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大王庙》阅读练习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王庙
杨绛
那年秋天,我家从北京迁居无锡,租居沙巷。
我就在沙巷口的大王庙小学上学。
大王庙小学就称大王庙,原先是不知什么大王的庙,改成一间大课堂
老师是孙先生,剃一个光葫芦瓢似的头,学生背后称他“孙光头”。
他拿着一条藤教鞭,动不动打学生,最爱打脑袋。
我是新学生,不懂规矩,行事往往别扭可笑。
我和女伴玩“官、打、捉、贼”,我拈阄拈得“贼”,拔脚就跑。
女伴以为我疯了,拉住我问我干什么。
我急得说:
“我是贼呀!”
“嗨,快别响啊!是贼,怎么嚷出来呢!”
我这个笨“贼”急得直要挣脱身。
我说:
“我是贼呀!得逃啊!”
她们只好耐心教我:“是赋,就悄悄儿坐着,别让人看出来。
”
又有人说:“你要给人捉出来,就得挨打了。
”
我告诉她们:“贼得乘早逃跑,要跑得快,不给捉住。
”
她们说:“女孩子家不兴得‘逃快快’。
逃呀、追呀是‘男老小’的事。
大庙东院是“女生间”,里面有个马桶。
女生在里面踢键子。
可是我只会跳绳、拍皮球,不会踢键子,也不喜欢闷在又狭又小的“女生间”里玩。
不知谁画了一幅“孙光头”的像,贴在“女生间”的墙上,大家都对那幅画像拜拜。
我以为是讨好孙先生呢。
可是她们说,为的是要“钝”死他。
我不懂什么叫“钝”。
经她们七张八嘴的解释,又打比方,我渐渐明白“钝”就是叫一个人倒霉,可是不大明白为什么拜他的画像就能叫他倒霉,甚至能“拜死他”。
这都是我闻所未闻的。
多年后我读了些古书,才知道“钝”就是《易经》《屯》卦的“屯”,遭难当灾的意思。
女生间朝西。
下午,院子里大槐树的影子隔窗映在东墙上,印成活动的淡黑影。
女生说是鬼,都躲出去。
我说是树影,她们不信。
我要证明那是树影不是鬼,故意用脚去踢。
她们吓得把我都看成了鬼,都远着我。
我一人没趣,也无法争辩。
那年我虚岁九岁。
我有一两个十岁左右的朋友,并不很要好。
和我同座的是班上最大的女生,十五岁。
她是女生的头儿。
女生中间出了什么纠纷,如吵架之类,都听她说了算。
小女孩子都送她东西,讨她的好。
一次,有个女孩子送她两只刚出炉的烤白薯。
正打上课铃,她已来不及吃。
我和她的课桌在末排,离老师最远。
我看见她用怪脏的手绢儿包着热白薯,缩一缩鼻涕,假装抹鼻子,就咬一口白薯。
我替她捏着一把汗直看她吃完。
如果“孙光头”看见,准用教鞭打她脑袋。
在大王庙读什么书,我全忘了,只记得国文教科书上有一课是:“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孙光头”把“子曰”解作“儿子说”。
念国文得朗声唱诵,称为“啦”(上声)。
我觉得发出这种怪声挺难为情的。
每天上课之前,全体男女学生排队到大院西侧的菜园里去做体操。
一个最大的男生站在前面喊口令,喊的不知什么话,弯着舌头,每个字都带个“儿”。
后来我由“七儿”“八儿”悟出他喊的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弯舌头又带个“儿”,算是官话或国语的。
有一节体操是揉肚子,九岁、十岁以上的女生都含羞吃吃地笑,停手不做。
我傻里傻气照做,她们都笑我。
我在大王庙上学不过半学期,可是留下的印象却分外生动。
直到今天,有时候我还会感到自己仿佛在大王庙里。
23.本文主要记叙了“我”在大王庙上学的哪些难忘的事?
24.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都生动传神,请任选一例赏析。
25.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6.文中的孙先生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有何异同?请分别列举一点。
27.你如何看待学生拜画像要“钝”死老师一事?
