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修订]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赏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赏析罗伯特·弗罗斯特 (1874一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是在马萨诸塞州劳伦斯上的中学,也在达特第斯学院时而务农,时而到中学教希腊语和拉丁语。
他的第一部诗集出版于1913年。
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通过自然来表达一种象征意义,而不是什么田园式的思乡情调。
弗罗斯特是一位独具风格的美国现代诗人。
他吟唱着20世纪的音调,又采用了接近于传统诗的诗体;他的诗富于象征和哲理意味,同时又有浓厚的乡土色彩。
《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写的,这首诗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
诗中的叙述者在清晨散步时来到了林间的一个岔道口,在他面前有两条路可供选择。
一条路比较僻静,另一条路则有纷杂的脚印,显然平时行人比较多一些。
但是在那天早晨,那两条路上的小草都还挂着露水,说明还没人从那儿经过。
经过片刻的犹豫,叙述者决定走那条比较僻静的道路,因为那条道走的人少,更有探索的价值。
但他虽然作出了选择,心里仍在嘀咕,假如选择了另外那条路,他将会遇见些什么样的东西。
在诗歌的末尾,叙述者设想自己在多年以后向后人讲述自己在这个早晨所作出的选择,并且感叹在作选择时的一念之差往往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
和弗罗斯特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首诗虽然只是描写了生活中一个普通情景,但它表现的却是内涵及其丰富和深刻,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
这正是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
各段详解第一节: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两条都想去,犹豫不决。
第二节:他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充满挑战。
第三节:他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来走,但路很长很长。
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来了。
第四节:他回忆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诗人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定了绝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人生的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未选择的路》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
从《未选择的路》看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张力
夕 国文学研芜 卜
学 意蕴 成 为他 的巅 峰 之作 。他绝 大 部 分 的诗歌 ,存 田 同抒情 诗 的表 象 卜 ,具有 很 强 的哲 理 思辨 , 正所 谓 “ 窥 ‘ 而见 斑 有 回 头路 ,再 同头 时 , 一 都 已经 是 乃 外 一 光景 了。在 同 切 岙
一
时 空 内的不 H选 择 ,本质 上 就 是棚 互 矛盾 与 排斥 的 ,但 却
[ 2]赵 山奎: Ⅸ 精神分 析理论 与西 方传 记文 学 ,南京师 范 论
大 学 文 学 院 学 报 , 2 7 版 , 第 3期 。 0 年 0
[ 3][ 4]【 5]茨成 格 : 三 大 师 》 ,合 肥 : 安 徽 文 艺 出版 社 ,
( 简显 鹏 江 苏省 南京 师范 大 学文 学 院 2 9 ) 1 0 0 7
间 总要 流逝 ,生 活总 要继 续 ,选 择 就 意味 着放 弃 ,这 是 多 么
深刻 的哲理 。路本 身 就是 个 隐喻 ,象 征 了人 生 的道 路 ,我 选择 了一条 人迹 罕至 的路 ,也就 是 说诗 人在 徘 徊斟 酌 后 ,做 …了 白己独 特 的人 生选 择 : 另辟 蹊 径 ,卓 而不 群 。 “ 随波 逐 流 ”与 “ 择 自己独特 的生活 之 路 ”之 间 就是 选 ’ 矛 盾 ,前 个
“ 力 ”逐 渐 引起 了文学 理 论家 的关注 ,被 广泛 应 用 于文 学 了无 限 的文 学愉 悦 。 《 选 择 的路 》 以极 高 的 艺术 价值 与 文 张 未
件 让 茨 威格 的 作 家 传 记 如 此 引人 入 胜 。很 大 程 度 E,茨 威 2 0 0 年版 ,第3 0 页,第4 页,第4 页。 0 2
说成 “ 白发 苍苍 的智 者 ” 。正是 其 不饰 雕 琢 的语 言 风格 ,耐 相 反 方 向 的拉 力作 用 时 ,垂 直 于接 触 面 的互相 牵 拉 力就 是 张 人 寻 味 、充 满 思辨 的 哲学 意 蕴 ,使 他 成为 美 国诗 坛 上 的一 面 力 。很显 然 , 文学 张 力与 物 理 学 中的 张力 有相 似 之 处 :在 一
