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余角和补角(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重庆市綦江区第四届初中数学优质课决赛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余角和补角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余角和补角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4.3.3余角和补角”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个角的和为90度或180度的情况?”(如:墙角和桌面角)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余角和补角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补角相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余角和补角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测量角度并找出互为余角或补角的角。
4.3.3余角和补角(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重庆市綦江区第四届初中数学优质课决赛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三部分“4.3.3余角和补角”。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余角的定义及性质:余角是指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的两个角。在本节中,学生将学习如何判断两个角是否互为余角,并掌握余角的性质,如:互为余角的两个角互为补角,余角的补角等于原角度数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余角和补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1.对于抽象概念的教学,要结合更多直观的教具和图像,帮助学生理解。
2.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适当的关注和指导。
3.优化教学流程和时间分配,确保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4.3.3余角和补角”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亮点。首先,学生们对于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让我感到欣慰。尤其是在案例分析环节,很多学生能够迅速找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较为扎实。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尽管我尝试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学生理解,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互为余角和补角的互换关系感到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对于这类抽象的概念,仅仅依靠语言解释可能不够,还需要结合更多的直观教具和图像来辅助教学。
突破方法:通过大量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增强辨识能力。
(2)运用性质解决复杂问题:学生在解决一些涉及余角和补角的复杂问题时,可能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性质进行解答。
突破方法: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由简到繁,逐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余角和补角: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余角和补角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如几何图形的拼接、折叠等。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但在讨论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解决问题时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采用了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成果分享来看,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在讨论中碰撞出了不少思维的火花。但在时间分配上,我感到有些紧张,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2.补角的定义及性质:补角是指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的两个角。学生将学习如何判断两个角是否互为补角,并掌握补角的性质,如:互为补角的两个角互为余角,补角的余角等于原角度数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学习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性质,使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判断两个角是否互为余角或补角,并解决相关问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余角和补角的基本概念。余角是指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的两个角,补角是指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的两个角。它们在几何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余角和补角在建筑、设计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2.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学习余角和补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空间想象力,为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3.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数学素养。
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的要求相符,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突破方法:结合实际情境,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其在实际中运用余角和补角知识的能力。
(4)理解余角和补角的互换关系:学生需要理解互为余角的两个角同时也是互为补角的,反之亦然。
突破方法:通过画图和具体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余角和补角的互换关系,加深印象。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余角和补角的定义: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理解两个角互为余角和补角的含义,即两个角的和分别为90度和180度。
举例:解释当两个角的和为90度时,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当两个角的和为180度时,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2)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学生需要学会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如互为余角或补角的两个角的补角相等、余角相等。
举例:当一个角的补角是60度时,另一个角的补角也是60度,说明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3)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余角和补角知识:学生应掌握将余角和补角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
举例:在计算一个缺失一个角的矩形面积时,可以通过计算其余角的补角来求解。
2.教学难点
(1)区分余角和补角:学生容易混淆余角和补角的概念,难以准确判断两个角是互为余角还是补角。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余角和补角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余角和补角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4.3.3余角和补角”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个角的和为90度或180度的情况?”(如:墙角和桌面角)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余角和补角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补角相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余角和补角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测量角度并找出互为余角或补角的角。
4.3.3余角和补角(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重庆市綦江区第四届初中数学优质课决赛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三部分“4.3.3余角和补角”。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余角的定义及性质:余角是指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的两个角。在本节中,学生将学习如何判断两个角是否互为余角,并掌握余角的性质,如:互为余角的两个角互为补角,余角的补角等于原角度数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余角和补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1.对于抽象概念的教学,要结合更多直观的教具和图像,帮助学生理解。
2.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适当的关注和指导。
3.优化教学流程和时间分配,确保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4.3.3余角和补角”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亮点。首先,学生们对于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让我感到欣慰。尤其是在案例分析环节,很多学生能够迅速找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较为扎实。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尽管我尝试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学生理解,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互为余角和补角的互换关系感到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对于这类抽象的概念,仅仅依靠语言解释可能不够,还需要结合更多的直观教具和图像来辅助教学。
突破方法:通过大量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增强辨识能力。
(2)运用性质解决复杂问题:学生在解决一些涉及余角和补角的复杂问题时,可能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性质进行解答。
突破方法: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由简到繁,逐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余角和补角: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余角和补角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如几何图形的拼接、折叠等。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但在讨论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解决问题时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采用了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成果分享来看,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在讨论中碰撞出了不少思维的火花。但在时间分配上,我感到有些紧张,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2.补角的定义及性质:补角是指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的两个角。学生将学习如何判断两个角是否互为补角,并掌握补角的性质,如:互为补角的两个角互为余角,补角的余角等于原角度数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学习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性质,使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判断两个角是否互为余角或补角,并解决相关问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余角和补角的基本概念。余角是指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的两个角,补角是指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的两个角。它们在几何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余角和补角在建筑、设计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2.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学习余角和补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空间想象力,为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3.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数学素养。
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的要求相符,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突破方法:结合实际情境,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其在实际中运用余角和补角知识的能力。
(4)理解余角和补角的互换关系:学生需要理解互为余角的两个角同时也是互为补角的,反之亦然。
突破方法:通过画图和具体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余角和补角的互换关系,加深印象。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余角和补角的定义: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理解两个角互为余角和补角的含义,即两个角的和分别为90度和180度。
举例:解释当两个角的和为90度时,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当两个角的和为180度时,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2)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学生需要学会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如互为余角或补角的两个角的补角相等、余角相等。
举例:当一个角的补角是60度时,另一个角的补角也是60度,说明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3)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余角和补角知识:学生应掌握将余角和补角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
举例:在计算一个缺失一个角的矩形面积时,可以通过计算其余角的补角来求解。
2.教学难点
(1)区分余角和补角:学生容易混淆余角和补角的概念,难以准确判断两个角是互为余角还是补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