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王小惠;丁梅;刘璇
【摘要】对我国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并针对其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制定路径化的护理流程及标准、完善造口护理人才队伍、完善造口延续性护理等建议,为临床护理管理人员及护理人员提高造口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赣南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7)004
【总页数】5页(P649-652,658)
【关键词】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现状;影响因素
【作者】王小惠;丁梅;刘璇
【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护理学院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6
随着直肠癌等肠道疾病发病率的增高,接受外科治疗及行肠造口手术的患者随之增加。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约10万新增肠造口患者,累计已超过100万,且今后仍有增加趋势[1]。
肠造口虽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解决了患者的排便问题,但同时也带来较多护理问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自我护理能力作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最主要的因素[3],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关于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
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多,但水平参差不齐。
现将我国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今后学者制定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方案提供依据。
1.1 自我护理知识方面相关学者研究表明[4],造口患者对造口相关知识的掌握程
度普遍较低。
董艳燕等[5]对100例老年肠造口患者的造口护理知识进行调查,结
果表明老年肠造口患者对造口护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整体较差,普遍为“部分了解”。
候华芳等[6]对54例农村永久性肠造口患者造口护理知识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农村永久性肠造口患者造口护理知识水平呈偏低状态,且其造口知识的掌握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等因素有关。
以上研究表明,我国造口患者的自我护理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恰当的方式帮助造口患者理解、掌握造口相关护理知识,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1.2 心理管理方面韩舒等[7]通过自行设计的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调查问卷调查表明,心理管理为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之一,大多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肠造口改变了患者以往的生理结构及生活方式,大多数患者存在着焦虑、抑郁、自尊心低下、对生活没有信心等负面情绪,患者大大减少了社交或其他活动的时间。
王超等[8]研究表明,肠造口术后患者伴发焦虑等不
良情绪为100%,并且年龄、性别、家庭收入、术前知情情况、工作状态、社会支持、造口治疗师的干预等是影响患者心理水平的因素。
1.3 自我护理技能方面罗巧莲[9]通过采用自我护理能力实施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10]对152名结肠术后患者进行调查,调查表明
大部分患者自我护理技能处于中低水平,大部分患者现有的造口护理技能不能完全应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医护人员对肠造口患者仍然实行替代护理,未注重对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培养,同时目前我国造口相关延续性护理发展不完善,患者出院后较难得到专业人员自我护理技能的指导。
据统计[11],国内造口患者术
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3%~53.8%,处于较高水平。
羡江涛等[12]调查表明,有60%的患者不知如何进行造口灌洗等促进排便规律的方法。
因此,医务人员应规
范造口护理措施,加强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培养,同时完善造口相关延续性护理服务,确保患者从住院到出院能得到专业人员全程化的护理技能指导。
2.1 患者因素
2.1.1 一般人口学因素
2.1.1.1 性别及年龄高颖[13]研究表明,在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2个月不同性
别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无差别,但在出院后3个月时女性的护理技能得分高于男性。
但是,张利[14]的调查研究结果中,患者性别与其自我护理能力无关。
两种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研究样本量较小等因素有关。
韩舒等[11]对62例肠造口患者
进行调查,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自护技能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下降,年轻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比年老患者相对较好。
因为年轻患者较容易接受造口相关知识,且动手操作能力和视力较好,能更正确地进行造口袋的更换和造口附件产品的使用,而老年人由于身体状况较差及思维较迟缓,因而接受造口护理知识及护理技能的能力有限。
2.1.1.2 文化程度与职业沙丁冉等[15]研究表明小学文化程度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得分低于初中,并且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自我管理能力得分越高。
另外,有学者[13]研究表明,脑力劳动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高于体力劳动者。
脑力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一般高于体力劳动者,对造口的护理更加重视,可以较全面地掌握造口知识,同
时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患者有更多的渠道获取肠造口相关知识,并且能对获取到的信息更快地作出正确的理解。
2.1.1.3 家庭收入水平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研究表明[16],家庭收入水平与患者的
自理能力呈正相关。
王俊霞等[17]研究表明,不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也是影响造口患者自理能力的重要因素,部分支付费用患者的自理能力明显高于自费患者。
造口
用品的费用增加了造口患者的经济负担,导致较多患者特别是经济收入低的患者难以承担。
2.1.2 心理因素
2.1.2.1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最初由美国心理学者Bandura提出,是指个体对自己执行某一特定行为能力大小的主观判断,即个体对自己执行某一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自信心[18]。
自我效能对患者造口所带来的改变起着积极作用[19]。
研究表明[20],自我效能与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动态发展关系,患者的造口自理能力越好,自我效能越高,自我效能增高又能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水平,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唐燕华等[21]将出院1个月内56例肠造口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规定的时间进行复查,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我效能增强干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增强干预提高了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自理能力,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2.1.2.2 人格特征希望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内在的、主宰生命的力量,是重塑信心的内在源泉,指导人们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期待目标的实现[22]。
