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论导论》学习摘记及有关知识等问题的个人思考

合集下载

[整理]《知识论导论》学习摘记及有关知识等问题的个人思考

[整理]《知识论导论》学习摘记及有关知识等问题的个人思考

[整理]《知识论导论》学习摘记及有关知识等问题的个人思考《知识论导论》学习摘记及有关知识等问题的个人思考知识及其类型。

有三种不同的知识:熟悉的知识、有能力的知识和描述的知识或命题的知识。

什么是真理, Pontius Pilate对耶稣说,正是在他把耶稣带上十字架之前。

哲学史上主要有三种真理论:符合论、融贯论、实在论。

真理的符合论是这样一种理论,即真理在于命题(或语句)与证实或肯定命题的事实或事态之间的关系。

一个信念是真的,是当它肯定一个符合事实的命题。

真理的融贯论是说,讲一个命题或信念是真的,就是讲它与其他命题或信念的系统相融贯。

真理的实在论认为,一个信念是真的,当它是有用的或得当的。

我们如何获得知识,关于知识获得有两种经典理论:理性论和经验论。

理性论者只是相信理性对于发现真理是充分的,而经验论者则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感觉和知觉而起源。

柏拉图认为一切知识都是先天的知识。

经验论者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认为,在我们诞生时,我们的心灵是空白的,世界通过我们的感觉而产生观念。

康德提出先天综合知识---即可能开始于经验但不从经验产生,然而是直接被知的知识。

古代怀疑论学派。

阿塞西劳说:“只有一件事我知道,这就是我一无所知。

”并补充说:“我甚至连这一点也不知道。

”古代怀疑论与现代怀疑论的主要差别是,当现代怀疑论否认知识却允许信念时,古代怀疑论则不允许信念,特别是形而上学信念。

穆勒:宁成为不满足的人而不愿做得到满足的猪;宁成为不得满足的苏格拉底而不愿为得到满足的愚人。

怀疑论的挑战。

怀疑论是一种主张我们没有任何(或几乎没有)知识的理论。

存在两种类型的怀疑派。

全面的怀疑派肯定并一般说我们不能知道任何东西或几乎不知道任何东西。

局部的或温和的怀疑派则说当我们对某种一般的和特殊的真理有知识时,我们关于外在世界、归纳法、他人心灵、自我、不朽性、自由意志和其他形而上学真理却没有任何知识。

《知识论导论:我们能知道什么?》网课答案

《知识论导论:我们能知道什么?》网课答案

第1章第2章问题:最古老的真理理论是()。

答案:符合论问题:符合论是指()与事实的符合。

答案:命题问题:真理融贯论是与信念的()有关。

答案:系统问题:融贯论也被叫做()。

答案:整体论问题:有用即真理最终指向()。

答案:实践问题:有保证的可断定性意味着真的。

()答案:正确问题:真理符合论与我们的常识直觉有关。

()答案:正确问题: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符合论()答案:错误问题:有用即真理的观点是一种唯心论()答案:错误第3章问题:知识主要包含了()。

答案:真理问题:当下意识到的信念通常被叫做()。

答案:偶然的问题:信念得到了辩护是指信念()可接受的标准。

答案:符合问题:知识总是包含了正确的()。

答案:假定问题:最初提出先天知识的哲学家是()。

答案:柏拉图问题:先天与后天的区分是一种()区分。

答案:认识论问题:只要我的命题可以得到辩护就可以获得知识。

()答案:错误问题:我们能够完全地知道一切事情。

()答案:错误问题:一切知识都来自于经验。

()答案:错误第4章问题:“怀疑”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

答案:研究问题:怀疑论承认现象,但不承认肯定的()。

答案:信念问题:“窃取论题”是一种()。

答案:诡辩问题:悬置判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

答案:宁静问题:古典怀疑论的标志是拒绝独断论而赞同()。

答案:常识问题:斯多葛学派是怀疑论的对手。

()答案:正确问题:斯多葛学派的知识论是为了得到确实性。

()答案:正确问题:怀疑论的立场仅仅是拒绝独断论。

()答案:错误问题:古典怀疑论倡导一种宁静的生活。

()答案:正确第5章问题:怀疑论主张我们没有任何确定的()。

答案:知识问题:独断论意味着拥有一种确定的()。

答案:信念问题:笛卡尔怀疑一切的目的是为了得到()。

答案:确实性问题:“我思故我在”表达了一种不可怀疑的()。

答案:知识问题:休谟的知识论以()为基础。

答案:经验问题:休谟怀疑论是对()的怀疑。

答案:因果关系问题:怀疑论是与独断论完全对立的。

导论论文心得(通用3篇)

导论论文心得(通用3篇)

导论论文心得(通用3篇)导论论文心得篇1探索学术世界:导论课程的启示与收获导论课程是学术世界的入口,它为我们开启了深入探索未知领域的大门。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我深感导论课程的重要性,它不仅让我了解学科的基本框架和理论,更让我领悟到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在这篇*中,我将分享我的导论课程心得,希望能为即将踏入学术世界的你们提供一些参考。

导论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前沿动态以及学术规范。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学术研究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着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导向。

基本概念的学习帮助我把握学科的全貌,研究方法的掌握则使我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前沿动态的关注则让我紧跟学术界的最新动态。

在导论课程中,我们还需要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

导师的引导和同伴的互助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学术研究中发现问题,如何进行科研实验,如何撰写学术论文,以及如何在学术会议上展示研究成果。

这些技能将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回顾我的导论课程学习过程,我深感其对我的影响深远。

我不仅掌握了学术研究的基本技能,更领悟到了学术研究的真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追求卓越。