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课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 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 他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 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 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 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读准字音 •读清句读 •读出感情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shùn)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3、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 出了什么道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 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 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 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 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 独立自主的选择。
1、听、读诗歌,感受诗歌。 2、 自由朗读,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①我从_________(词语或句子)中读出了 诗人选择时的___________。 ②我从_________(词语或句子)中读出了 诗人选择后的___________。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 面对 选择,陷入沉思…… 2、写诗人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 的道路。 3、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 却留恋着另一条路,担心选择错 误而难以回头。 4、写诗人遥想未来:未选择的路 或许更好……但现实无法回头。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 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 怀恋。诗人念念不忘未选择的路正是人生的真 实写照,也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赏析(一条未走的路)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赏析(一条未走的路)未选择的路 The Road Not Taken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可惜我不能同时涉足,And so sorry that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我站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 as far as I could.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择了另一条路,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它荒草萋萋,十分幽静,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却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却未经脚印污染。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也许多年后在某个地方,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n somewhere,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Ages and ages hence: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阅读答案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阅读答案引言《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所著的一首诗歌,被广泛看作是一首道德散文。
它描述了一个人在路口选择哪条路走的抉择,以此来探讨生活中做出选择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将对《未选择的路》进行深入阅读,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问题一:诗人在《未选择的路》中通过什么手法表达了主题?在《未选择的路》中,诗人通过使用隐喻、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主题。
首先,诗中的“路”作为隐喻,代表了人生中的抉择。
通过描述在路口选择哪条路的过程,诗人展示了一个人面对抉择和人生选择的困惑和挑战。
其次,诗中的对比手法也被广泛应用。
诗人通过对比两条路的不同特征和可能的结果,探讨了选择带来的不同人生轨迹。
这种对比让读者思考自己在面临决策时,将会承担哪些后果和责任。
此外,诗中还使用了象征手法。
比如,诗中提到的“黄叶”和“未踏草地”象征着人们面对选择时的未知和不确定性。
