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江苏省扬州市扬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必修)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D.当内环境的成分稳定时,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2。
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
O2、CO2、血红蛋白、H+B。
纤维素、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3.下列关于人体体温的描述中,错误
的是
..
A.人体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平均温度B.人体体温调节的方式
是神经—体液调节
C.下丘脑是形成冷觉和热觉的主要中枢
D.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4.某人在高温下从事剧烈的体力劳动过久,突然腿部肌肉抽搐,其主要原因是
A.剧烈劳动使血糖降低B.高温使人的新陈代谢不正常
C.大量排汗,使体内盐分损失过多D.大量排汗,使体内水分损失过多
5.下图是某同学在模拟活动中建立的血糖调节模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甲是胰高血糖素B.激素乙是胰岛素
C.激素甲能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D.激素乙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
6.肾小管与其周围毛细血管之间水分的交换是通过渗透作用完成的。
如果流经肾小管的原尿中葡萄糖浓度明显增高,并且不能完全被肾小
管重吸收,那么最终排出的尿液量将会
A.增加B.减少C.不变
D.不确定
7。
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
正确的是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激素增加④摄水量增加⑤减少尿的排出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④或①→
③→⑤
C. ②→①→④→③→⑤
D.②→①→④或②→
①→③→⑤
8.在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
A.神经细胞B.内分泌细胞C.上皮细胞
D.淋巴细胞
组成。
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抗击病原体的特异性蛋白质称为
A.抗原B.抗体C.淋巴因子D.溶菌酶
10.2006年的“世界艾滋病日”会议在我国天津市举行,会议的主题为:行动起来,遏制艾滋。
关于艾滋病的说法错误
的是
..
A.艾滋病是一种遗传病B.多种病原体的严重感染是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
C.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染D.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11.T 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共同点是
A.产生抗体B.产生记忆细胞C.杀伤靶细胞D.分泌淋巴因子
12.大面积烧伤时,若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原因是A.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B.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D.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影响皮肤再生
13.神经元之间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属于
A.组织液B.血浆C.淋巴D.细胞内液
14.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兴奋的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
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15.下列关于人体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B.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
C.下丘脑能调节水平衡和血压D.下丘脑能合成多种促激素
16.下图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②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效应器
B.③处受刺激的瞬间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C.④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神经中枢
D.⑥处信号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7。
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兴奋在反射弧上都是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B.激素有选择地被血液运输到靶器官、靶细胞
C.脑干内有呼吸中枢、体温调节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D.反馈调节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8。
的是
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
..
A.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19.突触小泡中含有乙酰胆碱,它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被胆碱酯酶所分解。
有机磷则能够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当人体发生有机磷中毒时,会发生的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考点:本题考查突触结构上兴奋传递的原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0.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A.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
段话
21.以下不属于激素调节的特点的是
A.微量和高效B.通过体液运输C.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D.提供能量
22.下列关于高等动物和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影响B.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
C.体液调节速度较慢D.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
考
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3.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根、芽、茎3种器官对生长素反应的敏感程度不同
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促进茎的生长,抑制芽的生长
C.e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抑制茎的生长
D.a、b、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24.下表是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溶液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的实验处理及结果,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组B组C组D组E组F组
实验处理蒸
馏
水
200mg/L
萘乙酸
溶液
400mg/L
萘乙酸
溶液
600mg/L
萘乙酸
溶液
800mg/L
萘乙酸
溶液
1000mg/L
萘乙酸溶
液
生根条数183158
462
A.设置A组实验的目的是与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的作用效果进行对照
B.各组实验的温度、处理时间等要一致的原因是控制单一变量C.实验结果说明适宜浓度萘乙酸溶液能促进插条生根
D.萘乙酸溶液浓度越高,对插条生根的促进作用越强
25.将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然后在尖端正中央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尖端和琼脂均被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见下图).但测光照射后,甲、乙两部分琼脂块内生长素含量的情况是
A.甲比乙多
B.乙比甲多
C.甲、乙一样多
D.甲、乙都没有
26.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结果是
A.种子和果实都能够正常发育B.种子能正常发育,果实不发育
C.种子和果实都不能正常发育D.种子不能发育,果实能正常发育
