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第1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教案 (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Ⅱ专题五第1节历史开辟文
明交往的航线教学设计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以历史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重视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特有功能,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其爱国主义教育。
2、设置有效的探究式问题,使这些问题能够既紧密围绕主题,又有一定的现实性,便于形成学生自己的体验,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3、探索新的评价机制,力图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二、课程目标的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早期呈点状分布的相对独立的文明区域,感知文明间的交往是建立在古代各个文明区域发展的基础之上。
了解迪亚士、哥伦布等探险家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认识到“地理大发现”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认识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以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为主要的线索,设计探究性问题,引领学生重温人类历史上那些探险家艰辛的旅程,培养学生成为探究者和知识创造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探险家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进步,但其过程充满了血腥味,由此引导学生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的分析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作为必修Ⅱ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的第一节内容,奠定了整个专题的基础,新航路的开辟预示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正是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几大主要文明区域连接起来,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变化,人类历史地域分散发展的格局开始改变。
根据课程标准和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把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作为重点,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作为难点并引入郑和下西洋,比较中西之间在面对文明碰撞时产生的不同态度引发学生的思考。
四、教学对象的分析
1、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新航路的开辟也是重点,学生对此应有较深刻的印象。
3、高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烈。
五、教学资源
1、教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Ⅱ专题五第1节)
2、文字材料(书籍,报刊,期刊)。
3、网络资源(提供给学生一些有关介绍探险家的网站)
六、教学环境和辅助工具
多媒体教室、自制的powerpoint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设置氛围,引入问题
一、上课伊始,展示地图“分散的文明”
教师讲解:当我们打开地图,探询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时,可以发现以下人类文明的摇篮:东亚黄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和南欧爱琴海沿岸正是在这些地方人类孕育出了各自不同的文明形态,这些奇异的文明之花散落在地球的各个角落,色彩丰富而绚丽,但彼此之间的联系却很少,那么各文明间真正大规模的交往源于何时?就让我们一起来找寻答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置疑问,了解早期呈点状分布的相对独立的文明区域,感知文明间的交往是建立在古代各个文明区域发展的基础之上。
五大文明区域可以由学生回答。
二、幻灯片2,出示本课主题——“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及副标题“纪念那些无所不至的勇士”
教师讲解:世界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用双脚,踏出了一片又一片文明未化的土地,踏平了千顷万顷生死未卜的海波,把智慧的火种、文明的精华,传到了蛮荒之域,把人类的眼光,照到了新奇的洲海,甚至是月球、太空。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探险家。
是的正是这些无所不至的人们,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要是没有张骞九死一生凿空西域,世界文明怎会的交融联系;要是没有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划时代的航海,今天的世界格局会怎样;要是没有加加林、阿姆斯特朗的太空行走,人类的意识能否超越我们这个星球,激活对未来的幻想,对更为辽阔空间的向往。
今天我们将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那些无所不至的勇士。
设计意图:回答各文明间真正大规模的交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同时又引领学生对探险家这一特殊的人群进行重新的认识。
三、幻灯片3、4,展示“地理大发现纪念碑”及葡萄牙王子恩里克
教师讲解:这是矗立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地理大发现纪念碑”也是一座纪念探险家的丰碑。
这座兴建于1960年的纪念碑是在葡萄牙王子恩里克去世后500年修建的,它高30米,用红色大理石砌成的纪念碑主体是一艘扬帆远航的航船,恩里克王子和一群水手以不同的姿势立于船头,目光远眺西方的新大陆。
这座纪念碑生动地再现了以恩里克为代表的葡萄牙人对海洋探险的执着。
当恩里克王子1394年出生后,就有人这样预言“这位王子必将从事于多次伟大而辉煌的征服,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必将发现别人所不曾发现的事物。
” 这就是改变世界格局,征服亚洲的大航海,正是他倡导和引发欧洲的航海探险事业。
让我们回到亨利所生活的时代,去探询为什么一位王子会放弃安逸的宫廷生活,而热衷于海上冒险?是怎样的无形之手在推动着人们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去完成这项冒险的赌博呢?