同时,我也明白了学术研究需要长期的耐心和毅力,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追求和探索。

总之,导论课程的学习是我学术研究之旅的起点,我将怀着感恩之心,继续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希望我的心得体会能对你们有所启发,也期待与你们共同分享学术研究的乐趣和收获。

导论论文心得篇2在完成我的导论论文后,我感到深深的满足和成就感。

这份论文是我在学术道路上的一部分,也是我个人成长的一部分。

我想要分享我的论文心得,即我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学到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首先,导论的任务是引导读者进入论文的主题并对其有一定的了解。

我意识到,对于一个完整的论题,导论需要提供背景信息、阐述论文的目的、激发读者的兴趣,但同时也要避免过于复杂或冗长。

导论的简洁明了对于一篇论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理论知识课程心得体会

理论知识课程心得体会

理论知识课程心得体会
在我大学学习的课程中,理论知识课程一直是我认为最为抽象和难以理解的一
部分。

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思考,我逐渐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理论知识课程需要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课本上
的知识只是理论的框架,真正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实践。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不仅仅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公式和定理,而是要深入探究其中的逻辑和原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发现其中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其次,理论知识课程的学习需要坚持不懈。

很多时候,理论知识非常抽象和晦涩,容易让人感到困惑和挫折。

但是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够逐渐理解其中的奥秘。

我曾经遇到过很多困难和障碍,但是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尝试,最终我成功地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

另外,理论知识课程还需要我们注重实践。

很多时候,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
间存在着鸿沟,我们需要通过实际的实践来验证和应用这些理论。

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和价值。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经常通过做题、实验等方式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使我受益匪浅。

最后,理论知识课程需要我们具有坚定的信心和耐心。

学习理论知识是一个持
久战,需要我们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

但是只要我们坚信自己的能力,保持耐心和恒心,最终我们一定能够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取得好成绩。

总之,理论知识课程虽然困难,但只要我们保持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一定能够
成功地掌握这些知识。

希望我的心得体会能够帮助到正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朋友们。

[整理]《知识论导论》学习摘记及有关知识等问题的个人思考

[整理]《知识论导论》学习摘记及有关知识等问题的个人思考

[整理]《知识论导论》学习摘记及有关知识等问题的个人思考《知识论导论》学习摘记及有关知识等问题的个人思考知识及其类型。

有三种不同的知识:熟悉的知识、有能力的知识和描述的知识或命题的知识。

什么是真理, Pontius Pilate对耶稣说,正是在他把耶稣带上十字架之前。

哲学史上主要有三种真理论:符合论、融贯论、实在论。

真理的符合论是这样一种理论,即真理在于命题(或语句)与证实或肯定命题的事实或事态之间的关系。

一个信念是真的,是当它肯定一个符合事实的命题。

真理的融贯论是说,讲一个命题或信念是真的,就是讲它与其他命题或信念的系统相融贯。

真理的实在论认为,一个信念是真的,当它是有用的或得当的。

我们如何获得知识,关于知识获得有两种经典理论:理性论和经验论。

理性论者只是相信理性对于发现真理是充分的,而经验论者则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感觉和知觉而起源。

柏拉图认为一切知识都是先天的知识。

经验论者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认为,在我们诞生时,我们的心灵是空白的,世界通过我们的感觉而产生观念。

康德提出先天综合知识---即可能开始于经验但不从经验产生,然而是直接被知的知识。

古代怀疑论学派。

阿塞西劳说:“只有一件事我知道,这就是我一无所知。

”并补充说:“我甚至连这一点也不知道。

”古代怀疑论与现代怀疑论的主要差别是,当现代怀疑论否认知识却允许信念时,古代怀疑论则不允许信念,特别是形而上学信念。

穆勒:宁成为不满足的人而不愿做得到满足的猪;宁成为不得满足的苏格拉底而不愿为得到满足的愚人。

怀疑论的挑战。

怀疑论是一种主张我们没有任何(或几乎没有)知识的理论。

存在两种类型的怀疑派。

全面的怀疑派肯定并一般说我们不能知道任何东西或几乎不知道任何东西。

局部的或温和的怀疑派则说当我们对某种一般的和特殊的真理有知识时,我们关于外在世界、归纳法、他人心灵、自我、不朽性、自由意志和其他形而上学真理却没有任何知识。

知识的本质与知识论的哲学思考

知识的本质与知识论的哲学思考

知识的本质与知识论的哲学思考知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世界、解决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知识的本质?又该如何进行知识论的哲学思考呢?一、知识的本质知识是人们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获得的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人类思维和经验的产物。

知识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1. 知识的客观性: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它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人们通过感知和思考,将客观世界的规律和内在联系抽象出来,形成知识。

2. 知识的主观性:知识是个体在主观认识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具有个体的主观色彩。

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一定的差异,这源于人们的感知能力、思维方式和背景知识的不同。

3. 知识的可靠性:知识应该经过验证和检验,才能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通过科学实验和推理方法,人们可以验证自己的认识是否符合事实,并纠正错误的认识。

4. 知识的发展:知识是动态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和扩展。

新的知识不断涌现,旧的知识也可能被推翻或修正,知识在不断变化中发展。

二、知识论的哲学思考知识论是研究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学科,它涉及哲学、认识论和科学等多个领域。

在进行知识论的哲学思考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知识的来源:人类通过感知、经验和思考等方式获取知识,但我们也需要思考知识的根源和限制。

哲学家笛卡尔认为,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我们的知识可能受到感官的局限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2. 知识的真理性:真理是知识的一个重要属性,但真理又是如何确定的呢?哲学家康德认为,真理不仅依赖于个体的主观判断,还要符合普遍的规律和逻辑。