这些象征通过文字形象地呈现出来,使读者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中的选择和决策。
总之,通过以上手法的运用,诗人成功地表达了《未选择的路》的主题,引发了人们对生活选择的深思。
问题二:诗人在《未选择的路》中想要传达什么信息?通过对《未选择的路》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诗人想要传达以下几个信息:1.人生中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诗中通过描写选择路口的场景,告诉读者每个选择都可能会对人生轨迹产生重大影响。
诗人想要告诉人们,在面对决策时应该慎重考虑,因为一次选择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一生。
2.后悔是无法挽回的。
在《未选择的路》中,诗人提到“我自问若干年后再回头”,表达了人们在做过选择之后无法回到过去重新选择的无奈和后悔。
这一信息提醒人们,在做出决策时要深思熟虑,避免以后的后悔。
3.活在当下,珍惜当下的选择。
诗人在最后一节中提到“我选择了那条较少走人的路”,这表明诗人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感到满意和自豪。
这告诉读者,不论选择哪条路,都应该积极面对,并且珍惜自己的选择。
通过以上信息的传达,诗人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对待生活中的选择,并对自己的决策负责。
平淡背后的智慧——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的分析
两难情形。本 文分析 了诗的 内容 、 韵律、 取材、 声音 、 措 辞r X g , . 路 和黄 色树林的 象征 意义 , 并结合诗人 的现 实生活来探讨 弗罗斯特 的写 作技 巧和揭 示生活中一个极普通 的意象被赋予的诸 多内涵和人 生哲理 。
【 关键词】 写作技巧 ; 象征 手法; 罗伯特 ・弗罗斯特 ; 人生哲理
婚论l 绋浓 2 0 t 4  ̄  ̄ 1 . 期
平淡 背后 的智慧
对罗伯特 ・ 弗罗斯特《 未选择的路》 的分析
赵
【 摘
静
(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曲阜 2 7 3 1 6 5 )
要】 《 未选择的路》 是 美国著名现代诗人 罗伯特 ・弗罗斯特的一首广为传诵 的诗篇 。这首诗描述 了在 面临选择做 决定 时的 那种
【 中图分类号】 1 " / 1 2 . 0 7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 4 4 ( 2 0 1 4 ) O l 一 1 9 2 - 1
《 未选择的路》 是美国诗人罗伯特 ・ 弗罗斯特最为重要和 二行和第五行采用另一个相同的韵脚。 比如在第一节中, 第一 最具代表的诗作之一。 罗伯特 ・ 弗罗斯特是2 o l ! t 纪最受欢迎的 行的“ w o o d ” , 第三行的“ s t o o d ” 和第四行的“ c o u l d ” 都是 以同样 美国诗人, 他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 , 的韵脚, d , 结尾; 第二行的“ b o t h ” 和第五行的“ u n d e r g r o w t h ” 而是 被称 之为美 国文学 中的桂冠诗 人 。 他不 止在 美 国享誉 盛名 , 在 以韵脚/ ? , 结尾。 在弗罗斯特看来 , 韵律是表达诗歌主题和诗人 世界诗坛上都 占据一席之地 ,这是因为他的诗歌能透过平淡 个人 隋感的关键, 让诗歌更好的传情达意, 就需要诗歌的韵律 朴实的语言和人们熟悉的传统韵律来传递给读者深层的人生 和节奏与诗歌的主题相吻合。在本诗第一节第三行中,单词 意义和精深的哲学道理。 除此之外, 他还善于在有限的世界里 “ l o n g ” 的发音悠长而拖沓, 表达了叙述者在做决定前的那份踟 和乡村田园中寻找意象,他的诗歌并不仅仅记录人们所熟悉 躇和犹豫。诗人通过韵律的巧妙使用让读者感同身受地体会 却又被忽略的自然界事物 和乡野村民的举止行为 ,而是通过 到了本首诗所要传达的那种犹豫不决徘徊不前的情感 。 对乡村 自然的描写折射 出象征性 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 弗罗斯特的诗很受大众欢迎的原因除了通俗易懂的语言 理, 这正是其诗歌的魅力所在。在《 未选择 的路》 中, 叙述者在 外 , 还有诗歌的选材。 作为一个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总是从新英 秋天的一个清晨散步至林间, 走到了一个岔路口前。 在他面前 格兰农村生活中提取素材。在他看来, 大自然就是反映人性和 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 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 一条则有平 日里 生活真谛最明亮的镜子。在他的诗歌中, 所有的意象都来 自简 踩踏过的脚印。那个早晨两条路落叶满地还都未经脚印的污 单朴实的乡村生活和恬静素淡的田园风光。在 《 未选择的路》 染, 他伫立在此犹豫着该选择哪条路, 因为两条路截然不同而 中, “ 黄色的树林” “ 荒草” “ 落叶”都表现了诗人对大 自然的热 他不能同时去涉足。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和 爱。弗罗斯特通过对平淡无奇的自然景物的描写, 反映人们内 面对现实的两难局面。本文将从写作技巧和象征手法上对该 心深处的情感波澜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本诗采用第一人称的 诗进行分析, 以便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歌。 