设计意图: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引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
(二)、提出问题,理性分析
结合课前发的资料(见附件),学生合作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教师板书小结。
幻灯片五:观察图片,让学生发现哪些与航海有关的工具?学生观察后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及观察能力,理解新航路开辟是历史的必然。
(三)、创设情境,感受历史
一、出示幻灯片六:迪亚士及航海路线。
教师讲解:1487年8月,迪亚士的船队扬帆起航。
1488年5月,他终于望见了非洲最南端。
迪亚士想起了刚经历的风暴,便命名之为“风暴角”。
1488年12月,他们
回到了葡萄牙。
这次航行历时16个月又17天,是葡萄牙早期探险航行中最长的一次。
这次航行锻炼了队伍,坚定了信念,培养了领导,为日后的长距离航海探险奠定了基础。
回国后,若奥二世觉得到印度的航线已经开辟在望,便将“风暴角”改名为“好望角”。
而迪亚士还来不及享受国王给予的荣誉,在一次航行中葬身鱼腹。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迪亚士航海的史实,感受其精神。
二、出示幻灯片七:达伽马及航海路线。
教师讲解:此时葡萄牙人通向印度的航程已经诺影诺现了。
1497年7月8日,伽马率领4艘帆船从里斯本拔锚启程。
当时一名水手的日记毫不掩饰地示明此行的目的是:“找寻香料源地。
”
1498年经历了让人窒息的艰辛之后,终于到达了印度,1499年伽马船队缓缓驶入里斯本港口。
至此,船队的使命已全部完成了,全队170名船员只剩下了55人。
当伽马沉重的脚又踏上祖国坚实的土地时,斗士的眼睛湿润了。
他又一次深情地回望他的船那破旧不堪的帆,回望那碧波万项的大西洋。
两年前,他带去了170个人,经过两年整的漂泊探险、三分之二的人在凶险的海洋中,为一项伟大的历史使命献出了生命。
幸运的成功者,正是用牺牲者的身躯,踏平了无限的海波,踏出了欧亚间的海上通道,欧洲人梦想已久的走向亚洲的道路终于在55名变得瘦弱不堪的水手脚下铺开了。
“我们已经到了印度。
”他用深沉的声音对他的国王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达伽马航海的史实,感受其精神。
三、出示幻灯片八:美洲全景地图
教师讲解:奇迹伴随着奇迹,当葡萄牙人沉浸在通向印度的喜悦时,新的奇迹已经从这颗星球最神奇的土地开始了。
这片大陆生成亿万年来,一直默默地斜躺在这颗星球最大的两个大洋之间,用无垠的海洋将自己封闭成一个独立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与外界交流,似乎是将亿万年的的地力和精华都浓缩起来,一经开发,就让世界惊殊。
果然,在这片大陆从发现到开发的500年历史里,一口气走完了其它大陆用了5000年才走完的文明历程。
这就是美洲。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美洲的地理位置,感受这神秘的大陆,加深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处于隔绝状态的理解。
四、出示幻灯片九:哥伦布及航海路线,插入“海上风云”(见创设情境,感受历史部分)教师讲解:而哥伦布就是这一奇迹的创造者。
当葡萄牙人向东开辟航线时,他坚信向西也能到达东方,因为在他心中地球是圆的。
历经八年的游说,八年的波折,1492年在维利是图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帮助之下,哥伦布的探险计划终于得到了西班牙女王的首肯。
一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这位顽强的水手奔波了8年时间,一个划世纪的梦就要成真了。
(起航)1492年8月3日,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日子来临了,哥伦布率领他的87人的远航队和三艘帆船,在晨曦中踏上了征程。
他们起航了,将开启一个时代。
但是路途的艰辛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插入“海上风云”)
哥伦布向西出航四次,发现了中美洲地峡和南美洲大陆。
值得一提的是这新大陆的发现者到去世那一刻他还是坚信自己到达的是印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哥伦布航海的史实,感受其精神。
五、出示幻灯片十一:麦哲伦及航海路线
教师讲解:继哥伦布之后又一位探险家从西班牙出发,麦哲伦要作一次环球航行,在历经1080个日夜、17000公里航程之后,18位环绕地球的幸存者手擎点亮的蜡烛,为在这次史诗般的伟大航行中死去的勇士祈祷,其中包括他们在菲律宾被杀的船长麦哲伦。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麦哲伦航海的史实,感受其精神。
(四)角色体验,重现历史
出示幻灯片十:时间:1492年10月的一天;地点:大西洋的航船上;人物:哥伦布及水手;事件:海上风云;关键词:风暴、食物、叛乱、陆地。
演绎《海上风云》
学生分组准备,依据提示,进行体验。
学生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表演,感受航海途中的艰辛,更要学习哥伦布面对危机时的态度与智慧。
(五)正视历史,展望未来
(过渡引入新航路开辟之后的影响)、18盏烛光是那么微弱,但它照亮的却是人类文明的进程!现在展现在西欧人眼前的,已不是一个半球的四分之一,而是整个地球了。
分散的文明通过这些新的航线,发生了链接,整体世界的端倪已日益显现。
当人类文明链接的航道开
一、出示幻灯片十三提出探究问题:
1、结合课文思考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带来了什么变化(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用板书小结
2、结合材料思考新航路开辟对美洲洲带来了什么变化(材料见附件)(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用板书小结