3. 知识的价值:知识不仅仅是一种认识事物的工具,还具有一定的价值。

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改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

4. 知识的传播:知识的传播和分享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式。

但在信息时代,如何辨别和筛选知识,避免被虚假和误导性的信息所欺骗,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知识论金岳霖读后感

知识论金岳霖读后感

知识论金岳霖读后感After reading "Knowledge Theory" by Jin Yue Lin,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author's profound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human life. 读完金岳霖的《知识论》,我深受作者对知识本质和其对人生的影响的深刻洞察所感动。

In his book, Jin Yue Lin argues that knowledge is not simply information or data, but a dynamic and complex process that involves the interaction of perception, cog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金岳霖在书中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信息或数据,而是一个涉及感知、认知和解释相互作用的动态和复杂过程。

H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active engagement with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highlighting the value of skepticism and open-mindedness in intellectual inquiry. 他强调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和积极参与不同观点的交流至关重要,强调怀疑和开放心态在知识探究中的价值。

Jin Yue Lin also delves into the ethical dimensions of knowledge, exploring how power dynamics and social structures influence the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金岳霖还深入探讨了知识的伦理维度,探讨权力动态和社会结构如何影响知识在社会中的生产和传播。

知识论读书笔记

知识论读书笔记

知识论读书笔记一、知识论的基本概念。

1. 知识的定义。

- 传统的知识定义为“有证成的真信念”(JTB理论)。

例如,我相信外面正在下雨(信念),我看到窗外的雨滴并且地面是湿的(证成),而实际上外面确实在下雨(真)。

但后来盖梯尔问题对这一定义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一些反例,说明满足JTB条件的不一定是知识。

2. 知识的类型。

- 先验知识和后验知识。

先验知识是不依赖于经验就可获得的知识,比如数学中的“2 + 2 = 4”,逻辑中的“如果A则A”等。

后验知识则依赖于经验,如“水在100℃沸腾”是通过对水的加热观察等经验活动得到的知识。

- 命题知识、能力知识和亲知知识。

命题知识是关于事实的陈述,如“地球是圆的”;能力知识是关于如何做某事的知识,如知道如何骑自行车;亲知知识是通过直接经验所获得的知识,如对某种颜色的直接感知。

二、知识的来源。

1. 感官经验。

- 经验主义者认为感官经验是知识的主要来源。

例如,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就像一块白板,知识是通过感官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后在心灵上留下印记而形成的。

我们通过视觉感知物体的形状、颜色,通过触觉感知物体的质地等,这些感官信息经过大脑的处理后形成知识。

- 感官经验也有其局限性。

比如错觉现象,一根直的筷子插入水中看起来是弯的,这表明感官可能会欺骗我们,所以单纯依靠感官经验获得的知识可能并不完全可靠。

2. 理性。

- 理性主义者强调理性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

像笛卡尔,他通过怀疑一切,最后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结论,认为理性的思考和推理能够揭示真理。

例如,在数学和逻辑领域,理性的演绎推理是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方法,从一些基本的公理和定义出发,可以推导出一系列的定理。

- 但是理性也有其问题,例如理性推理可能会基于错误的前提,而且有些复杂的现实问题难以仅仅通过理性推理来解决。

3. 记忆。

- 记忆在知识的存储和传承中起着关键作用。

我们通过记忆保留过去的经验和学习到的知识。

例如,我们能够背诵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人物等,这些知识都是依靠记忆保存下来的。

知识论复习笔记

知识论复习笔记
2、例子:Sosa的观点:我看到一个红色的东西可以作为一个基础信念,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原则,就是直接起源于感觉的信念就是基础的。但是这个原则是一般性原则还是概括性原则,如果是一般性原则,可能遭受反驳:比如有外星人,它们不通过感觉认识世界,而是通过其它的观察机制。
融贯论
一个信念完全得到辩护,当且仅当它与一个信念系统相融贯。
2、至少一些自发的,甚至被动的感觉信念并不满足可访问性和有责任感的要求,但这样的信念是可靠的,直觉上被认为是可接受的知识形式。
3、认知者对自己的内在心灵状态的访问经常不能满足内在主义者的要求,首先,由于记忆失效或其他原因,认知者也许不能访问自己的心灵状态,其次,认知者对自己心灵状态和结果的觉知可能发生错误。比如,他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相信一件事的理由产生的判断错误。
休谟的怀疑论
反对因果律、归纳法,即反对从经验可以推出一般普遍的规律
过去的将来也会发生,依赖于自然是有规律的;但是这种继随的发生没有必然性,休谟认为最多是“恒常连接〞。
最精致的对归纳的辩护:归纳推理本身虽然没有确然的逻辑根据,但是归纳是有道理的,因为能够提高知识的准确性。每当我们获得新证据,就能提高信念的可信程度。
The given:你被动接受的东西,不内在于你,因此有一定的客观性,很多基础主义用这个东西做基础,认为不可错。Sellars认为The given达不到不可错的程度。
在概念上,人总是先有in fact的认知,才有appearance的认知。Sellars认为基础信念是关于事实的断定,导出信念是感觉报告,实际上在认识上并没有不同,只是主体对前者的确信程度更高。
直接实在论〔realism〕
代表人物:贝克莱
我们感知的对象是心外的世界。
认识主体——心外世界

专业知识导论心得体会

专业知识导论心得体会

专业知识导论心得体会篇一:金融学专业导论心得体会通过一年的学习我对金融学专业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并不是很明确。