叙述手法, 更确切的说这是一首戏剧独白体诗。在戏剧独 白诗 这首诗共四节, 每_节五行。 第一节, 叙述人站在树林中的 中, 有一个以第一人称说话的人 , 被称作叙述者, 他把 自己内心 岔路 口上, 对选择走哪一条路而犹豫不决 ; 第二节, 叙述人选择 的活动用语言的形式尽情地毫无隐蔽地公开展示在沉默的“ 观 了一条别人未走过的充满挑战和诱惑的路 ; 第三节 , 叙述人想 众” 面前 , 但这个说话人不是诗人 自己, 诗人通过这么一个叙述 留下一条路改 日 再来走 , 但感慨路径绵延无尽头恐怕难 以再回 者的身份来传递他所要表达的主旨。读这首诗, 感觉是诗人 自 返; 第四节, 叙述人 回忆他的往事 , 又想了那个岔路 口, 那条未 己在讲述他的一个故事。 运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能够清晰地 选择的路。 前三节都是描写秋 E t 清晨树林中的那个岔路口和那 生动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拉近读者与诗人之间的距离 , 使 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但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 , 由林中之路联 读者更能理解这首诗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引人思考。 想到人生之路, “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 从此决定 了我一 《 未选择的路》 采用了诗歌中常见 的艺术手法——象征 , 生的道路。” 这句结语蕴含了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和面对人生 弗罗斯 特善于从 人们 司空见 惯 的景物或 现象 中引发 出对 人生 选择时的无奈利犹豫 。而这首诗定名为“ 未选择的路” , 主要是 的思考 。 诗 中的“ 路” 象征着人 生之路 , “ 岔路 口” 象征着人 们在 为了深化主题。诗 ^ 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 但一个人 人生道路上所要面临的选择。叙述者最后只能选择一条路去 往往只能走一条路 , 而其他许多条路不得不因为人生短暂而放 走并深知另一条路是没有机会再涉足的,这说明人生之路有 弃。 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 , 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 , 许多 , 但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 , 可能发现有诸 这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 , 也是对美 韵律是诗歌的一个必要因素,诗人常常通过诗歌的韵律 好人生的向往 ,但是选择了终究无法再回头。这首诗告诉我 来烘托或体现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弗罗斯特走 出了一 们 : 人生的选择很无奈 , 既要勇于抉择 , 更要慎重对待。 条与2 o l ! t 纪大多数诗人不同的道路 ,他没有对诗歌形式进行 参 考文献 : 创新 ,而是继承传统。他的诗一般都采用人们熟悉的传统韵 【 1 】 吴伟仁. 美国文学 史及选读( 第二册) 【 M1 . 北京 : 外语教 学及研 究 1 9 9 8 . 律, 比如押韵的十四行体 , 英雄双韵体, 他追求的是用旧形式 出版 社 . 表达新内容。 这首诗采用的是 自由体形式 , 韵律是抑扬格 四音 作 者简介 : 赵静 ( 1 9 8 8 一 ) 。 女, 汉族 , 山东济 宁人 , 曲阜 师范大 步, 节奏是a b a a b 。每一节的第一三四行采用同样的韵脚, 而第 学外国语 学院硕士研 究生 , 研究方向 : 英 美文 学。
弗罗斯特《未选之路》之形式特点赏析
场景 :一个深秋的清晨、一位不知名的过路人站在林中岔道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口,面对林中两条不知名的小路,在思索到底该选择那条路。 [3]Wright,Laura and Jonathan Hope. Stylistics: A Practical
强烈的节奏感更好地表达了诗歌的主题。
少许的感慨之情,从而表达人们在各自生活中做出各种选择
三、词汇
的复杂心情和思考。本文通过对这首诗进行音律、词汇、重
诗人在这首诗里使用的语言简单质朴,通俗易懂不累 复等方面的分析,描述了这首诗在形式上的一些特点,以及
赘。但是正是这些简单日常的词汇,却能把诗人对生活和人 这些如何更好地帮助诗人表达他的思想。
四行,第二、五行分别押韵,整首诗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 坚定地走下去。除了词的重复外 , 诗人还重复了一些语句,
上口。整首诗押尾韵 abaab,cdccd,efeef,ghggh。例如 : 例如在第一节中的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在第一节中,wood,both,stood,could,undergrowth 押韵 ; 与最后一节的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重复 , 首尾
生的感悟表达地恰到好处。例如在第一小节中,two roads, 参考文献:
the yellow wood,could not travel both,stood long, [1]Frost,Robert.The Collective Poems[M].New York:1975.