【答案】
23.示例:①“我”和女伴玩游戏,“我”拈阄拈得“贼”,拔脚就跑,并且叫喊了出来;②女生在“女生间”拜“孙光头”的像;③“我”要证明树影不是鬼,故意用脚去踢,女生们吓得把“我”都看成了鬼,都远着“我”。
④“我”看同学上课偷吃热白薯;⑤“我们”听老师怪声的读书;⑥“我们”每天上课之前做体操。
24.示例:我看见她用怪脏的手绢儿包着热白薯,缩一缩鼻涕,假装抹鼻子,就咬一口白薯。
赏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女同学假装抹鼻子,其实是偷吃白薯的情态,突出了女同学的机灵调皮。
25.天真可爱、不迷信、做事认真的孩子。
对在大王庙里上学时光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6.同:都用教鞭体罚学生。
异:孙先生常用教鞭敲学生的头,寿镜吾老先生的教鞭不常用。
孙先生学问低,把古文的意思都解释错了,寿镜吾老先生非常博学,而且读书投入。
27.示例一:这是对老师极大的不尊重,表明这些学生非常不懂事,老师严厉是为学生好,这些学生没有感恩之心。
示例二:孩子贪玩,调皮,不爱学习,不喜欢严厉的老师,通过迷信活动来让老师倒霉,体现了孩子天真的童心。
【解析】
23.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要求学生首先结合题意,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格式概括。
结合“我是新学生,不懂规矩,行事往往别扭可笑。
我和女伴玩‘官、打、捉、贼’,我拈阄拈得‘贼’,拔脚就跑。
”“不知谁画了一幅‘孙光头’的像,贴在‘女生间’的墙上,大家都对那幅画像拜拜。
我以为是讨好孙先生呢。
”“女生间朝西。
下午,院子里大槐树的影子隔窗映在东墙上,印成活动的淡黑影。
女生说是鬼,都躲出去。
我说是树影,她们不信。
我要证明那是树影不是鬼,故意用脚去踢。
她们吓得把我都看成了鬼,都远着我。
”“我看见她用怪脏的手绢儿包着热白薯,缩一缩鼻涕,假装抹鼻子,就咬一口白薯。
”“‘孙光头’把‘子曰’解作‘儿子说’。
念国文得朗声唱诵,称为‘啦’(上声)。
我觉得发出这种怪声挺难为情的。
”“每天上课之前,全体男女学生排队到大院西侧的菜园里去做体操。
”分别概括即可。
24.本题考查学生对细节描写作用的把握。
要求学生了解细节描写及作用。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作用是:能够更加生动准确的把握事物特征,描写的更加传神,使读者更感兴趣,更容易理解。
然后从文章中找出典型的细节描写,然后结合句意,分析该句描写的情景,以及对刻画人物性格或突出主题的作用。
如:“孙光头”把“子曰”解作“儿子说”。
赏析:写出了孙老师的学问低。
25.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及文本情感的把握。
对童年的“我”的评价,可以结合文中对“我”的描述来分析,用准确的词语或短语概括。
从“我”和女伴玩游戏、“我”做体操可以看出“我”的天真可爱、做事认真;从“我”要证明树影不是鬼,故意用脚去踢可以看出“我”的不迷信。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我在大王庙上学不过半学期,可是留下的印象却分外生动。
直到今天,有时候我还会感到自己仿佛在大王庙里。
”抒发了“我”对在大王庙里上学时光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异同。
结合文中对孙先生的描述,可知孙先生用教鞭体罚学生,这与私塾先生寿镜吾一样,但寿镜吾先生有教鞭不常用,结合“如果‘孙光头’看见,准用教鞭打她脑袋。
”分析,孙先生常用教鞭敲学生的头,结合“‘孙光头’把‘子曰’解
作‘儿子说’”分析得出孙先生学问低,常讲错,而寿镜吾先生是一个渊博的宿儒。
27.本题考查学生的个性表达,看法要言之成理。
若不赞同,可以从孩子不尊重老师,缺少感恩之心来表述理由;若理解,可以从孩子小,不懂事,贪玩,有童心等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