也不知道自己的专业特点,今后要学习什么课程,怎么学习和将来的就业方向是什么,我感到很迷茫。

通过两天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导论的学习,我对金融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我也更加喜欢我自己的专业了。

首先我知道了金融学的具体概念。

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

其次,我也明白了金融学的培养目标。

金融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金融保险理论根底知识和掌握金融保险业务技术,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险活动,处理经融保险业务,有一定的从和判断和创新能力。

我们学校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保险,证券和银行。

通过对专业知识导论的学习,我也知道了自己今后要学习什么科目:西方经济学,保险学原理,财政学,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投资银行学,财产保险·······在今后的三年里,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把知识学扎实,用自己的所学,创造最大的利益。

把自己的知识运用得很熟练,学以致用。

两天的课程虽然很短暂,但是两位老师细心的讲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尤其是对专业就业前景的分析使我受益匪浅。

还有使我知道今后自己该考一些什么证书,其中包括:保险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银行从业资格,助理理财规划师,助理人力资源师等等。

其中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考试科目:公共根底,个人理财,风险管理,公司信贷及个人贷款。

考试题型全部为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

考试形式为计算机考试,采用闭卷形式。

考试时间为每年的10月下旬。

每两年进行一次年检〕和证券从业资格〔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机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证券资信评估机构及中国见证会认定的其他从事证券业务的机构中从事证券业务的专业人员必须取得的从业资格证书。

知识与认知的哲学思考

知识与认知的哲学思考

知识与认知的哲学思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知识和认知无处不在。

无论是通过学习、经验还是直接接触,我们都在不断积累和拓展自己的知识,同时也在不断认知和理解世界。

然而,对于知识和认知的本质,我们又了解多少呢?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对知识和认知进行深入思考。

知识,从字面上看,是知道的内容,是人们通过接触和学习获取的信息和经验。

但是,知识又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积累。

哲学家康德曾提出了“我们无法直接访问事物本身,只能通过我们的感知和理性来认识世界”的观点。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知识究竟是真实可靠的,还是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哲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有些哲学家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个体的主观因素影响;而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我们的知识是建立在主观经验和主观思维基础上的,因此是受到主观因素影响的。

不论哪种观点,人们都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来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以更好地认识世界。

无论个体的知识多么丰富,也永远无法完全掌握真理。

关于认知,它是指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解释。

通过认知,我们能够将事物归类、理解其本质和原理。

而认知又有不同的层次和方式。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感知来认知世界,通过观察和接触来了解事物。

这是一种直观且基本的认知方式。

然而,仅仅通过感知是有限的,我们无法直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原理。

因此,我们还需要运用理性来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

认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指我们在认知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判断和误解。

这些偏差可能是由于主观因素、先入为主的观点或记忆中的问题所致。

例如,当我们面对新的信息时,我们往往倾向于采用一种已有的观点来解释和理解它。

这种现象被称为“认知畸变”。

只有通过批判性思维和反思,我们才能尽量避免认知偏差,使我们的认知更加准确和全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对知识和认知的争论。

人们对于同一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解释。

而这种辩论和交流正是知识和认知的增长和深化之源。

知识论读后感

知识论读后感

知识论读后感读完那本《知识论》,感觉就像是在脑子里进行了一场深度探险,各种奇思妙想、逻辑谜团就像是路上的风景,一路走一路惊叹。

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书,简直就是和历史上那些大哲学家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感觉,嘿,真是妙不可言!书里头说的“知识是啥?”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可越琢磨越觉得深奥。

咱平时说的“我知道这个”、“我懂那个”,好像挺自信的,但仔细一想,咱们真的“知道”吗?还是说,咱们只是以为自己知道?这书啊,就像是个放大镜,把咱们平常不怎么在意的小问题给放大了,让你不得不正视它,思考它。

记得里头有句话,说什么“知识需要被证实才能算数”,我当时就拍大腿了,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嘛!想想也是,咱们不能光靠听说或者感觉就认为某个东西是真的,得拿出证据来,得经过检验才行。

这种理念,放哪儿都管用,不光是学习上,生活里也是这样,不是吗?还有啊,书里还讲到了“知识的局限性”。

哎,这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咱们人哪,再聪明也有想不明白的时候,再博学也有不知道的东西。

就说那宇宙吧,科学家们研究了这么多年,还不是有很多谜团没解开?所以说啊,咱们得有点自知之明,别老是觉得自己啥都懂,得保持一颗谦逊的心,继续学习,继续探索。

说到学习,这书里头还提到了不少学习方法呢。

什么“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啊,听起来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让你别盲目相信别人说的,得自己动脑子想想这事儿对不对。

这就像咱们平时逛街买衣服,得试穿试看,不能光听店员说好看就买下吧?最让我感触深的是,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知识”和“智慧”的区别。

以前我总觉得这两者是一回事儿,现在看来可不是。

知识就像是工具,是咱们用来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的;而智慧呢,更像是那种能洞察事物本质、做出明智选择的能力。

这就像是一个木匠,他有再多的锤子锯子(知识),如果不会使用(没有智慧),那也做不出精美的家具来。

总之啊,读完这本《知识论》,我感觉自己的脑袋瓜儿又灵活了不少。

导论课后感悟心得体会(3篇)

导论课后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导论作为一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文写作的规范和学术道德等。

通过学习导论,我受益匪浅,不仅提升了学术素养,还对今后的学术生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以下是我对导论课程课后感悟的心得体会。

二、课程内容感悟1. 学术研究方法导论课程中,老师详细介绍了学术研究的方法,包括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等。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学术研究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要有明确的研究目的、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合理的论证过程。