这样简单的却又精练的几个词,却为读者描绘了一个这样的 [2]Leech,Geoffrey N.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
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赏析
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赏析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的一诗写了“面对两条都没有走过的路,主人公毅然选择了一条人迹更少的路来走、来历练”的事情,体现了人性之美,其实我们倘将该作品作为“选择人生之路”来读也完全恰当。
品读该诗,主人公形象的大气沉雄、勇敢创新、义无反顾,还是比较容易看得出来。
在到了岔路口,因为“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所以必得选一条路去走。
由于“鱼”和“熊掌”两者不能得兼,故颇费踌躇,“我”“久久伫立”对两条路都再三观望,最终才咬咬牙下定决心选实了走“人迹更少的”那条“荒草凄凄,十分幽寂”的路,这样的义无反顾需要何等的勇气和魄力?如果说选择“那条通向丛林深处的路”是大众化的选择,比较平稳,但很有可能就平常了;那么主人公不愿庸俗而冒险地去创新一番,玩一把过瘾,认为即使轰轰烈烈地去死也比窝窝囊囊地存活强上百倍千倍。
诗人的这种思想无疑是难得的,很精彩的。
这样看来,说诗人的这种勇敢和大气魄不是一般的果敢,而是大气沉雄的干练,再恰当不过。
还有,诗人的思想之美也体现在对未来的展望上,还体现在对未来忆及“现今”这个从前的回忆上,它们的思想美点也确实颇为多多。
已经选定并走上选定的路时,诗人还念念不忘“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可人生是趟单程旅行,决无回头再走的可能。
故一旦选定人生的道路,便是无尽头的求索。
才开始走就揣测日后之事是展望,是人生的“大气度设计”,是开放。
这样的展望有利于更稳健地干好人生大事业。
因为不能同时选走人生道路,所以只选一条去走或许就很圆满地获取了成功,或许就大致成功却稍留缺憾,或许就根本是个事业大失败的结局,人生况味无外乎上述三种可能。
有缺憾固然该“叹息”并后悔当初选择的太过于“草率”了些;我们说,就是成功者也可以“叹息”,认为假如选择走另外的一条道路成功准许会更大。
这样憧憬未来的回顾因其打通了“少年、中年、老年”再“老年、中年、少年”的关节,属全程式鸟瞰,是高瞻远瞩,显得深刻。
诗人在作品中的价值取向是明确的、不含糊的,他并没因为“叹息”就否定当初的“隆重选择”,他甚至为自己“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去走而喝彩,虽然曲高可能和寡,虽然极有可能是失败居多,但是他认为即使失败也依然光彩,因为毕竟曾经奋斗过、拼搏过。
《未选择的路》课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简要思考:文中的路 真是指我们脚下走的 路吗?
全诗共分四节。每节诗各写了什么内 容? 第一节写两条路,
人生路有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路那些选择了艰险道路的人们虽然他们的一生是痛苦的但他们给人留下的思考却是久远的
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足迹。
第二节写已选择的路,
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似乎在告诉人们:人生路有千万条, 但一个人一生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路,那些 选择了艰险道路的人们,虽然他们的一生是 痛苦的,但他们给人留下的思考却是久远的。
对这两首诗的特点做以下总结: 这首诗都没有写景叙事。 这首诗都讲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种诗叫做: 哲理诗。
按表达方式分,诗歌共分三类: 叙事诗, 抒情诗, 哲理诗。
课下作业: 熟练背诵这首短诗。
2023年最新的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赏析一条未走的路3篇
2023年最新的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赏析一条未走的路3篇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赏析一条未走的路3篇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赏析一条未走的路(1)《一条未走的路》读后感悟引导语:《一条未走的路》想必很多人都读过,而有关《一条未走的路》读后感悟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一条未走的路》读后感悟今天,我们与老师一起学习了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的一首诗——《一条未走的路》。
诗人借自然之路写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1912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了这一年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示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了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
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
”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
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未选择的路。
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这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
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
那些未走的路,,才能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
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其实为选择也就是选择。
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选择眷恋。
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
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在面临人生选择时的犹豫与彷徨。
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没有回头路可走。
因此,必须慎重选择;同时,不能随波逐流,应自主选择。
《一条未走的路》读后感悟人的一生中,常常会遇到许多需要抉择的时候。
职业、爱情、婚姻等等,我们的面前摆着两条或更多的路,看上去都差不多,各有各的吸引人之处,而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这时,我们往往会变得犹豫不决,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
最后,我们终究会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去走,心里想着万一此路不通,还可以退回来,重新走另一条路。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的前景化分析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的前景化分析作者:李小静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6期摘要:《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自然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最为人熟知的诗篇之一,该诗通过描写在面对林中岔道的纠结选择,来象征人生中对未来道路的选择。
本文将基于文体学对《未选择的路》进行前景化分析,使读者能更好欣赏该诗。
