方国家强行纳入全球化过程后,曾经坐失了一次又一次改变自己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边缘地位的机会。
┅┅1978年以后,中国新的现代化领导人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其为中国所提供的有利外部环境和宝贵发展时机,结束了与世隔绝状态,转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主动加入到了全球化过程中。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8年以后,中国是如何主动加入到全球化过程的?
(4分)分析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方针?(3分)
高二历史(必修II)月考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DBAAC 6-10:DDCCB 11-15:BDCAA
16-20:CDACB 21-25:CBDAD
二、非选择题
26. (1)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5分)
(2)生产工具及耕作技术的改革创新;水利工程的修建;生产经验的总结。
(3分)
(3)变异:资本主义萌芽。
(2分)没有演进为工业文明。
(2分)原因: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实施,西方列强的入侵中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
(4分)
27. (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分)幻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2分)结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满足了战争的需要,但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造成经济、政治危机严重。
(2分)
(2)特点:局部恢复资本主义,适当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4分)
(3)措施: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
(2分)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30年代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长远发展;二战后这种体制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5分)
28. (1) 措施: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签署关贸总协定,确立国际贸易体系。
(3分)作用:推动了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3分)
(2)经济全球化趋势(2分);新航路开辟(2分)
(3)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4分)方针: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抓住机遇,保持清醒头脑,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求发展。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