这对我今后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论文写作规范论文写作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环节。

导论课程中,老师详细讲解了论文写作的规范,包括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结论等。

我认识到,一篇优秀的论文不仅要有新颖的观点和严谨的论证,还要符合学术规范,使读者能够信服。

3. 学术道德学术道德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

导论课程中,老师强调了学术道德的重要性,要求我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成果、杜绝抄袭等。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学术道德不仅关系到个人声誉,还关系到学术界的健康发展。

三、课后感悟1. 提升学术素养通过学习导论,我对学术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学术素养。

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我将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 明确学术目标导论课程让我认识到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学术目标。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努力追求创新,为学术领域做出贡献。

3. 培养严谨学风导论课程强调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使我养成了严谨的学风。

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我将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保证研究质量。

4. 传承学术精神学术精神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撑。

导论课程让我明白了学术精神的重要性,我将努力传承和发扬学术精神,为学术界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四、总结导论课程为我打开了学术研究的大门,使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我将牢记导论课程中的教诲,努力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为实现学术目标而奋斗。

同时,我也将传承学术精神,为学术界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知识与启示 学术课程中的思考与启示

 知识与启示  学术课程中的思考与启示

知识与启示学术课程中的思考与启示知识与启示:学术课程中的思考与启示在学术课程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还启发我们去思考和探索更多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探讨学术课程在知识和启示方面给予我们的重要性。

一、知识的积累学术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为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知识。

无论是关于数学、科学、文学还是历史等领域的知识,都通过学术课程传授给我们。

这些知识为我们提供了全面了解世界的基础,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个领域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通过学术课程,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多样性。

例如,在历史课程中,我们了解了不同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在科学课程中,我们学习到了物质的组成和各种自然现象的解释,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

这些知识的积累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思维框架,追求真理和智慧。

二、启示的获得学术课程不仅仅传授知识,还帮助我们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通过学术课程,我们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数学课程中,我们学会了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方法,这些方法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文学课程中,我们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来理解人性和社会问题,这些分析培养了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参与能力。

同时,学术课程也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实验和研究,我们学会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和从中得出结论。

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还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写作中,我们学会了发现新的角度和表达独特观点的能力。

这些启示培养了我们的创造力和独特性,使我们能够在不同领域中有所成就。

三、学术课程的重要性学术课程在知识和启示方面的重要性不可否认。

通过学术课程,我们不仅能够获得各种领域的知识,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些能力和素养将在我们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科导论心得体会

学科导论心得体会

学科导论心得体会学科导论心得体会在我的大学生涯中,我修读了一门名为学科导论的课程。

这门课教授了我们大部分学科的发展和现状,包括哲学、文学、历史、物理学等等。

在这一学期,我从这门课程中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门课让我对不同学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发现各个学科之间有许多联系和交叉点。

例如,哲学可以为文学提供思考的基础和框架;历史可以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案例和背景。

通过学科导论的学习,我意识到了知识的广阔性和多样性。

其次,这门课让我更加注重思辨和理性思考。

在学科导论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看似深奥难懂的概念和理论,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也存在许多较为抽象的联系。

在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时,要求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更加注意思辨。

此外,这门课也让我了解到现实生活中各种学科的应用价值,其中物理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应用性尤为突出。

这也让我认识到,即便我们在某个特定领域取得了深入的研究成果,也不能忽略基础学科的重要性。

基础学科的深入研究是实现其他学科的进步和应用的核心。

此外,语言表达要准确、简练,这种精练的表达方式使我更好地了解到每个学科的精髓。

在这门课程学习中,我体会到了真正的表达不只是内容本身,而是对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能够将复杂的概念和理论生动地、精简地呈现出来。

综上所述,我对学科导论这门课程的学习获得了很多启示。

我学会了思考和分析,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了联系,认识到了基础学科的重要性。

我也学会了如何用简洁明了、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学科的精髓。

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能够更好地将这些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实践中,为我的人生道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知识论导论:我们能知道什么--答案

知识论导论:我们能知道什么--答案
A、真理
B、宗教
C、常识
D、怀疑
6【判断题】斯多葛学派是怀疑论的对手。(对)
7【判断题】斯多葛学派的知识论是为了得到确实性。(对)
8【判断题】怀疑论的立场仅仅是拒绝独断论。(错)
9【判断题】古典怀疑论倡导一种宁静的生活。(对)
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1
【单选题】怀疑论主张我们没有任何确定的(A)。
A、知识
5
【单选题】摩尔的反怀疑论论证主要基于(A)。
A、常识
B、推理
C、信念
D、逻辑
6
【单选题】弱的知识是指可能(C)的知识。
A、被证实
B、被证伪
C、出错
D、被认识
7【判断题】对怀疑论的批评主要针对的是怀疑论的论证。(对)
8【判断题】怀疑论的论证总是似是而非的。(错)
9【判断题】摩尔的论证驳倒了怀疑论。(错)
A、融贯论坚持命题之间的支持是对称的
B、融贯论认为任何一个信念都是复杂的相关信念的产物
C、融贯论依然坚持认为存在基本信念
D、融贯论强调信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6【判断题】黑格尔是一位真理融贯论者。(对)
对融贯论的各种反驳
1
【单选题】融贯论无法保证在(A)融贯系统之间进行区分。
A、感觉性质
B、物理性质
C、倾向性质
D、观念性质
5【多选题】关于洛克的观点,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BCD)
A、洛克的二元论会导致非物质主义
B、导致洛克二元论的根源是他的信仰
C、洛克的白板说是一种唯物主义
D、洛克的二元论是可以得到辩护的
6【判断题】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都属于物理对象。(对)
存在就是被感知吗?
2
【单选题】当下意识到的信念通常被叫做(A)。

