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九年级下学期化学教案(7-9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版九年级下学期化学教案(7-9章)
科学版九年级下学期化学教案
南屿中学吴小兰
第七章溶液
7.1 溶解与乳化
教学目的: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3.知道乳化现象,认识一些乳浊液和乳化剂。
3.知道溶解过程伴有热现象。
4.知道溶液的重要应用,学习科学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溶解现象、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溶解过程的热现象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溶解与乳化(第 1课时)
【引入新课】溶液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溶液,前面几张学习过程中学过一些溶液,如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硫酸铜溶液等。
在大家印象中,是不是物质溶于水就能形成溶液?是不是任何物质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什么是溶液?溶液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溶液”。
【观察活动】【实验7-1】可溶物质与不溶物质
【讲解】在硫酸铜和蔗糖固体中加入水以后,它们逐渐溶解分散,好像“消失”了一样,最后形成一种透明、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
硫酸铜和蔗糖可以在水中“溶解”称为“可溶物质”。
细沙石在水中难溶解,称为“不溶物质”。
【板书】
1.溶液的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1)前提是混合物;(2)均一性、稳定性
均匀:指溶液各部分组成、浓度和性质都完全一样;
稳定: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即当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有溶质析出。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或几种
3、溶液的组成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只能是一种
2
【阅读】课本192知识视窗
【讨论交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如何确定的?
【归纳】
(1)当固体、气体和液体之间形成溶液时,一般把固体、气体当作溶质,把液体当作溶剂。
(2)两种液体之间形成溶液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3)当有水存在时,水是溶剂,其他物质是溶质。
(4)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该溶质的水溶液(水是溶剂)。
【探究活动】找出影响溶解的因素
[问题] 影响硫酸铜晶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假设] 有可能影响硫酸铜晶体溶解快慢的因素是:
假设1 假设2 假设3
[实验与事实] 【实验7-2】【实验7-3】【实验7-4】
(完成课本192-193表格)
[结论] 升高水温、减小固体溶质的颗粒物的大小、用玻璃棒搅拌均会加快溶解的速率。
【设问】上述活动的三个实验中,如果烧杯的大小不一、水的量或所取的晶体量不同,还能得出上述结论吗?
【讨论交流】“设计条件的公平性”
【小结】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均匀、稳定。
3.组成溶液的质量等于其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
4.溶质或溶剂可以分别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只要它们相互分散,组成均匀稳定的混合物,便可成为溶液。
5.溶解速度与温度高低、溶质颗粒大小以及是否搅拌等因素有关。
板书设计:7.1 溶解与乳化(第 1课时)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的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1)前提是混合物;(2)均一性、稳定性
3、溶液的组成:溶质
溶剂
二、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3
1. 溶液的温度越高,溶解的速度越快。
2.溶质的颗粒越小,溶解的速度愉快。
3.搅拌能加快溶质在溶剂里的溶解。
【课堂练习】课本193检查站
【布置作业】课本197(1)(2)(3),练习册
教学过程:7.1 溶解与乳化(第 2课时)
【提问】什么是溶液?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溶解在水里?
【引入新课】我们知道水和油是不能互溶的,那把油加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阅读课本194页,归纳出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知识归纳:(1)乳浊液:_________分散到__________里形成的_________。
这种乳浊液______,静置后会_______。
(2)乳化:洗涤剂将油污分散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像洗涤剂这样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称为__________。
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_________。
(3)去除油污的办法和原理
可用洗涤剂(如洗洁精、洗衣粉)除油污,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
可用汽油除油污,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复习提问】1.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2.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3.溶液有哪些基本特征?
【引入新课】大家在学习燃料的燃烧时,知道了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即有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那么,溶解过程有没有吸热现象会放热现象呢?