王艳华等[23]研究表明,希望对癌症患者适应疾病与治疗及面对未来的影响有重要作用,拥有较高的希望水平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进而提高其生命质量。
郑美春等[16]通过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我护理量表、Herth希望量表对102例肠造口患者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希望进入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回归方程(P<0.01)。
坚强属于个体抵抗力的资源,是一种能够保护个体免于应激损害的人格特征,由美国行为科学家Kobasa提出[24]。
坚强可以影响个体对于应激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与积极应对和社会支持呈正相关[25]。
Lee[26]研究表明,拥有坚强特质的造口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水平较高。
2.1.2.3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感到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或)满意程度,主要来自于家庭内成员所提供的支持和家庭外的同事、朋友、邻居等的
支持[27]。
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对疾病的治疗产生积极的态度。
卢玉仙等[28]研究表明,有配偶的造口患者在社会适应水平和自理能力方面明显高于无配偶的患者。
王萍萍等[29]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影响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因素之一,其中家庭内给予的社会支持比家庭外的多,但是来自家庭外的支持更
能提高结肠造口康复期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2.2 疾病及治疗因素
2.2.1 术后时间及适应水平国外研究显示[30],术后一年是造口患者适应术后的临界时间,术后一年以内的自我护理能力明显低于术后一年以上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患者造口的适应是自我挑战的过程,并且其适应水平随着造口术后时间的延长而提高。
杨晓存[31]认为,术后时间越长,患者越能适应造口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自我护理的需求和学习的能力也会越强。
王萍萍[29]对106名直肠癌结
肠造口康复期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造口患者的自理能力与造口术后时间呈正相关,患者康复期的自我护理能力比术后早期有所提高。
2.2.2 造口类型研究表明[17],不同造口类型的患者之间自我护理能力存在差异,结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高于回肠造口患者。
这可能与造口的排泄物性质有关,另外,结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一般高于回肠造口患者,因为结肠造口一般为永久性造口,而回肠造口一般为临时造口,术后3个月左右即将其回纳,患者容
易产生依赖医护人员及家属等心理。
2.2.3 造口位置黄燕波等[32]研究表明,术前定位有利于保证患者造口处于理想位置,选择合适的造口位置能有效满足患者的自我护理需求,使患者更好地进行自我护理。
Cronin研究表明[33],合适的造口位置有利于患者术后进行自我护理,并
可以预防造口周围皮炎、造口脱垂等并发症的发生。
为规范术前造口定位方法,郭丽[34]设计了肠造口术前定位评估表,其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2.2.4 造口治疗师(terostomal therapist,ET)的干预 ET是指对造口的护理、预防
及治疗造口并发症负责,并为患者及家属提供造口相关咨询服务和心理护理,以促进患者康复为最终目的的专业护理人员[35]。
吴燕等[36]对88例肠造口术后患者
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ET介入的实验组患者,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及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其自我护理技能水平也更高,这与Person等[37]研究结果一致。
ET可以帮助造口患者进行早期自我护理,树立良好的健康行为,同时给予心理辅导,提高自我效能,使其尽快适应造口。
2.3 延续性护理因素延续性护理服务是指专门的医护人员在患者出院后给予其延
续性的、延伸性的护理服务。
夏姣燕等[38]将58例肠造口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
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肠造口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实验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自我护理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
Black[39]研究显示,家庭随访能够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健康指导,促进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
朱宏等[40]研究表明,采用微信平台开展延续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网络平台虽然方便、快捷,但是其应用对于患者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对年轻患者或文化水平较高的患者的影响更大,对于老年患者或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影响较小。
3.1 规范护理干预措施,制定路径化的护理流程及标准研究表明[41],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有利于促进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造口护理标准,导致患者在出院后的自我护理能力较低。
因此,应加快制定路径化的造口护理流程及标准,全面评估造口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加强对患者造口护理知识、造口护理技能以及心理管理等方面的干预,确保患者在出院时掌握应对日常生活的自我护理能力。
3.2 完善造口护理人才队伍,提高造口护理人才的质量及数量禹小娟等[42]研究表明,ET的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及家属的造口护理技能的提高。
目前国内已经培养
造口治疗师(terostomal therapist,ET)千余名,其在降低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方面有较大贡献,但仍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及患者的需求[43]。
因此,我国必须加快ET的培养,以ET学校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以满足国内造口患者的需求。
同时,必须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坚持“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逐步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ET的质量和数量。
3.3 完善造口相关延续性护理,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的全程护理干预模式延续性护理作为住院护理的延伸和整体护理的补充,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44]。
目前国内有较多学者对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的全程护理干预模式的建
立进行研究,但实施并不理想。
因此,应注重在国家政策下加快完善造口延续性护理,如社区造口护理机构、造口门诊、家庭随访、造口联谊会等,同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延续性护理,真正实现对患者从医院到社区甚至到家庭的无缝隙护理。
【相关文献】
[1] 喻德洪. 我国肠造口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6):415-417.
[2] Dabirian A, Yaghmaei F, Rassouli M, et al. Quality of life in ostomy patients: a qualitative study[J]. Patient Preference & Adherence, 2010, 5(default):1-5.