学习《导论》心得体会

学习《导论》心得体会

学习《导论》心得体会在研究《导论》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和价值。

下面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1.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导论》这门课程涵盖了很多不同的学科领域,包括哲学、历史、社会学等。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我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加深了对不同领域的理解。

:《导论》这门课程涵盖了很多不同的学科领域,包括哲学、历史、社会学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加深了对不同领域的理解。

2.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在《导论》课程中,我学会了运用批判性思维去评估和分析各种观点和论证。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解决问题和做出正确决策非常重要。

:在《导论》课程中,我学会了运用批判性思维去评估和分析各种观点和论证。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解决问题和做出正确决策非常重要。

3.提高了写作能力:《导论》这门课程经常要求写论文和撰写报告,这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

通过反复的实践,我学会了如何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导论》这门课程经常要求写论文和撰写报告,这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

通过反复的实践,我学会了如何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4.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在《导论》课程中,我们经常需要参与小组讨论和团队项目。

这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在《导论》课程中,我们经常需要参与小组讨论和团队项目。

这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5.拓宽了人文素养:《导论》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了我的人文素养。

通过研究文化、历史和哲学,我深入了解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加强了对人类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导论》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了我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文化、历史和哲学,我深入了解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加强了对人类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导论》这门课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于我的学术和认知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相信,通过学习《导论》,我将能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论有学识的无知》读后感

《论有学识的无知》读后感

《论有学识的无知》读后感
尼古拉·哥白尼的《论有学识的无知》不仅是一部科学著作,更是一部对知识、未知和人类认知的深刻探讨。

在这本书中,哥白尼挑战了当时的知识体系和认知边界,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观点。

首先,哥白尼强调了知识的局限性。

他认为,尽管人类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面临着无数的未知和未解之谜。

这种观点提醒我们,无论我们的知识多么丰富,总有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其次,哥白尼提出了“有学识的无知”这一概念。

他认为,即使在知识丰富的人中,也可能存在一种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已知的过度自信。

这种心态限制了我们的思考和探索,使我们无法真正面对和解决未知的问题。

此外,哥白尼还探讨了人类认知的本质。

他认为,认知不仅仅是对事物的描述和理解,更是一种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

这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我们的认知方式和世界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似乎越来越有信心认为我们已经了解了世界的所有秘密。

然而,哥白尼的《论有学识的无知》提醒我们,这种自信可能是盲目的。

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未知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学习。

总之,《论有学识的无知》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著作。

它不仅挑战了我们对知识的传统认知,而且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不断探索和学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世界,面对未来的挑战。

理论知识收获

理论知识收获

理论知识收获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在学习领域还是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会不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理论知识。

这些理论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应对问题、指导实践。

而每当我们经历学习一门新知识、掌握一种新理论时,总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涌上心头。

理论知识的收获往往伴随着思考和领悟,让我们在认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知识丰富的收获从小到大,我们在学校、社会中接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丰富多彩,比如物理学中的牛顿三大定律、化学中的原子结构,哲学中的伦理道德观念等等。

当我们仔细学习这些理论知识,一次次揭开知识的面纱,就能感受到一种知识的收获与成长。

掌握更多理论知识,不仅可以使我们对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更准确地抓住本质,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见解碰撞的收获每个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悟都有所不同,当我们将自己对某个理论知识的理解与他人进行碰撞、交流时,会获益匪浅。

在这种交流中,我们可以听取他人的见解、理解不同的观点,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这种对理论知识的碰撞与交流,让我们在认识和思考上更加宽广深入,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维的碰撞与升华。

实践探索的收获理论知识的收获往往伴随着实践的探索。

当我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不断实践和探索,就会得到一种全新的收获体验。

实践不仅可以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更可以让我们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背后的逻辑和原理,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理论知识升华的过程,是知识的最好彰显和实践。

总结与展望理论知识的收获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它不仅让我们学到新知识、拓展认知,更让我们在思考、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收获与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找到成长的方向和动力。

未来,希望自己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成长,收获更多宝贵的理论知识,为自己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金岳霖知识论读后感

