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信息技术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章节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第2.3 节,位于《2.2 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之后,在获取了信息之后,怎么样鉴别和评价各类信息特别是网络信息,也就成为下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教材主要通过实例向学生介绍信息鉴别和评价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依据自身的经验,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价和鉴别。

【学情分析】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但是获取的信息并非都是对自己有用的或者真实的,怎样筛选,怎样辨别真伪都是学生应该进一步探索的内容,学生需要学习正确的方法。

本课正是为中学生提高信息的辨别能力与分析能力而设置。

【课时设置】
本节介绍了信息的鉴别;信息的评价两个方面。

由于课程内容较多,因此安排了两个课时分别做介绍。

课时1:从来源去鉴别信息的真假
课时2:信息价值评价的方法
本节课是课时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从信息来源去判断。

(2)学会鉴别信息。

(3)认识鉴别信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信息鉴别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的案例分析讨论,从信息来源判断信息的真假,以提高信息的鉴别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鉴别信息的意识,形成良好信息的素养。

【教学重点】
1、运用信息的来源方面去判断真假。

2、对信息的真伪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和有效的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
1、对信息形成敏锐的洞察力。

【教学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这些评价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小组讨论、思考、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引导性的总结。

另外,学生对知识掌握度的检测也贯穿于讨论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更详细一点,充分肯定学生讨论的结果。

本节课内容比较实用性,案例贴近生活,设计新颖,学生有浓厚兴趣。

本节课采用情景剧案例贯穿于整个课堂中,教学以贴近生活为根基,从生活案例出发,引出方法,再以案例结束。

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学生不仅掌握了鉴别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更提高了对信息的敏锐洞察力。

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分量略显渺小,以至于有些老师一笔带过,但我个人认为还是有必要仔细研究的。

培养学生一种可以让他终身受益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这节课在设计时,案例采用情景剧的形式是比较有难度的,情景要有说服力,与时俱进,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联想到并应用。

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关于讨论的问题设置,还要进一步挖掘,让学生充分发挥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讨论的时间占的比较大,在时间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调整。

对于学生讨论结果的发言,要适时引导,具有形成性的评价学生的结果。

同时还要注意小组展示内容的形式,可以尝试多样化,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用技术本课程中指的是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技术
B、设计是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提高技术素养可以从学习设计开始
C、技术最早源于人类寻找、生产食物,制作衣服和与野兽搏斗等生存的基本需要
D、技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科学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2、嫦娥一号卫星平台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并进行适应性改造。

所谓适应性改造就是在继承上的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嫦娥一号的研制属于()
A、科学发明
B、技术发明
C、技术革新
D、科学发现
二、填空题。

1、历史上有很多人想设计一台不消耗能量而能永远转动的机器,是不可能的,因为它违反了( )定律。

2.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予身边的物品发生联系,当我们使用这些物品时,物品和人之间产生了一种相互的关系。

这种相互关
系在技术与设计中称为( )。

设计书包时,让背带更宽一点,这样用起来会更( )。

三、判断题。

1、给幼儿园的孩子设计玩具,人机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考虑安全、抗摔打。

()
2、1925年,贝尔德在英国首次成功装配世界第一台电视机,短短几十年时间,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手动到遥控,从球面到平板电视机的发展历程。

电视技术的发展体现了技术的目的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1、C
二、填空题。

1、能量守恒
2、人机关系舒适
三、判断题。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