【探究活动】【实验7-4】探究三种固体溶于水时是吸热还是放热。
(完成教材空白)
【结论】可溶的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这表明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和放热现象。
样品氯化钠固体硝酸铵固体氢氧化钠固体与水温比较基本不变降低升高【小结】
有些物质溶解时产生放热现象,使温度升高;有些物质溶解时产生吸热现象,使温度降低。
【课堂练习】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
5
6
1.某溶液一旦达到饱和,便无法再多溶原有的溶质了。
()
2.饱和溶液必定是很浓的溶液。
()
3.在溶液中有固体长期存在,该溶液必定饱和。
()
【引入新课】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我们讲过氧气不易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氢气、一氧化碳、碳酸钙、氢氧化铜难溶于水等,这说明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水)里溶解的能力各不相同。
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板书】一.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1.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溶剂的性质、结构有关。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述】如食盐易溶于水,却很难溶解在汽油中;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中,却很难溶解在水中;碘容易溶解在酒精中,却很难溶解在水中。
【讲述】如同温度下,等量的水中,蔗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多。
“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提问】“油脂的溶解性很差”,对吗?(不对,没指明在何种溶剂中)
【讲述】物质的溶解性用什么来衡量呢?也就是说以什么标准来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呢?这个标准能精确的告诉人们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多少物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2.四要素: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②标准:在100克溶剂里
③状态:达到饱和④单位:(克)
【讲解】①我们上节课学到大多数物质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在水中的溶解性会增大,也就是说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温度不同溶质所溶解的量不同,即温度变化时溶解度大小有影响,因此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
②各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对溶剂的量制定一个标准,即溶剂的量要一定,规定用“100g 溶剂”作为标准。
③因为每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和不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不同,所以规定不同固体物质溶解度都应达到饱和状态下,即在100g溶剂里,固体物质溶解能力达到最大限度。
④固体物质的量的单位规定为克,与溶剂的量的单位一致。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例如: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
7
在20℃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
又如在20℃时硝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1.6克,那表示在20℃100克水里溶解31.6克硝酸钾是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它同时还表示了溶剂质量为100克时,溶质及饱和溶液的质量。
难溶物质微溶物质可溶物质易溶物质
0.01 1 10 200C的溶解度(克)
【探究活动】依据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讨论交流】完成教材空白
【小结】1.定义:溶解度曲线是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画出的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拓展】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
(1)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外部因素:温度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及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③溶解度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④曲线上的点和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溶液是饱和溶液。
【拓展】3.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A.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B. 极少数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C. 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
板书设计:7.2 物质溶解的量(第2课时)
四.固体的溶解度:1定义2四要素3固体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布置作业】课本203(4),练习册
教学过程:7.2 物质溶解的量(第3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叫溶解度?它必须具备哪几个要素?
2. 20℃时硝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1.6克,其内涵的意义是什么?
3.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练习】
1.要使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的方法是()
A.增加水 B.增加硝酸钾 C.不断搅拌 D.升高温度
8
2.如图所示A .B .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根据下图回答:
(1)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减小的物质是。
(2)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的物质是。
(3)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很小的物质是。
(4)在10℃。
3.右图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根据图中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随着温度的升高,a物质的溶解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②曲线a与b的交叉点M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
③37℃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g,80℃时40ga物质溶于50g水中所形成的溶液是
___________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引入新课】打开汽水瓶盖,会冒出大量气泡,为什么?要是汽水冒出更多气泡,可以采取的方法还有哪些?为什么?
【板书】
1.定义:某气体在压强为101.3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
2.影响因素: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你知道吗?
板书设计:7.2 物质溶解的量(第3课时)
【课堂练习】讨论与交流201-202页,课本203(3)(5)
【布置作业】练习册
7.3 溶液浓稀的表示
教学目的:
——溶质的质量分数。
2.能进行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理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
1.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学难点:
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9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引入】甲杯中100g水溶有10g食盐,乙杯中100g水溶有5g食盐,丙杯中100g水溶有2g食盐。
讨论:食盐水的咸味是由水还是由食盐引起的?三个杯中,哪杯食盐的溶解量最少?哪个杯的食盐水最咸?为什么?