[3] 刘砚燕,袁长蓉.肠造口患者术后适应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379-382.
[4] 路潜,周玉洁.结肠造口病人造口知识掌握情况和需求状况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
志,2003,38(4):251-254.
[5] 董燕艳,钱晓红.老年结肠造口患者造口护理知识及行为的调查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4(3):11-13.
[6] 侯华芳,段迎,寇红艳.农村永久性肠造口患者护理知识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
志,2013,29(23):54-55.
[7] 韩舒.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构建的研究[D].青岛:青岛大
学,2014.
[8] 王超.全程化护理模式对直肠癌造口患者心理状态影响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9] 罗巧莲.结肠造口术后患者早期自我护理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J].中国实用护理杂
志,2010,26(31):11-13.
[10] Kearney B Y,Fleischer B J.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J].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1979,2(1):25-34.
[11] 高志清,马龙洋.结肠造口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1,5(4):38-39.
[12] 羡红涛,寇京莉,韩斌如.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规律排便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
志,2007,42(4):315-316.
[13] 高颖.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不同阶段自护能力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1.
[14] 张利,郭爱敏.永久性结肠造口早期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学杂
志,2008,23(14):23-25.
[15] 沙丁冉,刘小明,蔡益民,等.回肠造口病人自我管理能力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全科护
理,2015(5):393-395.
[16] 郑美春,邓益君,张惠芹,等.结肠造口患者造口自我护理能力和希望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6):393-395.
[17] 王俊霞,李书慧.肠造口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
志,2011,14(20):26-27.
[18] Bandura A.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2):191-215.
[19] Simmons K L,Smith J A,Bobb K A,et al.Adjustment to colostomy: stoma acceptance, stoma care self-efficac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7,60(6):627-635.
[20] 阮卉,尤黎明.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效能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护士进修杂
志,2010,25(11):1055-1056.
[21] 唐艳华,黄丽丽,孙春霞.自我效能增强干预对提高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3):4029-4030.
[22] Herth K.Abbreviated instrument to measure hope: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992,17(10):1251-1259.
[23] 王艳华,阎成美,黄丽婷.希望理论在癌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7,7(4):20-22.
[24] Kobasa S C.Stressful life events,personality, and health: an inquiry into hardiness[J].J Pers Soc Psychol,1979,37(1):225-229.
[25] Brow M,Khoshaba D M,Vaitkus M.Relationship of hardiness and religiousness to depression and anger[J].Consulting Psychology Journal Practice &
Research,2006,58(3):148-161.
[26] Lee E 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d hardiness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of persons with colostomies[J].Kanho Hakhoe Chi,1991,21(2):218-229.
[27] 胡爱玲,张美芬,张俊娥,等.结肠造口患者适应状况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
志,2010,45(2):109-111.
[28] 卢玉仙,高薇,汤琪春.老年直肠癌造口者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及其相关性[J].中国老年
学,2014(19):5559-5561.
[29] 王萍萍.直肠癌结肠造口康复期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华现代护理杂
志,2012,18(18):2118-2121.
[30] Arndt V,Merx H,Stegmaier C,et al.Restrictions in quality of life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over three years after diagnosis: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2006,42(12):1848-1857.
[31] 杨晓存.不同性别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士进修杂
志,2013,28(6):570-573.
[32] 黄燕波,钟丽君,于书慧,等.1例先天性下腹壁缺损完全性膀胱外翻患者造口的定位及调整[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3):378-380.
[33] Cronin E.Stoma siting: Why and how to mark the abdomen in preparation for surgery[J].Gastrointestinal Nursing,2014,12(3):12-19.
[34] 郭丽.肠造口术前定位评估表的设计与应用 [J].护理学杂志,2013,28(8):39-40.
[35] BEITZ J M.Specialty practice, advanced practice,and WOC nursing: Current professional issue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 [J].Journal of Wound Ostomy & Continence Nursing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Wound Ostomy & Continence Nurses
Society,2000,27(1):55.
[36] 吴燕.造口治疗师对肠造口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D].上海:复旦大学,2009.
[37] Person B,Ifargan R,Lachter J,et al.The impact of preoperative stoma site marking on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quality of life, and patient's independence[J].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2012,55(7):783.
[38] 夏姣燕,李丽,张克娜,等.延续性护理对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
志,2013,28(17):1582-1584.
[39] Black P.Stoma care nursing management: cost implications in community care [J].British Journal of Community Nursing,2009,14(8):2-5.
[40] 宋宏.微信平台在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 [J].护理学杂志,2015,30(22):86-88.
[41] Gritz E R,Carmack C L,De M C,et al.First year after head and neck cancer: quality of life[J].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1999,17(1):352-360.
[42] 胡庆霞,周爱莲,潘银河,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
志,2015(20):8-10.
[43] 郑美春,王玲燕,张惠芹,等.中国造口治疗师的工作情况和专业发展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69-470.
[44] Kalender N,Tosun N.Deter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equacy of dialysis and quality of life and self-care agency[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4,23(5-6):82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