金岳霖知识论读后感

金岳霖知识论读后感从牙牙学语的孩提时代起,人就不断地询问“这是什么?”“为什么如此?”之类的问题。

这种询问反映了人类特有的好奇的本性。

它是人类的知识所以能形成的根本动力之一。

在中国哲学中,知识论领域仍是一片无人耕耘的处女地。

当然,也并不是真正没有人窥视过她。

但真正填补中国哲学中知识论领域空白的,应是金岳霖的巨著《知识论》一书。

《知识论》一书使金岳霖成为中国知识论领域的开拓者,而不是中国哲学的认识论转向的奠基者。

理由是,金岳霖并不是像康德那样,把知识论看作是哲学的核心。

相反,他却仍然沿袭康德之前的哲学传统,坚持认为本体论或玄学是哲学的核心,是知识论的基础。

他指出:玄学(形而上学或本体论)是“统摄全部哲学的”,这种论调当然和康德是大相径庭的。

其实,康德对形而上学的要求太高,能够满足这样要求的形而上学微乎其微,或者说,这样的形而上学是难以建立起来的。

金岳霖在《知识论》引出了一种特点理论,即正觉中心论。

只有从正觉出发才能保证认识到外物及其理。

金岳霖在《知识论》的末尾指出:“这一整本书可以说是正觉底分析,不过开头注重正,现在注重觉而已。

……本书可以说是始于正觉终于正觉。

”正觉说是金岳霖整个知识论的基础。

所谓正觉是指正常的感觉者在感觉活动中正常地感知到外物或外物的一部分。

其要点在于感觉者的正常,感觉活动的正常。

有了这两点,就可以保证直接地感知外物。

金岳霖正是凭借正觉而把感觉内容和外物同一起来。

他认为正觉是感觉者和外物的“关系集合”。

正常的感觉或正觉的内容是特殊的,但它又同时是类型化的,即它可以为同类中的其他感觉者共有。

这样的感觉内容,金岳霖称之为“客观的呈现”或“所与”。

“所与”不只是感觉内容,而且是外物或外物的一部分。

就这样,感觉内容和外物就在所与的基础之上同一起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穆勒认为:对于所有实践和思辨事物的意见和观点每个人都有绝对的自由。
麦兰认为:某些时候我们可以在违反证据的情况下仍然相信某事,而如此做不仅是道德允许的,甚至也是道德上的义务。
所谓的证据是相对的,它相对于个人自身的背景信念、诠释资料的能力和各自的期望。
信念与认可。
认可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相信或完全是一种独立的认知状态呢?
我们如何获得知识?关于知识获得有两种经典理论:理性论和经验论。理性论者只是相信理性对于发现真理是充分的,而经验论者则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感觉和知觉而起源。
柏拉图认为一切知识都是先天的知识。经验论者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认为,在我们诞生时,我们的心灵是空白的,世界通过我们的感觉而产生观念。康德提出先天综合知识---即可能开始于经验但不从经验产生,然而是直接被知的知识。
怀疑论的挑战。怀疑论是一种主张我们没有任何(或几乎没有)知识的理论。
存在两种类型的怀疑派。全面的怀疑派肯定并一般说我们不能知道任何东西或几乎不知道任何东西。局部的或温和的怀疑派则说当我们对某种一般的和特殊的真理有知识时,我们关于外在世界、归纳法、他人心灵、自我、不朽性、自由意志和其他形而上学真理却没有任何知识。
古代怀疑论学派。阿塞西劳说:“只有一件事我知道,这就是我一无所知。”并补充说:“我甚至连这一点也不知道。”
古代怀疑论与现代怀疑论的主要差别是,当现代怀疑论否认知识却允许信念时,古代怀疑论则不允许信念,特别是形而上学信念。
穆勒:宁成为不满足的人而不愿做得到满足的猪;宁成为不得满足的苏格拉底而不愿为得到满足的愚人。
奎因的自然主义。我们并不认识世界如其本身,而是通过感觉证据:我们主动感觉接受器的报道。所以知识论成为经验论。奎因把这种新的知识论关系称为科学的女仆,自然化的知识论。
知识不仅可能而且必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论证如下:1。如果自然并不使我们具有大多的真信念,那么我们将不存在。2。我们持续地经历自然选择。3。因此,自然使我们具有大多真的信念。
凯特∙莱尔说知识不仅需要命题是真的这一信念,而且也需要一种特殊的信念,即认可。认可就是对某一命题的赞同,如果我们唯一的目的乃是对真的东西的赞同,而对假的东西拒绝赞同。
信仰与理性之争论。
在信仰与理性之争论中,有两种对立立场统治这一领域。
第一种立场肯定信仰与理性是可公度的,而第二种立场则否认这种肯定。
融贯论种种。一直存在真理的融贯论,即主张真理存在于绝对的知识体系里的理论。
内在主义者强调主体的观点,他或她为自己信念所实际拥有理由或根据;而外在主义则强调客观的因素:一个理想观察者的观点,一个完全有见识的观察者所具有的证据,而不管相信者是否把握这种证据。外在主义是典型的自然主义观点,凡是有证成或有积极认知状态的东西是由自然性质或过程所决定的。
德性是真理的助手,但它们的目的并不是辨认任何真理,也不是辨认大部分真理,而是辨认那些对思想和生命重要方面能加以说明的真理。
德性视角主义。
先天知识。
是否有其他不依赖于我们对世界的经验的知识类型?
按照柏拉图的看法,存在的世界和生成的世界之间的桥梁是天赋观念。柏拉图认为,一切知识都是先天的。
普兰廷认为:设进化论是正确的,即我们的认知机制的演化仅仅是通过几率与必然性的过程来完成的,既然这样的过程是生存选择的结果,那么此过程不太可能产生多少真实的信念。也就是说,演化的目的在于使我们信念形成的机制与其产物在最大程度上有利于生存,而非追求真理。
功利者对于道德的正确性经常区分成三种类型:主观正当行为;客观正当行为;绝对正当行为。
怀疑论是这样一种理论,即主张我们完全没有任何知识。全面怀疑论否认我们能完全知道任何东西------也许除了数学和单纯逻辑的真理。局部怀疑论承认我们有经验知识,但否认我们能有形而上学知识。