【板书】溶液的浓度
【探究活动】【实验7-9】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蓝色的深浅,阅读课文,完成空白。
【讲述】某一溶液浓(或稀)到什么程度?用定量的方法表达出来,这就是通常说的“浓度”。
溶液的浓度有很多种表示方式,我们学习其中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板书】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2.计算式:溶质质量分数= ×100%
【练习】课本205通过计算填表
【结论】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有色溶液的颜色越深。
【讨论交流】课本206/ 1. 2.
【讲述】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学会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
【板书】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例1.从一瓶氯化溶液中取出20g溶液,蒸干后得到208g氯化钾固体。
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
例2.在农业生产中,常用食盐溶液去选种。
现要配制80k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食盐水,需要氯化钠固体和水的质量各为多少?
解:设需要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x
答:配制80k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盐水,需要氯化钠固体12kg和水68kg。
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量的表示物质在某溶剂中溶解性的大
定量的表示某溶液的浓稀程度意义
小
10
标准 每100g 溶剂中 每100g 溶液中 溶液状态
达到饱和状态 任何溶液
单位 克 无单位(百分数) 影响因素
温度
不受外界条件影响
板书设计:(第1课时)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2.计算式: 溶质质量分数= ×100% 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布置作业】课本209页1,练习册
1.在一定温度时,氯化钠饱和溶液的质量是12g ,把它蒸干后,得到3.2g 氯化钠,计算: (1)该温度是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配制该温度是氯化钠饱和溶液1000g ,需水和氯化钠各多少克?
℃时,把33g 氯化铵加入到100g 水中,恰好配成饱和溶液,计算10℃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过程:(第2课时)
【板 书】三、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3。
分析:用浓溶液加水稀释成较稀的溶液时,原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发生了变化,但其中溶质的质量没有改变。
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解:设需要98%的浓硫酸的质量为x 460g ×28% = x ×98%
这些浓硫酸的体积为
3
131.471.41.84g
cm gcm -=
答:配制28%硫酸溶液460g ,需要98%的浓硫酸71.4 cm -3。
例2. 把50g 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法一:50g98%的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50g ×98% =49g 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49g ÷20%=245g
需要水的质量为:245g-50g=195g
解法二: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则
50g×98%=x×20%
x=245g
需要水的质量为:245g-50g=195g
解法三:设需要水的质量为x
50g×98%=(50g+x)×20%
x=195g 答:略
例3. 某生产队买到含NH3 18%的氨态化肥,在施化肥时,须将氨水稀释成0.3%,否则会“烧苗”。
若将一桶(25kg)18%的氨水稀释成0.3%氨态化肥,需加水多少千克?
解法一:一桶18%的氨水中含NH3的质量为:25kg×
÷0.3%=1500kg
需加水的质量为:1500kg-25kg=1475kg
解法二:设稀释成0.3%的氨态化肥的质量为x
25kg×18%=x×0.3%
x=1500kg
需加水的质量为:1500kg-25kg=1475kg
解法三: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
25kg×18%=(25kg+x)×0.3%
x=1475kg 答:略
【练习】课本207练习
现要配制10kg0.4%的过氧乙酸消毒液,请计算需用含过氧乙酸40%的市售原液的质量是多少?所需稀释用水的质量为多少?
解:设需用含过氧乙酸40%的市售原液的质量是x
10kg×0.4%=x×40%
答:需原液的质量是0.1kg。
所需稀释用水的质量为9.9kg。
板书设计:(第2课时)
三、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课堂作业】课本207页练习
【布置作业】课本209页2,6,7,练习册
3),需氢氧化钠和水各多少克?
2.把100g98%的硫酸稀释成10%的硫酸,需水多少克?
3
)多少毫升?
教学过程:(第3课时)
【板 书】四、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探究活动】如何配制50g 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钠溶液?
1.计算:配制50g 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 NaCl : 50g ×8%=4g H 2O :50g -4g =46g
2.称量(量取):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质量,倒入烧杯中,用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把水的密度近似看做1gcm -3
)。
3.溶解:将量筒里的水,注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4.装入试剂瓶:把上述氯化钠溶液装入贴有试剂名称和溶质质量分数标签的试剂瓶中,盖好瓶塞,放到指定的柜中。
【板 书】例1. 60g10%的食盐水与40g20%的食盐水混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6010%4020%
100%14%
6040g g g g ⨯+⨯⨯=+ 答:略。
例2.用60%的酒精溶液A 与25%的酒精溶液B 配成45%的酒精溶液,则A 、B 溶液的质量比为多少?