3、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欧洲文明的空间;分散的文明开始整合;在文明的碰撞中,欧洲采取的武力征给其它文明带来了灾难)
设计意图: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分解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对美洲;对世界的影响。
让学生感知在文明的碰撞中欧洲得到的是财富与幸福;美洲遭受的是饥饿与贫困。
引发学生对文明碰撞中应该具备怎样的态度。
二、出示幻灯片十四郑和像
(过渡)当我们,审视西欧探险家身后的新航路,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的时候。
我们回身看看自己,在15世纪的中国也有一位探险家,那就是郑和,他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虽然没有打开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但也留给了我们思索。
教师讲解:1406年6月,郑和船队抵达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时,正直当地的内战期间。
当他们登陆上岸与当地人进行贸易时,意外发生。
一场屠杀降临到他们头上,船队170多名水手被杀。
许多史料记载了这场杀戮。
郑和船队,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但是,战争并没有象想象的那样发生。
郑和遵照永乐皇帝“不可欺寡,不可凌弱”的旨意,和平解决了这一事件,避免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注定他给世界带去的是一个遥远的东方古国的文明礼仪和各种高贵的礼物,而不是征服者的剑。
设计意图:通过新航路开辟对美洲影响分析之后,郑和用“共享太平之富”的理念来面对文明碰撞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反思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对美洲的掠夺与殖民。
三、出示幻灯片十五:郑和在东南亚的遗迹及江泽民的讲话
(过渡)直到现在,在东南亚依旧能找寻带郑和的足迹,以及郑和带去的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
教师讲解:由此又给了我们另一种思考: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交融互变,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常态和主流。
因此,开展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不仅是为了促进各国、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维护世界和平,而且对世界文明本身的发展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引用江泽民的讲话“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促进、优质经济发展模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世界文明才能生机盎然地发展。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在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之中我们应该有的态度。
四、出示幻灯片十六:出示本节课提到的探险家
教师讲解:在这节课的尾声我想请一位同学重温一下我们说提到的探险家的名字(打出图片),正是这些无所不至的人,拉近了世界之间的联系,开辟了文明交往的航线,用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人类永恒的辉煌。
向他们致敬!思考我们应该从这些探险家身上汲取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设计意图:呼应本课副标题(纪念哪些人?纪念这些探险家是为了继承他们的精神)
五、出示幻灯片十七、十八:南极全貌的地图;南极风景图
教师讲解:学习历史是为了照亮我们前行的航程。
南极早已不是人类的禁地,但依旧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当我们秉承了那些探险家的精神气质之后,我们也会从容的面对这片白色的世界,面对这些酣态可鞠的企鸸。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一个思考“如何开发南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服务”开始一次思想之旅。
设计意图:作为一个课后的思考题,让学生秉承探险家的精神气质之后,思考人类文明未来的发展。
六、出示幻灯片十八:仰望苍穹的图片(结尾)
教师讲解:翻开史册,佛去岁月尘埃,我们发现,人类历史不仅是一部不断探索自然并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和认识人类自身的历史,而且更是一部主流文明不断向外拓展的历史。
探险是文明空间拓展的前奏。
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探险家们,踏荒漠,溯河源,劈波斩浪,翻山越岭……在能力所及范围内展开了广泛的探险活动。
正是通过这些探险活动,世界才由分散走向整体。
人类探险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当人类的摇篮-----地球的各个角落变得不再陌生时,当信息时代的科技为人类架起迈向外太空的天梯时,那引发人类无限遐思的茫茫宇宙,便成了新一代探险家的乐园。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索宇宙,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关注人类文明未来的发展。