洛克论证说,所有我们的知识最终都是来源于感觉经验。洛克把物理对象的性质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体积、形状等都是第一性质。第一性质实际存在于它们的对象里,并于它们的对象不可分离。第二性质不存在于 事物本身中,而是在我们心中引起各种感觉的能力,这些能力本身存在于对象之中。如颜色等就是第二性的。颜色可以变化,但体积在任何事物中都是存在的。
论全面怀疑论的经典著作是笛卡儿的《沉思集》
笛卡尔自己认为他能挫败怀疑派。首先,他推理说,如果他在怀疑任何事物,他就能确知一事物,即他存在。因为如果我在怀疑,我就必定存在以便怀疑。怀疑是思想的形式,所以我必须存在,以便思想。我思,故我在。他得出一个确实性标准。自我知识是自我证实的。它是清楚而明晰的,自明的。笛卡尔认为,凡是清楚而明晰的东西,就是真的,绝不能被怀疑。它就是知识。他认为上帝的存在就是清楚而明晰的观念,或者是从清楚而明晰的观念演绎出来的。
按照超理性主义者的看法,启示是“自我证实的”,“自身就是自身的证明”。
信仰论者说:“信仰者与非信仰者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注:以上摘自[美]路易斯∙P∙波伊曼:《知识论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关于信仰与理性:我的观点。
什么是信仰?信仰的本质是不确定性,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心理认同,并进而将不确定性寄托于信仰对象而产生的一种顺从。什么是理性?理性的本质是确定性,是人类对确定性的一种执着追求。笔者认为,信仰与理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洛克认为,心灵本质是白板,经验写于其上。
康德提出先天综合知识,即可以从经验开始但不从经验而产生的直接可知的知识。
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会按照自己的期望记忆内容。
他人心灵。
类推的论证。传统的观点是,由类推而来的论证形式可以用来证成我们关于他人心灵的信念。
行为主义的论证。一个对立的策略,即行为主义对于他人心灵的论证,可以说是完全不重视意识,只关心有机物的行为。通过把心理状态还原为生理状态,他人心灵的问题得到解决。
洛克还增加了第三性质,即倾向,它具有在外在世界引起变化的能力,例如火可以把液体变为气体等。凝固性、易燃性等都是物体里的倾向性性质。
贝克莱主张,只存在两种实在:心灵和心理事件。
柏拉图是第一位提出知识三要素的人,他把知识定义为具有合理解释或证成的真信念。
古典基础论。
大多数知识论者一直主张有自明的第一原则,这些原则对于知性是直接知道的,并对建构一完整知识体系是充分的。对于柏拉图来说,这些原则就是型式,型式的知识作为天赋观念潜在地存在于我们心中。我们天生就有平等、红、三角形、善、正义诸如此类的天赋观念。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自明是第一原则,如数学与逻辑学的公理,可以被知性直接把握,一切其他知识都是由它们退出的。
进化论论证。按照恰尔∙李文的《我们为何相信他人心灵》一文的观点,我们之所以相信他人心灵,是因为进化在我们身上选择了这种生存指向的特征。
信念的本性。
休谟是第一个严肃认真对待信念的哲学家。他指明信念与其说像认识,毋宁说更像感觉。我们都是易信的动物,从儿童时代起就倾向于相信证据报道的任何东西。我们有“一种相信任何报道的倾向,尽管这些报道十分违反日常的经验和观察。”(《人性论》)
信念伦理学。
约翰∙波洛克:因为信念对于相信它的人来说,具有很重要的后续影响,我们对一些无适当证据支持的信念还是抱持着相信的态度比较好,例如,很多人说当活龙虾被丢到开水里煮时,它不会感觉痛,若说这个理由可以成立,实在很难令人相信。但是除非不想好好享用龙虾大餐,那么抱持着相信这个信念的态度或许还是理性的------道德的考虑能否有意义地被应用于信念上,这是不清楚的。
托马斯∙阿奎那写道:真理可以以两种方式进入心灵,即可以在自身中被认识,以及通过它物而被认识。
笛卡尔认为,只有两种方法保证我们达到知识:直观和演绎推理。
我们把传统观点------我们可以具有所有其他知识都建基于上的不可错的非推论的知识------称为古典基础论。
古典基础论以及它的自明性和不可纠正性的要求,存在许多问题。当代基础论者曾选择可错的基础论观点。
另一位伟大的怀疑论者是休谟。休谟是一位实质的怀疑论者。笛卡尔试图用怀疑论过滤出错误并达到不可怀疑的形而上学真理的知识时,休谟却相信形而上学要被怀疑论假说摧毁。
休谟指出,我们关于因果性所作的推论不是逻辑的推论,而是从经验而来的。
休谟论证说,我们没有好的理由相信归纳法。
美国哲学家诺曼∙马尔科姆提出知识区分为弱的知识和强的知识。有一些知识主张,关于这些知识如果被挑战,承认我可能是错误的将是明智的,这些就是弱的知识。但也有一类知识主张,它们是如此确切,以至于没有任何可设想的挑战会使我抛弃它们,这就是强的知识。
但问题是,可能一些信念是错的,Fra bibliotek有利于生存。
奎因认为:我们所谓的知识或信念的整体,从地理和历史的最偶然的事件到原子物理学甚至纯数学和逻辑的最深刻的规律,乃是一个人工的构造物,它只是沿着边缘同经验接触。或者换一个比喻,整个科学就像一个力场,它的边界条件就是经验。在场的周围同经验的冲突引起内部的再调整。
普莱士:即便随时保持理性是我们力所能为,但这并不表示不理性(违反证据或不管证据)便是道德上可谴责的,也不代表我们必须在道德上坚持这么做。不理性并不奇怪,但是应该说不理性违背我们的长期利益,为了长期的利益考虑,相信真实的信念比相信错误的信念更为有利,而如果我们保持理性(例如按照证据所指示),很可能最终我们所相信的信念为真的比例要远大过其为伪的比例。
德性知识论。最近,一些哲学家提出了一种建基于德性与罪恶之上的独特的知识论观点。
德性功利主义。
德性可信赖论。
恶是形成和坚持信念的坏的方式和习惯,它们有害于真理且不助于我们避免错误。
德性特征包括正当的知觉实践、良好的记忆、智能、清楚的推理、批判的思考、开放的精神、不偏不倚、对证据的重视、认知的意识以及敏锐而富有洞见的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