关键词:前景化;《未选择的路》罗伯特·弗罗斯特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善于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和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利用传统的诗歌形式来表达深刻的哲理。
苏新连(2009:119)认为弗罗斯特的诗歌具有一种欺骗性的“简单”,而在“简单”的表象之下蕴含着对现代生活更深邃的思考。
本文将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进行前景化的分析,为读者能提供新的理解视角。
一、前景化理论“前景化”(foregrounding)一词最先用于绘画,意为让需要突出刻画的人或物处于画面突出的位置即前景,其他的人或物则构成背景(background)。
后来被应于文学语言的分析,最早出现在布拉格学派穆卡洛夫斯基的著名论文《标准语言与诗歌语言》中(邓仁华,1999:119),他认为诗歌语言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的“突出”。
突出与自动化(automatization)相对,自动化把语言使用系统化,突出意味着对语言系统的违背。
(吴显友,2002:89)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对语言系统规则的违背,打破语言系统的自动化,从而实现前景化,将读者的注意力更好地吸引到所要表达的主题上。
语言可看作是必须遵守的一套规则,而‘突出’是违反这套规则,是出于艺术目的的偏离。
二、对《未选择的路》的前景化分析文体分析一般是在语音、书写、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层面进行,重点是分析那些具有文体意义和美学艺术价值的语言特征,从那些被“前景化”的语言特征入手去挖掘作者的审美意图和语用效果。
在《未选择的路》一诗中,诗人以秋日树林为背景,面对林中岔路不知道该选择哪条。
析弗罗斯特_未选择的路_一诗2
摘要:本文通过对弗罗斯特的作品《未选择的路》的剖析,把握其诗歌蕴含的哲理及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艺术写作手法,对作者和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弗罗斯特;人生;张力;意象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取材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文字朴实,但含义深刻,他的不少诗行已成为广为流传的格言警句。
罗斯特的许多名篇佳作常常以远离喧嚣都市的新英格兰农村为背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诱人的田园情趣。
弗罗斯特从新英格兰的农村撷取的个人或具体事件都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
他善于运用大众化、近乎口语化的语言揭示深邃的哲理。
他那貌似简单的语言外表下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弗罗斯特既继承了传统诗歌的创作技巧,又创立了自己的现代风格,他在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1915年,最初收录于他的第三本诗集《山间》(1916)中。
在这首诗中,他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揉合起来,阐明了他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
弗罗斯特在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把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寓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
本诗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其语言质朴自然,但在构思上却非常巧妙。
《未选择的路》:金黄的林地岔开两条路,/只可惜我不能全都踏上。
/独个的旅行,久久的停立,/竭目遥看一条的尽头,/蜿蜒隐没在林丛深处。
//然后我踏上别的一条路,/风光明媚,看来更觉吸引;/那里绿草茸茸,正待践足,/只是上面往来的人迹,/两条岔路相差也无几。
//那天早上,两条岔路同躺在那里,/落叶覆盖,没有点点踏污的痕迹,/啊!留下没有选上的给另一天吧!/唯独前路是无穷无尽的呀!/怎知道可还有重来的时候?//在将来,将来的某一天,某一处,/在唏嘘的叹息声里,我会细说:/林地里岔开的两条路,而我———/我就走上了那条少有人走过的,/那带来的一切可又多么的不同。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诗选
目录分析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诗选》是一部收录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 (Robert Frost)经典诗作的选集。在深入研究这部诗集的过程中,我们不 能忽视其目录的结构与功能。目录,作为全书内容的概要,不仅反映了编者的 编纂意图,更是为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全书的窗口。
这部诗选的目录体现了显著的逻辑性和层次感。编者在编排时,并未简单地将 弗罗斯特的诗作按照创作时间顺序或主题进行排列,而是进行了有意识的分类 和组织。目录中,各首诗的标题清晰,易于理解,有助于读者迅速找到自己感 兴趣的章节或主题。同时,标题下方简短的提要或说明文字,更为深入地揭示 了各部分的内容,有助于引导读者进一步了解诗的主题、风格和技巧。
这部诗选的目录也是一部反映编者意图的编纂史。通过深入分析目录的编排和 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编者在编纂过程中所秉持的理念和原则。编者对弗罗斯 特诗歌的独到见解和深入挖掘,使得这部诗选成为了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著作。 编者在目录中对各首诗的解读和说明文字,也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导读资料, 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弗罗斯特的诗歌。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诗选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罗斯
见解
罗斯
社会
既有
思考
诗选
选择
诗歌
人生 自然
展现
诗选
独特
人类
深刻
感悟
艺术
寓意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诗选》是2017年吉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图书,作者是[美]罗伯特·弗 罗斯特。该书主要讲述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见解,以及他独特的诗歌艺术。 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美国人民喜爱。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 括对自然、人生、社会、历史、宗教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他对人生和社会的见解。 在这本诗选中,弗罗斯特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自然和人类世界的各种景象和 情感。他的诗歌主题包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 思,以及对人类精神和信仰的探索和思考。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见解,也 展现了他独特的诗歌艺术。 弗罗斯特的诗歌艺术特色鲜明,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意象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著名学家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教案教学设计