解:设A 、B 溶液的质量分别为x 、y x ×60%+y ×25%=(x +y)×45%
x ∶y =4∶3 答:略。
【小结】用稀溶液稀释浓溶液 设浓溶液的质量为
1
m ,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溶液的质量为
2
m ,
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两溶液混合后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
则可得
1212%%()%
m a m b m m c ⨯+⨯=+⨯
板书设计:(第3课时)
四、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计算2.称量(量取)3.溶解 4.装入试剂瓶 【课堂作业】课本207页学生实验活动
【布置作业】课本209页3,4,5,练习册
1.制取4g氢气需要49%的硫酸溶液多少克?
2.已知19.5克锌恰好能跟15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
求:(1)生成氢气的质量;
(2)反应前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目的:
1.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
2.了解结晶现象。
3.体验较大晶体的制作过程与方法。
4.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晶体与结晶、混合物的分离。
教学难点: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50mL,下列操作后的溶液是否饱和?
①取出10mL后②加热至80℃③冷却至10℃
④恒温下加水⑤恒温下蒸发水⑥恒温下加入KNO3固体
3的溶解度20℃为32g,40℃为64g。
现有100g水与32g KNO3组成的20℃的饱和溶液,当加热至40℃是,需加入多少克KNO3才能达到饱和?
【引入新课】将上述第2题得到的40℃的饱和溶液,又冷却回20℃,大家猜想一下可能出现什么现象?
【板书】一.晶体:具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
【阅读】课本210 图7-14美丽奇特的晶体
【设问】晶体是怎样形成的?
【观察活动】【实验7-10】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完成课本空白)
【板书】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讲解】在实际生产中,常常需要是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如从蔗汁中提取砂糖,从海水中提取精盐。
【设问】【实验7-10】中制得的晶体很小,如何才能制得较大晶体呢?
【探究活动】【实验7-11】怎样制造较大的晶体?
【讲解】晶体析出后剩下的溶液叫母液,母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设问】1.氯化钠与沙子混合在一起,有什么方法使它们分离而得到纯净的氯化钠?(讨
论、交流,归纳出“溶解→过滤→蒸发)
2.氯化钠与硝酸钾两种可溶性固体混合,还能用上述方法吗?
【探究活动】分离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混合物
【板书】
1.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
2.结晶法:从溶液中得到固体溶质或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讲解】P.217 图7-18 用结晶法提纯固体物质
操作指引——过滤操作
【补充】结晶法的应用——两种方法四种情况
两种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和蒸发溶剂法
四种情况与两种方法的关系:
1.将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得固体溶质从其水溶液中析出(如将KNO3从其水溶液中析出),一般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2.将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固体溶质从其水溶液中析出(如将NaCl从其水溶液中析出),一般采用蒸发溶剂法。
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如KNO3中混有NaCl),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4.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的固体(如NaCl中混有KNO3),采用蒸发溶剂法。
【小结】
1.有规则形状的固体称为晶体,形成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
2.结晶的方法:蒸发结晶(海水晒盐)、降温结晶.
3.两种固体混合后的分离方法:
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
结晶法——从溶液中得到固体溶质或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板书设计:
一、晶体
【布置作业】现有两种同一温度下的溶液,一瓶是氯化钾的饱和溶液,一瓶是氯化钾的不饱和溶液,请你至少用三种方法把它们区别开来。
练习册
全章精要回放
关键词或词组
溶液(7.1)溶质(7.1)溶剂(7.1)
乳浊液(7.1)饱和溶液(7.2)不饱和溶液(7.2)溶解度(7.2)溶解度曲线(7.2)溶液浓度(7.3)
溶质的质量分数(7.3)结晶(7.4)
第八章
教学目的:
1.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酸碱指示剂能使酸碱溶液反应,可用于检验酸或碱的溶液
教学难点: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
教学课时:1课时
仪器、药品:食醋、稀盐酸、稀硫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溶液;
滴管、试管、试管架
1、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1)溶液的酸碱性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这种溶液显酸性;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这种溶液显碱性;
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这种溶液显中性。
(2)酸碱指示剂: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
指示剂的颜色变化:
酸性溶液——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碱性溶液——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酸、碱性的强弱
溶液有酸性,也有碱性,如何区分?酸性或碱性的强弱程度如何衡量?