八、板书设计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
2、寻金热
3、传统商道受阻
4、传播天主教
5、文艺复兴
二、新航路的开辟
1、迪亚士
2、达伽马
3、哥伦布
4、麦哲伦
三、新航路的影响
1、对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
2、对美洲(掠夺、屠杀、疾病)
3、对世界
九、课后反思
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有限的课堂教师能否提供学生发挥潜能的机会?教师是否具备创造这种机会的能力。
这是我们一个急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课教学以人类文明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历程,和探险家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两条主线平行展开,引导学生不仅关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更要用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在教学中如何选取课程资源充分有效地加以利用;如何把握进度与难度;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调动多种感官,课前、课中与课后配套,说、读、听和写兼顾);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怎样最大限度发挥等课题有待于我们共同探讨。
十、教学设计附件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课堂材料
第一部分:
材料一:
十五世纪以后,随着封建经济的急速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开始从内部侵蚀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瓦解封建制度,促进资本主义萌芽。
当时,商品交换十分广泛,这就需要大量货币,黄金、白银同是欧洲各国和欧洲各国间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地位很高,因而当时人们认为占有金银就占有一切,黄金能为灵魂开辟通往天堂的道路,因此,西欧社会各阶层,尤其商人和资产阶级,非常热衷于追求金银、财富,然而欧洲大陆所产金银有限,于是他们把注意力转到了东方。
当时欧洲流传很广的一部书《马可波罗行记》,该书对印度、南洋和中国的财富作了夸张描述,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上层分子到东方寻金的热情。
材料二:
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
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
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结果,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
材料三:
在欧洲西南端的西班牙于收复了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最后一个据点。
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人从长期的穆斯林统治下获得了解放,但在斗争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宗教情绪:热衷于
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
材料四:
发轫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象一道曙光,刺破了中世纪的沉沉暗夜,昨天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宗教神权,到今天就成了人们的笑柄。
被神学压抑了1000年之久的思想,带着1000年中积蓄的能量,爆发出来,冲击着人们的生活。
第二部分:
材料一:印第安文明的毁灭
当欧洲人来到美洲时,印第安人创造的玛雅文明已经衰落,但另外的两种印第按文明——印加文明和阿滋特克文明都还很辉煌,贪婪而残暴的西班牙殖民者,疯狂地破坏了印第安文明。
他们先是用武力和欺骗俘获了印第安人的国王,然后又残酷地屠杀印第安人民,把城市夷为平地,是无数的印第安文物遭到毁灭。
材料二:
葡萄牙对巴西300年的统治中,运回了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钻石。
在葡萄牙对拉美国家300年的殖民扩张中,共运回黄金250万公斤,白银1亿公斤。
材料三:
从历史上看,全球化的起点应该始于开辟去美洲的新航路,它的副产品就是把旧大陆的传染病天花、麻疹传到美洲。
在科尔特斯征服墨西哥和皮萨罗征服秘鲁时,他们所带来的传染性天花等病毒都成为印第安人致命杀手。
当时参与攻克墨西哥的贝尔纳尔·迪亚斯曾写到,他们进城后,大街小巷尽是死人,“我们只能在死去的印第安人的尸体与头颅之间行走,……墨西哥城死去的人实在太多,……散发的恶臭令人无法忍受。
”(《征服新西班牙信史(下)》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17页)其实,当时科尔特斯的兵力远逊于守方,卡特赖特和比迪斯认为美洲居民缺乏对付旧大陆疾病的抗体,殖民者的胜利是因为大多数印第安人死于疾病。
这样大规模的死亡惨剧造成了印第安人的恐慌,他们以为是天神的复仇而丧失了对殖民者的抵抗意志,使之入无人之境(第76~79页)。
从史料记载来看,墨西哥的人口从征服前的2000万左右到十七世纪不到200万;秘鲁则从700万减至50万,整个新大陆的人口下降到只有原来的10%,多数是因为无法抵抗传染病而死。
它产生的一个间接后果就是造成美洲劳动力的紧缺,并引发了帝国主义历史上最肮脏的黑奴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