著名学家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教案著名学家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教学设计1.1 背景介绍1.1.1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著名的诗人,以其描绘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的诗歌而闻名。
1.1.2 《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最著名的诗歌之一,通过描述一条林间小路,探讨了选择和命运的主题。
1.1.3 这首诗歌对于理解弗罗斯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入思考人生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二、知识点讲解2.1 诗歌结构2.1.1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四节诗,每节四行,遵循传统的押韵模式。
2.1.2 诗歌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象征和隐喻。
2.1.3 诗歌中的自然景物和人物内心活动相互映照,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三、教学内容3.1 诗歌内容解读3.1.1 诗歌讲述了一个故事,主人公在林间漫步时面临选择两条不同的路。
3.1.2 主人公选择了较少人走的那条路,最终发现这是一条未曾被选择的路。
3.1.3 诗歌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中面临选择时的困惑和迷茫。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未选择的路》。
4.1.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4.1.3 学生能够领悟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意义。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于诗歌中象征和隐喻的理解。
5.1.2 学生对于弗罗斯特写作风格的特点把握。
5.1.3 学生对于诗歌主题的深入思考。
(由于篇幅原因,后五个章节的教学设计未能呈现,但您可以根据以上格式和结构进行参考和续写。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课件6.1.1 包含诗歌全文、注释、图片、视频等资源的课件。
6.1.2 课件中应包含互动环节,如问题讨论、答题游戏等。
6.1.3 课件设计应简洁明了,方便学生理解和跟随。
6.2 教学资料6.2.1 提供弗罗斯特的生平和作品介绍的资料。
6.2.2 提供诗歌《未选择的路》的详细注释和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 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 幽寂,/显得更诱人,更 美丽”,“很少留下旅人 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 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 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 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可这时诗人心中对于另一 条路也十分的留恋,他知 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 不下另一条路,他虽然作 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 万一选错了将“难以再返 回”了。
从这首诗中你学到了什么?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 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 旦选定了绝无重走之机,所以,必 须慎重;人生的道路上不要随波逐 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做 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作业
1、朗诵《未选择的路》 2、 当你面临“做作业去,玩去?”的选择 时,你会......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 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 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 其中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 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字词积累
涉(shè)足: 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伫(zhù)立: 长时间地站立。 荒草萋萋(qī): 形容杂草丛生的样子。 幽寂: 幽静;寂静 延绵: 连绵不断,很长。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 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确立情感 基调。 • 根据情感的需要,确定语速。 • 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以 及音长音短。
我追你!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闻一多《发现》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未选择的路
弗朗斯 特
如 果 是 你 , 你 会 选 择 哪 一 条 路 呢 ?
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 诗人”。 弗朗斯特一生共出了10本诗 集,代表作有《波士顿以 北》、《山间》和《新罕布 什尔》等。 他的诗歌朴实无华,却又细 致含蓄、耐人寻味。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 在一个小树林里,有两条路, 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从此决 定了自己一生的路。可是诗人 并未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 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结果怎 样,而是为未选择的路而叹息。 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 似乎更接近生活本来的真实状 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中的“路”包含了什么含义?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 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是什 么?谁能告诉大家? 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 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 得着)的物体上表达。 把“人生的道路” 依托在“自然之路”上, 借“自然之路” 来写“人生之路”。
eg.《在山的那一边》中,山象征着重重艰险,海象征 着理想境界。
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 许多道路可供选择, 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 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 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 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 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更能让 人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一定要 慎重选择!独立选择;不要随波逐流,不可 掉以轻心!