27.在盛有猕猴桃的袋子里放几只成熟的苹果,能促进较硬的猕猴桃很快成熟变软,这期间起重要作用的激素是
A.生长素B.赤霉素C.乙烯
D.脱落酸
28. 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持续的研究,他分离出了青霉素,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以金色葡萄球菌为例)之间的关系是
A.①图,b表示青霉菌B.②图,a表示青霉菌
C.③图,a表示青霉菌D.④图,b表示青霉菌
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9.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一个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这个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年份193719381939194019411942
(年)
种群
25462084407701380数量
(个)
A.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1380个
B.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减弱
C.在1937—1942年期间,该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S”型
D.该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30.下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率几乎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31.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3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33.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曲线的正确叙述是
A.“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34.“S”型曲线和“J"型曲线是反映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下列属于“S”型曲线形成条件的是
A.食物(养料)充足B.没有敌害
C.没有竞争D.资源、空间有限
35.下列各组生物中,种间关系属于竞争的是
A.玉米和杂草 B.狼和羊C.青蛙和昆虫D.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36.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37.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C.群落演替导致群落内生物种类不断改变
D.在人类干预下群落可按一定进程发生演替
38.森林中腿足强劲的鸟类一般在地表活动,而一些敏捷的飞行者在树冠层捕食昆虫.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A.水平结构B.垂直结构C.初生演替D.次生演替
39.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合理
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B.用抽样检测法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样方法研究某地田鼠洞的种群密度
40.从裸露的岩石上长出森林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
发生在裸露岩石上的群落演替顺序正确的是
A.地衣、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地衣、苔藓阶段→灌木阶段→草本阶段→森林阶段
C.草本阶段→地衣、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D.地衣、苔藓阶段→草本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
(1)图中⑧是组织细胞,图中⑥、⑦、⑨都属于细胞外液,请在下列方框中分别填写其名称:
⑥⑦⑨
(2)请在(1)中用箭头表示出⑥、⑦、⑨三者之间的关系.
(3)人体的红细胞和肌肉细胞分别直接从上述哪种细胞外液中吸收葡萄糖、(用图中序号表示).
(4)日常生活中,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但机体能通过体液和的共同调节,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5)血液在体温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如人体在炎热的环境中,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的血管,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散热量增加,从而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6)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 ]内存在着________物质.
42。
(6分)下图表示人体免疫某一过程的示意图,分析并回答有关的问题:
(1)图中所示的是免疫过程,b细胞的名称为.(2)若图中抗原再次进入人体内,不能被细胞a、b、c中细胞特异性识别.二次免疫过程的特点
是。
(3)如果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当人体产生抗体消灭该菌时,也会攻击心脏瓣膜细胞,导致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病.
(4)若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细胞。
43.(5分)下图是人体某些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①~⑤表示相关激素。
据图回答:
(1)碘是合成激素③的原料,在缼碘时,激素①②的分泌量将。
(2)口渴时,激素⑤的释放量将。
(3)寒冷的冬天,由温暖室内到室外,血中激素③④含量上升,这两种激素分泌增加的意义是。
(4)图中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的激素主要是(填序号)。
44.(6分)如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乙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①代表,刺激图甲中d点,则除d点外,图中发生兴奋的点还有(用字母表示)。
刺激图中b点,则b点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甲图中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共有个.
(2)手术过程中,使用某种局部麻醉剂,能使乙图[⑨]中的释放发生变化,从而暂时失去兴奋传导功能。
(3)由图中可看出,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
45.(6分)某同学将人体的部分生物学知识归纳为如下的甲、乙、丙三
幅图,请据图回答:
⑴三幅图中,正确的是 .
⑵乙图中下丘脑分泌作用于垂体的激素名称为 ,由此可见人体内甲状腺激素能够维持正常范围是通过分级调节与 调节来实现的。
⑶图丙中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的激素是 ,维持血糖平衡的激素还有 .
46。
(5分)在农业生产中,单子叶作物的农田中常会生长一些双子叶杂草,它们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粮食减产。
在实际生产中,农户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与单子叶农作物混生的双子叶杂草。
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甲 遗传信息
RNA 蛋白质 DNA
乙 激素调节 甲状腺 下丘脑 垂 体 丙 肝糖原 葡萄糖
淀 粉 血糖调节
的影响,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是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即(填“高”或“低") 浓度促进生长,浓度抑制生长.
(2)图中代表单子叶农作物的曲线是(填序号). (3)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图中左右(用字母表示)。
【答案】
(1)两重性低高(两空一分)(2)②(3)D
47.(4分)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
(1)在实验中,如果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正确的计数方法是.
(2)下表是某小组记录的实验结果:
时间第1
天
第2
天
第3
天
第4
天
第5
天
第6
天
第7
天
酵母菌数
(万个/毫
升)
32127762824819821820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型增长。
第4天开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基本停止,推测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举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