常用用pH表示酸碱性的强弱。
(1)pH的意义:用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
(2)pH的范围:0~14。
(3)溶液的酸碱度与pH的关系:
(4)测定方法:用pH试纸。
将干燥的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试液后点在试纸中部,观察颜色的变化
将变化后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取数值。
注意:测定PH是,不应直接将PH试纸浸入溶液来测定,这样会使被测溶液受到污染
测定前不能将PH试纸润湿,因为用水润湿后的PH试纸测得的值相当于稀释后溶液的PH值,常用的PH试纸测出的PH数值为整数,不是小数
(5)pH的改变。
酸性溶液中加水稀释碱性溶液加水稀释
若酸性溶液被稀释后酸性减弱,PH变大若是碱性溶液被稀释后碱性减弱,PH变小
3、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1)溶液酸碱性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人体的生命活动要在一定的PH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讲解:
正常人血液的PH为7.35~7.45,10%的人是这样的健康碱性体质,7.35以下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
低于7的就有重大疾病。
(2)溶液酸碱性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
作物的正常生长环境也要求一定的PH范围,所以土壤的酸碱性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板书设计:
(1)溶液的酸碱性
(2)酸碱指示剂: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
2、酸、碱性的强弱
(1)pH的意义:
(2)pH的范围:
(3)溶液的酸碱度与pH的关系:
3、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1)溶液酸碱性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溶液酸碱性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
【课堂作业】课本225页14-3
【布置作业】课本226页4-6,练习册
教学目的:
1.认识酸及常见酸的物理性质。
浓硫酸的特性,及稀释。
2.了解和初步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不能发生。
3.从物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观点出发,了解某种酸的通性和特性。
教学重点:
1、掌握稀硫酸、稀盐酸的化学性质,会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掌握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了解复分解反应。
教学难点:从理论和实验初步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
仪器和药品:浓硫酸,浓盐酸,一瓶水与前者体积相当,量筒、玻璃棒、滴管、烧杯
剪刀、小木块、双孔洗气瓶、滤纸、火柴、蔗糖等。
稀硫酸、盐酸、Cu、Mg、Zn、Na、醋酸、带锈铁钉、CuO、CaO、酒精灯、
试管夹、火柴,石灰石,纯碱,碳酸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8.2.1常见的酸(第1课时)
一、复习:1、测溶液的酸、碱性用________,测溶液的酸、碱度用_______方法是什么。
2、画出往酸溶液中加水时PH随加水变化的图象。
二、新课:
[认识酸]:你知道哪些酸,能写出化学式吗?这些酸都有哪些性质?
[浓酸的物理性质]:探究,在我们学习制二氧化碳和氢气时,曾经分别使用过稀硫酸和稀盐酸,它们都是由浓溶液稀释而成的,下面让我们来探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并完成P186表格。
可用小烧杯中倒液体,放木块,观察浸入体积比较(或粗略拈一拈)挥发性要注意瓶口现象。
1、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如下表:
物质颜色状态挥发性用途
盐酸
(HCl) 无色液态易挥发
重要化工产品。
金属除锈,制造药物,化工生产等。
胃液中盐酸帮助消化。
硫酸
(H2SO4) 无色
黏稠、油状、
液态
难挥发
吸水性
重要化工原料。
生产化肥、农药、火药等和金属除
锈,精炼石油。
硝酸
(H2SO4)
无色液态难挥发生产化肥,染料,炸药
2、盐酸:纯净的盐酸是无色的,但工业盐酸常因含有杂质而带黄色(主要由Fe3+引起)。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